一生的情缘——我与内大图书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又是一个微风送暖的春天,我斜坐在宽宽的矮矮的桃李湖围栏上,几步远的地方就是川流不息的巍峨的建筑——内蒙古大学北区图书馆。与图书馆相映成趣的高大的垂柳,用它婀娜的手臂,在粼粼铺开的水面上,抒写着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塞外青城的呼和浩特,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云集于内大,书香萦绕于内大。在70年代末,一座方正的淡绿色的建筑拔地而起,它就是内大最老的图书馆。生长于校园中的我,从小就喜欢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到内大的校园里探索新的世界。内大的规划布局几经变迁,还记得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现在校区中央成吉思汗雕像的位置,当时还是一个带有80年代气息的花园。花园中错落有致地布排着几个花坛。每个花坛都是筑土为坛,坛沿是宽宽的水泥边,小孩子或坐或卧在坛沿,但我们更喜欢的是攀上坛沿,踏入花坛中零距离接触各种各样的叫不上名字的、鲜艳怒放的花朵。在花园的北边,是一排丁香花树。茂密的树丛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为树丛正北方的老图书馆吹去阵阵香气。我总是喜欢掩映在丁香树丛后,盯着图书馆那高高的台阶上遥远的大门,看着进进出出的青年学子,心里生出无限羡慕——他们都是大学生呢。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那个对神秘的图书馆充满了无限遐想的年幼的我,在21世纪来到时,已经有幸成为内大学子中的一员。何幸之有,2000年的时候,我亲历了图书馆的新老交接的历史时刻。2000年,北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宏阔的外观,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便捷的借阅流程,营造出了现代化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桃花源”——图书新馆。新馆的优势使得当时的我们不得不顶着寒风排队守候在图书馆门外,只为一开门能冲入馆中占一个座位,可见当年一座之难求。虽然当年的求学生涯已然时过境迁,但课余以图书馆为核心的“痛并快乐着”的生活却如在目前,鲜活一如昨天。
而今,当我用目光抚摩着依然伟岸挺拔的图书馆,我已经在她的陪伴中完成了学业,成长为一位内大的教师。今天的图书馆顺时而为,她每年不间断提高藏书量、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她不仅没有苍老,反而经过内部改造后愈加充满活力和热情,今天的学子再也不用顶风冒雪排队占座,也能随时随地获得一席之地。作为教师的我与图书馆的情缘则掀开了新的一页。图书馆为我提供了备课所需的文献资料,同时,更为便捷的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可以触摸到最新的学术前沿。她为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我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图书馆伴随了我的成长,我则见证了图书馆从未老去的精神气质。她就像一位曼妙的少女,皓齿朱唇,目光流盼,驻足于零露溥兮的绿茵边,含睇默待着青年学子的注视;她更像一位才学满腹的学者,目光深邃,凝神静思,稳立在桃花烟雨的曲岸边,睿智而和善地等待着青年学子的造访;她还像一位充满深情的母亲,柔情满眼,无语无求,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晨钟暮鼓的校园里,随时准备着青年学子的归来。她用无私的胸怀,提供给我们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读书,当我们的才华不足以撑起梦想的时候,请别忘记这片真诚而深情的沃土——图书馆。情所系,心所忠,爱而慕之,眷而依之,情缘无尽,唯尔何求!
难掩深情,继而有赋,不揣鄙陋,贻笑大方,其辞曰:归化故郡,塞外新城。金河卧鸥波,青山振松涛。塞外明珠,首倡庠序。人才汇聚,先兴东壁。览斯宇之所处,实显敞而寡仇。于时诚知青律,寒少而萌芽渐坼。渐入仲春,欣以信美。其景若何?有地皆秀,无枝不荣。背桃林之郁茂,临曲水之清汤。俯绿波之轻漾,摇弱柳之连翩。杂柳色纸暗香,融雀噪于闲静。波拱湖心之小洲,风催桃源之春趣。野鸭欠暖睡之逸羽,双燕交馨情之长颈。物实欣欣以向荣,人亦眷眷于春计。其计如何?穿迴岸,怀朝气。步临东壁图书,心慕西园翰墨。其楼之形,巍峨以外览,海容以内顾。遍置高阁,鳞次栉比。列阵之长蛇,划一之蚁布。叠层层之峻楼,实密密之阁架。书籍高低错落,薄册大小有序。目眩五色斑斓,心摇百家争鸣。人言滴水可藏海,当海见将焉处?幸阅时以无设,唯有生难无穷。伴煌煌之明灯,悟漫漫之人生。遭实境之困厄,惠解颐于先哲。愿登阶而高攀,备专识于习集。唯赖东壁之秘府,汇人类之思华。徜徉于思想之薮泽,扶摇于知识之天空。冀当常临秘府,必假高衢而骋力。时恰娇莺以啼春,物性自萌,必沐春顺性,潜颖于春,发秀于秋,宣东壁君之旨曰:原非我有,唯待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