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乌兰夫同志(1906年12月23日—1988年12月8日)的诞辰日。
1955年初,自治区党政领导开始酝酿在自治区创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计划,随后,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正式向国家高等教育部提出申请报告。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高教部很快批准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创办内蒙古大学的申请报告,并积极支持内蒙古大学的筹建,委派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同志参加筹建工作,协助进行内蒙古大学的建筑设计、施工和师资调配工作。
1956年3月6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内蒙古大学筹备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任筹委会主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王逸伦、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哈丰阿任副主任。筹委会委员13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为:王修、田心、石琳、苏雷、林蔚然、阮慕韩、屈风、武达平、嘎如布僧格、胡昭衡、特布信、郭以青、张继先,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3人,郭以青、王修、屈风,1956年3月12日正式发文。
1957年2月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乌兰夫同志为内蒙古大学校长,郭以青同志为副校长。
1957年5月4日,乌兰夫同志在新城宾馆主持召开由高教部同志负责、学校领导和校内外部分专家、教授参加的座谈会,讨论内蒙古大学的建设规模、专业设置、指导思想及学校发展方向等问题。
与会同志经过热烈讨论认为,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首先,要把教学和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综合性大学办学的基本方针,既要担负起为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又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
其次,内蒙古大学作为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要面向自治区实际,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开展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上,要面向工农牧民子弟,注重培养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才。科学研究方面,要联系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把和内蒙古经济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如蒙古语文、蒙古史、草原植被、森林等作为研究重点,但在科学研究方向的确定上又不能过于狭窄,要注重基础学科的研究。
第三,内蒙古大学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办学质量,不必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要形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力争在全国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水平,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最高学府。这次会议,为内蒙古大学在办学上的准确定位统一了认识。
在1957年10月14日内蒙古大学建校典礼上,乌兰夫校长将这些意见概括为“双重任务”办学方针,即“一方面它与各兄弟高等院校一样地贯彻执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等学校,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并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任务。”坚持“双重任务”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成为内蒙古大学建校以来一直遵循的建设方针,至今未变。
六十年一甲子,内蒙古大学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双重任务”办学方针深入到内大人的血脉中、骨髓里,经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努力奋斗,内蒙古大学正如前教育部长周济院士所高度评价、已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在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中不可替代。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廿一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方针,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促进民族文化和地区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这是内蒙古大学神圣的使命。
在老校长诞辰11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深感责任重大。有一篇微信说乌兰夫的两大贡献堪称无与伦比,深以为然,但我还想再加上一大贡献,三大贡献,高耸入云端,福泽后人。一是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率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彻底堵死了“蒙独”妄想,为中华民族保住了正北方这块广袤国土;二是解放后在牧区实行的“三不两利”政策,“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广大牧区的生产能力和社会秩序迅速得到恢复,统一战线良好的示范作用迅速扩散到全国;三是1957年成功建立了内蒙古大学,为自治区、国家乃至人类做出越来越大越多的贡献。
1962年10月14日在内蒙古大学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暨学校成立5周年庆祝大会上,乌兰夫校长激情洋溢、振臂高呼:“内蒙古大学万岁!”响彻云霄,“万岁校”至今弦歌不绝,闻名天下。
作者简介
乔旺,男,汉族,祖籍山西省阳高县,1962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后旗。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读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内蒙古大学校史校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