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景剑峰博士在读书会上为同学分享的图书为《周易注疏》。他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的理由是:
周易本为卜筮之用,亦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相传伏羲创八卦,文王作爻辞,孔子演易传,最后成为经传合一的定本,此所谓“易历三圣,时历三古”。始皇帝焚书坑儒,周易作为占卜之书而幸存。后汉代经学家注释颇多,大致分为象数、义理两种倾向。魏晋时代,王弼注异峰突起,一扫义理颓势。后随着儒学的经院哲学化,易经也在唐宋时期渐为群经之首,儒道共尊。宋代大儒朱熹为方便而出《周易本义》,然失之简略。清代嘉道年间阮元主持整理的南昌本《周易注疏》是易经里面比较的经典的一个版本,书中有王弼的注,孔颖达的疏,清代学者做了比较详尽的校勘记,后此本及所属全套的《十三经注疏》逐渐取代武英殿本等其他版本,成为学界的通行本。
哲学学院的《周易注疏》读书小组成立于2012年秋季学期,当时我带领范蒙、曲一歌、徐洁蕊、白宇一起研读。后来参加的学生有王志远、杨峥、党永乐、高嘉遥、杨森、胥洁等。尚建飞老师也曾参与期间,指导良多。2015年秋季学期,我因工作调整,读书会主要由杨泽老师主持,杨泽老师研易多年,硕博期间成果丰硕,由她主持的读书会效果也大为精进。我们选用的是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十三经注疏》的底本,然后用A3纸扩印。先要句读,然后卦爻辞的解义,接着主要是多个本子参核,最终通明义理。这样就需要读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读后指定学生写每卦的小结,同时也要将卦爻辞熟读成诵,背诵相关的卦歌、序言等。如此断续绵延凡四载,大易研读终近尾声。
随着传播媒介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读书也似乎不再是信息获取的主渠道,甚至在大学这样一个教育育人、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上读书也变得愈来愈奢侈。老师们都老道于知识信息和文献资料的下载,然后拼接出各种论文成果,学生们也对于复印老师PPT驾轻就熟,静下心来阅读一部书变成一件满奢侈的事情。不要遑论经典阅读,即使教材也精读甚少,每到毕业季可见大量簇新的教材兜售给废品站,大学里主流的阅读其实是各种应试材料和考研资料的阅读。与此同时,全社会网络阅读、微信阅读、图像阅读愈来愈成为主流,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了我们的阅读世界,众多的所谓浅读和悦读甚嚣尘上。虽然这里有趋易避难的阅读心理意向,但是造成的结果却是书写逻辑的不规范和语义离散性,大学生普遍缺乏流畅的汉语表达和中文写作能力,特别是是丧失了谋篇布局和长篇宏论的阐述能力。更为关键的是,“机械复制”的当今时代的人们的阅读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对图书特别是纸质图书已然丧失了敬惜纸墨的神圣感,中学毕业季的撕书大战可以管窥其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红袖添香夜读书,雪夜闭门读禁书……,如上种种这些已然成为小资们孱弱的意淫和饱受主流社会诟病的非健康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坚持“《周易注疏》读书会”这样的专业阅读、深度阅读、苦尽甘来的阅读,以经典阅读回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回归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祖庭,因为也许只有最传统的东西才是最贴近现代人内在心灵的。《周易注疏》等经典原著的阅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苦读——涵泳——回甘。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下去,读不懂无所谓,再反复涵泳,终会豁然贯通,如此则众物之表里粗精无不到,人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字里行间的艰苦跋涉,推敲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明了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消息动静,最终得来思想上的升华开悟与大愉悦。例如,阅读《周易》可以体悟诸多人生真谛,乾卦六爻反映的是龙为代表的事物的六个发展阶段,复卦彰显一阳来复的生命萌芽,否极泰来揭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与天地交合而万物通达的辩证法规律,最后一卦未济卦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体系的周延性和开放性。
阅读经典是人诗意栖居的存在方式,是人不断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是人的声色犬马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向度,是人作为人本身而求真、向善、爱美的崇高旨归。我所坚持是一本书主义的阅读经典的方式,即一定要读经典,一定要读一部厚重的经典,一定要坚持把这部厚重的经典通读完毕。虽然现在流行更多的是方便阅读,然其实只有苦读后的回甘才能获得那种最悦目赏心、沁人心脾、醍醐灌顶、脱底通透的高峰体验和无上快感。
最后,再次表明自己坚定而不合时宜的读书立场:反对“悦读”,提倡苦读;反对泛读,提倡精读;反对选读,提倡通读。
景剑峰博士分享心得:
易经为群经之首,阮元主持整理的江西本《周易注疏》又是易经里面比较的经典的一个版本。2012年秋季学期我带领范蒙、曲一歌、徐洁蕊、白宇开始研读这部大书,我们选用的是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版的《十三经注疏》底本,然后用A3纸扩印。上面没有标点,需要我们自己句读和解义,同时我也要求读书会小组背诵必要的卦爻辞,特别是读完每一卦后要有小结。如此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现在,不想今天还是未竟宿业。参加的学生后来有王志远、杨峥、党永乐、高佳遥、胥洁等,尚建飞博士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