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三牛精神,坚守教学科研一线

  阅读数    2
创作日期
2022-09-27
资源描述

“建功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专栏之二十五

九月,风轻云淡,天高气爽,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

内大融媒体平台接续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系列推文,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守望相助,勇毅前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日,内大官微为你讲述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绍东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立足平凡岗位,不忘初心,以三牛精神踏实工作,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坚守和辛勤汗水努力奋斗的故事。

王绍东教授已经在内蒙古大学学习工作40余年,普通而平凡。他是内蒙古大学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内蒙古大学“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校风,在他身上得到了真实体现和完美诠释。

默默耕耘、不懈追求

王绍东教授出生在赤峰市宁城县的一个小山村。解放初期,父亲靠上农民夜校成长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熏陶下,他从小就努力学习。1981年,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1985年,王绍东因学习成绩优异,本科毕业后被留在了历史系,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他深深地知道:以本科生的学历在大学教书,如果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很难站稳大学课堂的。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探索,他将自己的研究重心确立在“秦汉思想文化”领域。王绍东申请到的第一个课题是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支持项目“影响秦始皇统治政策的文化因素”,并连续发表了系列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此后,他长期坚持在这一领域耕耘,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社科普及重点项目1项、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重点项目1项。在包括《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史学史研究》《人文杂志》《南开学报》《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相关论文。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当选为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2015年发表的文章《近十年中国内地秦统一研究的学术地图分析》,内蒙古大学在秦文化与秦统一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3位,其贡献主要来自王绍东教授。他的成果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一级教授王子今、北京大学教授岳庆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高鑫等国内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南开大学资深教授乔治忠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发表专文《读王绍东<文化视角下的秦始皇>》,认为这部专著彰显了作者“精研极思,实事求是的治史风格”。

认真教书、辛勤育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绍东教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他的教学理念是: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学生素质与锻炼学生能力相结合,传授学生知识与教会学生做人相结合。将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

王绍东教授始终对教学怀有敬畏之心,始终将教师视为一种神圣的职业。根据工作需要,他曾经为历史专业、档案专业本科生开设过十几门专业课、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过4-5门课程,同时还开设过2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讲授每一门课程时都能够潜心准备,一丝不苟,始终保持着上课前一定重新备课的习惯。任务繁忙时,既使工作到深夜也要把第二天的课准备好。有人问他:“你都工作30多年了,对所讲课程的内容已经滚瓜烂熟,闭着眼都能把课讲好,干嘛还那么认真呢?”在他看来,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要根据讲授对象、学科发展的情况进行准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王绍东教授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常有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学习历史专业没什么用,学习热情不高,他总是对这些同学耐心引导,向他们传授学习方法和经验,帮助学生坚定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

王绍东教授多年从事秦文化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研究,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开设的“秦文化与秦始皇”被列为学校第一批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碰撞交融中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2017年被列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两门课程的开设都根植于他多年的科研领域,很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了教学资源。

在研究生培养上,王绍东教授严格要求、注重质量、因材施教。他的一名学生曾经两年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学习任务,提前一年毕业并顺利考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博士。多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

为了将科研更好地与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王绍东教授在坚持研究秦汉思想文化的同时,将自己的视野扩展到战国秦汉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关系、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领域。在此领域出版专著2部,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他从学理上对“长城是华夏农耕民族封闭保守象征”“长城是中国古代中原政权边界”的论点展开批判,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摘引和转载,并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出生农家,农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深深扎根于王绍东教授的灵魂深处。他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尽管没有再继续提高学位,但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上,从不敢懈怠。有同事对他说,读硕士、博士学位需要七八年的努力,但你像钉子一样深耕于自己的学术领域,几十年如一日,付出的汗水、取得的成果都应该受到尊重。对于这样的评价,王绍东教授深感欣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过长期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王绍东教授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他被多家期刊聘为审稿人,是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不仅晋升为二级教授,而且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草原英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王绍东教授深知,自己能够从山沟出来登上大学殿堂,能够以本科生的学历成长为二级教授,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离不开内蒙古大学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在内蒙古大学学习、工作期间,当他生活上遇到困难、事业上感到迷茫、学术上出现瓶颈时,总有组织、领导、老师、同事帮助他指点迷津,解决问题,渡过困境,他也始终对学校、对组织、对老师、对同事怀有感恩之情。在他看来,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工作,为集体作出奉献,为事业增砖添瓦。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王绍东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关心学校,为学校的建设发展献力献策。他撰写的《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与培训》《“211工程”与内大校望》《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师状况调查》《论高校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论乌兰夫在创建内蒙古大学过程中的民族高等教育思想》等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都引起了学校领导与相关方面的重视。他参与了《内蒙古大学四十年》校史的撰写,主编了《内蒙古大学五十年》的校史,为学校历史发展留下了可兹利用的史料。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成立后,院长动员王绍东教授担任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王绍东教授本身的兴趣是在教学科研上,但他想到自己的成长曾经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自己也应该为学院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他给自己立下了规矩:一定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绝不利用副院长的身份谋取私利。在他担任副院长的8年时间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成功获得中国史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在项目申报、高水平成果发表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此期间,他秉承作为领导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传统,几乎放弃了所有精品课程、优秀团队、个人荣誉的评选机会。

近年来,王绍东教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了多项服务社会的活动。2017年,参与了昭君博物院“匈奴文化展陈馆”、“和亲文化展陈馆”、“昭君文化展陈馆”展陈内容的设计、咨询等工作,保证了以上展陈在建国70年大庆时期顺利展出。2018年,作为专家参与了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长城展”的设计、咨询工作,获得了非常好的展陈效果。近年来,曾为内蒙古纪律检查委员会、内蒙古档案局、包头师范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昭君博物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单位做过多场学术报告,宣讲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在社科普及方面的成绩显著,王绍东教授被聘为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师资,自治区社科联社科普及专家,呼和浩特统战部、民委特聘专家等,并被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

几十年来,王绍东教授立足平凡岗位,不忘初心,爱岗敬业,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踏实工作,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坚守和辛勤汗水,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奋斗故事。

资源详情

王绍东教授1

王绍东教授2

王绍东教授3

  • 王绍东教授1

  • 王绍东教授2

  • 王绍东教授3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