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开展了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表彰工作并予以公示。
其中,内蒙古大学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技术团队入选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名单受到表彰。
基本情况
内蒙古大学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技术团队组建于2007年,是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光鹏带领组建,所依托平台是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2017年,经科技部批准,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获批成为“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目前共有9名教师,其中正高职称3人,博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和开发家畜种质资源、攻克良种自给自足的“卡脖子”难题,在家畜生物育种研究与应用方面填补了国际空白,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我国家畜生物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贡献
创新育种技术,保护“蒙系动物”种质资源。在负责人李光鹏教授带领下,针对我国本土肉牛生长速度慢、产肉性能差等长期未能破解的难题,团队通过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等现代生物育种手段,成功培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双肌蒙古牛”、“双肌鲁西牛”和“双肌西门塔尔牛”3个新品系。该成果不仅保护了古老蒙古牛种质资源,还使其得到了产业开发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对于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增强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评价。
面向经济主战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团队通过体细胞克隆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圣牧和圣泉牧业公司分别建立了“良种牛繁育中心”,已形成了“万头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在团队与赛诺羊业公司建立的“杜蒙羊生态型养殖模式”下,羔羊平均早出栏4至5个月,实现了两年三产,带动当地近3000户牧民增收致富,极大地助力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此外,团队还在推进“内蒙古大学-蒙天然奶绵羊合作研究项目”,培育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乳肉兼用奶绵羊新品系,目前已形成8000余只的“蒙古奶绵羊”新品种核心群。
获得荣誉
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高产优质肉牛新品种培育”、“973”项目“动物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研究”、“863”课题“动物基因删除技术与育种应用研究”、国家发改委“雪龙黑牛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及自治区重大课题“蒙古牛遗传种质解析与品系培育”、“优秀种畜克隆及产业化”、“高效草原生态畜牧业示范集成与推广”等。“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编学术著作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