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专访了我校校长陈国庆,围绕内蒙古大学这所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如何逐梦一流,进行了深入采访。该组文图视频融合报道在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发,被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转载,社会反响热烈。
内蒙古大学开创了我国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的系统研究,破译了契丹小字,首创了草地生态学专业,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牛羊,攻克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卡脖子”核心技术,在特色优势学科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享誉海内外。
内蒙古大学走出了一条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发展道路,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瞭望丨内蒙古大学校长 陈国庆:植根北疆办大学 培根铸魂育英才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靖 张晟
1957年,成立十周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对现代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由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倾力支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内蒙古大学(下称内大),在祖国北疆拔地而起,被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誉为“草原明珠”。
建校60多年来,内蒙古大学累计为国培养17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少数民族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还有被誉为“草原上的中国保尔”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金海……
2017年9月,内蒙古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由此迈上奋力争创“双一流”的新征程。
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在内大学习工作近40年。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内大将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特色强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固本强基,守正进取,开放变革,超越自我,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扎根北疆 兴学强区
《瞭望》:如何理解内大肩负的特殊使命与担当?
陈国庆: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建校60多年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肩负“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责任担当,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上不断精进。
学校开创了我国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的系统研究,破译了契丹小字,首创了草地生态学专业,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牛羊,攻克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卡脖子”核心技术,在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享誉海内外。
学校还从普通高等学校先后成长进步为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院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走出了一条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发展道路,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瞭望》:内大在服务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陈国庆: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
“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对学科、科技与人才的重大需求,加强学科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学校聚焦草原生态畜牧业、生态安全屏障、重要能源与战略资源基地等建设,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调整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了“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优势特色学科群,协同生态学、环境、化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领域加快发展。
围绕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等重大需求,内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学科群建设,协同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领域加快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认识、阐释宣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实践分析、决策咨询等智力支持,培养熟悉蒙俄等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俗、人文地理的专业人才,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产业合作。
以“双一流”驱动高质量发展
《瞭望》: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后,内大做了哪些新部署?成效如何?
陈国庆:生物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围绕国家畜牧种质安全、现代绿色草原畜牧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战略需求,发现确立重大创新主题,聚焦主题建设大平台、组织大团队、实施大项目。依托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生物学建设为带动引领,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协同相关学科领域加快发展。
在学科建设新思路推动下,内大进入全国前30%的学科由2个增至4个,进入前40%的学科由6个增至9个,占内蒙古自治区总数一半以上。
此外,生物学学科群在支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产生了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肉牛产业方面,推进现代生物育种科技创新,成功研发肉牛新品系,被评价为“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无到有、支撑引领蒙东地区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基地、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
羊产业方面,支撑产出了核心群近万只的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新型乳肉兼用奶绵羊新品系。在乌兰察布草原建成百余万只国内最大的蒙古羊杂交改良群体,培育成功产绒量提升50%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群体。
乳产业方面,为龙头企业选育国际一流的奶牛种公牛,创新奶牛性控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
此外,学校还成立内蒙古草地健康中心,创建草原矿质营养大数据,提出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方案,创新马铃薯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创制现代蒙药等。
《瞭望》:“双一流”建设给学校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
陈国庆:内大作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如何破解建设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引育能力相对偏弱、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等现实瓶颈,如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始终是摆在学校面前必须破解的难题。
适应新发展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对“双一流”建设路径方法进行思考探索,总体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内大的“双一流”建设要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扎根祖国北疆,突出需求导向,在追求服务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作出一流创新与贡献中,实现学校的一流。
为此,我们全面启动高端人才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引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化水平提升六大战略,不断深化人才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民主管理制度、社会合作机制六项改革。
比如,学校研究出台具有竞争力的“骏马计划”等系列协调配套、务实管用的学术人才引育与激励制度,有效促进一批青年英才快速成长,在学界崭露头角。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达到75.9%,还成功引进世界水平科学家和国内顶级人文社科学者到校工作,引领学科发展。
可以说,“双一流”建设为内大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使学校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比如,扶持和培育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新增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达到13个;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增国家和部委级研究平台10个,使这一级别的平台总数达到15个,同时使自治区级研究平台达到43个;新获准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0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双创历史新高。
2020年9月以来,我们的环境生态、化学、工程等3个学科集中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
《瞭望》:内大在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优秀人才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陈国庆:创办一流大学,立德树人是根本。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崇尚真知、追求卓越,具备坚定信念与高尚品格、健全人格与强健体魄、宽厚基础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魅力、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促进地区进步、时代发展的带头人与骨干人才。
学校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还先后入选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年度50强。
《瞭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内大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陈国庆:面向“十四五”,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战略需求,着眼支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新能源、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型研究机构和学科布局,加强和深化基础学科建设。
学校将一体化实施“九大行动计划”,包括立德铸魂计划、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卓越师资引育计划、一流本科创建计划、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际化能力拓展计划、治理效能提升计划、现代化校园建设计划,奋力把内大打造成我国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