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故乡丨听陈国庆校长讲述国之瑰宝出土面世的故事!

  阅读数    2
创作日期
2021-08-17
资源描述

内蒙古这片北疆大地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治区内的文物和文献,不仅沉淀和传播着历史文化,也集中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制作传播中心特别拍摄制作文化知识类节目《内蒙古国宝探秘》,为内蒙古自治区馆藏重点文物进行揭秘建档。

8月13日晚,陈国庆校长接受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内蒙古国宝探秘》节目记者采访,为我们讲述国之瑰宝——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出土面世的故事。

[解说]

它,釉如脂膏,似玉非玉胜于玉;它,釉色莹润,色彩奇幻绝世无双。它的出现,打破了“钧不过尺”的旧框框,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元代钧窑香炉,堪称“国之瑰宝”。

[主持人]

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国人的创造。在中国古代,烧制瓷器的瓷窑中,有最有名的五大名窑。而在这之中,有一大窑口极其特殊。它万千色彩。它自然天成,不可预测,不到出窑那刻,世人不会知道它的色彩。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钧窑。

[解说]

钧窑是我国北方的著名瓷窑,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古属钧州,所以被世人称为钧窑。有一句话叫“钧瓷无双”,也就是说,即使在一个窑里所烧出来的钧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每一件钧窑都是“独一无二”的。

[主持人]

由于钧瓷是窑变成色,决非人工所能描绘。在宋代被定为御窑,专门生产贡瓷。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铸造钧窑时,必须要有官员在场监看,在挑选出符合宫廷器物条件的宫廷制品后,其余的一律销毁,就算是残障断片,也不允许流入民间,由此可见钧窑的珍贵之处。

[解说]

钧瓷的生产工艺极为复杂,烧制不易,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从选料到烧成,七十二道工序,无论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那么,这件精致的钧窑“小宋”自造香炉,是如何制作出来,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970年12月的一天,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组织到呼和浩特白塔东南不远的农田,与当地农民一起劳作。突然,一个人手中的铁锹,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大家赶来,一起除去上面覆盖着的土层,一个圆形大瓮呈现在他们面前。打开后,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6件精美的瓷器静静地躺在那里。

当时村民们有基本的文物保护的常识和觉悟。他们知道,来参加劳动的内蒙古大学师生中,有历史和考古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们就主动找到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吴荣曾老师,把文物交给他,吴荣曾老师就把文物小心翼翼地护送,转交给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部门。

解说:

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不论古代交通运输条件如何不方便,都阻碍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小宋自造香炉,既有雄壮浑厚的沉稳之气,又具清新练达的含蓄之美。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完美结合。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中国瓷器的创造,依然延续。

一直以来,内蒙古大学承担着为自治区培养文物考古人才,参与发现古代文明工作的任务。建校初期,1959年,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教研室,著名学者吴荣增担任主任,这是除了北大、西北大学以外,较早建设考古专业的高校。李逸友、贾洲杰等知名考古学者曾在内大长期从事考古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3年成立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8年成立了考古学专业,同年成立考古文博系,近年来参与了自治区新机场、各项公路建设前期考古发掘工作以及考古中国项目发掘、北魏祭天遗址发掘工作,为自治区考古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资源详情

陈国庆校长讲述“小宋”自造香炉出土面世的故事

内蒙古国宝探秘第三期

桃李湖

  • 陈国庆校长讲述“小宋”自造香炉出土面世的故事

  • 内蒙古国宝探秘第三期

  • 桃李湖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