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领航 | 内蒙古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微课堂⑤

  阅读数    2
创作日期
2021-06-10
资源描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写入了2017年新党章。“旗帜·领航”内蒙古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微课堂第五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家一道学习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诞生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并且进一步提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无疑给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方法。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又该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

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中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激发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丰厚遗产,集中体现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而能够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巨大优势的生动例证有很多。

——74年前,内蒙古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的各族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效显著,民生投入持续增长,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70年前,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大峡谷,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独龙族人民终于获得解放。然而,山峻谷深,每当冬季临至,高黎贡山垭口就被几十米深的大雪封死,一年之中竟有半数时光与世隔绝。出行靠徒步、过桥靠溜索、运输靠马帮、生活靠救济的历史不断重复和延续。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创造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跃跨千年”的生动实践,开启了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70年前,西藏的和平解放,彻底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沉重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并开启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以此为起点,这片大地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如果说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机理是“三个离不开”,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就是“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种“共同”理念,在新时代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那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要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认为目前还有以下三方面工作,需要特别强调。

其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用正确的方法论,处理“多”和“一”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一体”与“多元”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并不是要消灭多元,而是要加强团结,增进共同性;多元不是强调分离,而是必须坚持平等,妥善处理差异性。“同”是必须的,没有商量余地、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异”是有时间、地点、条件的。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但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

其二,要自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的发展演化都是在各种形式的民族混居、迁移中,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断地吸收、容纳其他民族成分的过程中完成的。正是由于中国各民族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文化相联”,所以当面临帝国主义侵略时,很快就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的自觉。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加快,各民族混居、杂居程度迅速提升,交往交流交融已是社会的普遍状态。自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是对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否定,而是使各民族的文化、优点为所有民族共有共赏共享;同时,自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做法与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而应“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其三,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而教育是促进各民族之间心灵交融、携手共进的基本途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有二: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各民族人民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文化,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二是通过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两个目标互为依靠,民族团结是民族进步的正确方向、民族进步是民族团结的保障支撑,因此,要协同推进、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例如,制订民族教育政策法规制度、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引导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在奋斗过程中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和大发展。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李辰,博士,中共党员,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资源详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