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教授说:“历史上产生的多民族、多语种典籍,无论是外部形式还是思想内涵,都必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最翔实的史料与论据。古籍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有效举措。”
飞龙教授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相关成果荣获教育部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度“中国CCF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杰出奖”,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22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培养人才,2017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一层次人才,2018 年获得内蒙古第八届“青年五四奖章”,获得内蒙古第一届“草原文化传承之星(园丁奖)”和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 “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飞龙:为古籍文献插上智能翅膀
飞龙,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文献智能信息技术专家。他为繁荣发展北疆文化、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民族共同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飞龙教授带领团队启动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相关智能平台建设工作,主持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数字化处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大量古籍文献图像和知识图谱等工程。飞龙教授说:“历史上产生的多民族、多语种典籍,无论是外部形式还是思想内涵,都必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最翔实的史料与论据。古籍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有效举措。”数字化、智能化古籍工作对挖掘整理一批蕴含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的古籍精品,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中华民族古籍文献提供了智能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让古籍文献立体化呈现, 为这些珍贵遗产插上智能翅膀,对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飞龙教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追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他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着力学生人格塑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力求把最新科研成果结合到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飞龙教授指导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在国外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级奖项。2018年,飞龙被评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