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青年分会、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会议由主旨论坛及三场分论坛组成,共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百名青年学者参会。我校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峰,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朱志荣,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汤拥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米彦青出席会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与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
本次青年论坛受到了区内外学者热切关注,共获得《文艺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民族艺术研究》《艺术传播研究》《中国图书评论》《文艺论坛》6家知名期刊的学术支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青年学者及硕博研究生投稿200余篇,最终遴选出部分优秀论文并邀请其作者进行了线下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鄢冬主持。达胡白乙拉致开幕词,对远道而来的各位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关注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发展,共同助力新时代祖国北疆的高等教育事业。
米彦青在致辞中对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近年来的学科发展情况及学术成果进行介绍,并表示本届青年学术论坛不但搭建起了与全国优秀学者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拓展了学院青年师生的学术视野,将激励广大青年师生以更饱满的热情与开阔的思维面对今后的学术研究。
王峰在致辞中指出,青年论坛迄今为止共举办了十二届,展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青年昭示着未来,青年学者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着未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走向,望广大青年学者珍惜青春年华,进一步夯实学术研究的脚步,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在主旨论坛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茜、暨南大学教授赵静蓉、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吉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罗良清、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苏州大学副教授张春晓分别作学术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汤拥华进行评议。王茜从中国山水画中的“天气”作为切入口,揭示了隐藏于其后的生命意识与美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赵静蓉阐述了民族记忆共同体生成的逻辑理路。杨吉华以“器物”为线索探究宋人“三代”记忆延续与认同的文化塑造过程。罗良清从现象学理论出发分析红色文化场所中的身体-空间关系与审美活动。李树榕结合自身经历谈对记忆与想象的理解,启发大家在对记忆问题进行理论建构时也不能忽略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关联的个体经验之维。张春晓探讨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所展现出声音具身性的三层次。六位学者带来了一场高屋建瓴、妙语连珠的学术分享,会场内气氛十分热烈。
分论坛由“记忆与想象的理论聚焦”“民族记忆的艺术想象与跨媒介表达”“民族文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记忆传承”组成,在上、下午各分三场进行。60余名青年学者先后发言,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盛筵。
闭幕式环节由王嘉军主持,朱志荣致闭幕词。他希望各位学者秉持初心持续深耕,同时注意拓宽视野提高站位,共同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实现中国话语理论的创新,为中国文艺理论未来的发展而奋斗。
经过一天热烈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素材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王灿 审核: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