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正当时 | 崔思朋:扎根“第二故乡” 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阅读数    5
创作日期
2024-07-11
资源描述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了解学校建设发展历史、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参观蒙古文古籍展阅室,并看望师生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嘱托我们“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努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强区建设、内大何为”的时代命题,奋力书写办好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时代答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五周年之际,官微特推出《奋斗正当时》栏目,推选部分专家学者,讲述内大人牢记嘱托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建功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今天推出的是——崔思朋:扎根“第二故乡”,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出版《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等著作,为讲好“黄河故事”做出重要学术贡献;在《清华大学学报》《中国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90后”博导崔思朋取得的学术成就令业界瞩目。

崔思朋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经济史、生态环境史、中国少数民族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理论研究,从本硕博直至现阶段,他的研究视角始终没有离开过北部边疆这方热土。

不久前,崔思朋作为首席专家,启动了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疆文化的形成脉络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当前自治区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学术攻坚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崔思朋说。

在北疆发现“学术使命” 

崔思朋出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孩童时期学到描述草原景象的古诗文,让他对内蒙古大草原心生向往。2011年,崔思朋考入内蒙古大学,成为文史哲基地班的一名学生。此后,他相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北部边疆一直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师从倪玉平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崔思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经济史与环境变迁史。基于对北疆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他的博士论文相继获得“2022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202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荣誉。然而,博士论文的完成过程却极尽艰辛。

崔思朋选择“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我出生并成长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乡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直到上大学之前,我也没有离开过农村,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对历史时期的农业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有较大的兴趣。来到内大后,辽阔北疆的特色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激发了我浓厚的探索欲,因此选择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历史文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崔思朋说。

开题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并不看好这个题目,他们认为研究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难度较大,如果不够深入更容易做成科普读物。“选择一个难度大的题目,就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力,但我认为这样会更有意义。幸运的是,我的导师理解并支持了我的想法,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他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与帮助。”在崔思朋的坚持下,论文最终顺利开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实地调研如此,写作更是如此。在读博的4年时间里,除了研读文献资料以外,崔思朋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田野考察上,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更多的真实感受、避免单纯解读文献记述而形成认知偏差,同时也为探究地方文献资料,丰富文章写作资料来源。从土默特川平原、大青山到乌兰察布草原、古长城,再到黄河流域、鄂尔多斯高原,广袤辽阔的北疆大地上,到处留下这位青年学者孜孜以求的身影。

“我经常和同学们交流考察过程中的那些难忘经历,他们戏称我是在‘用脚步丈量边疆’。这虽是一句戏言,更是一个极难实现的目标,但却表达了我内心的学术追求。”崔思朋说。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更能理解这些在土里刨食之人的不易,以及乡间日常的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也正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心态,让我对历史时期这一区域基层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研究更加生动真实。”崔思朋真切地感受到了北方农牧交错带这一特殊过渡地带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也寻找到了许多前人没有关注到的问题,他与这片大地结下深厚的情缘,内蒙古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2022年6月,作为“优秀博士毕业生”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及平台向他发出邀约。最终,崔思朋与母校双向奔赴,作为“骏马计划”B1岗特聘研究员回到内蒙古大学。

崔思朋说:“作为一名拥有十余年党龄的党员,我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待学成之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里,我发现了自己的‘学术使命’,相信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内蒙古大学乃至本地区的学术发展添砖加瓦。”

 躬行践履丈量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崔思朋积极关注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把考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迁历程、发掘历史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他联合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深入调查内蒙古地区黄河流域的遗址、城镇与村落、各盟市及旗县博物馆与文物收藏部门,并组织编著了三卷本《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系统梳理内蒙古地区黄河文化的发展轨迹、全面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

耕耘者最信得过自己的汗水,每一滴汗水都孕育着一颗希望的种子。来到内蒙古大学后,崔思朋更加坚定了“躬行践履丈量大地”的科研理念,他立足于实地考察,从实证与理论相结合角度还原历史,助力自治区北疆文化建设。

在202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年度热文阅读量排行榜TOP10中,崔思朋撰写的文章《北部边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贡献》位列其中。他不仅博学多才,也是一位多产的年轻学者。近年来,他陆续发表《环境史视域下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环境问题治理与反思——以鄂尔多斯地区为考察对象》《民俗文化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蒙古族饮茶习俗为例》等学术文章,出版《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价值研究——以北方草原为考察对象》《石器时代鄂尔多斯地区人类文明历史研究》等重要论著,学术研究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崔思朋目前担任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清华北核心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部边疆安全建设机制研究”的子课题。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这位“90后”博士生导师时常在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研究出真正有用的成果。“研究历史文化,深入的实地考察必不可少。文献上记载的名物与实际环境变迁带来的改变往往差距很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变迁,不躬行践履一番,很难获得真切的把握。”崔思朋常常对他的学生说,“对于博士论文中可能出现复杂问题,以及更广泛、全面且深入地考察一些学术问题,还需要做好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因为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相比于单一学科视角更能发现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

100多年前,马克斯·韦伯面向慕尼黑的青年学生,做了“以学术为志业”的主题演讲。他以智性的诚实告诉青年们,学术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保持热情,怀揣责任,方能有所收获、不辱使命。”崔思朋对此深有感触。“希望更多有志于史学的青年以双脚丈量大地,怀揣热忱、肩负使命,把新时代黄河故事挖掘得更深、传播得更远,守护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高地。”

资源详情

出版《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样书

崔思朋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农田考察

在北疆发现“学术使命”

在鄂尔多斯高原古城遗址考察

  • 出版《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样书

  • 崔思朋

  •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农田考察

  • 在北疆发现“学术使命”

  • 在鄂尔多斯高原古城遗址考察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