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喜讯丨我校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我校“数学分析课程虚拟教研室”“新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功入选。 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教研室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突破时空限制,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积极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 “数学分析课程虚拟教研室”为课程(群)教学类教研室,由数学科学学院贺飞教授牵头组建,共42名成员。教研室成员均为分析类课程骨干教师,来自国内18所本科院校,其中教授17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5人、讲师1人。教研室主要依托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泛函分析”构建,建设载体包括“数学分析”“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等分析类课程。教研室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围绕分析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开展活动,解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等教学问题。 “新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为专业建设类教研室,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丽萍教授牵头组建,共22名成员。教研室成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3所区外高校、内蒙古师范大学等5所区内高校和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单位。教研室主要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构建。教研室建设坚持“外引内联”跨区域协作,旨在解决内蒙古地区高校新闻学专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突破常规边界,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势互补、互通有无。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立项10个校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促进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研究、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校将以入选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检测,建强虚拟教研室,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喜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续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23年最新中国科技论文期刊统计结果发布,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续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创刊以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强调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倡导严谨治学学风,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交叉学科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多家期刊检索机构及数据库收录,主要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动物学记录》(ZR),德国《数学文摘》(ZM),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

/ 其他

6 浏览  ·  0 赞

我校刘永斌研究员入选神农领军英才

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神农英才”评审结果,我校刘永斌研究员成功入选神农领军英才。 “神农英才”是农业农村部为统筹科技项目和平台条件,打造一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大战略部署,每批遴选支持50名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200名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才。今年自治区入选神农领军人才仅1人。 刘永斌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畜禽遗传改良专家,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及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羊的种质资源开发与遗传改良工作。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一行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

9月18日下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干部霍志刚一行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敏,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杨冬梅,我校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乔彪、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及相关部门、学院、基地负责人参加调研。调研座谈会由王敏主持。 会上,武利民代表学校对刘宏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他说,近年来内蒙古大学在教育部各司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学校的办学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今后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持续推进语言文字研究及成果转化,为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额尔很巴雅尔从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加大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力度、全面推进和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五个方面重点介绍了我校扎实开展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工作,推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 与会人员围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刘宏对我校牢记嘱托、抢抓机遇、发展特色学科、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大局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科学研究的工作站位,对标对表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进一步明确语言文字科学研究的工作重点,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形成语言文字科学研究的工作合力,共同将语言文字工作持续推向深入,实现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前,刘宏一行实地调研了我校图书馆蒙古文古籍展阅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我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社会科学处、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祝贺丨我校新增纪检监察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1〕14号),我校申报的纪检监察(专业代码030108TK,法学)专业获批新增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个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 纪检监察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既熟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纪检监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忠诚于党、忠诚于纪检监察事业,具有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全面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我校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自治区纪委监委的大力支持下,将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列为内蒙古大学“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加强纪检监察本科专业前期建设,与自治区纪委监委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筹备成立了内蒙古大学监察官培训学院,为纪检监察本科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着力优化纪检监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已论证完成全面涵盖专业核心课、方向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纪检监察实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进行了纪检监察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纪检监察工作概论》等13门课程建设;持续加大学科研究与改革力度,成功申报获批自治区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新时代纪检监察人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依托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优势学科,通过选派教师在实务部门开展专业实训,拟选聘校外实务专家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建立起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纪检监察师资队伍。 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强化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喜讯丨我校一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遴选结果,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党建工作做在日常,夯实立德树人基础 我校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党建育人,积极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环境科学专业教工党支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推进支部党建工作,努力发挥党组织核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支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教育活动等基础工作上深入带动全系教师开展各类活动,结合专业属性,深耕所在行业,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支部17名党员围绕着学校学院中心工作,将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培养结合,严格落实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紧密结合实践开展红色教育,积极组织党员观看红色教育影片、参观红色遗址、红色展览、参与公益活动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党员们对理论学习的热情始终不减。支部建设与党史学习深入融合,“红绿交融”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有利于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着党建引领学科,学科促进党建,党支部启动了“不忘科学初心、传承科学精神”为主题的党员学习活动,定期举行研讨沙龙,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为我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科研走在前列,凝聚示范引领力量 党支部围绕环境学科建设开展工作,着力提升学科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进学科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环境科学专业2019年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支部党员中1人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4人获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1 人获内蒙古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获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获内蒙古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支部荣获内蒙古大学“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和“最强党支部”称号。 “双带头人”支部书记赵玲凝聚全体党员合力,积极培养各方面的‘领头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维育人,把教师们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作热情。开设《环境法学》并进行课程改革,实现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科建设相统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传授相统一,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一流本科课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大众普及工作,传播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支部党员包智华老师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对高寒地区不同氮肥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对甲烷排放量的影响及根圈甲烷氧化和固氮作用的研究,为利用微生物为高寒地区水稻绿色生产和绿色减排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支部的多位教师带领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参加了全国第二次草原生态普查工作。支部党员刘东伟老师作为班主任,带领2017级大气科学班35名学生,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班集体称号。环境科学专业教工党支部先后选派数名党员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据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培育创建,是教育部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以点带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全国高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动全国高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环境科学专业教工党支部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心,不断强化支部政治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立德树人工作第一线。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 | 《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大学: 奋力书写兴学强区新答卷

2022年两会前夕,内蒙古日报在《“春天的约定——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之“总书记,我们向您汇报”》板块中以“内蒙古大学:奋力书写兴学强区新答卷”为题报道了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内蒙古大学:奋力书写兴学强区新答卷 查健康码、测温、登记……2月27日一大早,韩习迅速穿好防护服,来到包头市昆都仑区钢32社区,开启当日的全员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 新一轮疫情虽然延缓了内蒙古大学学生韩习的正常返校时间,却没有挡住他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的热情。 一颗初心,一份嘱托。 “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耳畔就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的温暖话语。” 2019年7月16日,令韩习永生难忘。习近平总书记走近桃李湖畔,来到内蒙古大学师生身边。那天,恰逢韩习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返校在图书馆上自习。习近平总书记亲切询问他支教事宜,还嘱咐他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后,韩习报名参加了自治区和学校组织的宣讲团,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北疆学子的殷殷嘱托传达到基层。 现在,3年的硕士生涯即将结束,韩习顺利通过中山大学的博士考核,他打算继续精进学业,增长才干,将来为家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激励着每一位内大师生,鼓舞大家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 “我们要打造更多的思政金课,点燃青年学子理论学习热情,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不久前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表示。陈智团队编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去年正式在全区采用推广。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建学生理论学习轻骑兵等创新举措,该校将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 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该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获批建设,《中华多民族谚语集萃》《王昭君及昭君文化》多部著作面世,学校承建的自治区重大专项项目“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通过验收,建成1个语言应用支撑系统、2个应用服务系统以及1个语料资源数据库……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跨越式发展,该校打破壁垒布局谋篇,让各个学科都与基地协同联动,汇聚多个研究团队力量,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学科群建设,协同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领域共同发展。 2021年,“安纳尔·安达”多民族学生互嵌式成长社区育人项目纳入该校思政工作总体规划,通过打造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生活社区,探索构建“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同心圆”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学校全力打造开放、多元、包容、团结的美好校园氛围,各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帮助,亲如一家,展现出莘莘同心、和合共生的民族团结大家庭氛围。 心怀国之大者,熔铸家国情怀。 2021年,内蒙古大学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项,在肉牛现代生物育种、半导体光生电荷分离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等各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 新年伊始,喜讯接连传来:“数学分析课程虚拟教研室”“新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国内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该校申报的纪检监察专业成功获批新增本科专业,学校成为全国首个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 “新征程上,内蒙古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师生的殷切嘱托,紧扣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中的优势,积极主动、有为有效服务大局,融入全局,助推新局,奋力书写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新答卷。”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表示。 □本报记者 白莲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丨鄂晓梅委员:“两会”上的内大声音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法学院鄂晓梅教授满怀参政议政的热情,赴京出席盛会。 作为一名从事法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鄂晓梅委员在履职中始终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围绕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善民族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她先后参加了全国政协专家协商会、双周协商会、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立足专业务实建言,充分发挥了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鄂晓梅教授认真履行委员职责,就草原生态保护、涉外法律问题等向本次政协会议提交了4项提案,继续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参会期间接受了《光明日报》、中国网、中国新闻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 鄂晓梅教授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参政议政能力,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全心全意做好履职工作。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到法学院、监察官培训学院调研

3月1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到法学院、监察官培训学院调研指导纪检监察专业建设工作。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为民,党政办公室负责人景剑峰,教务处副处长兼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郑丽明参加调研。法学院、监察官培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法学院院长刘银良做了总体情况汇报,围绕“新文科建设”主线,从前期筹备、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管理队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纪检监察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案。法学院党委书记秦志宏、法学院副院长丁鹏、监察官培训学院院长段计珍、副院长塔娜就进一步推动纪检监察学科专业建设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刘志彧充分肯定了纪检监察学科专业的建设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就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编制科学的建设方案。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服务党和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及需求,清晰定位、明确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交叉融合,推动纪检监察学科专业建设高起点起步、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培养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开拓视野,培养具有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德才兼备、基础厚实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三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举措和行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稳定现有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保障和推进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喜讯!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开工建设!

塞上春来早,正是力耕时。 3月25日上午,我校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奠基仪式在和林格尔举行,此项活动也是2022年呼和浩特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基地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校“十四五”期间在关键核心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铺开。 开工仪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高光来,市政府党组成员、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建国,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艳国,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杨乌日吐,我校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薇,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福祯等领导和建设单位负责人共同为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培土奠基。 市政府党组成员、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建国在致辞中表示,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项目,是推进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种源“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努力建成世界草原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创新高地。朱建国表示,项目是和林格尔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新区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切工作围绕项目,一切要素保障项目,一切力量推动项目,一切举措服务项目,以高质量的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项目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于2020年8月获批准立项建设,基地位于和林格尔新区,占地面积899亩。2021年完成了项目总体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此次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投资0.96亿元,包括牛羊标准化养殖设施、表型综合实验场,以及0.5万平米遗传繁育研究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计划2022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目前,二期建设工程已于2021年11月取得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立项,投入资金1.92亿元,建设2.2万平米的研究设施。到2023年,基地将成为包括科研和表型实验室2.9万平米,牛羊饲养设施超过4.3万平米、国内唯一的草原家畜大动物实验设施。 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是我校“十四五”期间创新驱动,提升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平台。基地以提高我区草原家畜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良种繁育能力,推动自治区家畜种业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设国内最完善的草原家畜种质资源库,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蒙系家畜抗旱、抗病等优势性状的遗传机制并实现开发利用,全面推进牛羊创新制种技术研发,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创制中系西门塔尔牛制种与供种产业体系,以分子标记联合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肉用蒙古牛新品系(种)。 近年来,学校聚焦国家种业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牛羊种源受制于国际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2021年学校围绕肉牛品种选育、绒山羊肉羊种质创新保护等“种源”创新关键核心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新牵头立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攻关、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任务,新增种业科技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在家畜营养对生殖调控的影响、家畜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了家畜营养吸收与生殖调控之间的关系,成功诱导获得了遗传特性稳定的牛多能性拓展的新型干细胞,相关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PNAS、Gut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培育的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被农业农村部专家评价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成果“阿尔巴斯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为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经过“十四五”建设周期,我校将力争把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成为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未来将把基地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呼和浩特市成为世界草原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助力自治区实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面向“十四五”,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主动服务“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和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着力打造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等三大科技创新高地,汇聚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种业振兴、“科技兴蒙”等重大发展战略和行动,不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级。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聚焦 | 我校召开2022年度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暨春季学期工作会议②

4月1日下午,我校召开2022 年度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暨春季学期工作会议。会上,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作了题为《学懂弄通做实 奋斗担当笃行 努力开创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新局面》的专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作了题为《“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思路——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的专题报告。 4月2日,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开展了分组研讨和大会交流。 上午,154名与会干部教师代表分六个小组,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22年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及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所作的专题报告,就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力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研讨。交流研讨气氛热烈,与会同志踊跃发言,既有立足长远的思考建议,也有聚焦短板的检视意见,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凝神聚力的精神面貌。会前,全校处级干部还就对学校“十四五”建设与发展提交了书面研讨材料。 在下午举行的大会交流上,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吴英喆、法学院院长刘银良、马克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薇、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笑春、计算机学院院长周建涛共六位小组召集人,依次汇报了各组研讨情况、参会感受和思想收获,梳理汇总了对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小组汇报结束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总结已有成果,梳理工作现状,分析政策机遇,阐述思路举措。 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就抓好党的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谈了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2022年要以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为着力点,按照“五化协同、大抓基层”的思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要聚焦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南校区三期建设”等重点基建项目,着力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质量,确保贴近师生需求的民生项目善做善成。 副校长张吉维在讲话中指出,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将积极探索实施学校人员管理、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制度机制的配套改革,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实施思政铸魂育人工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调整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教学评估机制,提升专业课程整体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主责主业意识,以建立健全“四责协同”机制为抓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工作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在努力践行初心使命上有新作为,在推动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校上取得新成效,在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就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交流了工作思路,学校将始终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优化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推动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在人文社科发展发展方面,将按照“培育重大项目、产出高端成果、打造创新平台、拓宽交流合作”的思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副校长高光来在交流中分析了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期间的关键性作用,提出要主动因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新部署,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聚焦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按照“建设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思路,着力做好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举全校之力建设生物学一流学科,重点打造草原家畜种质创新基地、材料化学中心、生物医学三个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完善学科发展支撑体系等重点工作。与此同时,要立足学校实际,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重视研究生服务管理队伍建设,实施好“卓越研究生计划”。 副校长刘永斌在交流中就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学校财务保障,提高资产采购质量和采购效率,加大创新创业服务力度;提升资产运营公司对学校服务的保障能力;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技术队伍;构建“三全育人”目标框架下的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完善一体化就业工作体系,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规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思路举措。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效。他说,通过本次会议,大家深化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领会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掌握了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教育部关于教育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巩固和深化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同时,会议聚焦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等重要问题,深入分析了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与会同志站在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心聚力、汇聚众智,深化了对学校“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和思路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完善了总体规划,细化了工作举措,明确了工作重点,达到了预期目的。 会议强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向广大教职工传达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汇聚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传承弘扬“求真务实”校训,提振精气神,增强责任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奋力书写办好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新篇章。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中国民族报丨刘志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栏目、国家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分别于2022年4月5日、4月6日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任刘志彧的署名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刘志彧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初衷:“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就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民族团结、政治生态等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五次都全面论述了做好民族工作、边疆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向度上阐释了“铸牢什么”“为什么要铸牢”“由谁来铸牢”“如何铸牢”等基本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为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明确政治责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才能创造新的奇迹,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世界百年变局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凝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增强理论自觉,全面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百年抗争中实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的演进中蕴含了多重要素,包括伦理、道德、价值、规则、情感、认同、秩序、归属等,也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表现出多维形态,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实体不同侧面的展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伟大实践,能够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真切认同感。在新时代,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认知的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凝聚行动合力,构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中华儿女肝胆相照、携手前进的奋斗过程。要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汇聚起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使各族人民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创造者、开拓者、奋进者。 完善工作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伟大社会建设工程,需要贯穿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生活规范、社会伦理、行动准则之中,还要通过法律政策、纪律准则等方式体现刚性的法律赋值。要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创新方式方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有形”中凝聚共识。所谓“有形”,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能看得见、摸得着。一方面,要夯实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另一方面,要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内蒙古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 “有感”中引领思想。“有感”,就是有真情实感,富有温度、触及心灵。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要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打造“有感”的阵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的建设,加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有效”中见真知。“有效”,就是要在提高工作成效上见真知、找答案。“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持久的润物无声的社会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正视问题差距,认清风险隐患,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做好民族领域各项工作。要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理解把握,不断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草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书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明德为公:聚焦“实”字谋发展

“建功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专栏之六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塞外的原野播种,在时代的春风中前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内大融媒体平台倾力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专栏,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创一流,守正担当开新局的精神风貌,守望相助,踔厉奋发,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历经两个月,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五险一金,工资比预期的高,谢谢从实习到毕业一直尽心尽力指导我,给我加油鼓劲儿的的老师们!接下来我要自己加油啦!!”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边玥珂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在同学家人朋友的点赞评论祝福中,边玥珂想到了这一路走来自己的努力与老师的引领,不禁感慨万千。 2021年6月10日,公共管理学院与自治区社保中心共建教学科研基地举行揭牌仪式,这年暑期小学期,边玥珂的顶岗实习在包头市社保中心如约开始了,顶岗实习与在学校上课不同,可以说是全新的体验经历,是真正对实务的实践。她不仅要熟悉从宿舍到实习单位的交通线路,也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与待人接物,而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需要她穿插到实践中去灵活运用。 “专业实习实践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一个月的顶岗实习期结束后,边玥珂感叹收获颇多。 在这个2021年的暑期小学期与边玥珂有相同经历的还有20位同学: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赴自治区社保中心及其盟市分支机构完成了长达一个月的顶岗实习,行政管理专业10名本科生赴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训。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脱节的问题,学院结合学科特点与相关政府机构积极对接,推动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先后与4个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除了知识外,还学到了许多社会经验、做人的原则和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方法技巧”。在呼伦贝尔市社保中心实习的2019级本科生宁静谈到实习感想时这样说到。 实习生们对于专业实践,人际交往,社会经验等知识的收获为实习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见证。 2021年10月30日下午,作为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硬条件”之一的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实验室迎来了特殊客人的考察:全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考察小组。在经过汇报会和实地考察后的总结部署会上,考察组对于相关建设情况给予了高度肯定。 “近年来,学院取得了显著的教学业绩,行政管理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政治学与行政学入选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门课程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公共管理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内蒙古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流程的规范、学业导师制的推行、学术讲座、读书分享会、学术论坛的制度化举办密不可分。”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曹淑芹教授说。 狠抓教学的同时,学院也高度重视科研质量和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从“科研管理”到“科研服务”的转变。为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率,学院线上举办了课题申报论证会,邀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专家学者与课题申报者相聚“云端”,充分讨论项目申报注意事项,从题目的凝练到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方法的使用进行了热烈讨论。 青年教师刘桂英表示:“论证会帮助老师们进一步凝练项目名称、明晰研究问题、理清论证逻辑、优化文本写作,增加了我们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信心与决心。” 学院还邀请权威学术期刊的主编做关于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讲座,提高师生论文投稿录用率。 2020级博士研究生宁学斯和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辉参加完某期刊主编做的讲座后,也是感慨万千。宁学斯说:“主编从期刊编辑的视角,阐述了其更看重论文的创新性和规范性,给我们介绍了编辑从这两个维度如何去筛选论文”。 由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周志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于2021年7月19日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2021年,学院另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5项、教育厅项目2项,在学院组织申报的20多项中成功立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提交被采纳的决策咨询报告7份;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政府奖4项,另有1人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青年才俊奖”。 “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既需有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学术敏感性,也需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前沿的学术视角,更需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技巧,学院通过高水平学术讲座、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导、对接政府部门决策需求等措施,竭力为广大师生从事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近年来所取得的突破性科研成果也说明,我们的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推动科研发展的作用。”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白维军教授说。 公共管理学院上下一心,教学科研“两手抓”,强化实习实训课程,创新科研服务手段,完善工作流程机制,重实干、求实效,不断推进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争创一流公共管理学院和一流公共管理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聚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 内蒙古大学秉承“五坚持五着力”原则 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路径

春华秋实 时代精神朝气蓬勃 长风浩荡 嘹亮号角催人奋进 今年,党的二十大将隆重召开,变革时不我待,发展任重道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重大。为赓续百年荣光,奋进时代新程,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教育发布”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展现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师生“牢记嘱托 筑梦北疆”的生动故事,不断激励广大师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交出优异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期分享内蒙古大学以“五坚持五着力”为原则,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持续重点加强基础学科人才长周期培养和稳定性支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取得重要成效。 01、坚持高起点谋划 着力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大学高起点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一流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先后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专家委员会等,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特色鲜明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和《内蒙古大学“拔尖计划2.0”总体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确保学校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优先在一流人才培养中体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优先在一流人才培养中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优先在一流人才培养中实践,核心价值体系优先在一流人才培养上确立。 02、坚持立德树人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内蒙古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体制。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重点建设7个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和26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5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 03、坚持科教融合 着力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内蒙古大学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哲学、经济学等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辐射带动基础学科专业整体提升。学校基础学科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级科研平台14个,承担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大重点项目能力明显提升,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基础学科高水平科研有力支撑一流人才培养,基地班平均升研率为64.61%,2021年“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04、坚持供给侧改革 着力以“四新”建设为重点提升专业课程整体水平 内蒙古大学实施《新时代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方案》《新时代本科课程建设方案》,以“四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立项建设12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10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获批16个国家级、18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8个教育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项目。重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增设新生研讨课,立项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10门,获批9门国家级、60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进一步提高。 05、坚持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着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助力拔尖学生成长成才 内蒙古大学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施《关于深化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意见》,深入推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三位一体”改革。2015-2020年,565门课程开展“小班课教学”,开设小班讨论课课堂2279个,参与教师2246人次,参与学生33051人次。不断深化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构建培养计划的“三自主”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跨学院、学科选修课程。实施“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计划”,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率达到64.7%,在大学生课外学术重要赛事中获国际、国家级奖励451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乡村振兴奖1项,银奖3项。 下一步,内蒙古大学将以国家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强化学科交叉。实施“三自三化三制”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数理生化文史哲经等基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全面构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和高地。二是坚持科学选才。通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科学营和新生入学选拔等方式,综合运用笔试、面试、心理测评、体能测试等手段,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科学滚动的拔尖人才选拔机制。三是加强大师领航。实行名师邀约计划,遴选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师生双选制”,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四是构建育人平台。建立以书院为单元的学习和生活社区,构建导师指导和朋辈交往的师生生活共同体,有效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多维度成长。五是创新学习方式。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构建本硕博贯通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学生对专业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六是推进素质教育。以文理并举、科艺结合的“融通”教育为培养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养成。搭建高水平开放式交流平台,设立“荣誉项目”,实施学生学术报告制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七是深化开放办学。设立联合培养、暑期学校、海外实习、短期考察等项目,分批选派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提高学生国际交往能力。 乘势而上,蓄力前行,内蒙古大学将以国家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水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服务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贡献“内大力量”。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这样的统计热力学课,你爱了吗?

“建功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专栏之七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塞外的原野播种,在时代的春风中前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内大融媒体平台倾力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专栏,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创一流、守正担当开新局的精神风貌,守望相助,踔厉奋发,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冰凉温烫冷热寒, 瞬息多变唯象观。 宏观微观百类奇, 系综理论一线穿。 绝热杜功系孤立, 微正系综态平权。 统计物理汝为本, 热学规律尔作源。 正则系综封闭系, 负能贝塔指数肩。 配分函数囊百宝, 对数求导解万难。 量子经典君可辨, 涨落一曲奏凯旋。 “冷”“热”二词常闻于生活,与之相关的“热现象”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远涉宇宙变迁,近涉高新科技,涵盖所有实际发生的过程。这一宏观现象与系统中大量微观粒子的无规运动(“热运动”)密切联系。内蒙古大学统计热力学课正是教授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的“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的理论课程。 多年来,传统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讲授。该模式大体以学科发展历史和认识的层次为序,由唯象到唯理,由宏观到微观。由于保留了较为清晰的学科发展脉络,在其框架下的教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条件、增长知识的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丰富、不断完善。很多昔日深奥难解的名词,今天已闻于街巷,对诸多自然现象的认识,对各种科学概念的理解,已变得不再困难。鉴于此,为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热力学与普通物理热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大“统计物理”的教学比重,内蒙古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梁希侠教授和全国模范教师班士良教授领导的热物理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见图2)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统计物理”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此指导下,该团队突破了热统“分而治之”的传统格局,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两部分相互贯通,建立了以统计物理为框架,以系综理论为主线,以量子论为基础,融热物理宏观与微观理论一体的“统计热力学”新体系。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统计热力学”这一创新体系组织热统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其效果令人欣慰。内蒙古大学热物理教学团队经二十余年的探索为此新体系先后出版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相继出版了配套的“电子教案”和“学习辅导”(见图3)。《统计热力学》2004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转型升级为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图4),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见图5)。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本课程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不仅着眼于学生统计热力学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世界观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1)结合前后教学内容,以联系实际的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辨和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科学认知。比如: 为什么地球有大气层? 水烧开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何搅拌饺子馅能更均匀? 桃李湖湖水结冰过程是怎样的? (2)通过前沿学术问题,以及典型物理规律发现案例的引入,逐步提升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知。 (3)以热物理的严密逻辑,借助特定知识点,引入思政元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以钱学森回国早年在科学院讲授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配分函数的事例为切入点,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出发,板书推演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配函数,并借此讲述钱学森回国后对中国科学事业三个方面的贡献(工程物理学、理论物理学、思维科学),引导学生努力打好物理基础,进而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统计热力学》课程团队立足学科逻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的做法得到了学生、同行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2021年5月获批了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见图8)。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高燃视频来袭!为中国优秀青年点赞

青年行!中国行! 他们爱科学 他们爱文艺 他们能突破 他们能拼搏 他们有爱心 一代代优秀的年轻人 不断拼搏、突破、创造和奉献 体现价值 彰显担当 中国青年高燃视频来袭!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我校领导持续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推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2022年4月起,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副校长张吉维,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高光来、刘永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陆续带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开拓就业岗位、深化校企合作,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4月26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带队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视台考察交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面开展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深度合作交流。刘志彧在座谈讲话中向内蒙古电视台对内蒙古大学的宣传赋能和人才培养表示感谢,并就全面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是签订校台合作协议,细化合作项目,加强沟通对接,使达成的共识落地见效。二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策划组织主题宣传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形有感有效。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协同运营,加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四是做好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品牌节目进校园、进活动、进课堂工作,利用主流媒体的技术优势和形式创新,打造思政课精品课堂。刘志彧希望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继续助力内蒙古大学改革发展,携手合作,共创未来。调研座谈会上,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我校部分学院、部门负责人就台校共建协议的具体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 4月27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一行到内蒙古日报社走访调研。调研中,刘志彧一行参观了草原云指挥监管平台,对内蒙古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和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座谈会上,双方就积极推进校媒共建、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等进行了积极探讨和深入交流。接下来,内蒙古日报社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与内蒙古大学互相赋能,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加强相关领域课题的合作研究,建立人才培养和共享机制,推进双方合作取得积极成果。 4月26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刘九万与内蒙古湖北商会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座谈会。武利民介绍了我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情况、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推荐毕业生就业事宜,他表示,我校将以此次座谈为契机,积极开展共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和职业培训基地等多领域、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希望商会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积极开展校园专场招聘会。刘九万对内蒙古湖北商会一直以来对我校建设和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校校友工作的基本情况,就开展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改进人才合作模式,助力企业抢占人才高地等方面与商会企业作了沟通交流。 4月28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带队到华讯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刘九万介绍了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并表示此次教育部部署的“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是强化搭建高校与企业桥梁、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一致性的有力措施,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校企双方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与会双方还就进一步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深化校企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4月27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带队到呼和浩特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调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座谈会上,刘九万副书记对呼市中燃公司一直以来对内蒙古大学建设和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公司继续助力内蒙古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刘九万要求二级学院和有关部门从专业和行业对接、学科和实践联系、培养和就业打通的理念出发,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长效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全力以赴做好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4月28日上午,副校长高光来一行赴内蒙古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会议上,高光来就学校发展转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毕业生特点和优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竭尽全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有效的供需平台。呼和浩特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希望大数据管理局和大数据产业联盟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以大学生实习实训促进就业创业,为内蒙古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希望校政企三方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入交流、搭建平台、促进更深层次的互动,为落实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和“丁香扎根计划”作出积极贡献。与会各方同意在五月合作举办一场专门招聘会,同时积极推进建立实习实训平台、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合作事宜。 4月28日下午,高光来副校长带队到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高光来副校长一行与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与会人员围绕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表示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人才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更扎实、更深入、更全面的校企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同时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真正打通就业渠道,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会后,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签署了党建合建协议书。 为贯彻落实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学校制定了行动方案,召开了2022年学生就业工作推进会,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下一步,学校将持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党政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示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深度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岗位,努力实现学校对区域用人单位供需对接全覆盖,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内蒙古共青团主题宣传片《青春》今日正式发布!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自治区团委制作推出主题宣传片《青春》。 此片集中展示了内蒙古共青团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团员青年听党号令、跟党奋斗,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引领新风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和青春业绩。 青春建功新时代,青春逐梦献北疆。立足新征程新起点,内蒙古共青团将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团员青年坚决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用脚步丈量内蒙古大地,用耳朵倾听群众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事业追求中,在逐梦圆梦的征程上奋力奔跑,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 其他

0 浏览  ·  0 赞

喜讯 | 我校两位教师荣获“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

5月2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自治区团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联授予的“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者名单揭晓,我校青年教师、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教授王建国和交通学院交通运输教育教学部主任徐湘田荣获第十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 本次“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表彰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集中展示全区广大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广大青年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共有王建国等20名同志被授予第十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神盾”团队等20个集体被授予第七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王建国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培育人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江西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赣州市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等荣誉称号。王建国教授潜心教学,受其指导和培养,100余位学生考取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硕、博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篇,多人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学金和优秀毕业论文。在科研方面,王建国教授不断创新,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阴离子-π相互作用构建高效固态发光材料;提出阴离子-π相互作用调控外部重原子效应设计单组分白光材料。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创新性研究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参编中英文专著各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服务社会,开发人畜共患疾病快检试剂盒,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徐湘田教授是我校交通学院交通运输教育教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工学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通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曾获内蒙古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他扎根边疆,长期奋战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一线,努力为西部地区科教事业奉献力量。徐湘田教授多年来积极投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在寒区工程与生态安全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工程冻害防治,获省级科技奖励4项,主持科技项目16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带领指导青年教师连续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建设首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1门,指导博士3人、硕士15人,培养推荐10多名本科生赴中科院深造。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 | 《内蒙古日报》:践行嘱托创一流 守正担当开新局——内蒙古大学师生热议央媒“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内蒙古篇

6月2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刊登了记者白莲采访我校师生的报道《践行嘱托创一流 守正担当开新局——内蒙古大学师生热议央媒“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内蒙古篇》,讲述了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爱,备受鼓舞,牢记嘱托,植根北疆,奋力谱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篇章。 践行嘱托创一流 守正担当开新局 ——内蒙古大学师生热议央媒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内蒙古篇 近日,中央主要媒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推出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之内蒙古篇,在内蒙古大学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师生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用实干彰显担当,更好地回应党和国家的期望,更好地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我校师生持续关注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重温总书记的深切关爱,大家备受鼓舞和鞭策,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说,“3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围绕筑牢‘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使命任务,重点打造了‘生物学’和‘民族学’优势特色学科群,形成了多学科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长到13个,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施高端人才发展战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至77%。持续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数量增至15个,为助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从学科、科技与人才等多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未来,全校各族师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开放办学、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一流大学’为指引,凝心聚力,实干担当,把学校建设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仔细阅读这组报道后,我们第一时间转发给学院广大师生,大家再次汲取到奋力前行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傅锁根表示,思政课承载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自觉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凝聚力量,切实把讲话精神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族师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做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模范践行者。 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光鹏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情系内蒙古、关爱内蒙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我们深感重任在局。3年来,我带领团队致力于创新开发家畜种质资源、攻克良种‘卡脖子’难题,培育了3个比国外优秀肉牛品种的双肌肉牛新品系,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出贡献。我个人荣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表彰,我们团队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我们将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不竭动力,继续为科研教育事业不懈奋斗!” 该校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王立新说:“这几天,学院上下都在认真学习央媒报道。总书记对内蒙古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一湖两海’的生态治理问题,让我这个一直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备受鼓舞。我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了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开展了‘一湖两海’生态环境现状调研及综合整治对策研究,建立了湖泊水生态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生态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我们将继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出力献策,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该校计算机学院教授、内蒙古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飞龙认真点击浏览了每篇报道和视频,他说:“牢记嘱托,就要担起一份责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启动了‘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研发蒙古文古籍文献综合管理与智能分析平台,开展蒙古文古籍文献扫描、全文数字化和知识库建立等工作,致力于建成一个存储数字化蒙古文古籍文献最多、检索分析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国际一流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中心,为蒙古文古籍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支撑,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服务,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蓄力量。” 该校2019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韩习阅读报道后,觉得格外温暖。3年前与总书记亲切交流的场景似在眼前。“总书记对内大学子的嘱托已内化为我们奋斗的‘动力引擎’。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我总能想起总书记勉励我们的温暖话语。作为‘草原学习轻骑兵’,我多次深入基层进行理论宣讲,积极参加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工作。如今,我顺利通过中山大学的博士申请,希望将来在专业领域有更多科研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韩习说。 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让该校2021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乌日娜记忆犹新。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艰苦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的决心。作为一名青年,我投身西部计划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引导学生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总书记再来内蒙古,我想告诉总书记——我把您说的话都记下来了,也在积极将您的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每一名内蒙古学子都在为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而努力奋斗。”乌日娜郑重地说。 记者:白莲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1...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 60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