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岸边,芦苇苍翠,百鸟翔集。这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素有“塞外明珠”之称。乌梁素海与四周的沙漠、平原、山脉、草原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人们很难想象,眼前这颗天蓝、水清、鸟成群、鱼满仓的“塞外明珠”,在20多年前一度成了当地的“生态之患”。
关停重污染企业、建立污水处理厂,“就湖论湖”的治理方法有成效,但只在一时。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理念。4年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又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一字之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乌梁素海开始了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的全要素综合治理。
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总书记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逐渐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8月15日是第一个“全国生态日”,让我们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 其他
内蒙古大学进入“大学生足球公益项目”高校名单
记者:白莲
记者从内蒙古大学获悉,近日,在内蒙古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体育学院共同努力下,该校成功进入由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大学生足球公益项目”第一批20所高校名单,获得资助金51万元,首批发放35万元。
该项目旨在推动高校足球运动发展,促进高校足球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通过足球赛事、足球嘉年华等活动,激发高校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弘扬足球运动精神,增强大学生公益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大学校园生活。
《内蒙古日报》( 2022年12月06日 06版)
/ 其他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公共管理学院丛志杰。
人物介绍:丛志杰老师
三尺讲台,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万栋梁。丛志杰老师将教书育人与传道授业的理想与情怀结合在一起,不仅在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而她自己也在成长的道路上步步迈进。丛志杰老师自1985年留校任教以来,与内蒙古大学一起经历了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她始终怀揣着立德育人的信念,以一颗热忱之心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初心,做好本职工作。这四十载,她见证了内蒙古大学发展得愈来愈好,内蒙古大学也见证了她的成长。
潜心教学,遥望星河
2002年1月份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丛志杰老师便来到了公共管理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一起成长,度过了20年的风风雨雨。当时,公共管理学院整合了学校行政管理、政治学等相关学科,老师基本上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型调整过来的。专业课老师还是很紧缺,而且老师要尽快的熟悉新的课程。这个时期,丛志杰老师和其他最早进入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克服了好多困难。丛志杰老师提到当时公共管理相关的资料很紧缺,同时还有经验上的不足。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们一步一步地开拓,2003年行政管理硕士点和mpa硕士点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充满干劲,一步一步地努力,为公共管理学院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2015年丛志杰老师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期间,在学校及学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公共管理学院抓住发展机遇,在教学管理、“质量工程”建设、学位点及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批了自治区培育学科、3个自治区品牌专业、4门自治区精品课程及2个校级教学团队、1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丛志杰老师在这些工作中尽职尽责,显示出了较好的领导、协调及合作能力,受到学院老师、学生们的信任与好评。
丛志杰老师不断思考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把人类发展基本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因此丛志杰老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主持编写案例教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编写的案例“乌兰牧骑:与草原和时代一路前行”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入库案(201712520476)。从2015年开始,连续五年积极参与了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丛志杰老师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风严谨。发表了《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公共政策:调整与创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策困境及其化解》等论文30余篇,主编《内蒙古地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研究》《内蒙古应急管理报告2018》等著作3部,参编《内蒙古社会建设70年》等著作3部。主持国家民委、自治区规划办、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社科联等省部级重点或一般科研项目十余项。有4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等全文转载;2篇研究成果入选《内蒙古发展文萃》;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先后3次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内蒙古应急管理报告2018》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育人成才,熠熠生辉
丛志杰老师大学本科毕业时,怀着对教师崇敬的心情选择了留校任教,带着对职业的热爱从教四十年,从未动摇过这份教书育人的决心。丛志杰老师说:“教师这个职业平凡中包含着挑战,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去充实,像我这种从公共课转到专业课教学的老师,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自己首先要弄懂弄通,然后再去教给学生,虽然一年一年的重复,但是在重复的过程中要求老师进步,不断的去迎接这种挑战。”丛志杰老师认为应该有坚持的理念,坚持自己的学术态度,坚持做人的底线,把自身优秀品质作风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丛志杰特别谈到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名言:“教师的素质是年轻人的精神支柱。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丛志杰老师满怀热情,积极引导学生参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成长。作为指导教师,丛志杰老师2009年带领学生参加了在东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并获得优秀奖。这也是我校本科生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2017-2020年指导研究生积极参加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一等奖 2 次,三等奖 3 次。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在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两项,获自治区一等奖及校级三等奖。指导2018级研究生魏锦鹏编写的案例《莫使乡愁无处寄,却把故乡作他乡》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心入库案例(202012520085),这也是迄今为止公共管理学院唯一一篇由学生编写的入库案例。
在学生眼里丛志杰老师是这样的:
第一,丛志杰老师是“立德树人的师者”。在校学习期间,丛志杰老师始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将其贯穿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注重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学生理想信念、品德操守,丛志杰老师讲得最多的就是要求大家秉承内大“求真务实”的校训,无论在校做学问,还是毕业干工作,都要先做人、后做事,丛志杰老师自己带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第二,丛志杰老师是“启润心智的学者”。记得丛志杰老师当年讲授《公共政策学》课程时反复强调,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强烈的公仆情怀和问题导向,一定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工作后从基层一路走来,经历并见证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深切感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最根本的立场,坚持问题导向是最基本的素养,解决问题能力是最核心的本领等等,这些认识与丛志杰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在工作实践中持续升化认识、在组织培养中持续提高本领。
第三,丛志杰老师是“严管厚爱的长者”。丛志杰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一贯比较严格,在学业上阅读的书籍量、查阅的文献量、撰写的工作量等都会给学生定标准、明任务,定期查验学习成效,甚至对学生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都逐一修改、提出要求。在丛志杰老师多年的培养下,学生也养成了笔耕不辍的良好习惯,工作之后倍感受益。同时,丛志杰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像长辈一样关心学生们的成长进步,帮助大家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困难。
师恩无言,桃李满园
三尺讲台,乐在其中,丛志杰老师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光与热。在将近四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她始终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铭记于心。2011被评为内蒙古大学教学名师、2012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2013被评为内蒙古大学师德标兵、全国优秀MPA教师,2022年荣获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
/ 其他
8月10日至11日,教育部部省合建专项调研组来我校就推动部省合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和意见反馈会。调研组由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担任组长,成员由来自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7名专家组成。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盈、王敏,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乔彪、副校长高光来先后参加调研座谈会、实地考察和调研意见反馈会。
8月10日下午,调研组在我校召开座谈会。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盈介绍了自治区落实部区合建协议和工作手册,推动内蒙古大学深化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特别是部区合建以来,强化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助推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刘志彧书记代表学校做部区合建工作汇报,他重点介绍了学校主要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表示要全面消化吸收调研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人才引育思路和举措,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深化与对口合作高校务实合作,集中资源和要素全力建强用好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等科研创新平台,不断增强集群优势和辐射效应,更好培养一流人才,高质量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努力在学科特色优势领域争创一流。
8月11日上午,调研组召开意见反馈会,充分肯定了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四方联动作用,聚焦国家和自治区战略,积极打造三大研究设施平台等特色做法,建议自治区进一步落实合建主体责任,定期研究内蒙古大学部区合建工作,同时积极整合优质科教资源,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支持内蒙古大学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支持发展的立体化资源配置格局。建议学校积极与对口合作高校加强联系,进一步完善对口合作机制;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和资金监管体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立足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生物医学研究院、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研究设施(平台)建设需求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抓好抓实高端人才引育工作。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王敏在意见反馈会上表示,将认真研究调研组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在经费保障、博士生招生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内蒙古大学的支持。武利民校长代表学校感谢调研组的辛勤工作和宝贵建议,他表示,反馈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学校纵深推进部区合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学校将在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聚焦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引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速加力、提质增效,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调研期间,专家组一行参观了蒙古文古籍文献展阅室,实地考察了学校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我校领导班子成员,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调研活动。
/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校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以青春奋斗的姿态勇担使命,扎根北疆、奉献国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奋斗成就梦想,我校又一批优秀本科生已经推免到心仪的院校,准备进一步深造。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激扬奋斗之志、砥砺奋斗之行,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中收获无限精彩。官微推出“奋斗正当时丨内大星辉:推免学霸系列”。
本期推出的同学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盛世文 、李一鸣,体育学院的杨阳、刘竞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盛世文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 推免至北京理工大学
盛世文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班长,前六个学期绩点成绩:3.81,班级排名:1/64,曾获自治区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团干部等,发表专利和软著各一项。现已推免至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都说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是一张白纸。盛世文坦言:我也不例外。三年前,初入大学,眼里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迷茫,一切从零开始。
经过大一第一个学期对自己的重新定位,盛世文知道自己渴望继续深造。为达成目标,他始终坚持勤奋好学的态度,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大学知识结构的组成,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诚恳的求学精神,这使他不仅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
课余闲暇,他对机器人有着迷之迷恋,积极参加了创新之家社团。大二时,有幸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RobotMaster2021单项赛。为此,假期留校在实验室参与了工程车的设计与制作。在实验室虚心请教学长学姐,主动自学相关专业知识。于2021年5月,盛世文有幸和团队伙伴代表学校队伍前往北京理工大学参与了工程采矿单项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具怀凌云壮志,自有瑞气东来。”一次奇妙的经历使盛世文和北理工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一年余载,他始终把北理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对自己的“严格”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他最终成功去往心仪的学府求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我们终将会到达属于我们的高峰,盛世文如是说道。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在内大学习已有三年,回顾过去,盛世文坦言,有过遗憾,有过快乐,有过烦恼,有过彷徨,但幸运的是自己都撑了过来,感谢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成就现在的自己。感谢与我共乘这一人生列车的同伴,那些人,那些事,都是我一生的珍藏。
谈到过去经历时,他有感而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他认为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许多事情只是当时觉得身临其境时很痛苦,其实回过头来想想也没什么。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因此焦虑,时间会证明你的努力,岁月会见证你的付出!
砥砺前行,忠言告诫。面对学弟学妹们,他说:“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希望你们可以秉持“求真务实”的校训,珍惜在内大每一天的生活,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参与各项科创竞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打拼。同时一定要牢记习总书记对内大学子的殷殷嘱托,争取早日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的培养!做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一鸣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9级自动化专业 推免至东南大学
李一鸣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平均绩点3.86/4(裸绩点),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1/91),现推免至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曾获得2022年感恩中国近代科学家奖学金(全校12人),内蒙古大学一等学业优秀奖学金、内蒙古大学三好学生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英语水平良好,分别以557分和526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同时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一篇。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2019年8月,李一鸣被交通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录取,他迫不及待收拾行囊,一路向西来到了美丽的草原明珠——呼和浩特,正式开始了内大的学习生涯。
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面对新奇的大学生活,他始终团结同学、抵制诱惑、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于第一年便以557分通过了四级考试、最终取得了专业第一(1/40)的好成绩。
追求源于热爱,极致源于梦想
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本着对机器人的好奇以及科技报国的愿景,2020年8月李一鸣通过转专业考试,进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学习,面对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倍感珍惜,更加争分夺秒地发奋学习。
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下,尽管李一鸣遇到了诸多困难,需要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完成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还要自己抽时间自学因转专业而未修补的课程,但他始终秉承“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努力适应节奏、调整心态、求真务实、刻苦学习,终于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回馈了他的不懈努力。
李一鸣说也许学习模电课程的经历是他大学生活的缩影,模拟电路中存在大量抽象的理论概念,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电路基础的他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挑战。课上他紧跟老师思路并将老师的讲授录下来课后反复听,渐渐的,厚重的模电课本被翻出了折痕,纸张的空白被 “汗水”填充,一页页内大题头的红色信纸被笔尖划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取得了该课程的全院最高分。“我时常庆幸自己在无数黄昏的日落下,以及挑灯夜战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咬牙坚持。”
厨房实验室,助我一臂之力
作为主持人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一项,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无线传感器自供电”课题的研究。
在老师指导下,他经历了从零到有的全部过程,全身心地扑到课题研究上,面对一篇篇外文文献也未曾畏惧,积极与老师和成员交流,经常为了一个仿真结果或是一幅精美的插图不断尝试到精疲力竭。
几经周折后,软件仿真取得理想的结果,他和伙伴们向着最后一只拦路虎发起冲击。终于在2022上半年疫情居家期间,在实验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李一鸣用父亲在热电公司借来的实验仪器以及家用电器,用两周时间在厨房里钻研,最终取得了实验的成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的论文处女作顺利完稿,最终于2022年6月30日顺利被物理学报期刊录用,现已正式刊出。心中怀着理想,哪里都可以大展拳脚,李一鸣很感谢把厨房当作实验室的那段特殊经历,在那里,他心无旁骛,唯有热爱。
有梦不觉人生寒,难忘内大校园情
幸运总是伴随那些时刻努力的人。在保研夏令营阶段李一鸣先后获得了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递补)、东南大学等高校的优秀营员,他也如愿进入了自己梦想学府东南大学继续学习。“2021年夏我隔着栅栏尽力踮起脚尖望向四牌楼校区的记忆历历在目,如今我再也不会埋怨保安拦住我的不解风情……”
三年时光飞逝,李一鸣的内大生涯接近尾声。回望过去,他先后在内大南区、内大东区、内大北区学习生活过,丈量了每一处校园,对内大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将秉承这座草原最高学府的校训精神,肩负起内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杨阳 体育学院 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 推免至北京体育大学
杨阳,国家二级田径运动员,国家二级田径裁判员。本科期间,三年平均学分成绩(GPA)为3.73,本专业学习排名第三,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运动员等。2021年参加第20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女子400米第二名、400米栏第二名、4x400米接力第一名。在2021年4月开始主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前已通过中期检查。
认真学习,该来的都在路上。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刚来到内蒙古大学的时候,跟所有新生一样杨阳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和陌生。她在学院办公室的勤工助学岗位上工作时,偶然看到学姐的奖学金申请表里,学习成绩靠前的排名以及获奖经历那一部分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不由得心生羡慕,从那时起杨阳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像她一样。
经过三年的努力,杨阳做到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丰富的获奖经历就是对她三年来的努力最好的肯定与馈赠。她说:“‘慢慢来,会更快’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人一定不会被亏待。”
新起点,给自己个机会做个勇敢自信的人。在来到内大之前,杨阳说自己一直是个胆小、自卑,不自信的女孩,她内心特别渴望成为好朋友那样勇敢、乐观、自信的人,所以来到内蒙古大学这个新的起点后,她对自己说“是时候了”。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竞选,那是她自读书以来第一次主动站到讲台上,就这样在之后的各种活动中她强迫自己勇敢发言、参加演讲比赛等等。虽然表现一般,但是至少尝试了改变,杨阳坦言。现在的她在台上发言虽不能做到侃侃而谈,但是至少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杨阳说:“就是这一次次“落魄”的尝试成就了今天勇敢自信的我。虽然改变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难,但是真的不晚,我是你亦是。”
避免焦虑,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在当代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好多人都会避免不了焦虑,但是杨阳想说请不要!不要因为同学比你多学了三小时、比你多去了几趟图书馆、早早拿到了offer你就变得焦虑不堪。每个人的学习效率是不一样的,不能说埋头苦读是一种笨办法,但是有的同学就是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所以拒绝焦虑!把用来焦虑的时间去操场跑跑步、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大学生活。人生不是考试,所以不用焦虑,去好好享受仅有一次的青春。你会发现没有焦虑的你,相比于之前会变得更加自律,各加充满斗志。
杨阳把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一切改变最好的开始是现在,其次是明天”。在内大求学的三年时光里,杨阳不断探索内心、寻找自我。她说不管走到哪里,都将始终记得内大认真负责、学识渊博的老师们和活泼友善的同学们,也将继续秉承“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继续前行!
刘竞予 体育学院 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 推免至湖南大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刘竞予的座右铭,她也在不断践行着。刘竞予在校期间GPA3.9,学业及综测排名均为专业第1,担任体育学院学生会团总支兼职副书记以及2019级运动训练班学习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三好学生、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多次校级学业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奖学金等荣誉,在校期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取得了本科组女子团体第一、单打第一、双打第一的成绩。现在已经取得了国家一级运动员,乒乓球二级裁判员、乒乓球初级教练员、体育经纪人三级、初级公共营养师以及高中体育教资合格证等资格证书。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2019年刘竞予成为内蒙古大学的一名学生,她依稀记得开学伊始,伴随着忐忑与憧憬她开始了大学生活。她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做到增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忘专项技能的学习,同时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保持与时俱进、听党话、跟党走的理念,深知只有将自己的爱国热情变为行动,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有志竟成 心坚石穿
进入大学以前,刘竞予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幼时因身体原因选择了乒乓球这项运动来增强体质。2010年进入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训练,于2013年被选入了内蒙古乒乓球队,2019年退役。她曾代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参加“中俄蒙”三国运动会获得团体和单打冠军、两届自治区省运会团体冠军和单打前三、多次自治区锦标赛前三名等成绩。
多年乒乓球职业生涯既让她感到骄傲也因此带来遗憾。能代表家乡站在各大赛场领奖台上令人激动,但遗憾的是由于很小就离家训练,导致在课程学习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这也是在校学习阶段刘竞予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进入内大以来,她有了解决困难的方向。不管曾有过什么身份和经历,如今都只是一名学生,这让刘竞予可以多一条发展方向,也可以填充她生活中一直空缺的部分。她说:“我真的分外珍惜有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学校里的一切都是朝气蓬勃,散发着积极拼搏的力量。”
开阔视野 脚踏实地
入学军训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刘竞予至今印象深刻。那天,辅导员和班主任叫她去谈话,本以为是有哪里做的不好要挨批评,没想到她听到的第一句话却是“竞予,观察到你从开始军训时站军姿就一直很认真没有偷懒,想交给你负责一些班级任务,有没有大学期间做班委的意向呢?”。
当人感受到被认可和信任时,真的会从中获得巨大的能量和勇气,会敢于改变和尝试,刘竞予也不例外,她不想辜负这份信任。于是,她开始积极加入学生会组织、竞选班委、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在老师第一次发布关于申请入党事宜时就郑重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后来的每一学期中,刘竞予都上课认真听讲,对自己的学业目标进行了新的规划,她说虽然自己并不是天资聪慧的那一类人,但始终坚信勤能补拙。在课余时间她长期坚持自学拓展,担任了一项校级大创项目的负责人,平时会去图书馆或通过知网查阅资料来充实自己,及时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通过这些拓宽视野和知识,尝试撰写论文并成功发表在公开期刊,尽管是一些浅显基本的理论,但也是向学术科研领域的一小步尝试。
刘竞予始终记得在2019年盛夏悄悄种下的种子,这一路有那么多人帮它灌溉助它成长发芽。这些帮助对于她来说就如同黑夜里的灯,不仅照亮了脚下的路,同时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而将来即将到来,刘竞予希望可以用那些过往经历激励着自己不断进步,勇往直前!
没有松柏恒,难得雪中青。走过多少求知若渴的教室,熬过多少挑灯夜读的夜晚,才偶然发现醒来是朝阳迎候,归途是繁星相伴;推免学霸的背后,是不甘平庸的决心,每一个你我亦是如此。
/ 其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2018年以来,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鄂晓梅委员担任警风监督员,一直关注平安中国建设。扫黑除恶常态化,打击各类违法犯罪,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这些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鄂晓梅委员认为,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夯实一个个基层基础的“小平安”,就能联结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安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鄂晓梅
全国政协委员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其他
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最新出版的核心期刊《文学研究》2022年10月版,刊发学术论文《〈难民回忆录〉的文史价值刍议》,对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吴雁秋的回忆录手稿进行评析,这也是珍本《难民回忆录》首度公开,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12月9日,记者联系上论文作者黄静及相关专家,回溯《难民回忆录》手稿的发现和考订始末。
全文不到两万字,记录七个半月流离失所生活
《难民回忆录》手稿共19137字,全文手书,含封面封底仅33页,以日记形式记载1937年8月15日至1938年3月24日期间,作者吴雁秋一家人在南京—六合—南京流亡的经过。其间种种遭遇、见闻和感想均有记录,最后署“雁秋记 廿七年三月于五间厅住宅”,当属南京大屠杀史料中较早的一份一手资料。
这本《难民回忆录》是黄静在南大文学院图书馆特藏库中发现的。“最初发现这本书,是在去年冬天。”黄静告诉记者,自己作为该馆工作人员,打算对特藏库资料目录数字化,“当时我发现一本薄薄的线装册子,油纸封面端端正正三列手写体,从左至右分别是:‘难民回忆录 雁秋记 民国廿七年八月立’。”
“我心中存疑,便将这薄薄的册子粗粗浏览一遍,这才赫然发现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而是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某个亲历者手书的一部个人逃难史。”
手稿书写工整,虽然记录日期偶有误差,但无论是对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情状的描摹,还是对时局和社会的分析,对设立难民区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乡村匪患、船票飞涨等时事世风的记录等,都为还原历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细节。
比如,作者记述回到南京时所见:“街道两旁尚有芦席裹藏尸体,到处均有。南京破城已达三月之久,掩埋工作不为不久,而未能掩埋者比比皆是,足见死亡之众信而不诬。”“暴日如此惨酷,开国际史杀人新纪录。”“敌人进城,到处烽火连天,不舍昼夜,竟达一星期之久,将若大南京灿烂首都烧成一片焦土,变为瓦砾场,所见芦舍坵墟疮痍满目,沿途扶老携幼,不啻人间地狱。”
“《难民回忆录》里,‘幸’字用了32处,最特殊的是第一处的‘幸’字,‘所幸内人在乡间产生一女,出世即亡,否则多一累赘’。表层看是作者意图表达‘庆幸’‘万幸’,但读者更加同情作者的言外悲凉之情。”黄静表示,复杂人性和道德在战争摧残下的无奈与痛楚,《难民回忆录》中多有记录。
“经过粗略检索,现存已出版的书刊中均未发现同名资料。在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过去85年之际,在留存世上的幸存者不足百人的今天,这本册子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是侵华日军罪行的官方记录者
黄静通过详细的资料考订和查证,整理出吴雁秋的个人信息:吴雁秋,男,祖籍南京,生于1893年,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家住南京老城南门西片区的太平街11号。南京沦陷前任职于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国府西迁时失业。南京大屠杀期间除母亲留守城内之外举家避难六合,回城后小本经营谋生,并写作《难民回忆录》。抗战胜利后任南京第四区三十一保保长。
“保长”提高了手稿作者的分量,为“吴雁秋”赋予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见证者身份。作为保长,吴雁秋的另一重重要身份,是侵华日军罪行的官方记录者,负责该保区域内罪行调查的他,用文字记录下侵华日军的罪行。
“手稿中有增删,墨迹有深浅,可以看出并非当时或一时修改的。可见在成文后作者又反复阅读并推敲过文字。”黄静还注意到,吴雁秋曾在南京解放后,于1949年4月,为这本《难民回忆录》补上新的一页。在回忆录的最后一页,吴雁秋写下:“今幸我解放军以解放全国为目的,救民于水火,南京获得解放……”
这本书为何被“尘封”多年
这本《难民回忆录》为何被尘封这么久没有进入学界视野?黄静分析,这与图书馆的特点有关。首先,特藏库是依目录卡片闭架借阅,而工作人员例行盘点时,“我们一般仅根据原始登记卡片核对书名、登录号,确认无误,这条记录便完成了。”黄静介绍,早先用于检索的目录卡片,除了常规的索书号和登录号外,只有“回忆录,作者雁秋”字样,读者根据卡片无法推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封面“1938年8月”也只会让人想到抗日战争的某个时期。“我想这应该是多年来该书被束之高阁的原因之一。”
“此外,到南大文学院查找线装特藏资料的读者,多半为古典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师生,查阅目的性明确,文学院几万册线装书,一本民国时期不知名作者的作品很难进入他们的视线。”黄静说。
同期史料中较为稀有,对史学叙事做了细节补充
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早期文献,除了各种公文,民间以往公开的日记或回忆录主体,大多是第三方观察家,如在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后,仍然留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等。对难民和保护难民的行为记录,除被纳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程瑞芳日记》外,亲历者记录中较常见的以口述史居多,因与历史事件相隔久远,其细节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模糊。吴雁秋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写下《难民回忆录》手稿,其珍贵的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历史的细节是有温度、有冲击力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录》主要编纂者、南京大学教授姜良芹表示,这一本《难民回忆录》手稿,对于南京大屠杀后期有着较为细致的记录,在同期的历史资料中较为稀有。吴雁秋在记录时,注意到日军暴行的细节,他作为难民的亲身经历,无论是史料形成时间、内容记述,还是作者记录历史的姿态,《难民回忆录》都有着独特的价值。“面对日军暴行,普通难民如何应对,回忆录的作者在文字中做了细节记录,这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日军侵华战争,认识日军侵华对百姓带来的苦难,对目前的史学叙事起到细节补充的作用。”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俊表示,《难民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具有综合性,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录,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价值、地域文化价值。
摘自《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供图 黄静
我们有话说
三十多万同胞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了生命,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婴儿,侵略者的刺刀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这段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这段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振兴中华,也启示着我们要珍爱和平。每当凌厉的警报声响起时,每个中国公民都会心揪,那段灾难性的历史会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法学院 2022级 纪检监察 赵国鑫
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如果国家的主权所不能得到保障,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权也绝不可能得到保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使身处盛世中,我们也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身负着整个民族的期望和未来,吾辈更当自强,缅怀先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2级 汉语言文学 白佳璇
八十五年前的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三十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兽行暴虐,旷世未闻。今天,在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三十多万死难同胞。今天的中国,再也不是一九三七年的中国,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
逝者已矣,生者奋进!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如果听到鸣起警报声,请停下来,为遇难同胞低头默哀一分钟,这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国人的警示,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振兴中国,吾辈自强!
公共管理学院 2021级 劳动与社会保障 孟可媛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希望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贡献。前人用生命为民族立起灯塔,一束光从历史照入现实,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力者,我们有责任让和平之火长明,这也是对苦难历史最好的继承。
交通学院 2022级 物流管理 李晓伟
公祭日时刻警醒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铸祖国之未来;民族的伤痛需要我们一起用奋斗去减轻,历史的伤疤需要我们共同用坚强去抚平,南京大屠杀是历史的一页黑暗,需要我们用更繁荣光明的未来去回应。2022,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吾辈自强。
生命科学学院 2022级 生物技术 曹馨月
2014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 其他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刘洋教授。
怀学习之心勇攀高峰
博士毕业后刘洋婉拒了华为和中电54所等企业和院所的邀请回到内大工作,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回报母校的培养。在校十年间,他与团队教师合作,带领研究生们助力我校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他曾在2008年获内蒙古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艺大赛理科组第一名,200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艺大赛理科组第一名,2010年因教学业绩突出被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他是越战越勇、不断自我提升的通讯人才,也是循循善诱,活学活用的“教育精英”。虚心求教,积极进取,勇攀高峰,面对无线电科研和教育实践困境,他不畏艰难,绝不退缩,带着一颗学习之心不断前进……
他就是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洋。
竿头日上 精进不休
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会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而学习上的成功,也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从少时起刘洋就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努力着,前进着。
提及从青少年时期如何与通信工程专业结缘,刘洋说在高一的时候,父亲买了一部摩托罗拉手机(大哥大),厚度和小学生使用的新华字典差不多。当时他很好奇,家里的固定电话是通过电线(双绞线) “传话”,可手机没有电话线,究竟是怎么传输声音的?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高考时填报了内大的通信工程专业被录取。他说“时至今日我仍然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够被一个如此优秀的专业录取,并由此打开了一个宝库,完全沉浸其中”。
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刘洋也始终保持着虚心求教,穷根寻叶的学习态度。他说“通信工程离不开数学,越是高层次的研究越是需要‘高深’的数学理论支撑,可是对于我这样智商平平的人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因而在大学、硕士、博士求学过程中,刘洋特别注重数学素养的训练,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学习数学知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静下心来,一遍一遍的思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一定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学懂弄通才肯善罢甘休。特别是向数学专业的同学请教,数学专业同学的严谨和通信人的“灵活”相结合让他觉得美妙无比。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于刘洋来说,数学是钻研百遍,其意自现。“方法虽然笨,但适合我。数学的艰苦学习,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另一方面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日后的科研很有帮助”。
2007年硕士毕业后,刘洋留校任教负责《数字信号处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如此重要的专业课交给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讲授,不可谓不重视。为了能够讲好这门课程,刘洋说他自费去北京购买了当时国际上最经典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奥本海姆教授编著的《离散时间信号处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这本书。为了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请了在北京读书的同学帮助搜集了一些奥本海姆教授的讲课视频。至今回想,还历历在目,他说:“当时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与今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借助有限的资料和半年的准备时间,我人生第一次站在大学的讲台上为学生讲授这门课程。对于青涩的我来讲,每次上课都会稍许紧张,但内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风还是让我深深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和伟大”。
当时,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刘洋还经常向李树华教授、铁勇教授、白凤山教授、王志慧教授、黄威副教授进行请教,甚至为了一个英文发音向班士良教授求教。而在前辈和恩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于2008年获得内大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理科组第一名,次年代表内大获得自治区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理科组第一名。“现在回想起当年铁勇教授细致到逐字逐句扣讲稿,黄威副教授牺牲晚上休息时间帮我改课件,工会宋薇副主席赛前暖心的鼓励,每每眼眶湿润,内心中充满了对母校、对恩师和同事们的感激”,刘洋感慨地说道。
而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刘洋说他越发感觉到自己知识层面的缺乏,这极大地促使他产生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渴望。因而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2009年刘洋顺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经过三年的博士学习,他系统学习了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并且,在参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的合作项目中练就了用信号处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段经历也为他后来从事《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心怀感恩 竭心尽力
饮水思源,常怀感恩。郑板桥在《新竹》里写:“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每一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生命,都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大爱。
2009年刘洋师从著名信号处理专家、大连理工大生物医学工程系建系主任邱天爽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而毕业后,他拒绝众多邀请,依然坚定地选择回到内大,助力母校无线电领域的建设发展。“博士毕业后我婉拒了华为和中电54所等企业和院所的邀请回到内大工作,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刘洋坚定的说道。
回校任教后,刘洋也从未忘记自己当初选择回校的初心。通过刘洋和团队教师、研究生们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实现了获批面上项目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检索25篇(一区1篇,二区13篇)。另外,刘洋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IEEE TVT, Signal Processing, IEEE WCNC发表成果,实现了我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国际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成果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区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也有力地促进了内大和自治区信通学科实力的提升,自治区教育厅和科技厅在官网和公众号中对成果进行了报道。
刘洋及团队教师带领研究生们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自适应聚类分层、网络超异构、自适应码分载波侦听等无线传感网高能效路由协议;将层次分析与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多跳多级安全路由协议;成果发表于IEEE IOT 等国际著名期刊。2.将深度学习应用于5G信道估计,提出了基于全卷积去噪网络、生成对抗网络等高精度、低复杂度信道估计方法;成果发表于 Signal Processing、IEEE WCL等国际著名期刊。3.将微分进化、粒子群等智能优化方法和深度强化学习应用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提出了低复杂度、高能效的干扰抑制和资源分配方法;成果发表于IEEE TVT, ICASSP等著名期刊和会议。
胸怀热血 勇攀高峰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有人说: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 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而刘洋也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点。
无线通信是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与水平,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卡脖子的主要领域。3G是移动通信的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的通信标准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垄断,我国需要向其缴纳高额的专利费。3G时代我国提出被国际接受和认可的TD-SCDMA标准,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3G之后的4G在我国实现了飞速发展和应用。但是,国外公司仍然掌握着大量的专利,在我国生产一部手机的专利费甚至超过了零部件的成本。2016年刘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注意到学术界已经开始热议5G,查阅了国家出台的文件发现未来我国将重点支持5G研发。因此,刘洋毅然决然的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5G移动通信新技术。
刘洋说:“为此,2017年至2018年,我前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师从戴凌龙博士研究5G标志性技术之一的大规模MIMO技术”。随后2019年刘洋在IEEE CL发表了首篇相关的论文,这也是我校信通学科首篇发表在IEEE期刊的成果。“在此之后我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内大领导和职能处室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学校的支持下团队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NI毫米波通信开发平台,对我们的后续研究起到极大的鼓舞和促进”刘洋说道。
为了能够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2019年刘洋邀请国际通信领域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工程学会院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Lajos Hanzo教授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王昭诚教授访问内蒙古大学。2020年刘洋入选了教育部国际教育调研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前往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学,在Hanzo院士的指导下从事毫米波无线通信的研究工作。目前,团队围绕超大规模MIMO、RIS等6G潜在的物理层技术进行了包括干扰抑制、移动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ISAC网络中的资源分配,并结合我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开展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在生态与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
灵活治学 相机诱导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2012年毕业后刘洋回校工作,至今的10年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在教学中也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必须熟练掌握。在教学中坚持重要的理论基础采取板书推导,“逼迫”90后、00后和他一起在漫天公式的苦海中游荡,把握好分寸,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清醒的认识到,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是这门课的真谛。同时将工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欣赏复杂公式推导带来的“胜利果实”,让他们真正体会数字信号处理的妙处。最后,在实验课环节适度增加工程实践题目,让学生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他笑着提到:“每年的实践考核环节都是学生们最‘胆颤’的时候,因为每一位学生都要亲自为我讲解程序设计和结果分析。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领悟理论对实践的引领和实践对理论的促进”。
同时他也倍感自豪,他说:“近年来,工程案例教学方法已经被我院青年教师广泛采用,我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获得自治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两人次,多人获得校级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我院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升研率一直保持在25%以上,我几乎每年都能收到区外知名高校导师对我院保送生的赞许”。
虚心如昨 坚定如初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坚定航行。从初入内大少年学子,到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再到如今锋芒尽敛的学术专家,十年来,刘洋伴随着内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领域发展,内大也见证了他的蜕变。而始终不变的是刘洋一直以来虚心进取,不断革新的精神。他以坚定如初的脚步,怀学习之心,不断攀登学术高峰,躬身教育实践。
大海般广阔高山般严峻的生活,总是默默选择自己的主人,而像这样的奋斗者开拓者,我想,是一定会中选的。
/ 其他
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武利民(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校长)
记者:钟义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措施,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强国的前提和基础。要高度重视人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要着力提升创新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将原创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科研成果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鼓励和引导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进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动,抢占世界科技高地。
/ 其他
3月4日,为助力学校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学校举办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本次大赛主题为“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目标是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打造学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
大赛分为正高组、副高组和中级及以下三个组别,设新文科、新工科、基础课程等专业领域。经学院推荐、资格审查,共有11个教学单位的18组选手以教学团队或教师个人形式参加学校决赛。各参赛选手通过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创新设计汇报等环节,充分展示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教学设计、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效。
经评审专家组综合评议,本次大赛共评出特等奖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其中生命科学学院苑琳(团队)、数学科学学院刘金存(团队)、经济管理学院王乾宇、公共管理学院姜雅婷(团队)分获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特等奖。
/ 其他
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访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委员
记者:高平 王潇
【两会会客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抓手的独特作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2月,内蒙古大学纪检监察学科和重大科研平台基础建设项目、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科研平台基础建设项目接续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和林格尔新区隆重举行奠基仪式。
武利民委员说,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科研平台建成后,内蒙古大学将积极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汇聚创新力量,开展草原家畜种质资源与繁育领域的原始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着力解决自治区相关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并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将基地建成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建成世界草原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创新高地,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级。
武利民委员介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思路,面对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的短板,内蒙古大学要不遗余力,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内蒙古大学围绕“四个面向”,做好顶层设计牵引;倾力汇聚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聚焦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和“科技兴蒙”战略,积极探索科研大平台运行新机制,力争产出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扎实推进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调整优化重组方案,着力强化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等3个重大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新的重大平台,使内蒙古大学成为自治区和祖国北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人才队伍的聚集高地、重大成果策源地。
/ 其他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委员,尤为引人注目。他们的加入,奏响了中华民族共绘同心圆、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和美乐章。来自内蒙古大学法学院的鄂晓梅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达斡尔族在少数民族界别的代表,鄂晓梅委员连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这已经是她履职工作的第6个年头,也是她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工作的第18个年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这位扎根北疆十余载、深耕国际法专业的女教授、博导,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特色提案?又是如何为高质量建言献策时刻作准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鄂晓梅委员的履职心声。
记者: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是职责所在,更是使命使然。请问这次您带来了什么样的提案?
鄂晓梅:
我带来三个提案:一是关于统筹推进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撰工作的提案;二是关于加快区域协同立法、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案;三是关于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中蒙乌力吉—查干德勒乌拉口岸开放的提案。这三个提案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委员作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五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事关内蒙古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赋予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鲜明提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内蒙古是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需要统筹推进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撰工作;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需要加快区域协同立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需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中蒙口岸开放。
记者:
您所提交的提案基本是以法学领域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基础,并将多年的法律教学科研工作和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经验相结合。请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多年的履职感受和经验。
鄂晓梅:
一是发挥专业专长,跟进重点领域,着力提升履职尽责的高度和精度。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核心。我认为,合格的政协委员应该心怀“国之大者”,提案的选题应该关系国计民生、持续跟进社会关切、基层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及国家、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努力提交科学、精准、有质量的提案。
二是坚持求真务实,积极参加调研,着力提升提案建言的厚度和温度。无调研不提案,这是全国政协一再强调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全国政协以及自治区政协每年都会组织多项专题调研,也鼓励委员进行自主调研,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社区,在调研中找准关键问题,用扎实的事实和数据说话,把提案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建言献策,着力提升参政议政的深度与广度。2021年我参加了1次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协商会、1次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的双周协商会,这给予我不断精进业务的信心和动力。在协商座谈中,我也收获了新的信息和启示,并将它们进一步转化提升为新的提案主题和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充实、激励了我的专业研究,让我感受到委员履职与本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是注重学思践悟,用好履职平台,着力提升日常履职的宽度和长度。加强学习是所有委员的重要任务。在履职过程中,我参与了全国政协民宗委主办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读书群活动,就“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专题进行导读,为此次领学任务撰写了近万字稿件。面对众多委员做导读,对我来说是一次考验,正因为有平时的专业积累以及调研等做支撑,我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提升了学习能力。
在履职尽责中,我渐渐地感受到:只有运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为高质量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站在新的起点,我将与各位委员携手并肩,认真履职,不负重托,努力交出优秀的委员答卷。
/ 其他
12月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山东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华北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案例大赛”落下帷幕。五个赛区共推荐25个院校的48个有效案例参与决赛角逐,案例选题涵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数字治理、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等众多领域。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参赛队伍荣获大赛二、三等奖。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共有两支队伍参加决赛,大赛采用线上比赛的形式进行,以两两对决的方式,通过现场展示和问答等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不最不归队”(指导教师:杨腾原;参赛同学:文章、刑逸群、王耀飞)荣获本届大赛二等奖;“研彩飞扬队”(指导教师:李沃源、乌兰;参赛同学:马宇清、赵靖元、吴昊、刘智荣)荣获本届大赛三等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公共管理学院肩负着培养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任务,历来注重案例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成立了“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与研发中心”,拥有一支案例编写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国情境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案例,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各级案例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编、赛”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 其他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交通学院杨晓芳。
从一名学子成为一名播撒希望的教师,从一名在科研中跟随老师的学者成为一名能够引领学生步伐的导师。在学生眼里,她是亲切的“妈妈”;在科研上,她是始终奋进并不断超越自我的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一直寻求突破。在内蒙古大学学习工作的二十余载岁月里,面对生活与科研,她常常保持一份“平常之心”。她不断完成蜕变,力求做更好的自己。她就是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的杨晓芳。
1 每天进步一点点
2001年,杨晓芳考入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就读本科,自此便与这所大学产生了深深的情谊。2008年在深圳大学以经济学硕士毕业后,杨晓芳回到母校在交通学院做了老师,投身于运输工程的教学工作当中。她说:“虽然当时是一位萌新老师,但面对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母校,还是倍感亲切。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像回到了家一般,有‘亲人’的自己似乎能克服一切困难。”
当谈到自己的科研成就时,杨晓芳特别谦虚。“虽然2008年我就来到了内蒙古大学,但是和其他优秀的教师前辈和同事相比,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杨晓芳轻轻一笑,“当然,退缩不是我的人生态度,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和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很多事情都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我想未来可以期待。”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以这种持续的毅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成功来临的时候,挡都挡不住。杨晓芳自2008年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校十四年,她主持了内蒙古高校项目一项、中物联教改教研项目一项,参与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其中一篇为中科院SSCI2区论文,另两篇分别为SCI和EI论文,于2019年1月赴美国参加第98thTRB并做报告,在国内参加过COTA等学术会议并做报告。
每天进步一点点,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力量。杨晓芳一直秉持着这一点,在各个方面都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得突破。本科在内蒙古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后,她在硕士时选择攻读区域经济学,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上拓展自己的学识。这些年来,杨晓芳不断地修炼自己、充实自己,希望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正是这样严格的自我要求,使她选择前往清华大学读取博士,提高自己的眼界和科研能力。她说:“读博的这几年收获颇丰,之前自己在科研方面更多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但更高的平台让自己变得更主动和积极,同更多优秀的人交流,能够促使自己不断突破、进步与成长。”杨晓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无止境的人生哲理。
2 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老师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老师最高的评价。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杨晓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建设祖国的栋梁。在杨晓芳心里,这是她教学的源动力。谈到自己的教学生涯,她说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杨妈”,是杨晓芳的学生们对老师亲切的称呼。妈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温暖的存在。对于学生们来讲,杨晓芳就是一位温暖的“妈妈”。这位“妈妈”不仅在学习上传授学生们知识,在生活中也同样给予帮助,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杨妈是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她总是笑着跟我们聊天,就像妈妈一样倾听我们的心声。”这是杨晓芳的学生的评价。
在教学方面,杨晓芳担任了多门本科基础、核心和方向课的教学工作,多次参与完成系部学科建设项目和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参与了系部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十四年内,年均指导本科毕业论文6人,同时指导了多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被评为学院优秀班主任。今年所带班级的主题班会获得了内蒙古大学学生工作处优秀班会立项资助。她很欣慰能看着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前程似锦。这是专属于“妈妈”的成就感。
3 人生需要一点坚持
人生如一块香料,只有在坚持的信念为柴、坚守的行动为火的炙烤中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芬芳。我想这句话实实在在地印证在了杨晓芳的身上。
科研之路永无止尽,需要逐梦人坚持不断探索。早已成为母亲的杨晓芳也有着诸多困扰。工作和家庭之间该如何平衡,也成了杨晓芳的难题,心中的选择也曾在家庭和科研之间摇摆。难道真的要为了这些而放松做了这么多年的科研吗?杨晓芳的答案是否定的。科研之路不能中断,这是她毕生热爱的事业。但同时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她也要担起这份责任。来自家人的支持让她充满了动力,使她能够坚持投身于自己最为热爱的工作和事业当中,为之付出努力。正是这一份难得的坚持与热爱,使杨晓芳师在事业和生活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功。
2022年,杨晓芳荣获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
4 我们的未来可期
杨晓芳说,她对内蒙古大学和交通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热爱。作为一名学生,她感谢这片梦开始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也期待这片热土给予更多学子展翅翱翔的机会。她也同时期待内蒙古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能够更上一层楼,交通学院也能在学科建设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她说:“只要全体师生都不断地努力,走好每一步,相信这一天早晚会到来,我们的未来可期。”
/ 其他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十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法学院塔娜。
热爱育桃李,真挚内大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的真诚与细腻流转于每一次和同学们的交流之中,她像极了春风,把温柔悠悠地送给她的每位学生,也同夏阳一般,把对专业的严谨热情传递给学生。但好像也能用秋风形容她,总是以冷静沉稳的面貌对待所有事情,雪花亦能成为她的代名词,对待教育事业的初心永远无瑕。她同这校园的春夏秋冬共同呼吸,她就是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师塔娜。
塔娜毕业后,曾在其他学校工作多年,如今又回到母校开始工作,现在已有三年有余。对于她来说,她眼里的内大是阶段性的,但每一次和内大的碰面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和新的身份。处境与心境的不同,陌生与熟悉相交织,让她对母校总带着别样的情怀与感悟。
塔娜满怀深情地谈到:“从学生到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与内大的情感连结,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而欣慰。”
法学院的同学们谈到塔娜老师,最常用的词就是温柔,刑事程序法方面的课程虽然是严肃的,但是塔娜总能用一种温柔的方式传递出来,尤其是一些晦涩的内容,她也总是不紧不慢地讲述。塔娜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获得自主的理性判断能力,所以在教学当中,不仅仅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更需要注重的是教导学生找寻答案的方法和途径”。
面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塔娜展现出的是最纯粹的热情与热爱。与其他的学科稍有不同,法学专业类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于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都是难点,想要把这门学科学好学透彻,需要的是始终如一的专业热忱。
由于快速更新的专业知识,使得塔娜的科研工作繁多,随之而来的就是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但是塔娜却从不喊累,她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面的,好的教学是好的科研的基础,好的科研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不断思考问题,了解新的学术发展动向,因此,教学和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在法学专业领域,理论和制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以科研为推手,才能够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她说:“对专业的热爱是获得平衡的关键,只要保持对专业问题的探索热情,就能够兼顾两者。”
内大为老师们提供着优良的教学与科研环境,而老师们也用对学生对科研的用心与热忱回馈着内大,推动着内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与突破。塔娜正是这默默奉献的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互相推进,正是由满腔热情不断浇灌出来的。她极富热情也极具热爱,才能不断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向都取得进步与收获。
对于学生来说,塔娜稳重且严谨的一面也很常见。她从事的专业,本身就需谨慎且缜密的内心,只有对自身严格要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扩展学生的眼界格局,培养学生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以开放、冷静、积极的态度,规划自己的未来,直面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她更加注重通过具体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判断能力。
塔娜在学生面前是稳重不失温柔的,在同事之中也是如此。法学院的老师提到塔娜总会提到一个词——靠谱。无论是学院里的工作,亦或是科研合作中的问题,又或者只是生活中的闲谈与烦恼,她总能给出不错的建议,托付给她的事,也总能圆满完成。她不仅是优秀的教师,更是真挚的朋友。
塔娜回到母校,也见证着母校的变化。她看着内大正走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顺应挑战的道路上,内大的规模、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向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她提到:“以法学院举例,申报成功了全国第一个纪检监察专业,在该领域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提升了我校纪检监察学科对外影响力,也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2022年,塔娜荣获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
回看十年,展望十年,感悟良多。塔娜谈到:“对学校的发展,我们应当保持长期坚持努力的态度,而不是要求实现短期的高目标,只有这样才符合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目前,内大有自己的基本规划和努力方向,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塔娜和内大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未来她还会继续用心用爱,和她的学生和她的内大,一起讲述更多更美好的故事。
/ 其他
2023年1月,我校《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慕课上线学习强国平台,这也是我校继段满福教授主持的《实用大学英语语法》、许晋教授主持的《品语言 知生活》、王乾宇老师主持的《行为经济学漫谈》之后,第四门上线学习强国平台的慕课。该慕课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强副教授设计开发、精心打造,是我校2020年度第2批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之一。
《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课程采用主讲教师和数字助理“小兔同学”合作的方式开展互动教学。课程主要体系和内容专注于社会视角下的新媒体技术,结合区域发展,对云计算、AR、VR、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精确化新闻等内容进行了特色编排和个性化讲解,探索以新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专业化、数据化思维模式;通过媒介事件现场实景拍摄,助力学员理解信息网络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和业态的多样性,掌握新媒体的数据化、精确化创新生产模式,不断开拓专业学习视野。该课程于2021年5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并得到中国大学MOOC官网首页推荐,截止目前,该课程已运行四学期,累计学习2500余人次。
/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校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以青春奋斗的姿态勇担使命,扎根北疆、奉献国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奋斗成就梦想,我校又一批优秀本科生已经推免到心仪的院校,准备进一步深造。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激扬奋斗之志、砥砺奋斗之行,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中收获无限精彩。官微推出“奋斗正当时丨内大星辉:推免学霸系列”。
本期推出的同学是生命科学学院张睿姝 、韩园园,数学科学学院孙子昱、陈彦吉、王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睿姝 | 生命科学学院
2019级生物科学(动物学)专业
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睿姝在校期间绩点3.73,班级排名1/34,曾多次获得自治区奖学金、乌兰夫奖学金、聚祥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等奖励;曾被评为2022年度自治区级“三好学生”、2021年度“优秀团员”。2022年8月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生命科学大赛,作为队长获得三等奖,并担任校创主持人。
张睿姝大一进入生科院学生会和团工委,开始了充实的大学生活。她说大一上学期的成绩并不好,排在班级第十一名。而在大一下学期由于疫情影响在家里上网课,可能因为没有了别的杂念,她听课和复习都认真了起来。在这个学期几乎所有课都取得了90+的成绩。就是这一个学期让张睿姝体会到了公布成绩的那种满足和快乐,并在这一学期取得了班级第一名,虽然总成绩仍然在七八名左右。在这之后,她开始学会分配自己的时间。在大二时成为了班级的学习委员并在生科院继续工作担任部长。
张睿姝说:“大二这一年是我最充实的一年,课程非常多,甚至周末都充满了各种实验,我保持着高的学习效率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工作”。她在大三时就已经追到了班级第一名,并担任了生科院学生会主席,也参加了青马班,并在保研过程中参加夏令营等活动。她说这一年是她收获最多的一年,她的性格和能力就是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在逐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并通过学生会、青马班以及夏令营的途径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开拓了眼界。
“我认为大学生活是我们一生中最能自由支配我们时间的一段时光,不管我们如何度过,希望这四年过去都会有收获,希望所有的同学们都不要荒废。祝愿内大的同学们都能前程似锦,一展辉煌”。张睿姝说。
韩园园 | 生命科学学院
2019级生物技术(基地)专业
推免至复旦大学(直博)
18岁的夏天,韩园园带着对旭日干院士的崇拜和对生物学的热情,踏入内蒙古大学的校园,开启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在本科学习阶段,她一直秉承严谨求学的态度,谨记校训“求真务实”,将学习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从课堂中不断汲取专业知识,课下进行复习巩固。每次下课韩园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空教室,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个良好的习惯也使她在学业上一直保持优异成绩并且获得了诸多奖项,而2021年10月获得的内蒙古自治区“励志奖学金”以及2022年10月获得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更是她从知识中获得力量的有力证明。
保研是一场持久战,绩点成绩、英语水平、科研经历是这场战役的敲门砖;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表达能力是制胜的法宝。因此,韩园园力求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我,始终以优秀大学生的时代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从大一开始,她便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积极组织班集体的团日活动,担任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在思想方面,她也努力向党组织靠近,积极提交入党申请书,并在2020年7月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团员”称号、2021年6月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21年6月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团干部”称号、2022年5月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称号。
韩园园说:“科学研究更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大学期间花费较多时间去做的一件事情”。在大二下学期她便进入实验室学习,从刚开始师兄师姐手把手的教实验操作,到现在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实验,她从每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每一次实践中都得到了进步。
在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蒙古羊尾部脂肪沉积随季节变化机理的研究”、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蒙药乌兰温都苏-11的血管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的过程中更是让韩园园从科研小白成长为具有一定科学思维的学习者。她会在实验室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做连续性的实验,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分析一组图片;也会阅读大量的文献,不断从前人的工作中摄取灵感。虽然这些过程看似索然无味,有时也会感受到身体上的疲惫,却让她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满足。
她说前期的积累使她在保研过程中提交了一份合格的简历,但是这并不代表她的保研过程一帆风顺。在最初参加夏令营面试时,韩园园由于不熟悉面试流程、紧张导致出师不利。于是她开始抓紧调整心态,看不懂文献翻译就每天找文章练习,对相关内容记到滚瓜烂熟。逐渐地,她对面试产生了免疫,不会有刚开始的不知所措,也可以猜到老师部分会提问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准备。最后成功获得了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等多所院校的offer。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只要认准目标,并在为其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养分,都会获得倍增的收益,韩园园这样说道。
孙子昱 | 数学科学学院
2019级数理基础科学
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直博)
孙子昱在校期间平均学分绩点4.0/4.0,班级排名1/29。作为负责人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非线性分数阶偏微分方程模型的快速算法研究,并依托该项目发表两篇SCI论文。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等竞赛奖项,并获求实奖学金、一等标兵奖学金、一等学业优秀奖学金等荣誉奖励。
在进入大学后,孙子昱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更多的信息,尽可能摆脱“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状态,追求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并逐步确立起未来的发展方向。孙子昱说,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陪伴是少数,独处却是常态,因此,是否习惯独处、能否耐得住寂寞是决定能否撑过“量变”阶段,迎来“质变”阶段的一个关键因素。图书馆闭馆的铃声、争分夺秒的复习周、有细微错误便让人抓狂的程序、熬夜干不完的建模、反复修改的项目申请书、看不完也无法完全吃透的文献……幸运的是自己的本科记忆被这一点一滴所充盈,待到离开校园之时,这些都能算作上天送给他最好的毕业礼物。
令孙子昱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暑假在呼和浩特和北京参加的两次学术会议,能够与许多以前只在文献中出现过的大牛同在一个会议厅,让他感到既兴奋又有些难以置信。当时孙子昱团队的大创项目刚刚完成申报工作,他和队友们还对“计算数学”没有清晰的认知。在会议上,他们有幸聆听到诸多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一场场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老师们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作风。孙子昱说这两次会议对他的影响很大,让他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科研的氛围,从而让他对于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开始产生兴趣,这也让他有动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期望下次听讲座能够听懂更多。
除去睡眠,人的一生只有一万多天,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究竟是活了一万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次。罗曼罗兰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爱他。孙子昱认为,人生当中总是有你能力所不及的范围,但是如果你在你能力所及的范畴内尽到了自己全部的努力,那你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难道向上攀爬的那条路不是比站在顶峰更让人热血澎湃吗?
陈彦吉 | 数学科学学院
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
陈彦吉在校期间绩点3.8/4,班级排名1/55。四六级均已通过,其中四级549分,六级564分。曾获2022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02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三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感恩近现代科学家助学金,连续两年获内蒙古大学优秀学业一等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在上大学前,陈彦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其实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想到未来最好的出路就是本科顺利毕业回家乡当一名老师。
第一个学期结束后,陈彦吉的成绩并不出彩,直到大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她的成绩进入了年级前十,这令她非常震惊和欣喜,同时也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个意外之喜。大二一年,陈彦吉兼顾学习和对未来想从事职业的素养的锻炼。因为自己学得比其他人要慢,所以为了和大家进度一样,她每天除了上课就在自习室里回顾当天的课程并完成作业。她说这一年过得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充实。大二结束后,陈彦吉的排名又有了一点小的进步,直到这时,她才有了想要升研的打算。
应用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到大三才开始上,这些课对陈彦吉来说又多又难,于是她只能暂时放下家教的兼职,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陈彦吉也开始接触各类竞赛,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少,大三挣扎了一年也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成果,大三积累了一年经验后,她决定再尝试一次建模比赛。有人不解地问她:“你不是已经可以保送了吗,为什么还要熬夜参加建模比赛呢?”其实对陈彦吉而言,参加建模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不同学院的同学组队,在短短几天内可能就会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还能结识有各种专长的优秀同学。终于在2022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在两名超级优秀的队长、队友的带领下,她们的作品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
陈彦吉选择的研究生专业和她的本科专业并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别很大,当时她很犹豫到底要不要跨专业,后来经过仔细考虑,她觉得本科的经历告诉她,有些事情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锲而不舍的努力后才能看到希望。
陈彦吉用自己的经历鼓励着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人,她说:“可能我的大学学习经历算不上精彩,甚至平平无奇,但是我希望能给像我一样不太自信甚至还有点笨的小朋友一些勇气去坚持自己的初心、不考虑结果地拼搏,努力终会有回报,在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一起加油!”
王莎 | 数学科学学院
2019级数学与统计学类专业
推免至山东大学
学习方面,王莎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刻苦、不断努力,在校期间绩点排名为3/116,平均学分绩点为3.83,英语四六级均已通过。曾获得过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学业优秀奖学金”、内蒙古大学单项奖学金、内蒙古大学校级三好学生、自治区励志奖学金等荣誉。课余时间,王莎还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曾获得过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专业组省级一等奖等荣誉。在参加夏令营的过程中,获得了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offer。大学的学习时光中,王莎认为自主学习和总结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会更加注重学科的整体思路框架,从而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未来进行科研工作打好专业基础。
在校期间,王莎积极参加了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曾担任内蒙古大学希望支教社讲解部部长,在希望支教社博爱学堂的讲台上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辅导作业、在内蒙古博物院担任讲解志愿者;参加过学院组织的冬训,还在数科院新生运动会中获得了女子400米的三等奖,这些经历都让她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体验到了更多新鲜且有意义的事物。
2020年3月到5月,王莎在家乡所在的村委会担任挂职团支部副书记,帮助基层干部们整理村内户籍信息、疫情期间出入信息等。2022年7月,家乡疫情期间她帮助村委会完成九个村社多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获得了由共青团临河居委会颁发的青年志愿服务纪念证明。同时在校期间,她多次担任防控工作志愿者,为同学们分发餐食、协助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王莎认为保研的过程更像是一场长跑比赛,过程当中也许会有很多坚持不下来的瞬间,需要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上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她回忆起无数个早八晚九的日子里,跟随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的喜悦与满足,图书馆里埋头解题的困惑与疲倦,研究生楼里顶着巨大压力复习多门专业课的期末周……这些瞬间组成了这条有苦有甜的保研路。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失败,要勇敢的面对这条路上的困难,不断向前。王莎用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或许偶尔感觉到如履薄冰、寸步难行,但当我们到达终点时会发现,我们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没有松柏恒,
难得雪中青。
走过多少求知若渴的教室,
熬过多少挑灯夜读的夜晚,
才偶然发现
醒来是朝阳迎候,归途是繁星相伴;
推免学霸的背后,
是不甘平庸的决心,
每一个你我亦是如此。
/ 其他
12月2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撰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起来看看吧——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怀进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坚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共同应对百年变局,齐心协力战胜前进路上风险困难,充分彰显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并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党和国家教育决策的重要遵循,集中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理念。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出台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普及水平全方位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10年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对新时代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推进取得新成就的高度概括。202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1%、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每年全国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拓展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二)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尊师重傅、倡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之中,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的磅礴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我国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更加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全球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教育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迅速增强。随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教育系统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所有大中小学从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到复课复学,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积极参与破解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当前,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10年来,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持续改善,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系统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发挥出更大优势,也将为今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其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
综观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党、奋进拼搏。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新的动员令,对“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出新的擘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未来5年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新的部署,着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部署新要求,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重要意义。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重点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
(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围绕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点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继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重点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五)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强部门地区政策协调,促进学校社会资源共享,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 其他
3 月 25 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我校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数理基础科学(数学)任浩然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荣获该奖项。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The Chinese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简称 CMC) 是由中国数学会主办、面向本科学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旨在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人才,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数学能力的舞台。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始于 2009 年 10 月,每年举办一次,由全国各大高校承办,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的学科竞赛之一。
本届竞赛,全国共有 32 个赛区 218823 人报名参加初赛,从中选拔出 748 人进入决赛,实际参赛人数 732 人,其中,数学专业组 382 人,非数学专业组 350 人。经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工作组评定,授予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 的51 人获数学专业组(高年级)一等奖,其中任浩然排序18。
/ 其他
95后女娃娃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磊
镇里的每一片高标准农田在哪里?亟需开展哪些水利项目?受灾农牧民的保险赔偿咋办理?村里哪些矛盾纠纷需要调解?参军入伍需要哪些条件……这一个个琐碎的问题,95后女娃娃苏醒都如数家珍。
苏醒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4年前,从内蒙古大学毕业时,她本来有保研和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但她都放弃了,而是毅然回到了家乡。来到基层后,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往村里扎、往田间地头跑,反复调研16个嘎查村(社区)的耕地、项目等。什么土地能种出水稻,还能再延伸打造什么产业,已有项目还需要哪些支持……她的工作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在村里遭受暴雨、庄稼绝收等危难时期,她直接把办公室搬到“一线”,把手机号留作救急求助热线。渐渐地,这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女娃娃变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她还和同事们共同打造了“独贵春风”田间地头宣讲小分队,持续织牢织密基层“红色信仰”和“政策理论”宣讲网,激发农牧民精神内核。
风华正茂的岁月,她告别繁华,选择泥泞。乡村振兴的路上,她乐此不疲地奉献着青春力量。
苏醒,藏族,中共党员,1995年4月出生。2013年9月-2017年6月就读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辅修行政管理)。2017年就职于中共杭锦旗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挂职团旗委副书记;2021年,任独贵塔拉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2022年,任独贵塔拉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
苏醒在校期间,连续3年获得内蒙古大学单项奖学金,并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任内蒙古大学文新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在保障学习、学生工作的同时,扎实开展自主创业,曾参与“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目标,依托《爱优艺文化传媒公司》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奖;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自主创业项目“蛀牙传媒”与考研机构、公务员考试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呼和浩特市四所大学组织解疑讲座、免费送书等活动;有社区广告位500余块,长期兼职学生5名。在校期间坚持全面发展,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优秀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级“三好学生”、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学生干部”、内蒙古大学“模拟面试大赛一等奖”、内蒙古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内蒙古大学“剧影力”话剧表演艺术节银骏马奖、内蒙古大学“感恩励志圆梦·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团体)、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会第七届校园文学大赛三等奖、院第六届主持人大赛优秀奖、院歌手大赛“最具人气”奖等17项奖励(荣誉称号)。
参加工作以来,撰写的稿件被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扶贫内蒙古频道、光明网等媒体刊登稿件100余篇60余次。同时,以“把杭锦的生活拍成电影”为目标,目前个人抖音视频播放量110万次,个人视频号12条视频播放量98万次,累计获赞近5万。创建的工作品牌、经手的多项工作成为全市、全旗示范典型。入职4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信息调研工作先进工作者(连续2年)、鄂尔多斯市优秀共青团干部、鄂尔多斯市英烈讲解大赛二等奖、鄂尔多斯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职工演讲比赛优秀奖、鄂尔多斯市“理想新征程”理论宣讲比赛二等奖、全旗“优化发展环境·巾帼岗位建功” 职工演讲比赛一等奖、全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职工演讲比赛一等奖、杭锦旗2018年度优秀团干部、杭锦旗“践行‘五个坚持’提升新时代‘三服务’能力”秘书论文征文大赛一等奖、杭锦旗“三八红旗手”、杭锦旗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杭锦旗宣传系统践行“四力”先进个人等25项奖励(荣誉称号)。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