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祝贺 | 我校“莫伶工作室”入选全国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名单的通知》,在全国高校遴选确定了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80个,我校交通学院辅导员莫伶主持的“莫伶思政名师工作室”成功入选。 莫伶名师工作室2020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2021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成员16人,在思想引领、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持续发力。开展理论宣讲352场,影响覆盖1.2亿人次;打造了“全国百强校园媒体”——交想悦团,持续培育正能量网络新人和骨干人才;持续推出《百年家书》《青年说》《何以中国》《青说廿肆节气》等网络思政精品项目,全网浏览量超过1.8亿人次。多次参与(录制)中宣部、中央军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组织的活动,被新闻联播、人民网、新华社、《解放军报》《内蒙古日报》等媒体报道,获得了良好示范效应。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求真”讲坛第五讲开讲!

4月1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国家一级教授)孙宪忠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我国民法典编撰与国家治理的关系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五周年系列活动之“求真”讲坛第五讲。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我校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 孙宪忠教授指出,民法典编纂是宪法制定之后,我国最为重大的立法工作之一,原因就在于民法典对国家治理所依赖的各种法律都发挥基础性、全局性和贯穿性作用。民法典作为国家重典,是依法治国的基本遵循。孙宪忠教授旁征博引,通过风趣幽默的案例分析阐明了依据民法典促进国家治理的六大要点,包括:依据民法典保障和支持经济基础运行;规范各种交易行为,为市场立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人民人身权利,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保障民生,促进人民福祉;充分保障民事主体自我决定权;多次强调“平等保护原则”,提升民营经济信心。孙宪忠教授勉励全体师生,要扎实掌握民法典的法思想、法感情、法技术三个要点,打开民法典的知识和制度宝库。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与孙宪忠教授进行了充分交流。 作为中国民法典制定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孙宪忠教授的讲座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提供有力学理支撑,对我校师生积极开展北疆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求真”讲坛第四讲开讲!

4月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象之思——以滇象北上与贡象南来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五周年系列活动之“求真”讲坛的第四讲,由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承办。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朝戈金研究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 讲座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以滇象北上与贡象南来为例,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动因及社会影响,提出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与郝时远研究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郝时远研究员的讲座以小切口分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主题,用通俗的案例分析了复杂的规律,视角独特、视野广阔、内容详实。该讲座内容回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与自然的重要论述,对于我校师生深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现实参考性。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求真”讲坛第四讲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郝时远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讲座

4月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象之思——以滇象北上与贡象南来为例》的讲座。 本次讲座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五周年系列活动之“求真”讲坛的第四讲,由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承办。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朝戈金研究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我校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 讲座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以滇象北上与贡象南来为例之大象之思为线索,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动因、社会影响、反思与新行动,落脚于建议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加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要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与郝时远研究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郝时远研究员的讲座以小切口分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主题,用通俗的案例分析了复杂的规律,视角独特、视野广阔、内容详实。该讲座内容回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与自然的重要论述,对于我校师生深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现实参考性。 (供稿:社会科学处 摄影:董月轩 编辑:李文娟 审核:崔荣 刘雪峰)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向我校发来感谢信

近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向我校发来感谢信,感谢我校积极组织并参与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工作。 (供稿:资产管理处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我校处级干部“提升干部治理能力研修班”(第二期)在浙江大学开班

按照学校党委年度工作安排,4月8日上午,我校处级干部“提升干部治理能力研修班”(第二期)在浙江大学开班。校长武利民,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参训学员73人参加。 周江洪代表浙江大学对全体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学员介绍了浙江大学的发展现状,并预祝本次培训圆满成功。 武利民向浙江大学领导和组织培训的有关部门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需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对口部门和学院的交流沟通,学习借鉴成功办学经验;要坚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把学习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要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努力完成好自治区两件大事和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开班仪式结束后,浙江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吴彦作了题为“加强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告。 (供稿:党委组织部 编辑:李文娟 审核:李兴华 刘雪峰)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毕涛一行来我校座谈交流

4月8日下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毕涛,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相关处室负责人来我校就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人才项目征求意见稿座谈交流。我校副校长周建涛,人事处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座谈。 会上,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我校与会人员就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流。 (供稿:人事处 摄影:王鑫雨 郑旻彤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志亮 刘雪峰)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我校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

4月7日下午,我校在玉泉校区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傅锁根详细汇报了《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院长田鹏颖(线上)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目标的设定、研究特色的展示、指标和措施的细化、责任的清晰划分等方面就《方案》提出了意见建议。他表示,《方案》在制定完善过程中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敢于解放思想,展示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为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党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社会科学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财务处、人才工作办公室与会同志结合部门职责,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人才引育、经费保障、舆论宣传、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术交流机制完善、研究团队组建、思政课创新等方面就修改完善《方案》谈了思路和举措。 刘志彧就进一步完善《方案》,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要求:一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融入和体现在《方案》中贯彻落实;二是对标对表思政课和马院的建设标准,细化措施,精准施策,重在建设,要在质量;三是《方案》的目标举措要再具体再聚焦再量化,明确建设的方法步骤;四是把握好国家建设标准和具体工作安排的关系,在坚持标准的同时要发挥好自身的特色优势。 会议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升学院建设水平。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做好服务、提供支持,集中力量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高效、高质推进。 (文字、摄影、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浪潮集团来我校座谈交流

4月2日上午,浪潮集团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李锐、浪潮集团内蒙古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慧平一行6人来我校座谈交流。我校副校长杜凤莲,教务处、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负责人参加座谈。 杜凤莲对浪潮集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成绩。她希望双方今后寻找更多更具体的合作和交流机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信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与会人员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关事宜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交流。 浪潮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拥有潮浪信息、浪潮软件、浪潮数字企业3家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涉及计算装备、软件、云计算服务、新一代通信、大数据及若干应用场景,已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作为中国最早的IT品牌之一,浪潮始终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优秀服务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企业。 (供稿:教务处 摄影:王鑫雨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连续在AMI权威期刊《中国行政管理》发表学术论文

日前,AMI权威期刊《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2期、第3期连续刊发了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武俊伟研究员、白维军教授的两篇学术长文,论文题目分别是《政策初始设计如何影响政策执行?——基于草原禁牧休牧政策执行的案例研究》《分层分类: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与路径构建》。 《政策初始设计如何影响政策执行?——基于草原禁牧休牧政策执行的案例研究》一文基于“前执行阶段”视角,探讨了政策初始设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指出,政策初始设计阶段的各种问题,通过政策过程传导执行阶段,加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一方面,从问题界定来看,政府主导“问题界定”实现了对政策问题的权威性归因。这种行政主导的问题归因,若未充分体现目标群体利益偏好,将引发政策执行多重行动博弈,进而制约政策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从政策设计来看,模糊性政策目标与单一手段之间的张力,容易将手段当成目标,导致政策执行的目标置换。而政策内容由于利益兼容性不足,脱离实际情形并带来“水土不服”现象,降低目标群体的政策遵从程度。与此同时,政策设计缺乏正向激励机制,衍生出与政策目标相悖的执行行为,致使政策执行逐渐趋于形式化。 《分层分类: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与路径构建》一文依据社会救助中的分层分类概念,以老年人特征进行养老服务分层设计,以服务内容进行分类供给,构建分层分类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重要保障。农村分层分类养老服务构建需以政府为主导、需求为导向,协同多元主体、适应经济发展,综合考量制度设计与运行管理、供给内容与供给方式、经济支持与技术驱动,联合供给主体、丰富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式、推动供给赋能,全面实现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创刊于1985年7月,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的专业刊物,中国社会科学院AMI权威期刊。 近年来,公共管理学院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年终绩效奖励增发等措施,引导和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通过学术沙龙、调研资助、期刊编辑“面对面”等活动,激发老师们的科研热情,创设科研条件,打造“内卷型”科研环境。上述举措成效显著,2023年实现了在管理学顶级期刊《管理世界》论文发表的突破,C刊论文发表数量也逐年增加,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术氛围。 (供稿: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郑旻彤 审核:刘雪峰)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桃李芬芳 | 师路,也是心路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学校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广大教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奋力书写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时代答卷。 为讲好我校教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求真务实、矢志奋斗的感人故事,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内蒙古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桃李芬芳”系列人物访谈专栏。专栏第九期推出的是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丽娟。 王丽娟,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博士后,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她以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为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库莫奚历史研究。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库莫奚卷》1 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奚族碑刻的整理与研究”、内蒙古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唐朝对内蒙古地区的经略与管辖研究”、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奚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奚族与周边民族及政权关系研究”等,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胡系民族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现主持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子课题“隋唐五代时期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 三尺讲台 赤诚追求 心怀热爱 王丽娟在研究生阶段的主攻方向为北方民族史,对奚族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她的硕士论文以契丹为研究对象,而契丹与奚族关系密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发现当时缺乏关于奚族的博士论文和专著。基于这一状况,她认为奚族历史研究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王丽娟在研究生阶段对北方民族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她后续对奚族历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一个民族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族源、地域分布、社会状况、组织形式、民族关系、文化风俗等。奚族作为一个已经消失的民族,自公元四世纪起就已出现,然而在元代以后,相关记载却突然消失,这使得对其的研究变得困难重重。此外,奚族作为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相关资料大部分仅存于汉文文献中,其中难免存在史料失实等问题,这无疑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王丽娟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坚定地表示:“研究者必须要去细思明辨,对奚族的研究进行客观的认知和全面的探索。” 教学相长 扎根课堂 言传身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王丽娟主张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认为这是最为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严谨的态度,但同时应避免过于严厉的批评。她会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王丽娟非常谦虚地表示,她也存在不足之处,并一直在学习,她期望与学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在她看来,感化学生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际行动,而非空谈理论。她秉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原则,常常鼓励学生要“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王丽娟着重强调了对历史学科的关注和重视。她认为,加强“双一流”建设对于国家的人才培养、建设模范自治区的人才支撑和突显内蒙古大学的特色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她也指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建立,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历史学科不仅仅是故事的总汇,更是回答时代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史实依据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面临着新的任务和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等概念的提出,都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理论依据。只有这样,理论才不会空洞,才更有说服力。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历史学科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王丽娟深入分析了“双一流”建设对历史学科的影响,并对未来的教学方向有明确的设定:对于本科生,她期望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强调全面性,鼓励思维拓展,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要关注时事政治。她会将新的观点和理论及时融入到教学中,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她尽可能地鼓励他们进行研究,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进一步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和灵活教学,因材施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好一门历史课,让学生感悟初心、砥砺前行,这是言传;不求名利、甘于奉献,将史实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身教。言传身教间,立身做人的道理、真善美的追求、远大坚定的信仰逐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终身受益。 初心如故 从心出发 携众前行 王丽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她致力于与学生共同成长,分享经验和智慧。她说:“人要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现在,我很热爱我当下的生活和工作,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进步,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选择,其余的不重要,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最重要。希望同学们也能找到自己热爱的生活。” 在回顾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的收获时,王丽娟表示,她在攻读本硕博的过程中,始终以热爱为出发点,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在求学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始终尊重内心,秉持热爱。时代向前,教师向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执着杏坛,乐于奉献。王丽娟用她的微笑、她的自信、她的激情耕耘着这片广阔的心灵世界,耕耘着这方生命的乐土! 教育的前路虽长,但她步履不停,把教育融入了生活,在她心中: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 她愿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连续刊发!

日前,AMI权威期刊《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2期、第3期连续刊发了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武俊伟研究员、白维军教授的两篇学术长文,论文题目分别是《政策初始设计如何影响政策执行?——基于草原禁牧休牧政策执行的案例研究》《分层分类: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与路径构建》。 《政策初始设计如何影响政策执行?——基于草原禁牧休牧政策执行的案例研究》一文基于“前执行阶段”视角,探讨了政策初始设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指出,政策初始设计阶段的各种问题,通过政策过程传导执行阶段,加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一方面,从问题界定来看,政府主导“问题界定”实现了对政策问题的权威性归因。这种行政主导的问题归因,若未充分体现目标群体利益偏好,将引发政策执行多重行动博弈,进而制约政策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从政策设计来看,模糊性政策目标与单一手段之间的张力,容易将手段当成目标,导致政策执行的目标置换。而政策内容由于利益兼容性不足,脱离实际情形并带来“水土不服”现象,降低目标群体的政策遵从程度。与此同时,政策设计缺乏正向激励机制,衍生出与政策目标相悖的执行行为,致使政策执行逐渐趋于形式化。 《分层分类: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与路径构建》一文依据社会救助中的分层分类概念,以老年人特征进行养老服务分层设计,以服务内容进行分类供给,构建分层分类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重要保障。农村分层分类养老服务构建需以政府为主导、需求为导向,协同多元主体、适应经济发展,综合考量制度设计与运行管理、供给内容与供给方式、经济支持与技术驱动,联合供给主体、丰富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式、推动供给赋能,全面实现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创刊于1985年7月,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研究公共管理的专业刊物,中国社会科学院AMI权威期刊。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又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

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和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武利民教授和谷晓俊教授联合团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Regulated Dual Defects of Bridging Organic and Terminal Inorganic Ligands in Iro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ode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为题,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4258)。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晓松为第一作者,武利民教授、谷晓俊教授及张江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内蒙古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氨(NH3)是氮肥等化工产品的重用原料,也是一种无碳氢能载体。常温常压下光催化合成氨是人工固氮的重要方式,限制该反应高效进行的关键是如何设计构筑新型催化剂,实现对惰性N2分子的高效吸附与活化。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利用等离子体辅助方法,可控制备了具有单缺陷和双缺陷结构的Fe基金属有机框架(简称MOF)催化剂(图1),并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缺陷结构、性能和催化反应机理。 X-射线吸收光谱研究发现,随着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等离子体功率增加,催化剂中Fe-O配位数减小,200 W下制备的催化剂中桥联有机配体缺陷和端基无机配体缺陷共存。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富含双缺陷的MIL-100(Fe)-200W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光催化产氨速率,相较于无缺陷催化剂和只含端基无机配体缺陷的催化剂分别提升了7.7倍和2.3倍。15N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原位红外光谱结果证实了光催化产生的NH3来源于N2分子(图2)。DFT模拟计算说明了双缺陷结构能够优化催化剂中配位不饱和Fe位点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特性,有利于在N2分子的反键轨道上注入更多d电子,形成关键中间体,从而实现N2分子的高效活化与转化。 综上,该研究为设计构建具有精准缺陷结构的多孔催化剂与如何高效活化催化底物分子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该研究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写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两周年之际: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两年来,作为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标志性平台、标杆性平台,国家平台影响日益扩大,应用不断拓展,服务持续升级。 开辟新赛道 塑造新优势 ——写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两周年之际 应时而生,应势而盛。 伴随着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激昂鼓点,整整两年前,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正式上线。 两年间,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国家平台影响日益扩大,应用不断拓展,服务持续升级。 恰如三月的春风,作为战略行动的标志性平台、标杆性平台,国家平台正助力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蓬勃发展、扶摇而上。 一条条资源,牵动教育迈向均衡 这是人类数字教育发展史所罕见的大规模平台建设。 两年间,国家平台资源总量迅速增长。中小学平台资源总量达到8.8万条,高等教育平台拥有了2.7万门优质慕课,职业教育平台遴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超1万门。 速度的背后,是历史的窗口。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 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专门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 教育部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久前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说:“我们推进数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来改变、改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网线去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去链接不同的课堂。” 无疑,国家平台建设是其中极其重要一环。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打开国家平台网站,蓝底白字的标语第一时间跃入眼帘。 是胸怀的信念,更是火热的实践。 在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享受到数字教育的红利。“在家就能看到北京、上海特级教师上的课,真是太棒了!”“不花钱的名师课,真是太香了!”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点赞”,成为让远在边疆、身处农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课”的最好注释。 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小陈,在大一的时候因为疫情居家学习。“老师在线讲的高等数学课听不懂,也无法随时回放、复习,后来听老师提起高教平台,发现这个‘宝库’上有很多讲解非常清楚的名校高数慕课资源。”如今的小陈,早已养成使用平台的习惯,“很多专业基础课都会在平台上观看,结合课堂老师的讲解,对我学习帮助很大”。 借助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们可以轻松进入虚拟情景,开展跨境电商店铺运营仿真实训。该校教师蔡文芳说:“平台的上线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难题,而自动记录学生的线上学习、课堂互动、课后复习数据这一功能,也为我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让学生和教师离不开、用得上,这就是最大的民生,这就是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教育。 高质量的国家平台资源,支撑起数以亿计师生的庞大需求,有力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助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填补数字鸿沟。 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小学,这所搭上国家平台数字化“快车”的乡村学校,曾经教师留不住、课程开不齐、学生不愿来。随着学校建成数字化教学新环境,教师和学生都用上了国家平台。如今,学校处处联网络、人人享资源,龙潭小学校长高军利说:“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家长认可,学生也逐步回流,年均增长达到15%。” 一个个模块,推动教育阔步质量跃升 “数字教育不仅是技术平台和工具平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益,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们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成长提高。”记者会上,怀进鹏的话语引人深思。 两年来,国家平台始终走在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前沿。 聚焦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改革创新多重需求,国家平台不断推陈出新,推进资源增量提质。 获得更好更快的专业成长,是广大教师对国家平台的核心诉求之一。2022年暑假期间,国家平台首次设置“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开展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研修活动,当年便有1313万名教师在线学习。2023年,教师在线研修进一步丰富,“寒暑期教师研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师德集中学习教育”等教师线上研修相继开展,累计参训教师超过4000万人次。 “平台的教师能力提升模块资源非常丰富,对教师备课期间优质资源的获取帮助很大。”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晓萍说,“由于平台已经帮教师们筛选出了目前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金专’‘金课’‘金师’,因此极大地提升了备课效率。” 为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国家平台上线“基础教育精品课”“数字化精品课堂”“实验教学精品课”“实验教学说课”“科学公开课”“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等优质资源,广大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与科学进行“亲密接触”。 为支持“双减”工作中的校园课后服务,国家平台开设“课后服务”板块,即便是远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的盐湖小学,也能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支持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开展。 “平台的课后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既促进了学生课后拓展与学科学习相融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开阔了学生眼界。”盐湖小学校长刘春萍说。 与此同时,国家平台不断迭代升级,为教育核心事项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国家平台刚一上线就推出的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受到师生热烈欢迎。进入平台收看应聘指导直播课;通过手机接收云平台就业岗位信息推送;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线视频应聘……在国家平台支撑下,高校、企业、学生的招聘求职更加便捷。 数据见证就业平台的成长壮大——截至2023年底,注册和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用人单位达到69.6万家,汇集各地各高校各用人单位和招聘服务机构等岗位信息1755万条。在2023年招聘季中,2023届毕业生注册人数达927.8万,各方依托平台举办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40期,累计收看超过1.1亿人次。 以就业平台为代表,国家平台围绕考试服务、学位学历、留学服务等方面提供30项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累计办件超9230万件。 国家平台上线以来,功能不断拓展、定位日趋完善。2023年10月,“智慧教育”APP也应运而生,上线服务。 着眼教育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也已开始起步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教育部着力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方式变革,创新新生注册、精准资助、智慧思政、校园安全等应用场景,赋能各类管理服务。 “教育部将以国家平台为依托,以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为重点,着力统筹应用、共享与创新,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以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说。 一个最大平台,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3年3月28日,在国家平台上线一周年之际,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 坚持“联结为先”,推进应联尽联,近一年来,国家平台相继接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推动智慧教育横向发展。同时,新增广西、云南、甘肃3个省份的地方智慧教育平台接入国家平台,使省级平台接入达到18个,促进智慧教育纵向延伸。 1月30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正式发布上线。 平台国际版遵循联结为先(Connection)、内容为本(Content)、合作为要(Cooperation)的“3C”理念,坚持应用为王,聚焦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国际化(International)的“3I”方向,广泛汇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是中国响应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愿景声明,践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庄严承诺的重要实践。 这是中国国家平台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最新例证。 稍早前,2023年9月,国家平台在国际舞台上迎来高光时刻。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这是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的最高奖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称赞,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确保公共数字学习平台普遍访问和有效使用的杰出举措,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使教学和学习更加普及,为全球数字教育变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愈发凸显,国家平台对提升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向国际贡献数字教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会上,怀进鹏描绘出进一步推动国家平台建设的清晰路径:“首先,要做强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理工农医、STEM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这些优质课程资源能够向全社会提供。其次,做大应用示范,扩大全国应用的覆盖面,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平台。” 在国家平台的带动下,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春风扑面。 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发布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标准规范,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以数字化助推教育治理……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 一个应势而新的智慧教育平台,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必将赋能教育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辟全新赛道、增添强大动能。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官宣!这一平台正式上线

3月31日,由我校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仪式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朝戈金,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孛尔只斤·乌云毕力格,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余杰,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杨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专职委员阿拉塔,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白春,中新社内蒙古分社社长赵永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包银山、副院长朱檬,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高光来及区内外高等院校代表、自治区相关企业代表、自治区厅局委办相关负责人、各图书馆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会议。 武利民在致辞中介绍了古籍项目的相关情况。他指出,北疆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内蒙古地区的多语种古籍文献资源。在“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实施中,内蒙古大学以蒙古文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古籍保护的关键和难点课题,汇聚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民族古籍数字化技术难点,搭建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完成了1.1万多卷民族古籍的整理、扫描、识别和目录编著等工作,数字出版了30部珍贵的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在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挖掘方面做出了贡献,将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以及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朝戈金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北疆文化的内涵和地域特点。他说,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单位,承担了民族古籍保护和数字化等艰巨工作,围绕古籍保护的关键和难点课题,汇聚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开发了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系统,完成了大批量的珍贵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为民族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尼玛扎西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技术为古籍提供了一种“无损”的保护方式,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针对民族古籍保护任务,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突破了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研发了国际先进的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系统,搭建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一大进步。 乌云毕力格在致辞中说,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包银山在致辞中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坚定政治立场、高位落实,为建成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提供重要支撑。 会上,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飞龙教授介绍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姜德军社长介绍了“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30部电子书出版情况。 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是以民族古籍文献综合管理、多语种古籍OCR、古籍文献全文检索、民族古籍文献智能分析、民族古籍文献大数据可视化、古籍文献图像修复和民族古籍文献知识图谱等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融合平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大学联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启动了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相关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主持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11291卷(册)蒙古文古籍、129部珍贵古籍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其中包括文字639万、图像116.3万张,并建立了24万条古籍文献知识图谱三元组。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的发布,为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建设北疆文化,加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感恩奋进,唱响思政育人筑梦前行主旋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国思政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开展了方式多样、受众广泛的思政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3月11日以来,学校以立体生动的方式,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大学等官方媒体进行全媒体宣传。内蒙古大学官方公众号接续推出“思政育人,筑梦前行”主题推送,举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全面展示了内蒙古大学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新篇章。

/ 其他

11 浏览  ·  0 赞

我校召开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座谈会

4月1日下午,我校召开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座谈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五周年系列活动的又一项重要活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内蒙古大学原校长连辑,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劼出席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内蒙古大学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朝戈金,内蒙古社科院党委书记简小文,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内蒙古社科院原院长、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春林,学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副校长达胡白乙拉,学校各领域北疆文化研究专家,社科处工作人员,自治区社科联工作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刘志彧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达胡白乙拉介绍了我校北疆文化研究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加强北疆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北疆文化在中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意义、高校在北疆文化建设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古籍文化的保护传承、北疆法治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北疆文化”研究和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既要加快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步伐,也要提升对策性、应用性研究水平,为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任务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杨劼在座谈会上强调,内蒙古大学在北疆文化研究上要继续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北疆文化为契机,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打通学科壁垒,发挥内蒙古大学的学科优势,形成研究北疆文化的学科群,凝聚北疆文化的研究队伍,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型、应用型成果。 连辑在座谈会上指出,应从宏观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智库话语体系、传媒话语体系等方面推进北疆文化的体系化研究。在推进北疆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内蒙古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影响力。 刘志彧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本次会议是关于北疆文化建设的汇报会、研讨会、推进会,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学科既要从各自角度更要联动融合展开研究。同时,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将北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途径和方式,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做出内大应有的贡献。 (供稿:社会科学处 摄影:王鑫雨 编辑:李文娟 审核:崔荣 刘雪峰)

/ 其他会议

2 浏览  ·  0 赞

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正式发布

3月31日,由我校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仪式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朝戈金,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孛尔只斤•乌云毕力格,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余杰,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杨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专职委员阿拉塔,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白春,中新社内蒙古分社社长赵永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包银山、副院长朱檬,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高光来及区内外高等院校代表、自治区相关企业代表、自治区厅局委办相关负责人、各图书馆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会议。 武利民在致辞中介绍了古籍项目的相关情况。他指出,北疆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内蒙古地区的多语种古籍文献资源。在“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实施中,内蒙古大学以蒙古文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古籍保护的关键和难点课题,汇聚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民族古籍数字化技术难点,搭建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完成了1.1万多卷民族古籍的整理、扫描、识别和目录编著等工作,数字出版了30部珍贵的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在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挖掘方面做出了贡献,将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以及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朝戈金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北疆文化的内涵和地域特点。他说,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单位,承担了民族古籍保护和数字化等艰巨工作,围绕古籍保护的关键和难点课题,汇聚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开发了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系统,完成了大批量的珍贵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为民族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尼玛扎西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技术为古籍提供了一种“无损”的保护方式,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针对民族古籍保护任务,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突破了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研发了国际先进的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系统,搭建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一大进步。 乌云毕力格在致辞中说,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包银山在致辞中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坚定政治立场、高位落实,为建成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提供重要支撑。 会上,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飞龙教授介绍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姜德军社长介绍了“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30部电子书出版情况。 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是以民族古籍文献综合管理、多语种古籍 OCR、古籍文献全文检索、民族古籍文献智能分析、民族古籍文献大数据可视化、古籍文献图像修复和民族古籍文献知识图谱等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融合平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大学联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启动了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相关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主持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11291卷(册)蒙古文古籍、129部珍贵古籍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其中包括文字639万、图像116.3万张,并建立了24万条古籍文献知识图谱三元组。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的发布,为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建设北疆文化,加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摄影:党委宣传部 编辑:李文娟 审核:吴栓虎 刘雪峰)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我校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

3月30日上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学术会议中心举办。会上首发了我校荣休教师刘成教授撰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命运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和《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两本著作。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孙志强,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副主席朱晓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包银山,文联副主席海山,《实践》杂志社副总编温都苏,兴安盟盟委员、副盟长禹丽芸,兴安盟扎赉特旗委统战部部长陈立国,区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文科学院院长及学生代表参加。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出席研讨会,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会议。 刘志彧在致辞中对刘成教授的两本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发展规律、文化形态、思想渊源、现代化进程等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和广泛交流研讨。内蒙古大学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利用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这个平台,聚集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知名学者,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对话,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做出贡献。 海山在致辞中说,两部著作涵盖了作者长期以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的体会文章,充分展现了内蒙古文艺界和文艺工作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研究,是我区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又一瞩目之作,为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刘成教授以《我是用生命来阅读的》为题分享了创作体会。他说,在这新时代10年中,我用自己竭诚奋斗、80高龄的生命所融入的人生智慧高度、所锻炼的品质人格程度去仰望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高峰、心灵境界、生命气象,从而拥有了这样一份对习近平总书记论著恭敬地研学、恳切地解读。精诚精到的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著的精神高度和思想内涵,更高标准地对接了其中夺目的光辉亮点,从而更加深切地领略到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之美,更加为自己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而感到幸运自豪,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禹丽芸在致辞中说,刘成教授在为文化事业奋斗的道路上,不仅心怀国之大者,还默默地关心和支持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竭尽所能反哺家乡。他为母校音德尔二中捐赠建设的幸福书苑,至今仍然是孩子们品味书香的乐园。刘成教授从兴安盟走出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感召和激发众多的青年学子,努力学习,热爱家乡。 会上,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强宣读了来自区内外各界人士的贺电贺信。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社长姜德军介绍了刘成教授两部著作的出版情况和社会反响。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学观,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文史哲”基础上的理论洞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热烈研讨。我校社科处副处长崔荣教授主持交流研讨。 (文字:党委宣传部 摄影:伊德日格 编辑:郑旻彤 审核:吴栓虎)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我校举行国际中文传播教师证书考试考点揭牌仪式

3月27日上午,国际中文传播教师证书考试内蒙古大学考点揭牌仪式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举行。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国际中文传播教师证书考试办公室主任韩立强出席揭牌仪式并致辞。我校副校长达胡白乙拉、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满亮及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李满亮主持揭牌仪式。 达胡白乙拉在致辞中就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对我校及外国语学院的信任和支持表达了感谢。他指出,国际中文传播教师证书考试内蒙古大学考点的设立是对学校多年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充分肯定与信任,是符合国家国际传播战略的需求,将有助于推进跨语言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韩立强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中文传播教师证书考试是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服务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工作大局,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工作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发展,面向国内外策划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把国际中文传播置于国家外交和国际传播工作大局之下考虑,把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途径和载体。 李满亮介绍了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希望能够通过国际中文传播教师证书的考试,增强学生们在国际贸易、国际传播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这项考试推动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科融合。 揭牌仪式后,参会代表就合作建设考点有关事宜进行了深入细致交流,并于会后共同参观了校史馆。 (文字:杨磊 编辑:李文娟 审核:吴栓虎)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4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