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求真”讲坛第一讲开讲!

3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校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朝戈金研究员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口头传统与晚近国际人文学术”的讲座。本次讲座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五周年系列活动之“求真”讲坛的第一讲。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师生代表以及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院校的师生共计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我校副校长达胡白乙拉教授主持。 朝戈金研究员从“语言—文字”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口头传统的集体性、公共性、具身性和交流性等核心特性,阐释了人类口头语言及口头传统的独特价值、意义和功能,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密关系。朝戈金研究员指出,口头传统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从中抽绎的理论与方法对历史学、传播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路径,不仅有助于催生新的学术生长点,还能推动学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朝戈金研究员的讲座对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刘志彧书记讲授开学第一课

3月15日上午,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以《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题,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9号会议室为学校400余名青年学生讲授了“开学第一课”。 刘志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授。 一是深刻领会把握“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刘志彧说,同学们要深刻领会把握、铭记历史,珍惜荣誉,传承好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深切领会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怀厚爱和期待重托。刘志彧勉励同学们要深植厚培忠诚维护、感恩奋进的情感之基和力量之源,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三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挺膺担当、昂扬奋进的姿态,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刘志彧强调,全校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动“双一流”建设提质升级、打好学科翻身仗,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努力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四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强烈的感恩之心和奋进之志,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刘志彧希望同学们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坚持勤学善思,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以大志与大智扛起时代使命担当;坚持扎根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扛起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课堂上,刘志彧书记带领青年学生重温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勉励同学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蒙古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特稿 | 奋进新时代 砥砺新征程 按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快进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课堂革命”,加强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思政课程等措施,理论与实践联动,知识讲授与情感价值共鸣共振,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思政课教师生动鲜活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凝心铸魂,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本周官微将推出内蒙古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五期:奋进新时代 砥砺新征程 按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快进键”。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定位和优势,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取得显著成效,学科声誉显著提高,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意识形态领域“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形成“本色+特色”发展之路。 一、薪火相传,稳步实现学科建设平台提档升级 1957年,内蒙古大学建校时即成立了独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4年,获批自治区首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开启学院快速发展新阶段。2017年,获批自治区首批重点马院。2019年,成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牵头单位。202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22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于2023年正式招生,目前已在自治区高校率先构建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一流拔尖培育学科。2024年,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 学院设有9个教研室和1个思政课实践创新中心,是教育部“一省一策”内蒙古思政课实践创新计划牵头单位,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廉政研究中心等2个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内蒙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心、思政课资料信息中心、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中心等3个自治区级研教中心。 二、守正创新,聚焦前沿问题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夯实理论基础,积极回应现实,驱动学术研究高质量发展。学院产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构建》《论正确党史观的当代建构》《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研究》等研究论文为代表的高水平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研究特色,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部边疆安全建设机制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价值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等项目。 聚焦学术前沿,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学院于2017年起连续举办七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学术论坛;与东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九所兄弟院校共同主办四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承办第二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2019)等会议。 三、示范引领,带动自治区学科水平整体跃升 助推内蒙古学科整体建设水平。作为内蒙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单位,学院主办全区高校马院院长联席会议,召开内蒙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思政课课程建设研讨会,为内蒙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明确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定位。学院优化“4+1”学科布局,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二级学科建设水平,凸显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方向。 为内蒙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学院作为内蒙古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培训班,年均培训200人次;运营管理内蒙古思政课资源平台和“北疆思政课”公众号,开发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网,为全区思政课程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提供VR仿真在线教学资源支持。 四、挺膺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效果显著 理论阐释精准透彻。学院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文章《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梦与尽责圆梦》《蒙古马精神》等著作,助力党的创新理论贴近群众。 政策宣传见行见效。学院2人入选团中央青年讲师团,2人担任“北疆党课进行时”主讲嘉宾,8人入选自治区党委“草原儿女心向党”宣讲团,2人入选自治区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4人入选自治区博士宣讲团,11人入选党的重大理论政策自治区宣讲团,年均专题讲座和主题报告上百场;同时,创新“融媒体”宣讲新模式,录制《雄心万丈,走向复兴》《为民生,因民兴》等多个理论学习微视频,让学生理论宣讲活动借助信息化力量获得更大影响力。 建言献策务实高效。学院《关于加强反腐败警示教育和实现廉洁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建议》《内蒙古高校提升廉洁教育实效研究》等多篇高质量研究报告被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采纳;参与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关于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议案”(第4号)获得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实施。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国运兴。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作为新时代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抓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未来,内蒙古大学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通过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聚焦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打造“立足北疆、面向全国、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新篇章。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李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结构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彰显。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能源资源供应稳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扩大救助保障对象范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 回顾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持续加大。从国内看,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冲击,经济恢复发展本身有不少难题,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速显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凸显,部分地区遭受洪涝、台风、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面临的两难多难问题明显增加。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特别是我们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克服重大困难的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针对严峻挑战和疫后经济恢复特点,我们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及时推出一批新政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出台支持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大宗消费稳步回升,生活服务消费加快恢复。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制定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推动降低房贷成本,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分类处置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出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分别推出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政策,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强违规收费整治。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完善吸引外资政策,拓展制度型开放。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加强生态环保督察。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五是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高度重视稳就业,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强化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做好“双减”工作,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多万学生。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扎实做好流感、支原体肺炎等传染病防治。实施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提高优抚标准。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做好甘肃积石山地震等抢险救援,加强灾后恢复重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旅游市场全面恢复。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体育健儿勇创佳绩。 六是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提高政府履职能力。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25部,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自觉依法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注重调查研究,努力使政策和工作符合实际、贴近群众。优化督查工作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有力推进金融单位、国有企业等巡视整改工作。创新和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狠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推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双边活动。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一些地方基层财力比较紧张。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一些改革发展举措落实不到位。有的干部缺乏担当实干精神,消极避责、做表面文章。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多发。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综合分析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定能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进是方向和动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现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特稿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启智润心培养时代新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课堂革命”,加强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思政课程等措施,理论与实践联动,知识讲授与情感价值共鸣共振,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思政课教师生动鲜活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凝心铸魂,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本周官微将推出内蒙古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四期: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启智润心培养时代新人。 近年来,内蒙古大学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党政协同齐抓共管、院系师生广泛参与、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纵深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新格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普遍增强,学生获得感和思政素养显著提升。 一、党政齐抓,政策领航 学校制定《内蒙古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章程(试行)》《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专业课为主体、通识课为支撑、第二课堂为补充的全覆盖、全类型、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印发《关于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确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动自治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受自治区教育厅指导和委托,2021年底起学校牵头筹备“内蒙古自治区课程思政协同教育中心”建设工作,筹建“内蒙古自治区课程思政协同教育中心教研平台”。 二、选树典型,示范引领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覆盖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019年全面启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和示范课程建设工作,立项建设263门示范课程、7个试点示范学院。近年来,获批教育部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自治区级本科示范课程4门、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学校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突出影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面向各学院征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81个,学校经评审遴选出的通过教务处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推广。《内蒙古大学采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被《内蒙古教育工作情况》刊发并报送至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等。组织开展已达建设期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学院结项,结项评审“优秀”示范课程60门、“优秀”示范学院3个。 举办三届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暨全区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选拔赛,累计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12名;推荐教师参加全区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累计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和优秀组织奖。 三、加大培训,提升意识 为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学校组织召开培训研讨会,发挥名师课程思政引航作用,强化教师育心铸魂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为学校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拓展建设思路。积极营造浓厚氛围,试点示范学院积极组织交流研讨,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自2019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全校性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会议培训21场,参与培训教师1355人次。其中,有代表性的专题培训包括:2019年10月10日,学校组织召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培训研讨会,特邀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教授做题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怎么做——复旦经验交流分享》报告;2019年12月,特邀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王付欣教授做专题报告,分享思政类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实践,指明一流本科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与原则;2020年3月,特邀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万永菁副教授对在线教学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做专题报告;每年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自治区组织的各类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活动。 四、动态管理,多元考核 学校把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作为保障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方面来抓。 第一,建立动态管理和多元考核评价机制。为检验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效果,推动示范课教学设计和建设思路不断改进,学校对立项建设的课程实行动态管理和多元考核。采用督导查课、学校和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学生评课、教师自评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元评估。教学督导室对全校41位老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材料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后召开全体教学督导员会议,研讨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情况,并形成听课工作书面材料《教学督察报告》。 第二,部门协同完善课程思政条件保障。为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教务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财务处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统筹规划、协同配合。教务处将课程思政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内蒙古大学新时代本科课程建设方案》,并以立项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和管理;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培训;党委宣传部积极开展典型案例的宣传与报道,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财务处、资产处等职能部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和其他条件支持。 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长期坚持的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作,学校将积极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成效,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抓好建设落实,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制与机制,全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桃李大讲堂丨“求真”系列讲座开讲啦!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在开放中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师生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五周年之际,我校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相关学院、研究中心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拟邀请人文社科领域知名学者举办“求真”系列学术讲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步伐,助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朝戈金教授简介 法学(民俗学)博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学部主席团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成员,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行局委员(曾任主席)。 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有著作、论文、译著等在中、美、日、俄、蒙古、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以多种文字发表,代表作有《口传史诗诗学》《史诗学论集》《“全观诗学”论纲》Oral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Beyond(Routledge,2021)等。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特稿丨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课堂革命”,加强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思政课程等措施,理论与实践联动,知识讲授与情感价值共鸣共振,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思政课教师生动鲜活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凝心铸魂,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本周官微将推出内蒙古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三期: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内蒙古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创新实践教学、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上下功夫,一体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实效。 一、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基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大思政教学的重要依托。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嘱托,聚焦红色文化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了“乌兰夫纪念馆”“土默特党性教育基地”“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世界反法西斯海拉尔纪念园”“兴安盟一馆三址”“敖汉干部学院”等一系列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共建、理论共研”的系列专题合作,找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榫接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中,使思政课程更立体、课程思政更聚焦,形成“同源聚焦、同向同行、师资共享”的大思政教学体系,推动红色文化同课程体系深度融入、有机融合。学校同乌兰夫纪念馆持续开展的系列大思政实践教学项目《聚焦红色文化展馆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入选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联合评选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学校和乌兰夫纪念馆成为首批入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平台”单位。系列红色文化大思政实践基地的建立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树立大思政实践教学品牌提供了范例。 二、云数智能互联——实践平台引领大思政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数字科技应用是支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云端资源平台与校园文化德育相结合的数字大思政魔方,坚实做优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拓展网络思政主渠道,以数字化、生活化推动沉浸式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谋定思政实践资源平台化建设目标,积极开展思政虚拟仿真为主线的实验教学、资源共建、课程改革和科研项目。一是高质量建设了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虚拟仿真教学课堂全覆盖,并示范性承办了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全区“开学第一课”实践教学联动直播,思政实验课成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亮点。二是同全区各盟市合作建设了大思政实践资源平台,集合了全区132处优质VR实践教学资源,累计超20万人次在线体验,实现了全区资源覆盖的思政仿真实验资源“云端共享”,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安全性、便捷性。三是为思政深度学习提供有力的数智化支持,学校基于“共享平台”的全景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了“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知识库”,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有机融入仿真教学体系,为个性化、深度化的思政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时代化路径;四是建立了“校园红色影院”,以爱国主义影视作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学生导学、专题研学等方式构建了生活化的思政社群。学校思政教育现代化系列举措获得了良好成果,《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虚拟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入选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课程改革优秀案例”;《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知识库和全景传播平台建设与推广》项目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内蒙古红色文化数字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立项支持。 三、创新辐射带动——实践项目联动全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 注重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牵头单位作用,学校联动全区12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计划”,聚焦“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体系构建目标,立足“两件大事”结合各盟市资源特色,分区设定了各地实践教学项目研发主题,开展了全面覆盖的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了全区联动携手共建的整体格局。立足教案、手绘地图、宣传片、教学手册、师资团队、仿真教学资源等实践研学成果的共建共享,为全区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充分发挥“自治区教师研修培训中心”师资培育功能,组织全区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赴代表性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示范课程学习、专题教学研讨和教学资源建设等系列师资能力提升培育活动。 四、深化主题呈现——实践课程助力思政培根铸魂 扎实推进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生动实践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的殷切嘱托,学校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红色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实践”开展思政课实践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工作,陆续开发“红色之子乌兰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以库布其沙漠治理为例”“青山烽火——走进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迈向世界乳业科技之都——呼和浩特向未来”等专题实践课程。 学校以实践课程体系为引领,形成了三下乡、思政课程、专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我心中的思政课等系列实践活动专题,引导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大课堂”,将课堂理论在深入北疆大地的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实践动力,奉献青春力量。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特稿 | “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 让青春脉搏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课堂革命”,加强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思政课程等措施,理论与实践联动,知识讲授与情感价值共鸣共振,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思政课教师生动鲜活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凝心铸魂,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本周官微将推出内蒙古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二期:“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让青春脉搏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内蒙古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思想引领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不断探索创新思政育人新模式、新阵地,内蒙古大学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守正创新、学以致用,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了“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着力在强化理论武装、完善保障机制、打造骨干队伍、提升宣讲实效上下功夫,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创建“青春+专业”宣讲队伍,传播“青马”之声 内蒙古大学“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由校党委宣传部主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建,思政课老师负责专业指导。宣讲团成员每学期根据宣讲任务适度调整更新,总体保持在20人左右,涵盖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青马班及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 宣讲团致力于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者、信仰者、践行者、传播者。思政课教师全过程参与宣讲团成员指导,发挥学生专业优势,量身制定宣讲方案,进行一对一专项培训,形成了宣讲主题设定、宣讲内容审定到宣讲成果展示的全方位培养机制,凸显宣讲活动的价值性和知识性有机统一,确保宣传阐述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传递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青马”声音。 二、构建“多元+常态”宣讲矩阵,增强铸魂之效 内蒙古大学“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积极打造宣传阵地,统筹宣讲力量,锻造宣讲队伍,通过校内宣讲、校外宣讲、微宣讲等方式,打响“理论轻骑兵”理论宣讲品牌,切实推动学校理论宣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与思政课有效融合。宣讲团紧扣青年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针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组织实施“旗帜·领航”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计划。思政课教师通过组织“我来讲一讲”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朗诵、演讲等多样方式进行个人展示,发掘出一批理论知识扎实、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并将其纳入宣讲团中,充实宣讲队伍,使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延伸课堂之外,实现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拓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覆盖面。 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宣讲团成员利用假期积极组建“四史学习”“农民之子”“星星‘乡’惜”等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城乡社区,把理论宣讲送到基层群众中间,以实际行动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百姓心坎上,在服务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与“融媒体”有效配合。宣讲团坚持“唱响网络主旋律,当好网络排头兵”理念,充分利用校园融媒体平台,将“面对面”深度交流和“键对键”广泛传播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新时代声音,让思政课走出校园,请模范走近身边,打造理论宣讲的网上家园。宣讲团成员参加国家广电总局31个重点项目之一《光辉的足迹》的拍摄录制。创新“融媒体”宣讲新模式,先后组织录制多个理论学习微视频,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力推广,让学生理论宣讲活动借助信息化力量获得更大影响力。 队伍选拔出自课堂,课程内容融入宣讲,实践教学延伸校外,优质资源汇聚共享。内蒙古大学“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有力推动思政课从“理论高地”走向“实践阵地”,实现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全面延伸,探索形成了课堂课外有效衔接、教师学生同向同行、校内校外协同发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搭建“特色+创新”宣讲舞台,凝聚分享之力 近年来,宣讲团成员以骑兵的轻捷姿态,堡垒的坚定立场讲好党的理论,在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中引起热烈反响。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举办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主题的三期“旗帜·领航”学习分享会,采用师生“同台话党史”的新形式,通过演讲、微视频、情景剧等多样化的方式分享党史学习的思想收获,以清晰脉络凸显时代主题,以青春之名讲好中国故事。 为切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举办“同上一堂思政课”——“旗帜·领航”学习分享会。聚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来自多个学院的青年学生围绕“四个之问”进行学习分享,着力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时的科学伟力和真理光芒。 截至目前,宣讲团已组织校内外宣讲百余场,听众万余人,举办的系列学习分享活动被《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荣获“自治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矢志耕耘创佳绩,砥砺奋进再前行。下一步,宣讲团将牢记嘱托,志存高远,紧紧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做好理论宣讲,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努力打造成为“北疆一流、全国知名”的青年学生宣讲精品品牌。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 全国两会上的内大声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鄂晓梅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校长 武利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部省合建高校国家级人才入选名额单列的提案》与《关于深化部省合建工作推动部省合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武利民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制约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拥有各级各类人才提供的强大智力支持,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才能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呈现不均衡状态,特别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与国家战略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而诸多制约因素中,人才尤其是国家级人才是重中之重。 基于此,武利民以内蒙古大学为例详细阐述这一问题。武利民表示,近两年内蒙古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来引育国家级人才。目前包括双聘院士在内,该类人才数量达到31人(其中领军人才17人),但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如浙江大学(800多人)、复旦大学(700多人)、南京大学(600多人)相比,内蒙古大学该类人才数量差距巨大,甚至还没有这些高校一个二级学院的人才多。武利民强调,多年实践证明,只有拥有大量国家级人才,才能凝聚大团队,搭建特色鲜明的大平台,取得大成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各高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武利民认为,应从集中优势资源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层面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来破解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国家级人才短缺的困境,统筹国家级人才资源,每年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部省合建高校单列国家级人才入选名额。具体建议如下:(1)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方面,单列入选名额。(2)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选方面,单列入选名额。(3)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评选方面,单列入选名额。 武利民在《关于深化部省合建工作推动部省合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认为,目前,部省合建高校经过重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但远未达到预期建设目标,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不佳。部分省份把“部省合建”当作“双一流”的辅助性政策,容易造成政策区分度低、目标模糊等;部省合建高校隶属于省级政府管辖,容易导致部、省之间出现认识偏差、行动不一致等。 二是部省合建高校整体实力较弱,与目标定位差距较大。部省合建高校在国内大学排名榜上的位次不理想,一流学科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师资队伍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少且引进难度大。 三是陷入路径依赖困境,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以政策补偿、政府引导为主要形式,导致部省合建高校对被动援助的路径依赖,逐渐形成“等靠要”的思维意识。 基于此,为深化部省合建工作,推动部省合建高校高质量发展,加快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武利民提出如下建议: 一、持续加大外部支持,强化部省合建高校重点建设。一是中央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中央政府继续实施“双一流”与“部省合建”双重战略,在国家“双一流”遴选中加大对部省合建高校的倾斜,逐步把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二是地方政府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从组织重视、政策支持、资金资助等方面举全省(区)之力重点建设部省合建高校,使之真正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探索部省市三方共建模式,加大部省合建高校所在地市级政府的支持力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一是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在原有每年安排14亿元的基础上,另外为部省合建高校各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以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地方政府按中央财政资金的1:1进行配套支持。二是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中西部省份财政实力偏弱,支持力度有限,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经费支持和倾斜;建立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学校自筹等多元化办学经费筹措机制。三是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不断完善经费使用制度,放宽使用限制,增强科学性与灵活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一是破除西部意识,凸显西部优势。破除“等要靠”的西部意识,全面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发挥地域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加大改革力度,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利用优势特色学科重点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带动学科全面发展;打好外引、内培感情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治理效能。 在今年两会上,武利民还提出了“千方百计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建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等非常精炼,亮点多、落点实,充分体现了务实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凸显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高校管理工作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时,要坚持“实绩实效”的检验标准,将理论学习与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用事实说话、用成果说明、用实绩检验,千方百计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 鄂晓梅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鄂晓梅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建言:法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统筹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等,充分体现出将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走向共同富裕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各族人民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向共同富裕。 法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完善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构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两会上,鄂晓梅还提交了《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扩围》的提案。鄂晓梅介绍,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工作,二连浩特互市贸易区是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唯一的试点地区。自2023年4月二连浩特口岸启动实施“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进口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表明试点工作有助于推动 “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发展,破解“酒肉穿肠过”的难题,能够带动口岸经济的繁荣发展,从而进一步发挥边境贸易在推动兴边富民、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鄂晓梅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扩围工作,将内蒙古满洲里互市贸易区等满足条件的互市贸易区纳入试点范围。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我校举办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健步走活动

和风初畅,春与人宜。为庆祝 2024 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充分展现我校女教职工风采,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使广大女教职工愉悦身心、欢度节日,校工会于3 月 7 日和3 月 8 日分别在赛罕校区、玉泉校区操场举办了以“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健步走活动。 学校党委副书记乔彪、副校长杜凤莲出席活动。2000余名教职工参加了健步走。 健步走过程中,大家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一路欢声笑语结伴而行,享受健康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受健步走的魅力,体验户外健身运动的快乐。 此次健步走活动为教职工们提供了结伴锻炼的机会,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更健康的体魄、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工作。 (供稿:工会 摄影:工会 宣传部 编辑:刘阳 审核:李晓平)

/ 校园活动

8 浏览  ·  0 赞

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校举办第二十三期女子周末学校

微风渐暖,春意盎然。在2024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3月7日下午,校工会举办了以“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二十三期女子周末学校。本期女子周末学校的教学内容是插花艺术,副校长杜凤莲及全校近120名女教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杜凤莲向大家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向全校女教职工长期躬耕教坛、潜心教书育人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她希望广大女教职工肩负起时代赋予高校知识女性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大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灵巧的双手将多种花材,通过修剪、整枝,再根据不同的色彩、形状有层次地搭配在一起,制作出了一盆盆形态各异、娇艳欲滴,象征着祝福与美好的插花作品。 下一步,校工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在缓解女教职工工作压力的同时,营造和谐温暖的氛围,使女教职工充分感受到学校带给她们的喜悦、快乐和幸福感。 (供稿:工会 摄影:王炜涵 孟繁耀 张子赫 编辑:李文娟 审核:李晓平 刘雪峰)

/ 其他

375 浏览  ·  0 赞

特稿丨打造金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课堂革命”,加强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思政课程等措施,理论与实践联动,知识讲授与情感价值共鸣共振,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思政课教师生动鲜活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凝心铸魂,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本周官微将推出内蒙古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一期:打造金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改革创新,聚焦立德树人、用好统编教材、强化课程建设,师生共教共学、共融共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01 立德树人 , 培根铸魂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十二个必须”,牢固树立以“四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正确处理“四对关系”,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增强青年学生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信心,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02 用好教材 , 打造“金课”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统编教材。学校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集体学习新教材,邀请教材编审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发展遵循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事理、情理、道理、学理、哲理。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会,共同确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日历、准备教学辅助材料,不断完善课件讲义。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北疆文化,力求讲深、讲透、讲活。自2022年以来,教研室1名教师获得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优秀授课课件和教案三等奖1项,全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优秀案例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示范包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示范微课二等奖1项;全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优秀实践教学方案三等奖1项,全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1项,为自治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凝心聚力 , 锤炼“金师”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着眼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量质兼顾,内外兼修,在建强现有人才队伍的同时,加大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培养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课程建设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和师资保障。选派“精兵强将”,发扬“传帮带”传统,由3位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和1位教材编审专家牵头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形成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以中青年为主的师资队伍。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题培训,同时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修、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以赛促教,多名教师在省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2023年,教研室3名教师获全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示范性种子教师”称号。 对标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需要,内蒙古大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夯实课程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 其他

24 浏览  ·  0 赞

一项专利获奖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专利改变世界 创新创造未来”2023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专利奖颁奖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郝海刚副教授的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煤化工含氨废水制备高性能水煤浆的方法”(ZL202010085167.8)荣获自治区首届专利优秀奖。该专利为煤化工技术领域和我校唯一获奖专利。 本专利提出了利用煤化工含氨废水制备高性能水煤浆的方法,实现含氨废水全循环利用,填补了我区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 内蒙古自治区专利奖是我区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奖项,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具体实施。自治区专利奖是对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事业单位给予的褒奖。首届专利奖评选共征集参评专利项目206件,经过材料评审、专家评分、现场答辩评审等严格的筛选流程,最终评选出35项获奖专利。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全国政协委员鄂晓梅:提高执法司法质效 助力口岸便利化

全国政协委员鄂晓梅一直关注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贸规则的研究和实践。履职一年来,她围绕中蒙经济合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深入企业、口岸、法院检察院调研,让提案有来处、有落点。 2月22日,内蒙古大学已经开学,鄂晓梅正在指导研究生团队研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安全凸显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变革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 鄂晓梅:这个课题在现在,在国际经贸规则,在泛国家安全化的背景下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的政协委员,20年来,鄂晓梅深耕涉外法律法规研究。2023年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她提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中蒙乌力吉—查干德勒乌拉口岸开放”的提案,很快就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反馈。一年来,鄂晓梅多次受邀参与口岸便利化发展和研究涉外法律法规等工作的研讨和授课,推动自贸区建设和口岸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 鄂晓梅:几乎就把咱们东部区的口岸、西部区的口岸也都走遍了。(调研)我们(对外开放)相关的条例,有什么缺陷,有什么问题,能不能落地,有没有实操性。 这一年,鄂晓梅走访实务部门、国际商事争议纠纷解决仲裁机构、公检法机构。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自贸区创建过程中涉外法律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鄂晓梅针对提高涉外执法司法质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内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 鄂晓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应该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发挥专业专长,认真履职尽责。我要带领团队围绕自贸区创建中的相关法律保障机制进行调研和研究,为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深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我校师生热议2024年全国两会(一)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殷重托再次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共迎未来。我校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收听、观看两会报道,密切关注会议提案,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备受鼓舞,反响热烈。 党委巡察办公室主任方丽英:3月5日上午,党委巡察办公室全体成员集中观看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聆听了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在介绍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报告坚持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提出了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校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高校巡察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深刻思考“内大建设、巡察何为”,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不断推进政治巡察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发挥政治巡察利剑作用,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努力提高巡察工作质效,推动二级党组织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建设保驾护航。 资产管理处处长祁兴慧:3月5日上午,我认真收看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我深受鼓舞和鞭策,更深感责任之重大。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实属不易。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此次会议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会议精神,深刻把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形势任务,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积极落实报告中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要求,在提高服务能力上做文章,在为师生解难题上下功夫,在推进业务创新融合上求突破,切实将“两会”精神落实到推动我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胡利春:3月5日上午,数学科学学院集中收看了国务院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等。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目标任务稳健积极,发展预期信心满满。我们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号召,立足本职岗位,潜心立德树人,为建设一流特色的内蒙古大学努力工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邓秀全: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党和国家在各项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阐明了当下的形势与未来的推进方向。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这个基本论断使我们对今后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信心和底气。报告在教育领域指出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其中还重点强调了要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这对于我们中西部高校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支持,使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我们绝对不会辜负党与国家的期望,将在高等教育领域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学生就业处副处长谢峻鹏: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3月4日下午开幕,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认真聆听了会议,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非常有远见和创新的理念。在全球经济形势下,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理念不仅符合全球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也反映出了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需要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交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干部,要积极把学生就业工作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切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在组织领导、指导服务、岗位拓展、就业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郭晓飞:2024年3月4日,全国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只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在党的领导下,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瑜: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听了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倍感振奋。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走出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这一系列的成绩来之不易,充分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接掌判断和决策部署的正确性、预见性。我想,只要我们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团结一心,努力拼搏,2024年一定能取得更多新突破。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郝莉: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3月4日在京开幕。我认真聆听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开幕式中的工作报告,内心澎湃不已。这次盛会让我对国家的强盛和党领导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由衷的感动和自豪。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履职尽责,牢记根本使命,聚焦重大任务,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新的一年里,我们秉承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服务大局的理念,不断凝聚共识,积极服务民生,满怀信心,阔步走在新征程上,新的春天,新的奋斗,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开好局起好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渊硕: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深感激动,备受鼓舞。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既回顾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又展望了未来的发展,以朴实的文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担当。通过聆听报告,我深切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这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窦云萍: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年来,尤其是进入到新时代以来,全国政协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协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有效的代表机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政协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各单位 编辑:李文娟 杨霖 蒋青芹 杨洋 审核:刘雪峰)

/ 全国会议

1 浏览  ·  0 赞

喜报|我校教师郝海刚副教授荣获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专利奖”优秀奖

3月1日晚,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专利改变世界 创新创造未来”2023内蒙古首届专利奖颁奖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郝海刚副教授的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煤化工含氨废水制备高性能水煤浆的方法”(ZL202010085167.8)荣获自治区首届专利优秀奖。该专利为煤化工技术领域和我校唯一获奖专利。 本专利提出了利用煤化工含氨废水制备高性能水煤浆的方法,实现含氨废水全循环利用,填补了我区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 内蒙古自治区专利奖是我区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奖项,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具体实施。自治区专利奖是对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事业单位给予的褒奖。首届专利奖评选共征集参评专利项目206件,经过材料评审、专家评分、现场答辩评审等严格的筛选流程,最终评选出35项获奖专利。 近年来,化学化工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专利布局,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专利;加强对高质量专利参展、参赛、评奖的组织策划力度,提升高质量专利社会影响力。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专利转化运用的工作部署要求,大力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和高效益专利转化,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 (供稿:化学化工学院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额日和金一行访问我校

3月1日,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额日和金、副所长巴图宝力道、额尔德尼敖齐尔、嘎拉丹等一行7人访问我校。我校副校长达胡白乙拉、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段满福、蒙古历史学系负责人李哲、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特尔巴依尔、内蒙古师范大学索明杰以及蒙古历史学系相关教师参加了座谈会。 达胡白乙拉代表学校对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额日和金一行来我校访问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办学规模、优势特色以及发展目标等。同时,强调我校一直重视与蒙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合作,在科学研究、留学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李哲介绍了蒙古历史学系的基本情况、人才队伍、学科历史和特色优势,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在遥感考古等科技考古领域的发展情况。 额日和金介绍了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同时表示,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非常重视与内蒙古大学的交流合作。 我校蒙古历史学系与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联合开展考古调查与研究、人才合作培养、考古教学实践实习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为双方后续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座谈前,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巴图宝力道、嘎拉丹两位学者为蒙古历史学系师生分别做了《蒙古国戈壁地区考古研究新成果》和《蒙古国东南部地区的特布希文化研究》两场讲座。 (供稿:蒙古历史系 编辑:郑旻彤 审核:刘雪峰)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我校开展2024年春季学期学生公寓安全卫生检查

3月1日,副校长杜晓东带队到赛罕校区和玉泉校区学生公寓开展安全卫生检查。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工作部、保卫处、后勤保障处负责人参加检查。 检查组分别到两个校区详细了解了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卫生保洁、消防设施运行、电瓶车管理以及社区服务热线的使用情况,并就下一阶段“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杜晓东强调,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压实安全责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全面提高公寓管理水平;广大学生要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文字、摄影:刘阳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

/ 其他

1 浏览  ·  0 赞

我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2月26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度第三次(扩大)学习会,邀请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鹏颖教授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做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志彧,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内蒙古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校纪委书记张利平,副校长高光来、刘永斌、杜晓东、杜凤莲、达胡白乙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各部门、教辅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乔彪主持。 会上,田鹏颖教授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题,全面、深入、系统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容、学理分析、重要意义等,对于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将其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强调,全校党员干部要结合春季学期专题读书班学习成果和全校干部大会工作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我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思考建设教育强国内大何为,加强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努力建设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科研创新体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的务实举措和生动实践,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力量。 (文字:张书宁 摄影:杨霖 郑旻彤 杨洋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

/ 其他会议

1 浏览  ·  0 赞

我校2024年西澳大学寒假访学项目顺利实施

1月23日-2月8日,我校2024年西澳大学寒假访学项目顺利实施,由生命科学学院米兰老师带队,本校一流学科专业的20名本科生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参加了为期3周的寒假访学项目。 本次访学的课程由西澳大学国际访学中心组织和管理,采用小班授课模式,使学生能够与上课教授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互动。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班教学,设有不同水平的课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能力和提升英语技能。每周理论课约20小时,由西澳大学国际访学中心英语语言项目部门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教员授课,课程侧重于发展交流技能,促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自主学习、小组配对和小组互动等方式稳步提升英语技能。 课程以外,西澳大学组织学生参加了workshops,与当地博士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为他们将来的留学深造奠定了基础;还参访了国王公园、弗里曼特尔、伊丽莎白港、法律博物馆等知名景点,让他们领略了当地的文化风情,进一步感受了珀斯的城市魅力。 此次访学项目,所有学生按时出勤,全部通过课程考核,顺利结业,获得了西澳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参加访学的学生通过撰写心得体会,较全面地总结回顾了各自的具体收获,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此次访学,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帮助他们提升了英语交流能力,同时参观活动让他们增加了知识和文化体验。 西澳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简称:UWA)是世界100强名校,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西澳大学名列第72位。西澳大学寒假访学项目的成功举办为学生们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英语交流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校将继续为更多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学术平台,助力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 (供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编辑:李文娟 审核:段满福 刘雪峰)

/ 校园活动

2 浏览  ·  0 赞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14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