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媒体聚焦 | 《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大学: 奋力书写兴学强区新答卷

2022年两会前夕,内蒙古日报在《“春天的约定——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之“总书记,我们向您汇报”》板块中以“内蒙古大学:奋力书写兴学强区新答卷”为题报道了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内蒙古大学:奋力书写兴学强区新答卷 查健康码、测温、登记……2月27日一大早,韩习迅速穿好防护服,来到包头市昆都仑区钢32社区,开启当日的全员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 新一轮疫情虽然延缓了内蒙古大学学生韩习的正常返校时间,却没有挡住他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的热情。 一颗初心,一份嘱托。 “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耳畔就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的温暖话语。” 2019年7月16日,令韩习永生难忘。习近平总书记走近桃李湖畔,来到内蒙古大学师生身边。那天,恰逢韩习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返校在图书馆上自习。习近平总书记亲切询问他支教事宜,还嘱咐他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后,韩习报名参加了自治区和学校组织的宣讲团,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北疆学子的殷殷嘱托传达到基层。 现在,3年的硕士生涯即将结束,韩习顺利通过中山大学的博士考核,他打算继续精进学业,增长才干,将来为家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激励着每一位内大师生,鼓舞大家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 “我们要打造更多的思政金课,点燃青年学子理论学习热情,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不久前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表示。陈智团队编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去年正式在全区采用推广。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建学生理论学习轻骑兵等创新举措,该校将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 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该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获批建设,《中华多民族谚语集萃》《王昭君及昭君文化》多部著作面世,学校承建的自治区重大专项项目“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通过验收,建成1个语言应用支撑系统、2个应用服务系统以及1个语料资源数据库……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跨越式发展,该校打破壁垒布局谋篇,让各个学科都与基地协同联动,汇聚多个研究团队力量,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学科群建设,协同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领域共同发展。 2021年,“安纳尔·安达”多民族学生互嵌式成长社区育人项目纳入该校思政工作总体规划,通过打造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生活社区,探索构建“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同心圆”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学校全力打造开放、多元、包容、团结的美好校园氛围,各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帮助,亲如一家,展现出莘莘同心、和合共生的民族团结大家庭氛围。 心怀国之大者,熔铸家国情怀。 2021年,内蒙古大学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项,在肉牛现代生物育种、半导体光生电荷分离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等各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 新年伊始,喜讯接连传来:“数学分析课程虚拟教研室”“新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国内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该校申报的纪检监察专业成功获批新增本科专业,学校成为全国首个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 “新征程上,内蒙古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师生的殷切嘱托,紧扣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中的优势,积极主动、有为有效服务大局,融入全局,助推新局,奋力书写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新答卷。”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表示。 □本报记者 白莲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关怀暖人心、嘱托催新程——我校师生热议2022年全国“两会”(一)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我校师生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收看、收听了“两会”开幕盛况和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饱满的热情密切关注会议提案,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备受鼓舞,反响热烈。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报告,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坚定信念。党和国家对内蒙古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关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在边疆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发展历程和历史积淀昭示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肩负起、担当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要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责任和使命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全方位融入思政工作主渠道主阵地,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知行合一,落细落实,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当好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要始终发扬团结奋斗精神,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高追求,植根北疆,兴学强区,努力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做贡献,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 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全面深刻、部署工作重点突出,我听完后深受鼓舞、倍感自豪。特别是报告中提到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同时,报告中还特别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更是为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内蒙古自治区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校各族师生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不断增进师生的“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尤其是在 “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草原家畜、马铃薯、奶)等方面加强学科布局和科技攻关,贡献内大的力量,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王勤认真学习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他说,“十四五”时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教书育人、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筑高峰、强理科、固文科、增工科、拓交叉”的学科发展思路,抢抓“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机遇,前瞻性统筹谋划,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重点打造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高地,吸引聚集一大批战略科学家、国家级领军人才和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学术人才,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成果支撑国家和自治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种业振兴和科技兴蒙等重大战略,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社会科学处处长达胡白乙拉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植根北疆,守正创新,以国家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为依托,以现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抓手,着力培育产出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于高等教育事业全方位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书写民族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力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的重要讲话,有针对性地对内蒙古工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知之深、爱之切。“把内蒙古建成我国边疆安全稳定屏障”“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重点。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又特别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内蒙古的思政课教师,我会用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高度重视,用情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用一节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忠实践行者和维护者,争做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逐梦人,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吴英喆表示,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体现了党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心和关爱,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嘱托。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守正创新,真抓实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阿拉坦宝力格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积极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要做深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祖国北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和“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薇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一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在今后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在国家创新全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内蒙古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草畜种质安全、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北方草原带生物安全屏障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连续多年专门提到“双一流”建设,此次增补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和“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容,使得我们更加明确“双一流”建设要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内蒙古大学生物学作为中西部高校的国家一流建设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备受鼓舞。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投入和倾斜力度,重视中西部地区大学的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我们将努力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基本依据,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聚焦在与自治区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相关优势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生物学科。 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笑春说,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如何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一问题上,强调要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科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发挥生态学科群目前在草原基础研究的长期积淀优势,并积极拓展草原保护的生态实践之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发挥生态学科群的综合研究能力以及产学研转化能力,让生态学科群在新发展阶段中真正做到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新发展格局注入活力!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今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的“两会”内蒙古代表团讲话中一以贯之地关注内蒙古的生态问题。内蒙古也始终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集草原、森林、湿地、沙漠、沙地等为一体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必须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我们要以久久为功的精神和切实的成绩守好这片碧绿、这份蔚蓝、这份纯净,不负时代,不负嘱托,不负韶华!共同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白维军表示,3月5日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学者,我深受鼓舞、倍感欣喜,这是党和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又一体现,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迎来了职业伤害保障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突破。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平台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事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增加,2020年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达8400万人,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的劳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由于平台经济属于新生事物,用工规范和制度法规尚不健全,导致平台就业劳动者在发生职业伤害时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侵害了其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有鉴于此,人社部等八部门2021年8月联合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中央将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作为2022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既是对这一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权益的切实维护,使他们在发生交通或人身意外时能得到有效保护;又显示了中央稳步推进、坚决执行的态度和策略,采取试点先行而不是立刻全面铺开,能有效降低政策风险,通过“多点试错”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最终以完善的制度设计保障全体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宋跃飞提到,2022年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征程,全国“两会”也在举世瞩目下胜利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鼓舞。在认真听取报告过程中,我感觉这份报告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格局宏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想。第二,举措精细。报告不仅科学设定多项预期目标和任务,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提出一些非常精准的政策措施。第三,虑周藻密。报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到就业优先政策等多项政策。第四,切合实际。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方面,报告中“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内容尤令人振奋,让我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未来路径的准确把握。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2022年各项目标任务一定会如期实现。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锋正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作出重要部署,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信息基础建设、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作为长期关注并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信心倍增。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而兴起的数字经济,贡献了我国三分之一的GDP,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伴随其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和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加快,更加凸显了数字经济的价值所在,其已经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经济发展模式、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新动力。相信在2022年,基于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等举措,定能加快数字化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

/ 主题教育

3 浏览  ·  0 赞

关怀暖人心、嘱托催新程——我校师生热议2022年全国“两会”(二)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我校师生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多渠道收看、收听了“两会”开幕盛况,认真学习大会工作报告,以饱满的热情密切关注会议进程和各位代表、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反响热烈。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成芳教授认真收看了全国“两会”开幕盛况和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他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一定联系实际把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讲清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中心任务说明白,立足自己的岗位,拥护核心、持续奋斗、努力多出精品力作,为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管理学院马占新教授表示,全国“两会”既是总结过去又是开创未来的大会,我们广大教师和党外人士对此充满期待。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我将认真学习和领会“两会”精神,并将“两会”精神融入工作实际。同时作为一名教学科研人员,感到责任重大。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带领科研团队做出更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彬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相比于以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议题有三大亮点:一是以民生为本的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把宝贵的有限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用在民生保障上。”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更加务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三是强调做好民生工作需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坚决严肃处理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失责问题。”这些政策亮点让我们对2022年的政府工作有了更多更美好的期许。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张敬德表示,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作为全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中坚力量,这一经济发展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国际局势、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十四五”经济长期平稳运行目标的要求下制订的。值得期待的是,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报告还指出,要“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等多领域的重点工作,从而实现稳增长、稳外贸,调结构、促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要兼顾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速度与质量、发展与安全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2022年,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克难关,主动作为,再创佳绩。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辰说,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纵览报告全文,我认为最核心的高频词汇就是“稳”。一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取得了许多亮眼的成绩,巩固了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与此同时,报告中还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爬坡是总体向上的过程,但上行中也面临着沟沟坎坎和不少压力。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报告中又提出了“行稳致远”一词,可见“稳”字是贯穿中国发展的逻辑。例如报告中指出,宏观经济政策要稳,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市场主体要稳,从而保障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农业生产要稳,确保中国人能牢牢端好饭碗;外贸要稳,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民生领域建设要稳,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等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报告给了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期盼。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认为要及时把今年的“两会”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同学们的信心与创新创业的勇气,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师张飞飞十分期待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各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议题。她说,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持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政府应对得当,人们甘于奉献,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百姓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这一切都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作为人民教师,面对呼和浩特市本轮疫情,我们能够做到的,一是积极掌握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选择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形式,切实保证授课质量;二是紧跟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步伐,持续参与教学条件和资源的改善,提升科研能力,实现教育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为追求。 体育学院教师刘紫薇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次春天的盛会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吹响团结奋斗的前进号角。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创美好明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充满信心,也深知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迟雷热切关注着“两会”的各项议程。他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要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做出更多贡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理论学习方面加深学习,以身作则,带领同学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各项会议精神,加强同学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阿木古楞说,202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即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擘画未来发展蓝图。生逢伟大时代,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承担时代重任,万众一心,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最深厚的力量。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筑牢思想政治基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理论水平是我的责任。今后,我将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维护共产党人的尊严,保护人民的利益。在向国际学生传递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之美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计算机学院2020级研究生霍金辰热切关注着“两会”的召开。他说,过去的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身为青年党员,应当继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为内蒙古大学的一名学生,应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守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弘扬优良传统,担当时代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蒙古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珠拉表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新的一年也充满新的未知和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此次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引领、指导、激励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灯塔”,常常洗涤思想、磨砺意志,时时自我对照、在学习感悟新时代的新机遇、新理念、新做法中,坚守初心,笃定前行。

/ 主题教育

3 浏览  ·  0 赞

关怀暖人心、嘱托催新程——我校师生热议2022年全国“两会”(三)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我校师生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多渠道收看、收听了“两会”开幕盛况,认真学习大会工作报告,以饱满的热情密切关注会议进程和各位代表、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反响热烈。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傅锁根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政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高分答卷”,中国发展又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不凡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14亿中国人民的凝心聚力、团结奋斗。而这其中,最鼓舞和感动我们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指出的: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也饱含着对全国人民的深情激励和热切期望,同时也给予我们方法论的指导。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把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宣传者、践行者,做到有形、有感、有效;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各门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好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丽萍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先后5次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令人振奋,深受鼓舞。词云大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的讲话中,民族团结、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被反复提及。这一个个高频词的背后,是总书记对内蒙古人民的殷殷嘱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一定认真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传进说,从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的现实,从奥运梦想到今天的“双奥之城”,千年梦想,百年梦圆。我们见证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全国人大代表,面对镜头和屏幕,以鲜活的履职故事,诉说身边的变化与成就。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纪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骄人成绩世界瞩目。这是“两个确立”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实际行动的结果。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们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的良好态势,不断增强老百姓蓝天碧水青山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充满风险挑战。但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有势不可挡的磅礴之力。”我们一定要手拉着手、心连着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卫好建设好祖国北疆,在新的逐梦航程上前进。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师李玉伟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关注着“两会”的进展情况,认真学习和听取了李克强总理催人上进、振奋人心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并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21年我国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202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谋划我国未来发展蓝图。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韩丁说,习近平总书记能够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倍感兴奋、激动。作为内蒙古大学智慧畜牧业团队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将紧紧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为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本团队将利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决策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畜牧业、草业、繁殖生物学融合创新,着力解决数字化精准养殖关键技术,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草畜平衡建设与决策管理。我们一定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态与环境学院教师范彦斌表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骄傲与自豪,在共同抗疫期间,感受到了温暖而又催人奋进的力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是我国迈向新征程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党员,应当高度重视,尤其是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它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得来殊为不易的成绩,对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令人倍加振奋和自豪。作为一名老师,最关心的就是学生们的发展就业问题,在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今年的新增预期是1100万人以上,并努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等工作,可见我们的政府为了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真正以人为本的政府,我们要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计算机学院教师安春燕说,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事关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将党中央的要求、自治区的发展和个人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的全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种子。虽然一名教师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如果每个教师都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恒心和信念照亮身边的亲友、教过的学生,荧荧之光,自成灯火,努力汇聚起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磅礴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体育学院教师李倩说,2022年的全国“两会”世界瞩目,人民期盼。过去的一年是国家和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的一年仍是全国上下毕力同心、苦干实干,创造新的发展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了大量数据。例如,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等。同时报告中还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包括就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养老等。“两会”中,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自己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把人民的信任与重托,转化为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加党的活力、不断提升国家实力,为祖国伟大建设作出贡献。 哲学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曹叶军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主题,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突出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突出强调了今后一段时间以“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重点的能源革命。这意味着今后“低碳”将成为“绿色”的主题词,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低碳发展以及绿色低碳生活等将成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突破口。“双碳”目标方案的落实,也必然将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格局和思路。一方面,能源革命将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这势必大幅度减轻生态环境的外部干扰因素;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系统化碳交易平台和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作水平,有利于构建和提升多元主题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总之,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秉持了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智慧,也彰显了我们积极落实“双碳”承诺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大国气魄。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团总支副书记苏日太表示,2021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中国经济也毋庸置疑受到影响。全球供应链危机、服务业恢复较慢、“涨价”成为常事、原材料涨价等等都是过去两年的热搜。在这样不稳定、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交出:“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答卷。这份答卷来之不易,答出满分,答出满意。另一个感触很深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突破,首批国家公园成功设立,国家公园不同于动物园、生态园等,它是完整的体系。其中我们内蒙古自治区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两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建设得更加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这份强调,是定位,是希望,更是责任。 计算机学院2020级研究生宋志远说,通过收看“两会”开幕式,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我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下取得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这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独特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我倍受激励,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特别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我们要深刻关注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时也要学好专业知识,努力钻研学科理论知识和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事业中,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研究生赵育表示,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伴着春天的气息,再一次牵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迈着奋斗的脚步,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逐梦前行。有幸生于华夏,生逢盛世,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路再远,也要一步一步地走;水再急,也要一脚一脚地趟。我们要绘出最大的同心圆,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沙粒聚成高塔,以繁花拥成锦簇,以细流汇成江河,用担当和实干书写追逐梦想的最美篇章!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陈治利说,观看今年的“两会”后,我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在用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历,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更深刻意识到自己要把学来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把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要有书声入耳,更要关心家事国事。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青年,我要时刻牢记将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起来,要在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奋勇争先。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闫森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讲到:“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所有财税政策都要围绕就业。”由此可以凸显出,党和政府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人民生活为第一位。我们在这政通人和的年代里出生,所以我们要继续努力奋斗,为国家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积极向着党组织靠拢,提高政治站位,继续坚定政治立场以做好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主题教育

3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丨鄂晓梅委员:“两会”上的内大声音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法学院鄂晓梅教授满怀参政议政的热情,赴京出席盛会。 作为一名从事法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鄂晓梅委员在履职中始终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围绕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善民族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她先后参加了全国政协专家协商会、双周协商会、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立足专业务实建言,充分发挥了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鄂晓梅教授认真履行委员职责,就草原生态保护、涉外法律问题等向本次政协会议提交了4项提案,继续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参会期间接受了《光明日报》、中国网、中国新闻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 鄂晓梅教授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参政议政能力,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全心全意做好履职工作。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到马院专题调研: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 推动马院建好建强

3月18日上午,正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三周年之际,校党委书记刘志彧赴马院专题调研,同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老师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为民,党政办公室负责人景剑峰,教务处副处长兼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郑丽明,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参加。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陈智回顾和总结了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三年来,学院聚焦铸魂育人,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系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质量;立足学科建设,积极发挥“领头”示范作用;利用学科优势特点,主动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在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与会同志联系自身工作实际,结合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就如何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畅谈了意见和建议。 刘志彧就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标准和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进一步强调指出:一是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和使命责任,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要深刻认识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责任,切实做到在马言马、在马爱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二是抓内涵、提质量,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个龙头,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机融合、协同推进。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汇聚合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抓住学院建设、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的重点难点着力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为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志彧勉励学院的全体教师,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要求争做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用“八个统一”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学院建设取得新成绩,赢得新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其他会议

2 浏览  ·  0 赞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到法学院、监察官培训学院调研

3月1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到法学院、监察官培训学院调研指导纪检监察专业建设工作。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为民,党政办公室负责人景剑峰,教务处副处长兼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郑丽明参加调研。法学院、监察官培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法学院院长刘银良做了总体情况汇报,围绕“新文科建设”主线,从前期筹备、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管理队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纪检监察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案。法学院党委书记秦志宏、法学院副院长丁鹏、监察官培训学院院长段计珍、副院长塔娜就进一步推动纪检监察学科专业建设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刘志彧充分肯定了纪检监察学科专业的建设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就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编制科学的建设方案。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服务党和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及需求,清晰定位、明确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交叉融合,推动纪检监察学科专业建设高起点起步、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培养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开拓视野,培养具有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德才兼备、基础厚实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三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举措和行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稳定现有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保障和推进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我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3月21日上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自治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主持会议,校党委委员参加会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和各专项工作组组长、各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职能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会议上,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专项工作组组长分别汇报了各组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从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及时传达上级和学校部署安排,落实落细防控要求;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引导,提高疫苗接种率等方面就进一步加强我校疫情防控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在讲话中肯定了前一阶段我校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要求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要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和对待新一波的疫情特点;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他强调,全校上下要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只争朝夕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不折不扣抓好学校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各项任务,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刘志彧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教育部、自治区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会议精神,并从六个方面提出意见:一是防控责任要再压实。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抓落实,确保防控全覆盖、无死角;二是防控措施要再细化。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做到防控措施要实实在在、精准到位,工作措施要细而又细、落地见效;三是防控能力要再提升。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协同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物资储备和调运、信息报送能力,切实提高应对突发疫情处置能力;四是防控漏洞要再排查。要深入细致并常态化做好本单位防控工作问题的排查,及时补齐短板,消除隐患,把各项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五是服务保障要再跟进。要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机制,加强各方面信息共享,关心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合力,守住防控底线,保障我校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六是疫情防控与事业推进要再统筹。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凝心聚力、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三期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双胜利”。 会议强调,全校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从严从紧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的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心中有责,严格落实扁平化、下沉式的包联机制,持之以恒抓好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序防控,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应急预案、责任明确、人员组织、设施完善、物资储备、制度落实、风险排查和检查督促”九个到位,坚决守住不出现校园聚集性疫情的底线,筑牢学校疫情的防线,以防控工作的实际成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我校召开2022年学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3月24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召开2022年学生就业工作推进会暨2022年第一次就业工作调度会,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副校长刘永斌出席会议,学生就业处负责同志、各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专职就业工作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刘永斌主持。 会上,学生就业处处长曹海鹰通报了我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分析了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解读了我校就业工作“三级包联”机制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学生就业处副处长谢峻鹏传达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切实摸清底数,建好精准到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台账;二是依托就业状况台账精准开展分类就业指导;三是着力推动学生就业“三级包联”工作机制有效开展,形成实效;四是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招聘会,抢抓春招高峰期;五是着力做好“慢就业”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六是持续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推动研究生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就如何做好就业工作从各学院要通过就业指导和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就业选择,打开思路,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积极开发科研助理、管理助理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让他们早日工作帮助家庭解决困难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副校长刘永斌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抓落实,各单位各学院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抓住当前毕业生春季求职就业的高峰期,细化完善工作举措,推动更多未就业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二是压实主体责任抓落实,各学院主要负责人要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和学校党委就业工作决策部署,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院重点工作内容;三是健全就业台账抓落实,各学院要充分利用好毕业生就业状况台账,实时掌握每一名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进展情况,配齐配强包联人,依托台账给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加及时更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优秀抗疫短视频作品①:牵手共抗疫情,萤火汇成星河

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汇聚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宣传社会及我校师生 共同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 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 强大正能量 党委宣传部面向全校师生和校友征集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抗疫主题网络作品 现选取部分优秀短视频作品 予以展示 自从呼市疫情严重以来,我一直参加志愿者工作,从第二轮核酸检测(2月20日)到现在(2月26日),已经累积当志愿者58.2个小时,录入信息2542人。一开始想着,为了疫情能早日得到控制,自己在家老老实实待着,不出去添麻烦,直到学校公众号上发布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我才加入了志愿者行列。疫情爆发以后,城市里急缺志愿者来帮助维持现场秩序,登记信息,录入信息等等。我就加入了很多个群,想着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但又考虑交叉感染的风险,最终选择在离家最近的社区当志愿者。每一次核酸检测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的辛苦付出,社区的领导,各个点位的网格员,每天几乎就睡几个小时,也有近70岁高龄的保安队长,每天6点钟就已经到达岗位,可以在家里养老的年龄,他们却一直奋战一线中,只为了疫情能早日结束,他们亦如此,我们年轻人怎敢退缩,虽然每天都很累,但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一句“小伙子,你辛苦了”,心里特别开心,感觉自己做的工作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为了结束疫情大家都在非常努力,我们的城市暂时生病了,但它一定会好起来的,加油。疫情目前还没有结束,现在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直至疫情结束,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团结就是力量,加油! 面对再次袭来的疫情 内大学子冷静看待 沉着应对 与病毒赛跑 与“逆行者”同行 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守护我们的城 以青春之名 书写抗疫之章 抗击疫情 我们“疫”不容辞

/ 战疫特写

3 浏览  ·  0 赞

喜讯!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开工建设!

塞上春来早,正是力耕时。 3月25日上午,我校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奠基仪式在和林格尔举行,此项活动也是2022年呼和浩特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基地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校“十四五”期间在关键核心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铺开。 开工仪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高光来,市政府党组成员、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建国,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艳国,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杨乌日吐,我校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薇,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福祯等领导和建设单位负责人共同为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培土奠基。 市政府党组成员、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建国在致辞中表示,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项目,是推进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种源“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努力建成世界草原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创新高地。朱建国表示,项目是和林格尔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新区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切工作围绕项目,一切要素保障项目,一切力量推动项目,一切举措服务项目,以高质量的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项目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于2020年8月获批准立项建设,基地位于和林格尔新区,占地面积899亩。2021年完成了项目总体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此次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投资0.96亿元,包括牛羊标准化养殖设施、表型综合实验场,以及0.5万平米遗传繁育研究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计划2022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目前,二期建设工程已于2021年11月取得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立项,投入资金1.92亿元,建设2.2万平米的研究设施。到2023年,基地将成为包括科研和表型实验室2.9万平米,牛羊饲养设施超过4.3万平米、国内唯一的草原家畜大动物实验设施。 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是我校“十四五”期间创新驱动,提升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平台。基地以提高我区草原家畜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良种繁育能力,推动自治区家畜种业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设国内最完善的草原家畜种质资源库,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蒙系家畜抗旱、抗病等优势性状的遗传机制并实现开发利用,全面推进牛羊创新制种技术研发,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创制中系西门塔尔牛制种与供种产业体系,以分子标记联合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肉用蒙古牛新品系(种)。 近年来,学校聚焦国家种业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牛羊种源受制于国际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2021年学校围绕肉牛品种选育、绒山羊肉羊种质创新保护等“种源”创新关键核心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新牵头立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攻关、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任务,新增种业科技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在家畜营养对生殖调控的影响、家畜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了家畜营养吸收与生殖调控之间的关系,成功诱导获得了遗传特性稳定的牛多能性拓展的新型干细胞,相关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PNAS、Gut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培育的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被农业农村部专家评价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成果“阿尔巴斯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为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经过“十四五”建设周期,我校将力争把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成为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未来将把基地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呼和浩特市成为世界草原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助力自治区实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面向“十四五”,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主动服务“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和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着力打造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等三大科技创新高地,汇聚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种业振兴、“科技兴蒙”等重大发展战略和行动,不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级。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 | 《内蒙古日报》:铆足“牛劲”,拓荒肉牛育种新天地

开栏的话 一年之计在于春。阳春三月,我们在塞外的原野播种,在时代的春风中前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内大融媒体平台倾力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专栏,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创一流,守正担当开新局的精神风貌,守望相助,踔厉奋发,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铆足“牛劲”,拓荒肉牛育种新天地 □本报记者 白莲 他们,“从0到1”实现突破,成功培育出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创制了国际上首批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克隆牛; 他们,扎根北疆十年铸剑,矢志攻克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建立了完整的肉牛生物育种繁殖技术与开发应用体系,把创新的论文写在了广袤大地上。 他们就是李光鹏教授带领的内蒙古大学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技术团队。 不久前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的表彰名单上,该团队赫然在列。15年来,团队勇担使命、开拓奋进,攻克了一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发掘了一批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材料,创制了一批突破性的优质家畜种源,为国家及自治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另辟蹊径才有望破题 2007年5月,在旭日干院士的精神感召和真诚邀约下,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李光鹏踏上绿意萌动的草原,从此与内蒙古结下了一生的“牛羊之缘”。 种业作为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源头动力,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总体规划布局不足、技术环节缺位、育种组织空白、设施条件落后等问题长期严重制约我区肉牛种业发展。 传承保护好鲁西牛、蒙古牛等岌岌可危的传统黄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善其品种特质,创制新型育种材料,成为李光鹏团队的初心和信念。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望破除瓶颈卡点,不再受制于人。”李光鹏说。 知难而进,李光鹏带领团队在这条布满荆棘却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开发和利用传统肉牛品种资源,关键是要在保证肉质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其生长速度与产肉率。相关研究证明,控制肉牛肌肉产量的抑肌素基因(MSTN)突变后会引起肌肉产量的增加。 以鲁西牛和蒙古牛为对象,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其MSTN基因,获得了4种双肌性状显著的突变型育种新材料。然而,无法预知的难题让人措手不及:新材料的突变位点可能会引起胎儿巨大、母牛难产等问题。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努力坚持。经过多年不懈攻关,团队终于找到了MSTN基因的4个突变新位点,以性状指标突出的原代MSTN基因突变公牛为系组,成功培育出双肌鲁西牛、双肌蒙古牛和双肌西门塔尔牛3个新品系。这3个新品系肉牛营养价值优越,生长性、产肉性与抗病性均可媲美国际优秀肉牛品种,成为国际上首次利用生物育种手段培育成功的家畜品系。 “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增强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农业农村部专家给出这样的验收评价。 把论文写在牧民家、牛圈里 “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服务群众。解决群众面临的生产问题是我们的初心,研究成果要在牧民家、牛圈里去检验推广,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把创新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是李光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团队拓荒路上砥砺前行的价值航标。 多年来,团队先后在区内外多处养殖基地进行现场克隆工作,为养殖户推广新技术、新材料,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间小屋、随行的仪器组成临时实验室,一方桌子、几盏酒精灯搭建简易的无菌工作台,环境条件虽简陋,严谨细微的科学实验却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有的牧民和养殖公司起初不愿配合,听到“克隆”等前所未闻的技术就直摆手。 “我们细心讲解这些技术原理,给他们算账,讲高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些养殖户开始同意将自家优秀的种公羊克隆形成群体。”团队成员杨磊博士笑着说。 随着实验产下的克隆羊作为种公羊参与到羊群的繁殖过程中,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这极大调动了周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克隆、MOET等高端生物技术在牧区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甚至参与研发过程。每当这时,团队成员总是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技术、解疑惑,他们逐渐成为当地养殖户心中最信赖的人。 现在,团队建立了克隆技术和MOET人工输精与胚胎移植联合应用的“良种胚胎工厂化生产”模式,与自治区12家草原家畜养殖企业协作,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产业化应用。 一路艰辛 一路前行 从方寸实验台上的生命雏形到个体孕育出生,再到应用于育种领域成为群体,生命之谜在先进技术加持下无声激荡变幻,令参与者向往和欣喜,其间也浸润着咸涩的汗水。 实验母牛产犊期间,团队要连续几个月住在牧场,每天24小时不间断观察,对母牛的生产情况和犊牛进行现场监控和管理。 “犊牛出生后,我们担当起‘奶妈’的角色,从饲喂第一口初乳到日常测温、护理,倾注心血精心培育这些小家伙们。虽然大家身上都有在牛场留下的印记,但只要牛犊健康出生、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团队成员苏广华博士说。 牛羊等大动物育种难度大,这条路注定道阻且长,须争分夺秒。在孜孜不倦的奋斗过程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也逐渐凝注为“牛团队”的精神内核。 2020年,正当双肌牛生长和繁殖数据的采集进入关键阶段,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生长数据已有半年没有采集,大家心急如焚。疫情稍见好转时,他们就义无反顾地进入牧场。为赶上进度,大家每天不停歇地持续在场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多年来,李光鹏教授高强度、不知疲倦地付出与坚持,无论是过劳工作晕倒住院,还是鼻部疾变濒临恶化,他坚定的意志从未松懈过。 不言弃、不掉队,一路艰辛、一路前行,这种精神不仅激励和感召着青年学生,也在师生团队中形成了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风气。面对国外科技打压与技术封锁,李光鹏常常教导学生要胸怀家国,以“小我”成就“大我”,为国家作贡献。 在团队不懈努力下,从F1、F2到F3代,茫茫大草原上,优质蒙古牛公牛、安格斯公牛、和牛公牛、渤海黑牛公牛和双肌臀鲁西黄牛、西门塔尔牛……一大批适合本地区饲养、生长指标优异的新型种牛、肉牛茁壮成长,蕴藏着转型升级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打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打造属于中国人的肉牛品牌!”这是团队的科研理想和极致追求,也是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景。

/ 科研资讯

2 浏览  ·  0 赞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优秀抗疫短视频作品②:温暖的行动,向上的力量

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汇聚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宣传社会及我校师生 共同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 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党委宣传部面向全校师生和校友征集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抗疫主题网络作品 现选取部分优秀短视频作品 予以展示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打破了青城原本祥和欢乐的气氛 一时之间,病毒肆虐,危机四起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 一批又一批抗疫工作者奔赴前线 用勇敢与坚韧守护青城 点点星光汇成炬火 驱散着阴霾 温暖着人心 同心同行 战疫必胜

/ 战疫特写

2 浏览  ·  0 赞

“薯”实有料!我校助推自治区和国家马铃薯产业高水平发展

开栏的话 一年之计在于春。阳春三月,我们在塞外的原野播种,在时代的春风中前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内大融媒体平台倾力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专栏,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创一流,守正担当开新局的精神风貌,守望相助,踔厉奋发,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春风化雨,春泥翻新,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商品薯示范基地、内蒙古格瑞得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太仆寺旗基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马铃薯示范田和试验基地和蓝威斯顿薯业(内蒙古)有限公司集宁试验基地,一派繁忙的春耕备耕景象,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田间配套栽培技术及品质评价试验,即将在这里开犁下种。 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10月,是农业部马铃薯现代农业植物病虫害功能实验室、自治区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马铃薯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马铃薯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依托单位,研究方向包括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马铃薯-病原菌互作分子机制等,研究团队植根北疆,面向全国,不断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作出贡献。 马铃薯战略性新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马铃薯是自治区特色优势作物,对我区打赢种业“翻身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自治区在马铃薯重大新品种选育方面一直徘徊不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育种家们还不是很清楚调控淀粉含量、产量、抗病性等这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到底是谁,从而使得马铃薯育种选择效率低下。“当然,这是有客观原因的”,马铃薯中心齐建建教授说,“我们常见的马铃薯是拥有4套高度杂合染色体的无性繁殖作物,这种‘天性’使得马铃薯基因克隆工作异常困难”。为突破这一难题,齐建建教授团队通过杂合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养以及全基因组重测序,创制出具备经典模式植物纯合、可自交、易于遗传转化等特征的二倍体马铃薯新种质SVA4,为高效克隆马铃薯重要农艺基因铺平了道路。相关成果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Journal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影响因子7.061,生物学一区Top),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国家科技部官网、科技日报也对该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目前材料已共享至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扩大了我校在马铃薯基础研究领域的影响。 有了SVA4新种质这个“金刚钻”,齐建建教授团队下一步的攻关计划更加明确。“接下来就要以SVA4为蓝本创造突变体库,让马铃薯的每一个基因都发生功能丧失性质的‘突变’。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比较突变体与SVA4在表型和基因型上的不同,我们就能快速了解每一个控制相关农艺性状的基因。这样一来,育种家在进行后代选择时就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摸黑了’,而是‘打开灯直接看’,使育种选择既快速又准确。”齐建建教授补充道。育种选择的效率和准确性上去了,育种家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马铃薯新品种的日子就指日可待,最终帮助自治区打赢马铃薯种业“翻身仗”。 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搭建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库包括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细菌性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及区域性主要病原菌的群体结构等信息。该平台保存了大量病原细菌,对其中新发现的病原菌在国际期刊上进行报道,并为国内多个马铃薯细菌病害研究机构提供重要试验材料。 针对我国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发生范围广、病原菌群体结构复杂且无有效防控办法的管理瓶颈,马铃薯中心致力于研发对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控菌剂,获得了防控效果良好的噬菌体菌株,研究结果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及经济社会效益。 中心选育出1份早熟、油炸品质优且贮藏稳定的新品种,正式提交品种登记材料。该品种生育期70天,亩产突破3吨,可在5-8 月加工原料短缺期上市,填补国内马铃薯加工原料短缺空白。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在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植物源药剂以及预测预报等方面研究化肥、农药减施技术,制定内蒙古地方标准1项;随着种薯贮藏运输条件的变化,修订国家标准1项,为马铃薯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科研资讯

3 浏览  ·  0 赞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优秀抗疫短视频作品③: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众志成城守护家园

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汇聚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宣传社会及我校师生 共同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 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 强大正能量 党委宣传部面向全校师生和校友征集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抗疫主题网络作品 现选取部分优秀短视频作品 予以展示 疫情纵然无情 爱却常驻身边 危难时刻 内大学子挺身而出 越是艰难险阻 越显人间大爱 我们相信 冬去春会来 阴霾褪去 又是满目莺飞草长 花开似锦

/ 战疫特写

1 浏览  ·  0 赞

聚焦 | 我校召开2022年度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暨春季学期工作会议①

4月1日下午,内蒙古大学2022 年度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暨春季学期工作会议在学术会议中心9号会议室举行。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22年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巩固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作精神、转变作风,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思路,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重点,开好工作新局,奋力做出新贡献。全体校领导、处级干部、各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以《“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思路——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为题首先作了专题报告。报告全面深入分析了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立足学校“双一流”和“部区合建”的建设成果和发展任务,分析提出了学校“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思路,阐述了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等核心指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学校“十四五”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具体举措。 一是优化布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构筑高峰计划、振兴理科计划、提升文科计划、扩充工科计划、拓展交叉计划,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二是引育并举,持续加大学术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引育力度,调整优化队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发展制度,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三是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健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调整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创新驱动,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推动前沿领域交叉融合,新建一批虚实结合的科研高地,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五是深化改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改革绩效激励机制,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武利民在报告中提出,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新形势,把握新机遇,直面问题,迎接挑战,创新实干担当,汇聚智慧力量,释放办学活力,提升学科水平,彰显优势特色,增强贡献能力,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奋力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作了题为《学懂弄通做实 奋斗担当笃行 努力开创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新局面》的专题报告。报告传达学习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22年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梳理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报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时作出的“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重要指示,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蕴含其中的政治责任、内涵要义、实践要求。 报告立足服务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校时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内蒙古大学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与担当:一是履行好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政治责任与担当;二是履行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政治责任与担当;三是履行好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政治责任与担当;四是履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政治责任与担当;五是履行好服务国家战略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责任与担当;六是履行好自治区和各族群众期待的“双一流”建设的政治责任与担当。 刘志彧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学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从三个方面做出强调: 一要深刻理解领会精髓与要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谱写新的赶考路上的发展新篇章。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肩负政治责任和担当,牢记嘱托把握发展机遇,践行“四个服务”,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四个面向”,回应“区之所需”,聚焦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积极主动、有为有效地服务大局,融入全局,推动“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效,谱写新的赶考路上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二要增强历史自信与自觉,认清形势,迎难而上,踔厉奋进走好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正确研判学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从六个“为什么”“有没有”“怎么办”引发思考,锚定战略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学校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竞争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要突出重点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党建与事业发展高度融合、干部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力求突破突围,推动办学实力明显提升,从而使学校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创新型发展。 三要把握历史主动与担当,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努力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要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政治前提。要传承弘扬“求真务实”校训,脚踏实地地推进“十四五”事业发展。要加强干部队伍理论武装和作风建设,提振精气神,强化责任心,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和工作效能。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共同营造学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刘志彧强调,全校干部师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守望相助、开拓奋进,矢志不移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奋斗,奋力书写办好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半,与会干部教职员工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紧扣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思路举措,围绕会议主题深入研讨交流,明确任务,集思广益,共谋学校事业的新发展。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聚焦 | 我校召开2022年度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暨春季学期工作会议②

4月1日下午,我校召开2022 年度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暨春季学期工作会议。会上,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作了题为《学懂弄通做实 奋斗担当笃行 努力开创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新局面》的专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作了题为《“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思路——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的专题报告。 4月2日,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开展了分组研讨和大会交流。 上午,154名与会干部教师代表分六个小组,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22年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及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所作的专题报告,就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力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研讨。交流研讨气氛热烈,与会同志踊跃发言,既有立足长远的思考建议,也有聚焦短板的检视意见,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凝神聚力的精神面貌。会前,全校处级干部还就对学校“十四五”建设与发展提交了书面研讨材料。 在下午举行的大会交流上,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吴英喆、法学院院长刘银良、马克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薇、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笑春、计算机学院院长周建涛共六位小组召集人,依次汇报了各组研讨情况、参会感受和思想收获,梳理汇总了对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小组汇报结束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总结已有成果,梳理工作现状,分析政策机遇,阐述思路举措。 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就抓好党的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谈了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2022年要以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为着力点,按照“五化协同、大抓基层”的思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要聚焦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南校区三期建设”等重点基建项目,着力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质量,确保贴近师生需求的民生项目善做善成。 副校长张吉维在讲话中指出,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将积极探索实施学校人员管理、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制度机制的配套改革,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实施思政铸魂育人工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调整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教学评估机制,提升专业课程整体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主责主业意识,以建立健全“四责协同”机制为抓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工作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在努力践行初心使命上有新作为,在推动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校上取得新成效,在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就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交流了工作思路,学校将始终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优化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推动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在人文社科发展发展方面,将按照“培育重大项目、产出高端成果、打造创新平台、拓宽交流合作”的思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副校长高光来在交流中分析了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期间的关键性作用,提出要主动因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新部署,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聚焦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按照“建设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思路,着力做好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举全校之力建设生物学一流学科,重点打造草原家畜种质创新基地、材料化学中心、生物医学三个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完善学科发展支撑体系等重点工作。与此同时,要立足学校实际,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重视研究生服务管理队伍建设,实施好“卓越研究生计划”。 副校长刘永斌在交流中就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学校财务保障,提高资产采购质量和采购效率,加大创新创业服务力度;提升资产运营公司对学校服务的保障能力;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技术队伍;构建“三全育人”目标框架下的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完善一体化就业工作体系,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规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思路举措。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效。他说,通过本次会议,大家深化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领会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掌握了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教育部关于教育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巩固和深化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同时,会议聚焦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等重要问题,深入分析了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与会同志站在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心聚力、汇聚众智,深化了对学校“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和思路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完善了总体规划,细化了工作举措,明确了工作重点,达到了预期目的。 会议强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向广大教职工传达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汇聚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传承弘扬“求真务实”校训,提振精气神,增强责任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奋力书写办好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新篇章。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聚焦 | 我校召开2022年度春季学期工作会议

4月2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9号会议室召开2022年度春季学期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主持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对学校年度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在此前召开的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领域研讨交流了工作思路和任务举措。全体校领导、处级干部、各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在讲话中指出,2022年是学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的攻坚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全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巩固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重点,真抓实干,开好新局,切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围绕做好春季学期重点工作,完成年度总体目标任务,武利民从六个方面做出安排部署:一是举全校之力,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用足用好支持政策,着力加强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推进“两个对接”工作和“五个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大人才大团队、优化学科方向,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与对口高校的深度合作,有力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二是抢抓第一资源,大力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扩大增量;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做好服务,强化保障,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三是落实根本任务,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流本科建设、卓越研究生教育、学生服务管理和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四是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谋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卡脖子”重大攻关任务和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是坚持交流合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找准服务自治区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和重要使命,着力打造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局面和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持续提升我校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六是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坚持在开源节流、优化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强化审计监督、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细化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上持续用力,切实维护师生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总结了2022年度理论学习与改革发展研讨会的总体情况,就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2022年目标任务,整体推进实施好学校“十四五”规划,从六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坚持理论武装,高站位把牢政治方向。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强化思想导航,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尤其是考察我校重要指示精神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重点推进工作。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做好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三是坚持根本遵循,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的要求,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努力把学校建成祖国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排头兵。 四是坚持“四个面向”,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学校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谋划一流科研项目、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活力动力。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机制体制,为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坚持对标对表,努力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讲话、论述等,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政治引领、理论武装、组织强基、选人用人、责任落实、宣传思想、统战工作、监督保障等八项体系,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刘志彧强调:责任就是大局,担当就是动力。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全体内大师生共同团结奋斗,积极拼搏进取。全校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能力,敢于担当尽责,坚守师生情怀,改进工作作风,把握方式方法,强化责任落实,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汇聚众智,锐意进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确保“十四五”重点任务有力推进,奋力书写新的赶考路上内大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中国民族报丨刘志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栏目、国家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分别于2022年4月5日、4月6日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任刘志彧的署名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刘志彧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初衷:“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就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民族团结、政治生态等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五次都全面论述了做好民族工作、边疆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向度上阐释了“铸牢什么”“为什么要铸牢”“由谁来铸牢”“如何铸牢”等基本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为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明确政治责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才能创造新的奇迹,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世界百年变局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凝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增强理论自觉,全面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百年抗争中实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的演进中蕴含了多重要素,包括伦理、道德、价值、规则、情感、认同、秩序、归属等,也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表现出多维形态,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实体不同侧面的展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伟大实践,能够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真切认同感。在新时代,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认知的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凝聚行动合力,构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中华儿女肝胆相照、携手前进的奋斗过程。要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汇聚起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使各族人民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创造者、开拓者、奋进者。 完善工作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伟大社会建设工程,需要贯穿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生活规范、社会伦理、行动准则之中,还要通过法律政策、纪律准则等方式体现刚性的法律赋值。要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创新方式方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有形”中凝聚共识。所谓“有形”,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能看得见、摸得着。一方面,要夯实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另一方面,要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内蒙古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 “有感”中引领思想。“有感”,就是有真情实感,富有温度、触及心灵。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要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打造“有感”的阵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的建设,加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有效”中见真知。“有效”,就是要在提高工作成效上见真知、找答案。“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持久的润物无声的社会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正视问题差距,认清风险隐患,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做好民族领域各项工作。要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理解把握,不断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草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书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校领导到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桃李湖畔,风拂杨柳,卓越楼前,桃花绽放。实验室里、电脑桌前、会议室内,内大人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不负春光,不负韶华,追梦路上,奋力书写新的答卷。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到创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 4月6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先后到创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就疫情防控、学科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进行调研。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党政办负责人景剑峰等参加调研。 在创业学院,学院领导汇报了疫情防控和学院转设的工作情况。刘志彧书记要求创业学院的疫情防控工作要严格落实“四个精准”“九个到位”的要求,压实责任,与学校防控工作统一协调,同步调度,强化责任,确保万无一失;要稳步推进学院转设各项准备工作,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班子各成员从责任落实、科研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做了汇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刘志彧强调,生物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国重重组、生物学2.0基地建设责任重大,挑战与机遇并存,学院班子及各成员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担当尽责。要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双一流”建设工作机制,拿出管用、有效的工作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使目标再聚焦,责任再强化,合力再凝聚,思路再开放,把目标细化为任务、举措、事项,强化劲头、行动、责任,务求实效,推动学院攻坚克难开新局。 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调研组听取了疫情防控、学生就业工作的汇报,仔细查阅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学生就业台账表,了解了学院拓岗访企工作情况,对学院进一步落实学校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学生就业落实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学生就业情况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楼改造、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情况,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出意见,要求学院制定学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努力使学科建设再上新水平。 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 到化学化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4月6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到化学化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与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谷晓俊汇报了学院的整体情况、未来发展思路与目前存在的困难;党委副书记温海鹏汇报了学院党建工作与学生工作情况。武利民认真听取汇报,并就学院的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同时,武利民与学院教师代表进行亲切交谈,听取大家心声,共话学校未来发展。与会教师代表立足学院、学校发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团队建设、科学研究、职称评定、人文关怀、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意见。武利民仔细听取、认真记录,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武利民指出,目前学校正处在“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的关键期,学院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优势特色,凝心聚力,做好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各方面工作。对大家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大部分已经纳入到学校的下一步规划中,对于新提出的问题,学校也将认真研究,争取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希望大家在工作中加强交流,同心协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1...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14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