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英魂难忘 唯望和平永存

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最新出版的核心期刊《文学研究》2022年10月版,刊发学术论文《〈难民回忆录〉的文史价值刍议》,对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吴雁秋的回忆录手稿进行评析,这也是珍本《难民回忆录》首度公开,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12月9日,记者联系上论文作者黄静及相关专家,回溯《难民回忆录》手稿的发现和考订始末。 全文不到两万字,记录七个半月流离失所生活 《难民回忆录》手稿共19137字,全文手书,含封面封底仅33页,以日记形式记载1937年8月15日至1938年3月24日期间,作者吴雁秋一家人在南京—六合—南京流亡的经过。其间种种遭遇、见闻和感想均有记录,最后署“雁秋记 廿七年三月于五间厅住宅”,当属南京大屠杀史料中较早的一份一手资料。 这本《难民回忆录》是黄静在南大文学院图书馆特藏库中发现的。“最初发现这本书,是在去年冬天。”黄静告诉记者,自己作为该馆工作人员,打算对特藏库资料目录数字化,“当时我发现一本薄薄的线装册子,油纸封面端端正正三列手写体,从左至右分别是:‘难民回忆录 雁秋记 民国廿七年八月立’。” “我心中存疑,便将这薄薄的册子粗粗浏览一遍,这才赫然发现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而是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某个亲历者手书的一部个人逃难史。” 手稿书写工整,虽然记录日期偶有误差,但无论是对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情状的描摹,还是对时局和社会的分析,对设立难民区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乡村匪患、船票飞涨等时事世风的记录等,都为还原历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细节。 比如,作者记述回到南京时所见:“街道两旁尚有芦席裹藏尸体,到处均有。南京破城已达三月之久,掩埋工作不为不久,而未能掩埋者比比皆是,足见死亡之众信而不诬。”“暴日如此惨酷,开国际史杀人新纪录。”“敌人进城,到处烽火连天,不舍昼夜,竟达一星期之久,将若大南京灿烂首都烧成一片焦土,变为瓦砾场,所见芦舍坵墟疮痍满目,沿途扶老携幼,不啻人间地狱。” “《难民回忆录》里,‘幸’字用了32处,最特殊的是第一处的‘幸’字,‘所幸内人在乡间产生一女,出世即亡,否则多一累赘’。表层看是作者意图表达‘庆幸’‘万幸’,但读者更加同情作者的言外悲凉之情。”黄静表示,复杂人性和道德在战争摧残下的无奈与痛楚,《难民回忆录》中多有记录。 “经过粗略检索,现存已出版的书刊中均未发现同名资料。在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过去85年之际,在留存世上的幸存者不足百人的今天,这本册子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是侵华日军罪行的官方记录者 黄静通过详细的资料考订和查证,整理出吴雁秋的个人信息:吴雁秋,男,祖籍南京,生于1893年,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家住南京老城南门西片区的太平街11号。南京沦陷前任职于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国府西迁时失业。南京大屠杀期间除母亲留守城内之外举家避难六合,回城后小本经营谋生,并写作《难民回忆录》。抗战胜利后任南京第四区三十一保保长。 “保长”提高了手稿作者的分量,为“吴雁秋”赋予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见证者身份。作为保长,吴雁秋的另一重重要身份,是侵华日军罪行的官方记录者,负责该保区域内罪行调查的他,用文字记录下侵华日军的罪行。 “手稿中有增删,墨迹有深浅,可以看出并非当时或一时修改的。可见在成文后作者又反复阅读并推敲过文字。”黄静还注意到,吴雁秋曾在南京解放后,于1949年4月,为这本《难民回忆录》补上新的一页。在回忆录的最后一页,吴雁秋写下:“今幸我解放军以解放全国为目的,救民于水火,南京获得解放……” 这本书为何被“尘封”多年 这本《难民回忆录》为何被尘封这么久没有进入学界视野?黄静分析,这与图书馆的特点有关。首先,特藏库是依目录卡片闭架借阅,而工作人员例行盘点时,“我们一般仅根据原始登记卡片核对书名、登录号,确认无误,这条记录便完成了。”黄静介绍,早先用于检索的目录卡片,除了常规的索书号和登录号外,只有“回忆录,作者雁秋”字样,读者根据卡片无法推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封面“1938年8月”也只会让人想到抗日战争的某个时期。“我想这应该是多年来该书被束之高阁的原因之一。” “此外,到南大文学院查找线装特藏资料的读者,多半为古典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师生,查阅目的性明确,文学院几万册线装书,一本民国时期不知名作者的作品很难进入他们的视线。”黄静说。 同期史料中较为稀有,对史学叙事做了细节补充 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早期文献,除了各种公文,民间以往公开的日记或回忆录主体,大多是第三方观察家,如在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后,仍然留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等。对难民和保护难民的行为记录,除被纳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程瑞芳日记》外,亲历者记录中较常见的以口述史居多,因与历史事件相隔久远,其细节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模糊。吴雁秋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写下《难民回忆录》手稿,其珍贵的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历史的细节是有温度、有冲击力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录》主要编纂者、南京大学教授姜良芹表示,这一本《难民回忆录》手稿,对于南京大屠杀后期有着较为细致的记录,在同期的历史资料中较为稀有。吴雁秋在记录时,注意到日军暴行的细节,他作为难民的亲身经历,无论是史料形成时间、内容记述,还是作者记录历史的姿态,《难民回忆录》都有着独特的价值。“面对日军暴行,普通难民如何应对,回忆录的作者在文字中做了细节记录,这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日军侵华战争,认识日军侵华对百姓带来的苦难,对目前的史学叙事起到细节补充的作用。”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俊表示,《难民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具有综合性,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录,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价值、地域文化价值。 摘自《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供图 黄静 我们有话说 三十多万同胞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了生命,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婴儿,侵略者的刺刀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这段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这段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振兴中华,也启示着我们要珍爱和平。每当凌厉的警报声响起时,每个中国公民都会心揪,那段灾难性的历史会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法学院 2022级 纪检监察 赵国鑫 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如果国家的主权所不能得到保障,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权也绝不可能得到保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使身处盛世中,我们也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身负着整个民族的期望和未来,吾辈更当自强,缅怀先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2级 汉语言文学 白佳璇 八十五年前的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三十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兽行暴虐,旷世未闻。今天,在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三十多万死难同胞。今天的中国,再也不是一九三七年的中国,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 逝者已矣,生者奋进!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如果听到鸣起警报声,请停下来,为遇难同胞低头默哀一分钟,这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国人的警示,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振兴中国,吾辈自强! 公共管理学院 2021级 劳动与社会保障 孟可媛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希望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贡献。前人用生命为民族立起灯塔,一束光从历史照入现实,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力者,我们有责任让和平之火长明,这也是对苦难历史最好的继承。 交通学院 2022级 物流管理 李晓伟 公祭日时刻警醒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铸祖国之未来;民族的伤痛需要我们一起用奋斗去减轻,历史的伤疤需要我们共同用坚强去抚平,南京大屠杀是历史的一页黑暗,需要我们用更繁荣光明的未来去回应。2022,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吾辈自强。 生命科学学院 2022级 生物技术 曹馨月 2014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 其他

20 浏览  ·  0 赞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刘洋:怀学习之心勇攀学术高峰!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刘洋教授。 怀学习之心勇攀高峰 博士毕业后刘洋婉拒了华为和中电54所等企业和院所的邀请回到内大工作,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回报母校的培养。在校十年间,他与团队教师合作,带领研究生们助力我校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他曾在2008年获内蒙古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艺大赛理科组第一名,200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艺大赛理科组第一名,2010年因教学业绩突出被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他是越战越勇、不断自我提升的通讯人才,也是循循善诱,活学活用的“教育精英”。虚心求教,积极进取,勇攀高峰,面对无线电科研和教育实践困境,他不畏艰难,绝不退缩,带着一颗学习之心不断前进…… 他就是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洋。 竿头日上 精进不休 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会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而学习上的成功,也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从少时起刘洋就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努力着,前进着。 提及从青少年时期如何与通信工程专业结缘,刘洋说在高一的时候,父亲买了一部摩托罗拉手机(大哥大),厚度和小学生使用的新华字典差不多。当时他很好奇,家里的固定电话是通过电线(双绞线) “传话”,可手机没有电话线,究竟是怎么传输声音的?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高考时填报了内大的通信工程专业被录取。他说“时至今日我仍然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够被一个如此优秀的专业录取,并由此打开了一个宝库,完全沉浸其中”。 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刘洋也始终保持着虚心求教,穷根寻叶的学习态度。他说“通信工程离不开数学,越是高层次的研究越是需要‘高深’的数学理论支撑,可是对于我这样智商平平的人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因而在大学、硕士、博士求学过程中,刘洋特别注重数学素养的训练,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学习数学知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静下心来,一遍一遍的思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一定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学懂弄通才肯善罢甘休。特别是向数学专业的同学请教,数学专业同学的严谨和通信人的“灵活”相结合让他觉得美妙无比。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于刘洋来说,数学是钻研百遍,其意自现。“方法虽然笨,但适合我。数学的艰苦学习,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另一方面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日后的科研很有帮助”。 2007年硕士毕业后,刘洋留校任教负责《数字信号处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如此重要的专业课交给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讲授,不可谓不重视。为了能够讲好这门课程,刘洋说他自费去北京购买了当时国际上最经典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奥本海姆教授编著的《离散时间信号处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这本书。为了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请了在北京读书的同学帮助搜集了一些奥本海姆教授的讲课视频。至今回想,还历历在目,他说:“当时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与今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借助有限的资料和半年的准备时间,我人生第一次站在大学的讲台上为学生讲授这门课程。对于青涩的我来讲,每次上课都会稍许紧张,但内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风还是让我深深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和伟大”。 当时,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刘洋还经常向李树华教授、铁勇教授、白凤山教授、王志慧教授、黄威副教授进行请教,甚至为了一个英文发音向班士良教授求教。而在前辈和恩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于2008年获得内大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理科组第一名,次年代表内大获得自治区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理科组第一名。“现在回想起当年铁勇教授细致到逐字逐句扣讲稿,黄威副教授牺牲晚上休息时间帮我改课件,工会宋薇副主席赛前暖心的鼓励,每每眼眶湿润,内心中充满了对母校、对恩师和同事们的感激”,刘洋感慨地说道。 而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刘洋说他越发感觉到自己知识层面的缺乏,这极大地促使他产生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渴望。因而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2009年刘洋顺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经过三年的博士学习,他系统学习了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并且,在参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的合作项目中练就了用信号处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段经历也为他后来从事《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心怀感恩 竭心尽力 饮水思源,常怀感恩。郑板桥在《新竹》里写:“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每一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生命,都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大爱。 2009年刘洋师从著名信号处理专家、大连理工大生物医学工程系建系主任邱天爽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而毕业后,他拒绝众多邀请,依然坚定地选择回到内大,助力母校无线电领域的建设发展。“博士毕业后我婉拒了华为和中电54所等企业和院所的邀请回到内大工作,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刘洋坚定的说道。 回校任教后,刘洋也从未忘记自己当初选择回校的初心。通过刘洋和团队教师、研究生们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实现了获批面上项目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检索25篇(一区1篇,二区13篇)。另外,刘洋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IEEE TVT, Signal Processing, IEEE WCNC发表成果,实现了我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国际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成果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区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也有力地促进了内大和自治区信通学科实力的提升,自治区教育厅和科技厅在官网和公众号中对成果进行了报道。 刘洋及团队教师带领研究生们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自适应聚类分层、网络超异构、自适应码分载波侦听等无线传感网高能效路由协议;将层次分析与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多跳多级安全路由协议;成果发表于IEEE IOT 等国际著名期刊。2.将深度学习应用于5G信道估计,提出了基于全卷积去噪网络、生成对抗网络等高精度、低复杂度信道估计方法;成果发表于 Signal Processing、IEEE WCL等国际著名期刊。3.将微分进化、粒子群等智能优化方法和深度强化学习应用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提出了低复杂度、高能效的干扰抑制和资源分配方法;成果发表于IEEE TVT, ICASSP等著名期刊和会议。 胸怀热血 勇攀高峰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有人说: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 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而刘洋也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点。 无线通信是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与水平,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卡脖子的主要领域。3G是移动通信的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的通信标准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垄断,我国需要向其缴纳高额的专利费。3G时代我国提出被国际接受和认可的TD-SCDMA标准,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3G之后的4G在我国实现了飞速发展和应用。但是,国外公司仍然掌握着大量的专利,在我国生产一部手机的专利费甚至超过了零部件的成本。2016年刘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注意到学术界已经开始热议5G,查阅了国家出台的文件发现未来我国将重点支持5G研发。因此,刘洋毅然决然的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5G移动通信新技术。 刘洋说:“为此,2017年至2018年,我前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师从戴凌龙博士研究5G标志性技术之一的大规模MIMO技术”。随后2019年刘洋在IEEE CL发表了首篇相关的论文,这也是我校信通学科首篇发表在IEEE期刊的成果。“在此之后我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内大领导和职能处室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学校的支持下团队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NI毫米波通信开发平台,对我们的后续研究起到极大的鼓舞和促进”刘洋说道。 为了能够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2019年刘洋邀请国际通信领域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工程学会院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Lajos Hanzo教授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王昭诚教授访问内蒙古大学。2020年刘洋入选了教育部国际教育调研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前往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学,在Hanzo院士的指导下从事毫米波无线通信的研究工作。目前,团队围绕超大规模MIMO、RIS等6G潜在的物理层技术进行了包括干扰抑制、移动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ISAC网络中的资源分配,并结合我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开展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在生态与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 灵活治学 相机诱导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2012年毕业后刘洋回校工作,至今的10年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在教学中也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必须熟练掌握。在教学中坚持重要的理论基础采取板书推导,“逼迫”90后、00后和他一起在漫天公式的苦海中游荡,把握好分寸,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清醒的认识到,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是这门课的真谛。同时将工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欣赏复杂公式推导带来的“胜利果实”,让他们真正体会数字信号处理的妙处。最后,在实验课环节适度增加工程实践题目,让学生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他笑着提到:“每年的实践考核环节都是学生们最‘胆颤’的时候,因为每一位学生都要亲自为我讲解程序设计和结果分析。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领悟理论对实践的引领和实践对理论的促进”。 同时他也倍感自豪,他说:“近年来,工程案例教学方法已经被我院青年教师广泛采用,我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获得自治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两人次,多人获得校级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我院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升研率一直保持在25%以上,我几乎每年都能收到区外知名高校导师对我院保送生的赞许”。 虚心如昨 坚定如初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坚定航行。从初入内大少年学子,到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再到如今锋芒尽敛的学术专家,十年来,刘洋伴随着内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领域发展,内大也见证了他的蜕变。而始终不变的是刘洋一直以来虚心进取,不断革新的精神。他以坚定如初的脚步,怀学习之心,不断攀登学术高峰,躬身教育实践。 大海般广阔高山般严峻的生活,总是默默选择自己的主人,而像这样的奋斗者开拓者,我想,是一定会中选的。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 | 《中国社会科学报》——武利民: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武利民(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校长) 记者:钟义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措施,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强国的前提和基础。要高度重视人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要着力提升创新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将原创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科研成果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鼓励和引导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进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动,抢占世界科技高地。

/ 其他

5 浏览  ·  0 赞

我校举办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3月4日,为助力学校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学校举办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本次大赛主题为“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目标是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打造学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 大赛分为正高组、副高组和中级及以下三个组别,设新文科、新工科、基础课程等专业领域。经学院推荐、资格审查,共有11个教学单位的18组选手以教学团队或教师个人形式参加学校决赛。各参赛选手通过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创新设计汇报等环节,充分展示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教学设计、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效。 经评审专家组综合评议,本次大赛共评出特等奖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其中生命科学学院苑琳(团队)、数学科学学院刘金存(团队)、经济管理学院王乾宇、公共管理学院姜雅婷(团队)分获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特等奖。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这些属于内大的云朵,你收藏了吗?

“天空的美 云知道” 有时我们或许身处迷茫 但云层终会散开 太阳终会成为天空的翅膀 请抬头望望 与天空进行一场致美交谈吧~ 积云是好天气的象征 常常出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层积云是阳光的终结者 有时 它是最不受欢迎的云 但它却是最多变的云彩之一 高积云就像一团团棉花糖 是谁在蔚蓝的天空打翻了装棉花糖的罐子? 卷层云有时呈现为条状或纤维状 通常会延伸开 覆盖大面积的天空 堡状云如锯齿般 顶部不平整 云层会向上发展出显著的炮塔状凸起 卷积云通常距地面很远 呈现为很高的成块或成层的小云块 网状云罕见而又转瞬即逝 其云体自身中间有缝隙 云层中包含一些规律的孔洞 周围便是云体构成的边缘 层云是所有云彩种类中高度最低的一种 有时能遮挡住一些高层建筑的楼顶 使其模糊不清 卷云是优雅飘渺的 也是高度最高的云彩 其云体全部由冰晶组成 积雨云是云彩之王 有时会达到16000米高 其被称为“大个头的云彩教父” 有人说悬球状云是暴风雨的预兆 看着这些悬吊的云球和积雨云 你可能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但实际上悬球状云更容易形成于暴风雨之后 而不是之前 当太阳透过薄云闪耀的时候 你可能会在太阳周围发现华 它是蓝白色的明亮圆盘 外边缘红润 周围环绕着一圈一圈的虹彩色 去看 去记录 去收集云彩 去记录人生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 或许是一颗小草 又或许是一粒尘埃 趁天空不注意 拿一朵云彩给你 当你思念母校 就打开云朵收藏的浪漫记忆吧

/ 其它

8 浏览  ·  0 赞

《光明日报》两会会客厅丨武利民委员: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访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委员 记者:高平 王潇 【两会会客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抓手的独特作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2月,内蒙古大学纪检监察学科和重大科研平台基础建设项目、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科研平台基础建设项目接续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和林格尔新区隆重举行奠基仪式。 武利民委员说,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科研平台建成后,内蒙古大学将积极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汇聚创新力量,开展草原家畜种质资源与繁育领域的原始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着力解决自治区相关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并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将基地建成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建成世界草原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创新高地,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级。 武利民委员介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思路,面对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的短板,内蒙古大学要不遗余力,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内蒙古大学围绕“四个面向”,做好顶层设计牵引;倾力汇聚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聚焦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和“科技兴蒙”战略,积极探索科研大平台运行新机制,力争产出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扎实推进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调整优化重组方案,着力强化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等3个重大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新的重大平台,使内蒙古大学成为自治区和祖国北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人才队伍的聚集高地、重大成果策源地。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 | 《党建网》—— 鄂晓梅:精进专业知识,更好履行使命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委员,尤为引人注目。他们的加入,奏响了中华民族共绘同心圆、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和美乐章。来自内蒙古大学法学院的鄂晓梅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达斡尔族在少数民族界别的代表,鄂晓梅委员连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这已经是她履职工作的第6个年头,也是她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工作的第18个年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这位扎根北疆十余载、深耕国际法专业的女教授、博导,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特色提案?又是如何为高质量建言献策时刻作准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鄂晓梅委员的履职心声。 记者: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是职责所在,更是使命使然。请问这次您带来了什么样的提案? 鄂晓梅: 我带来三个提案:一是关于统筹推进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撰工作的提案;二是关于加快区域协同立法、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案;三是关于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中蒙乌力吉—查干德勒乌拉口岸开放的提案。这三个提案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委员作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五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事关内蒙古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赋予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鲜明提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内蒙古是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需要统筹推进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撰工作;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需要加快区域协同立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需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中蒙口岸开放。 记者: 您所提交的提案基本是以法学领域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基础,并将多年的法律教学科研工作和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经验相结合。请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多年的履职感受和经验。 鄂晓梅: 一是发挥专业专长,跟进重点领域,着力提升履职尽责的高度和精度。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核心。我认为,合格的政协委员应该心怀“国之大者”,提案的选题应该关系国计民生、持续跟进社会关切、基层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及国家、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努力提交科学、精准、有质量的提案。 二是坚持求真务实,积极参加调研,着力提升提案建言的厚度和温度。无调研不提案,这是全国政协一再强调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全国政协以及自治区政协每年都会组织多项专题调研,也鼓励委员进行自主调研,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社区,在调研中找准关键问题,用扎实的事实和数据说话,把提案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建言献策,着力提升参政议政的深度与广度。2021年我参加了1次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协商会、1次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的双周协商会,这给予我不断精进业务的信心和动力。在协商座谈中,我也收获了新的信息和启示,并将它们进一步转化提升为新的提案主题和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充实、激励了我的专业研究,让我感受到委员履职与本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是注重学思践悟,用好履职平台,着力提升日常履职的宽度和长度。加强学习是所有委员的重要任务。在履职过程中,我参与了全国政协民宗委主办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读书群活动,就“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专题进行导读,为此次领学任务撰写了近万字稿件。面对众多委员做导读,对我来说是一次考验,正因为有平时的专业积累以及调研等做支撑,我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提升了学习能力。 在履职尽责中,我渐渐地感受到:只有运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为高质量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站在新的起点,我将与各位委员携手并肩,认真履职,不负重托,努力交出优秀的委员答卷。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我校在第二届华北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案例大赛中喜获佳绩

12月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山东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华北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案例大赛”落下帷幕。五个赛区共推荐25个院校的48个有效案例参与决赛角逐,案例选题涵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数字治理、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等众多领域。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参赛队伍荣获大赛二、三等奖。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共有两支队伍参加决赛,大赛采用线上比赛的形式进行,以两两对决的方式,通过现场展示和问答等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不最不归队”(指导教师:杨腾原;参赛同学:文章、刑逸群、王耀飞)荣获本届大赛二等奖;“研彩飞扬队”(指导教师:李沃源、乌兰;参赛同学:马宇清、赵靖元、吴昊、刘智荣)荣获本届大赛三等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公共管理学院肩负着培养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任务,历来注重案例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成立了“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与研发中心”,拥有一支案例编写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国情境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案例,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各级案例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编、赛”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交通学院杨晓芳: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交通学院杨晓芳。 从一名学子成为一名播撒希望的教师,从一名在科研中跟随老师的学者成为一名能够引领学生步伐的导师。在学生眼里,她是亲切的“妈妈”;在科研上,她是始终奋进并不断超越自我的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一直寻求突破。在内蒙古大学学习工作的二十余载岁月里,面对生活与科研,她常常保持一份“平常之心”。她不断完成蜕变,力求做更好的自己。她就是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的杨晓芳。 1 每天进步一点点 2001年,杨晓芳考入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就读本科,自此便与这所大学产生了深深的情谊。2008年在深圳大学以经济学硕士毕业后,杨晓芳回到母校在交通学院做了老师,投身于运输工程的教学工作当中。她说:“虽然当时是一位萌新老师,但面对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母校,还是倍感亲切。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像回到了家一般,有‘亲人’的自己似乎能克服一切困难。” 当谈到自己的科研成就时,杨晓芳特别谦虚。“虽然2008年我就来到了内蒙古大学,但是和其他优秀的教师前辈和同事相比,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杨晓芳轻轻一笑,“当然,退缩不是我的人生态度,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和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很多事情都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我想未来可以期待。”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以这种持续的毅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成功来临的时候,挡都挡不住。杨晓芳自2008年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校十四年,她主持了内蒙古高校项目一项、中物联教改教研项目一项,参与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其中一篇为中科院SSCI2区论文,另两篇分别为SCI和EI论文,于2019年1月赴美国参加第98thTRB并做报告,在国内参加过COTA等学术会议并做报告。 每天进步一点点,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力量。杨晓芳一直秉持着这一点,在各个方面都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得突破。本科在内蒙古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后,她在硕士时选择攻读区域经济学,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上拓展自己的学识。这些年来,杨晓芳不断地修炼自己、充实自己,希望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正是这样严格的自我要求,使她选择前往清华大学读取博士,提高自己的眼界和科研能力。她说:“读博的这几年收获颇丰,之前自己在科研方面更多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但更高的平台让自己变得更主动和积极,同更多优秀的人交流,能够促使自己不断突破、进步与成长。”杨晓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无止境的人生哲理。 2 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老师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老师最高的评价。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杨晓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建设祖国的栋梁。在杨晓芳心里,这是她教学的源动力。谈到自己的教学生涯,她说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杨妈”,是杨晓芳的学生们对老师亲切的称呼。妈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温暖的存在。对于学生们来讲,杨晓芳就是一位温暖的“妈妈”。这位“妈妈”不仅在学习上传授学生们知识,在生活中也同样给予帮助,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杨妈是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她总是笑着跟我们聊天,就像妈妈一样倾听我们的心声。”这是杨晓芳的学生的评价。 在教学方面,杨晓芳担任了多门本科基础、核心和方向课的教学工作,多次参与完成系部学科建设项目和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参与了系部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十四年内,年均指导本科毕业论文6人,同时指导了多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被评为学院优秀班主任。今年所带班级的主题班会获得了内蒙古大学学生工作处优秀班会立项资助。她很欣慰能看着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前程似锦。这是专属于“妈妈”的成就感。 3 人生需要一点坚持 人生如一块香料,只有在坚持的信念为柴、坚守的行动为火的炙烤中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芬芳。我想这句话实实在在地印证在了杨晓芳的身上。 科研之路永无止尽,需要逐梦人坚持不断探索。早已成为母亲的杨晓芳也有着诸多困扰。工作和家庭之间该如何平衡,也成了杨晓芳的难题,心中的选择也曾在家庭和科研之间摇摆。难道真的要为了这些而放松做了这么多年的科研吗?杨晓芳的答案是否定的。科研之路不能中断,这是她毕生热爱的事业。但同时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她也要担起这份责任。来自家人的支持让她充满了动力,使她能够坚持投身于自己最为热爱的工作和事业当中,为之付出努力。正是这一份难得的坚持与热爱,使杨晓芳师在事业和生活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功。 2022年,杨晓芳荣获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 4 我们的未来可期 杨晓芳说,她对内蒙古大学和交通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热爱。作为一名学生,她感谢这片梦开始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也期待这片热土给予更多学子展翅翱翔的机会。她也同时期待内蒙古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能够更上一层楼,交通学院也能在学科建设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她说:“只要全体师生都不断地努力,走好每一步,相信这一天早晚会到来,我们的未来可期。”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法学院塔娜:热爱育桃李,真挚内大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十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法学院塔娜。 热爱育桃李,真挚内大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的真诚与细腻流转于每一次和同学们的交流之中,她像极了春风,把温柔悠悠地送给她的每位学生,也同夏阳一般,把对专业的严谨热情传递给学生。但好像也能用秋风形容她,总是以冷静沉稳的面貌对待所有事情,雪花亦能成为她的代名词,对待教育事业的初心永远无瑕。她同这校园的春夏秋冬共同呼吸,她就是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师塔娜。 塔娜毕业后,曾在其他学校工作多年,如今又回到母校开始工作,现在已有三年有余。对于她来说,她眼里的内大是阶段性的,但每一次和内大的碰面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和新的身份。处境与心境的不同,陌生与熟悉相交织,让她对母校总带着别样的情怀与感悟。 塔娜满怀深情地谈到:“从学生到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与内大的情感连结,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而欣慰。” 法学院的同学们谈到塔娜老师,最常用的词就是温柔,刑事程序法方面的课程虽然是严肃的,但是塔娜总能用一种温柔的方式传递出来,尤其是一些晦涩的内容,她也总是不紧不慢地讲述。塔娜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获得自主的理性判断能力,所以在教学当中,不仅仅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更需要注重的是教导学生找寻答案的方法和途径”。 面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塔娜展现出的是最纯粹的热情与热爱。与其他的学科稍有不同,法学专业类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于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都是难点,想要把这门学科学好学透彻,需要的是始终如一的专业热忱。 由于快速更新的专业知识,使得塔娜的科研工作繁多,随之而来的就是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但是塔娜却从不喊累,她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面的,好的教学是好的科研的基础,好的科研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不断思考问题,了解新的学术发展动向,因此,教学和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在法学专业领域,理论和制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以科研为推手,才能够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她说:“对专业的热爱是获得平衡的关键,只要保持对专业问题的探索热情,就能够兼顾两者。” 内大为老师们提供着优良的教学与科研环境,而老师们也用对学生对科研的用心与热忱回馈着内大,推动着内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与突破。塔娜正是这默默奉献的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互相推进,正是由满腔热情不断浇灌出来的。她极富热情也极具热爱,才能不断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向都取得进步与收获。 对于学生来说,塔娜稳重且严谨的一面也很常见。她从事的专业,本身就需谨慎且缜密的内心,只有对自身严格要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扩展学生的眼界格局,培养学生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以开放、冷静、积极的态度,规划自己的未来,直面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她更加注重通过具体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判断能力。 塔娜在学生面前是稳重不失温柔的,在同事之中也是如此。法学院的老师提到塔娜总会提到一个词——靠谱。无论是学院里的工作,亦或是科研合作中的问题,又或者只是生活中的闲谈与烦恼,她总能给出不错的建议,托付给她的事,也总能圆满完成。她不仅是优秀的教师,更是真挚的朋友。 塔娜回到母校,也见证着母校的变化。她看着内大正走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顺应挑战的道路上,内大的规模、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向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她提到:“以法学院举例,申报成功了全国第一个纪检监察专业,在该领域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提升了我校纪检监察学科对外影响力,也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2022年,塔娜荣获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 回看十年,展望十年,感悟良多。塔娜谈到:“对学校的发展,我们应当保持长期坚持努力的态度,而不是要求实现短期的高目标,只有这样才符合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目前,内大有自己的基本规划和努力方向,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塔娜和内大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未来她还会继续用心用爱,和她的学生和她的内大,一起讲述更多更美好的故事。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生命科学学院梁成光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成果

12月13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梁成光教授课题组在自然指数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突破性科研进展,题为“CENP-F-dependent DRP1 function regulates APC/C activity during oocyte meiosis I”,揭示了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调控细胞周期转换的一种全新机制。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461-5 染色体作为承载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其分离过程受到严格调控。在人类生殖和家畜优良品种快速扩繁过程中,配子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染色体非整倍体情况。染色体分离异常将导致非整倍体发生,进而引起胎儿流产、先天出生缺陷和肿瘤发生。对于卵母细胞而言,为确保染色体正确分离,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会检查动粒是否附着到纺锤体微管,染色体是否精确排列在中期板。当SAC相关条件满足后,细胞从中期向后期转变,启动染色体分离过程,经过连续两次减数分裂后,最终形成等待受精的成熟卵子。 在实验中,团队成员偶然发现,控制线粒体分裂的动力蛋白相关蛋白DRP1,能够与着丝粒蛋白F(CENP-F)相互作用,并参与调控染色体分离。这一现象与教科书中对DRP1的经典功能阐述截然不同。为了充分验证这一非经典调控机制及阐明分子机理,团队成员经过近十年科研积淀,利用高精度蛋白质谱分析、高分辨显微成像、活细胞动态观测及相关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 团队成员首先证明CENP-F参与了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后期转换过程,利用TRIM-AWAY技术对CENP-F进行快速敲减能够显著影响动粒的分布,并导致染色体分离异常(图1)。 接下来,作者通过蛋白质谱、免疫共沉淀及超高分辨成像等技术,以坚实的证据证明了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DRP1能够被 CENP-F招募到着丝粒上(图2)。 进一步,通过对DRP1的快速敲减,发现DRP1是维持SAC活性的关键分子。DRP1的减少会导致染色体提前分离。进而导致异倍体的发生;相反,DRP1活性的维持可以延缓卵母细胞中-后期转换的发生(图3,图4)。 为了进一步明确CENP-F/DRP1调控染色体分离的机制,团队成员利用活细胞成像技术动态监测CENP-F/DRP1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B1和CDC20的关系。有趣的是,CENP-F/DRP1在中-后期转换过程中都显示出减少的趋势,DRP1的敲减也会导致cyclinB1和Securin提前降解(图5)。 最后,作者通过Co-IP、体外泛素化实验以及活细胞成像实验证明DRP1可以通过结合APC2以抑制其E3连接酶活性,从而削弱APC/C活性并调控减数分裂后期的启动(图6)。 上述系统的工作证明了DRP1是一种潜在的SAC蛋白,能够被CENP-F招募到着丝粒上,并通过结合APC2调节cyclinB1和Securin的降解,进而调控染色体的分离过程(图7)。 这一成果拓展了人们对细胞周期调控的认知,为研究配子染色体异倍性发生机理提供了新路径,也为预防染色体异倍性引起的出生缺陷、提高体外受精效率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统计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自然指数是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 我校是该论文的唯一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0596,31960158)、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9ZD09,2019BS03027)、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2019GG103,2021GG0130)、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2021ZD0010,2021ZD0048,2020ZD0008)、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金(30500-5185142)以及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NJZY20007)等项目的资助。我校讲师周成杰为第一作者,周成杰及梁成光为共同通讯作者。 梁成光教授课题组 梁成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天普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于2010年回到母校工作,现任职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家畜种质创制与生殖调控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治区首批草原英才、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等。曾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乌可力奖、内蒙古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率领团队两度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在国际相关学科主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的科普著作《话说克隆技术》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担任国际生殖研究协会PI级会员、中国生理学会生殖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细胞与分子显微技术学分会理事、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Biology of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Molecular Reproduction & Development,Cell Death & Disease,Environmental Toxicology等多种专业期刊的特约编辑和审稿人职务。

/ 科研资讯

3 浏览  ·  0 赞

我校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重点工作

3月14日下午,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高光来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占国,党委副书记、院长袁军等召开了联席会议。 会上,回顾了医教协同合作协议签约暨“内蒙古大学人民医院”揭牌以来共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并研究明确了下一步在科研平台共建共享、研究生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需抓紧推动的重点工作和举措。 双方一致认为前期合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表明了医教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增强了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双方一致表示要进一步找准合作切入点,扣紧合作纽带,开展更高层次、更具内涵、更高质量的合作,切实推进学校和医院事业共赢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石向荣,副院长云志中、丁海涛,纪委书记曲琳及党办、人力资源管理处、计划财务处、科研处、院长办公室、教学处、医学工程处负责人;我校党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人事处、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我校《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慕课上线学习强国平台

2023年1月,我校《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慕课上线学习强国平台,这也是我校继段满福教授主持的《实用大学英语语法》、许晋教授主持的《品语言 知生活》、王乾宇老师主持的《行为经济学漫谈》之后,第四门上线学习强国平台的慕课。该慕课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强副教授设计开发、精心打造,是我校2020年度第2批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之一。 《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课程采用主讲教师和数字助理“小兔同学”合作的方式开展互动教学。课程主要体系和内容专注于社会视角下的新媒体技术,结合区域发展,对云计算、AR、VR、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精确化新闻等内容进行了特色编排和个性化讲解,探索以新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专业化、数据化思维模式;通过媒介事件现场实景拍摄,助力学员理解信息网络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和业态的多样性,掌握新媒体的数据化、精确化创新生产模式,不断开拓专业学习视野。该课程于2021年5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并得到中国大学MOOC官网首页推荐,截止目前,该课程已运行四学期,累计学习2500余人次。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喜讯 | 我校承担的“锁阳规范化种植推广及锁阳多糖综合利用”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3月1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持,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和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相关专家对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贵林教授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锁阳规范化种植推广及锁阳多糖综合利用” (CGZH2018127)进行了现场验收,项目合作单位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通过视频会议参加了此次验收。 专家组听取了陈贵林教授对该项目完成情况的汇报,并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一致认定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其中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了内蒙古地方标准4项,在《Plant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出版《锁阳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等著作2部。项目综合评定为优秀,同意通过验收。

/ 科研资讯

3 浏览  ·  0 赞

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专题会

3月17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4号会议室召开“双一流”建设专题会,按照自治区政府有关要求和学校实际,专题研究和推进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并就有关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主持会议,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高光来出席会议。 会上,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就下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发言。 武利民分析了学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从引育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相关学科、强化基地建设、落实学生精英培养计划、争取政策资源支持等方面提出意见。 刘志彧就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加强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深化综合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聚焦国家和自治区需求精准发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四是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五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交账意识,落实好相关政策,协同协作,寻求突破,全力以赴完成建设任务。 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人事处、生命科学学院、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负责人参加会议。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我校基层党组织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八)

我校党委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扎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深刻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思想、精神要义,组织开展有重点、分步骤、多层次的促学活动,形成了全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各学院、各党支部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效,不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精神动力和务实举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教务处党支部坚持领导干部领学、支部书记讲学、全体党员研学、利用新媒体助学,在个人做好自学的基础上,注重采取集体学习研讨的方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11月22日,教务处召开党支部会议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专题研讨,周建涛处长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对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论述进行了解读,强调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秦志宏主任聚焦创新发展战略阐述了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路,盛立民主任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谈了对“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的理解。会上对教务处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了再强调和再布置。参会教师表示,将继续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12月7日下午,交通学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工作专题读书班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圆满完成既定任务,顺利结业。交通学院党委书记孙智凭主持结业仪式并作总结讲话。院领导班子成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副处级以上干部、部分教职工代表50多人线上参加结业仪式。 孙智凭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举办本期专题读书班是交通学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集中提升干部能力的具体行动。读书班呈现了培训层次高、学习形式活、研讨交流深、学习氛围浓、参加范围广等几个突出特点,全体参学人员既统一了思想认识,又提高了政治站位,既开阔了眼界思路,又坚定了责任担当,既碰撞出思想火花,又梳理出工作举措,是一次举办及时、成效显著的理论学习会、思想交流会、工作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目的。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一要持续在抓好学习上下功夫,提振工作信心;二要积极在创新发展上做文章,谋划事业发展;三要努力在人才培养上抓落实,完成育人使命。 12月8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职教工党支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学习,在职教工党支部书记雷雪梅主持,全体在职教工党员参加学习。 会上,支部书记雷雪梅、组织委员吴岩、宣传委员郑志强分别接力领学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光明日报》撰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在《内蒙古日报》发表的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通过学习,与会教工党员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领悟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工作的更高期待和更高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萨奇尔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必须把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以落实好本职工作为基点,不断加强学院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要素活力,举全院之力为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月8日,哲学学院党总支举办线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报告会,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忠教授做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全面学习把握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报告,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哲学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景剑峰主持报告会,哲学学院全体师生、校党政办公室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本次专题学习。 张志忠教授从“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和战略部署”,以及“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等四个方面,深刻解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逻辑思路与核心要义,并强调大家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和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景剑峰在做总结讲话中指出,今后各支部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研究,认真领会、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工作、学习实际中,转化为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通过本次专题报告会的学习,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大家纷纷表示,要始终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砥砺深耕、笃行致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12月9日,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以线上形式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研讨会,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交流,进一步明确部署下一步党委工作重点和要求。学院党委书记娜仁主持研讨会,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系主任、全体行政人员参加会议。 娜仁指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的重要政治任务。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全体教职工集体学习、宣讲报告会、专题辅导等形式,系统学习领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志们认真的学习与积极的思考,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大、体会深,达到了预期学习效果。院班子和各党支部书记研讨发言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际深度,内容详实、立意高远,谈认识、谈感悟、谈举措、谋思路都紧密结合了学院发展实际,对促进学院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推进党的二十大学习往深里学、往实里悟,同时在深学细悟中不断坚定政治立场,找准工作方向,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12月11日下午,生态与环境学院组织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学习会,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全体教工参加学习,学院党委书记李笑春在会上讲授《高举伟大旗帜 谱写崭新篇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课,全体教工认真学习研讨,并在会后撰写心得体会。 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笑春教授从五个方面深入展开讲授,一是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二是新时代的思想指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三是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新时代的战略举措:以顽强斗争打开伟大事业发展新天地,五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提法”解读。此次专题学习会为学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学习要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筑牢了理论基础,增加了发展的新动力。 12月12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举办党课培训。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栓虎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努力奋斗》为题作了讲座。 吴栓虎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宣传和思想文化工作者”三个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和学院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职业发展为大家讲解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包括习近平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建设,帮助同学们结合专业进一步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充分认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按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学好专业知识,学有所成,学有所长,不断增强“四力”,为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 主题教育

2 浏览  ·  0 赞

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一行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推进部省合建对口合作工作 追求卓越的 内蒙古大学

3月15日、16日,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副校长高光来一行10人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就深化部省合建对口合作工作、落实对口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等进行走访座谈。 到访吉林大学,与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党委常务副书记冯正玉,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郑伟涛,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及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姜治莹向刘志彧一行来访表示欢迎,认为吉大与内大地缘相近、人缘相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在过往的交流合作中,双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结出了丰硕成果,结下了深厚情谊。2022年3月,在吉林大学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内蒙古大学第一时间发来慰问函,捐助物资,心手相牵的兄弟情谊感动鼓舞了全体吉大师生。未来,学校将聚焦内大所需,发挥吉大所能,全力以赴夯实合作成果、拓展合作领域,推动更多重要平台、优质项目、务实成果成势见效,凝聚携手发展的深入共识,汇聚“部省合建”的强大动力,开拓共享共赢的崭新局面。 郑伟涛表示,教育部部省合建对口合作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吉林大学也将进一步深化落实两校对口合作协议,切实对内蒙古大学学科实力提升起到助力和支撑作用。 刘志彧回顾了两校深厚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学校发展现状和特色。他说,吉大在优势学科建设方面有雄厚的基础,希望支持和帮助内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强化有组织科研,共同搭建平台,谋划申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同时希望在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合作关系基础上,建立起学校、学院(系)、平台团队等各个层面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 两校还就拔尖人才培养、专业博士点申报、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干部挂职等具体事项进行交流,两校对口部门、学院负责人进行了对接。 期间,刘志彧一行参观调研了吉林大学校史馆、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到访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兰恒斌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兰恒斌对刘志彧一行到访表示热烈欢迎,特别向我校2022年对东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期的千里驰援、雪中送炭表示衷心感谢。兰恒斌表示,东北师范大学与内蒙古大学自建立部省合建关系以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稳定的对口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深厚友谊。未来,东北师范大学将与内蒙古大学进一步加强交流,拓宽合作途径,扩大合作领域,助力内蒙古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群综合实力提升,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志彧对东北师范大学多年来对我校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东北师范大学在对口合作工作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在优势特色学科、高层次人才、科研合作、附属中小学办学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希望两校能结合内蒙古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联合建立科研攻关大平台,申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两校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学位点申报、思政课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两校对口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对接。 学校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随同参加。

/ 其他

6 浏览  ·  0 赞

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张怀文研究员团队最新研究论文被多媒体领域顶级国际会议ACMMM 2023录用

随着大量多模态数据不断被上传到互联网,现有的跨模态检索方法难以适应这种不断增长的数据。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累积的数据,定期对检索模型进行重新训练或微调。但重新训练和微调模型会导致以前模型提取的特征失去作用,并且重新提取特征会带来巨大的计算开销。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张怀文研究员团队,借鉴人类持续学习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在线持续学习的设置以形式化跨模态检索系统面临的数据增长挑战,并基于在线持续学习这一设置创新的开发出一种持续跨模态检索方法。 在持续学习增量数据的过程中,提出跨模态关系一致性方法,通过学习不同会话样本之间的关系,解决在线持续学习中关系偏移的挑战,提出语义表示协调方法,通过吸收跨会话样本知识,缓解跨会话多模态表示语义混淆的挑战。实验结果表明,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持续跨模态检索方法,大幅提升了跨模态检索模型应对不断增加的多模态数据时的检索性能,同时也为跨模态检索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论文被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多媒体国际学术会议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ACM MM 2023)录用,题目为"C2MR: Continual Cross-Modal Retrieval for Streaming Multi-modal Data"。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张怀文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2021级博士生杨洋为第二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等项目的支持。

/ 科研资讯

3 浏览  ·  0 赞

@2023级萌新,请收下这份迎新指南!

秋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清爽的空气中 弥漫着迎接新学期的喜悦 崭新的开始正在向每一个IMUers招手 让我们用心规划 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和机遇 请收下这份迎新指南 一起为新学期做好充分准备吧! 本科生报到时间:8月19日-20日 研究生报到时间:8月23日 学籍电子注册:各学院迎新点咨询办理。 报到流程: 1.抵达学校 2.易班思政云扫码报到 3.入住公寓 4.学院学籍电子注册 5.购买军训服装 6.军训与体检 报到地点:相关学院分别在玉泉校区西院3号楼前广场,玉泉校区东院卓越楼北侧、赛罕校区西院2号公寓楼前、以及赛罕校区东院篮球场设立接站点。如图所示: 军训时间:8月21日至9月10日,共计21天,其中8月21日上午8:00动员大会,9月10日上午8:00军训总结表彰。具体安排如下图所示: 必备资料 1.录取通知书 2.高考准考证 3.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户口本复印件 5.学籍档案(档案必须封闭且有盖章) 6.团籍档案 7.团员组织关系转接介绍信 8.证件照红蓝白底1寸2寸照片(建议保存电子版照片) 9.生源地贷款回执单 10.银行卡 (如需申请助学金,请携带家庭经济情况证明) 更多详情点击下方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KD4CowTAxtZciqsVxMrFQ 到校方式 机场到 内蒙古大学 (赛罕校区) ● 打车: 出航站楼后有专门的打车口,在那里排队打车即可。大约需要30、40元,与小伙伴们同行更合适哟! ● 地铁,公交: 出站后乘坐1号线进入市中心,大家可根据具体情况再换成53路、66路、88路、4路、27路等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赛罕校区)。 出站后也可乘坐97路公交车,再转53路公交车。 ●机场专线: 出站后乘坐机场巴士1号线,再转62路、K2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赛罕校区)。 赛罕校区快递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大学西路235号内蒙古大学北校区家属楼43号楼。 赛罕校区东院快递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路街道内蒙古大学东校区菜鸟驿站。 注:东校区又称赛罕校区东院,位于赛罕校区东500米左右 机场到 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 ● 打车: 出航站楼后有专门的打车口,在那里排队打车即可。大约需要30、40元,全程30分钟左右~ ● 地铁,公交: 出站后乘坐1号线到新华广场地铁站,换乘二号线到内大南校区地铁站C口出站,步行6分钟左右即可抵达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东门~ ●机场专线: 出站后乘坐机场巴士1号线,再转84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 火车站到内蒙古大学 (赛罕校区) 呼和浩特东站 ● 打车: 出站后选择(出发层、到达层、南广场等)固定叫车、停车地点后上车。大约花费20元。 ● 地铁: 出站后进入呼和浩特东站1号线地铁口,再根据具体情况换程53路、66路、62路、K4路等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赛罕校区)。 ● 公交: 出站后在火车东客站公交站乘坐83路、5路环线、80路公交车根据具体情况换乘53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赛罕校区)。 呼和浩特站 ● 打车: 出站后选择(王府饭店站口)固定叫车、停车地点后上车。大约花费15元。 ● 地铁: 出站后进入呼和浩特站2号线地铁口,再根据具体情况换程62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赛罕校区)。 ● 公交: 出站后在火车站公交站直接乘坐34路、或者乘坐28路、82路公交车再根据具体情况换乘4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赛罕校区)。 火车站到内蒙古大学 (玉泉校区) 呼和浩特东站 ● 打车: 出站后选择(出发层、到达层、南广场等)固定叫车、停车地点后上车。大约花费30元。 ● 地铁: 出站后进入呼和浩特东站1号线地铁口,到达新华广场地铁站后,换乘二号线到内大南校区地铁站C口出站,步行6分钟左右即可抵达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 ● 公交: 出站后在火车东客站公交站乘坐28路公交车,在新华小学公交站同站换乘20路或26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 呼和浩特站 ● 打车: 出站后选择(王府饭店站口)固定叫车、停车地点后上车。大约花费15元。 ● 地铁: 出站后进入呼和浩特站2号线地铁口,在内大南校区地铁站C口出站,步行6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 ● 公交: 出站后步行至呼铁局公交站直接乘坐84路公交车,在内大新校区公交站下车即可到达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 玉泉校区快递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东院菜鸟驿站 玉泉校区西院快递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西院菜鸟驿站 注:其他路线可自行使用导航APP进行查询 ● 青城地铁APP: 下载APP后绑定账户,出入站及缴费用此应用二维码即可,无需购票。 ● 呼和浩特公交(青城公交乘车码): 在微信钱包设置此程序,就可以提取公交车乘车码实现手机支付自由,观看公交进站的实时动态,及规划出行路线! 入住宿舍注意事项 床铺大小为1.9m×0.9m 宿舍晚上11:30断电,早上6:00来电,断电不断网 ①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未安排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学生宿舍内进行各类销售行为,进入学生宿舍推销各类商品人员均系违法违规。 ②为防止发生火灾事故,学生公寓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违规物品。严禁私拉乱接电线。电器充电时要确保人走断电。不得将电动滑板、电动平衡车及滑板车等带进宿舍充电。宿舍内禁止吸烟、使用明火、焚烧纸张等违规行为。进入宿舍首先熟悉楼宇消防通道,日常要学习和积累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网络服务 网络连接手册:网络连接手册-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 手机、平板连接手册:手机、平板连接手册-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脑连接手册:电脑连接手册-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绿色通道申请方式 步骤一:学生申请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向学院申请。 步骤二:学院审核 学院核实申请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否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更多详情点击下方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K7ynOz3PglTDvB2UpNyqA 学费缴费指南 学费标准: 内蒙古大学关于教育收费项目、标准的公示-内蒙古大学新闻网 学费、住宿费缴费指南-内蒙古大学新闻网 以上便是迎新指南的全部内容。如果萌新们还有其他疑虑或困惑,欢迎在留言区进行提问,我们将会尽快为你解答。此外,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够为大家提供详实、全面的信息,并让萌新们对校园生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祝愿大家在新的学期里取得优异的成绩,享受充实而美好的大学时光!

/ 照片图片

29 浏览  ·  0 赞

大型原创校史题材话剧《桃李湖畔》首演圆满成功!

3月25日晚,由我校师生精心筹备的大型原创校史题材话剧《桃李湖畔》首次登上呼和浩特民族剧场的舞台,与各位观众见面。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室主任、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李建军,人民文学出版社外编室主任欧阳韬,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各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等现场观看了精彩演出。 《桃李湖畔》以生动鲜活的舞台形象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再现了内蒙古大学第一批开路恩师和莘莘学子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内蒙古大学蓬勃发展的时代面貌,表达了历届内大学子对母校的真挚情感。 《桃李湖畔》在学校党委的大力关怀下,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鄢冬老师担任编剧,特邀内蒙古艺术学院表演系系主任哈布日老师执导,吸引到来自全校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五十余名演员,历时九个月精心打磨,终于将这场精彩的剧目展现在师生面前,首演获得圆满成功。 剧情简介 作为歌颂青春力量、传承校史精神的校园舞台剧,《桃李湖畔》以当代大学生小兰的梦幻经历为线索,通过在过去畅想梦想和在未来以及当下追溯初心和往昔,生动地展现了内蒙古大学求真务实、守望相助的时代记忆,全剧共五场,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 故事背景是主人公小兰因受到失恋的打击,对人生与自我感到迷茫,进而对大学的意义产生怀疑,她意外进入爷爷的梦境,回到了1957年。 第一场 小兰穿越到1957年的校园篮球场,生物系李老师和众学子打篮球,随后一起挖人工湖,作为旁观者,她的好奇心被唤醒,决定留下来。 第二场 小兰目睹生物系、化学系和中文系的课堂场景,被董先生、秦教授、夏冰老师等人的高风亮节及57级学子对真理的渴望所打动。 第三场 57级学生在桃李湖畔畅谈理想,诉说梦想和未来,小兰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同时意识到她掉进爷爷的梦里,于是她奋力挣脱,回到现实。 第四场 爷爷病危,奶奶陪床,授业恩师夏冰老师前来探望,两人一起回忆往昔,感慨内大变化之大,最后挥手告别。 第五场 爷爷梦回1957年,一呼百应,八方援建内大,爷爷内心百感交集,小兰也随后赶到,爷爷和小兰都找到了根,找到了魂。 《桃李湖畔》以青春、力量作为精神线索,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内大人青春与梦想交织、奋斗与奉献相映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也在不断地激励着内蒙古大学的师生们,在奋斗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 学生原创作品

5 浏览  ·  0 赞
1...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 14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