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芳教授是我校2019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2部,发表了系列高水平文章。其中,在学科权威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2篇,在《学术前沿》3篇、《光明日报》3篇。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拔尖学科建设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日前,《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9期)刊发徐成芳教授文章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全文约25000字。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重大意识形态挑战面前成功抵御和平演变,守正创新开新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引起了国人和世人极大的探究热情,研究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政治成就、理论成就、文化成就和社会成就。伴随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充分展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该论文秉持从经验概括升华为规律性认识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创新性地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概括为由“制度属性规律” (根本规律)、“结构功能规律” (基本规律)、“方法手段规律” (重要规律) 三类子规律体系构成的一个“纲”“结”“术”三位一体、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总规律体系。
首先,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属性规律是根本规律。地位和层级最高,其作用机理在于决定党和国家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性质和方向,统摄整个规律体系、起决定性作用,贯穿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全体系、全层次、全过程,是总规律体系的内核、主轴、总纲、本根和命脉,只要在这一根本规律上不出问题,不犯颠覆性错误,即使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曲折和遭遇“和平演变”的严峻挑战,党、国家、人民政权、人民军队的性质也不会被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不会被瓦解,并且最终仍能自我纠正错误、走出错误困境,重新开拓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该规律内部包含四个相辅相成的核心要素或曰子规律: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挥主导作用。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第四,树立正确党史观,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底层逻辑。
其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结构功能规律是基本规律。通过聚合科学性、人民性、现代性、民族性、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属性结构,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先进性、优越性和积极正向功能,承载和实现制度属性规律,支撑党和国家性质、延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性质和方向,是整个总规律体系的基本规律,构成规律体系的基础性结构和作用机理,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骨架性的价值支点,在整个规律体系中承上启下。该规律内部包含四个相辅相成的核心要素或曰子规律:第一,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科学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第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掌握人类现代化理论先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垄断、引领全球先进话语的规律。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共同精神家园。第四,坚持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正义一边。
再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手段规律是重要规律。主要解决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方式问题,承载和实现制度属性规律、结构功能规律,是捍卫党和国家性质、延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性质和方向、结构和功能的规律,在整个规律体系中负责布局、组织、传输,巩固总规律体系。该规律内部包含三个相辅相成的核心要素或曰子规律:第一,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第二,持续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第三,掌控传播网络平台阵地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上,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把握规律性的前提下,站在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互鉴、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加强领导主体、理论本体、关键主体、常规载体、声势环体的建设,绵绵用力、正向增强、螺旋上升、久久为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杨霖 审核:吕俊)
/ 其他
12月15日上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举行2023年退休教职工荣退仪式,向今年光荣退休的75位教职工送上真挚祝福和美好祝愿。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乔彪,自治区纪委监委派驻内蒙古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内蒙古大学纪委书记张利平,副校长刘永斌、杜晓东、杜凤莲、达胡白乙拉,各学院党委书记,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主要负责人,年轻教职工代表参加了仪式。
荣退仪式由副校长刘永斌主持。
刘志彧书记、武利民校长为荣退教职工颁发纪念证书。
刘志彧书记在仪式上致辞,充分肯定了荣退教职工在学校发展历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并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本年度75位荣退教职工以及全体离退休教职工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刘志彧书记希望离退休教职工在合理安排生活的同时,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发挥余热、续写春秋,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真诚祝福荣退教职工生活充满阳光,未来快乐安康。
刘志彧书记表示,要向老一辈内大人多学习、多请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建设教育强国,为服务办好自治区两件大事,推进“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退休教职工代表付伟老师发表感言,感谢学校各级领导和同事们对荣退教职工的关心和爱护,回忆了在学校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言谈中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充满着对学校的深深眷恋,对同事的依依不舍,表示将把握人生新起点,充分发挥余热,继续关注学校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为内蒙古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助威助力。
会后,与会校领导与荣退教职工合影留念。
/ 其他
日前,《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9期)刊发徐成芳教授文章《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研究》,全文约25000字。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重大意识形态挑战面前成功抵御和平演变,守正创新开新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引起了国人和世人极大的探究热情,研究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政治成就、理论成就、文化成就和社会成就。伴随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充分展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该论文秉持从经验概括升华为规律性认识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创新性地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概括为由“制度属性规律” (根本规律)、“结构功能规律” (基本规律)、“方法手段规律” (重要规律) 三类子规律体系构成的一个“纲”“结”“术”三位一体、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总规律体系。
首先,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属性规律是根本规律。地位和层级最高,其作用机理在于决定党和国家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性质和方向,统摄整个规律体系、起决定性作用,贯穿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全体系、全层次、全过程,是总规律体系的内核、主轴、总纲、本根和命脉,只要在这一根本规律上不出问题,不犯颠覆性错误,即使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曲折和遭遇“和平演变”的严峻挑战,党、国家、人民政权、人民军队的性质也不会被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不会被瓦解,并且最终仍能自我纠正错误、走出错误困境,重新开拓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该规律内部包含四个相辅相成的核心要素或曰子规律: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挥主导作用。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第四,树立正确党史观,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底层逻辑。
其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结构功能规律是基本规律。通过聚合科学性、人民性、现代性、民族性、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属性结构,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先进性、优越性和积极正向功能,承载和实现制度属性规律,支撑党和国家性质、延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性质和方向,是整个总规律体系的基本规律,构成规律体系的基础性结构和作用机理,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骨架性的价值支点,在整个规律体系中承上启下。该规律内部包含四个相辅相成的核心要素或曰子规律:第一,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科学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第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掌握人类现代化理论先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垄断、引领全球先进话语的规律。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共同精神家园。第四,坚持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正义一边。
再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手段规律是重要规律。主要解决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方式问题,承载和实现制度属性规律、结构功能规律,是捍卫党和国家性质、延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性质和方向、结构和功能的规律,在整个规律体系中负责布局、组织、传输,巩固总规律体系。该规律内部包含三个相辅相成的核心要素或曰子规律:第一,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第二,持续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第三,掌控传播网络平台阵地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上,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把握规律性的前提下,站在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互鉴、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加强领导主体、理论本体、关键主体、常规载体、声势环体的建设,绵绵用力、正向增强、螺旋上升、久久为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徐成芳教授是我校2019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2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学术前沿》发表系列论文8篇。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拔尖学科建设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 其他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厚植爱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一起来看——
厚植爱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
怀进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对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也为教育系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了方向任务、提供了依据保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法律规定,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深刻领会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精神实质,增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颁布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必修课和核心课题。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全面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爱国主义教育法全面总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成功经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规律特点,对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系统规定。下一步,教育系统要在既有工作基础上,深刻领会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精神实质,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二、全面掌握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切实履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定职责
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在校生2.93亿人。青少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群体,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教育系统要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为新的起点,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把法律规定转化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
坚持思政课主阵地和融入教学全过程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这门课办好、讲好。要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
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深化理论诠释,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又要强调实践育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学校各类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情感认同,实现同频共振,发挥好实践育人功能。
坚持知识传授和文化浸润相结合。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门讲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和标志、宪法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其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着力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氛围,挖掘校园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为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坚持情感培育和规范行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培育和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让他们立志成长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牢牢守住底线和红线,自觉抵制爱国主义教育法所禁止的行为。对损害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要及时依法予以制止和惩戒,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三、充分用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保障措施,推动凝聚多方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创造学校教育小环境,又要营造社会大氛围。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教育系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练好“内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又要借好“外力”,充分用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支持保障措施,加强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沟通协调,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夯实爱国主义教育之“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发挥学校与家庭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专业支持,指导家长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鼓励未成年人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活动。
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凝聚爱国主义教育之“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依法统筹协调、主动争取各方面支持,大力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供给,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资源,用好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优秀课外读物、动漫、音视频产品等,创新方式、凝聚力量,推动构建社会大课堂,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丰富性、针对性。
推动学习宣传阐释,营造爱国主义教育之“势”。教育系统要以学习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契机,组织开展全系统贯通式的专题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总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对照法律查摆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推动形成依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要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支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广泛宣传推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其他
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大自然,没有理由不以审美的眼光环视那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森林、河流、山川......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和大自然结成一种不可断绝的依存关系。本期“桃李夜读·倾听”为你带来的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建新教授的著作《山水风景审美》第十章第七节:山水风景审美中的自然声响(节选)
在兽类中,猿的啼鸣最引人悲思,让人哀愁;在禽鸟中,鹧鸪的啼鸣同样最引人悲思,让人哀愁。
鹧鸪,又名越雉、怀南。周身黑色中有卵型白斑,肩羽栗红,为中国南方留鸟,常栖息于山地和丘陵,鸣声嘹亮。《异物志》曰:“鹧鸪,其形似雌鸡。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名呼飞‘但南不北’”;《岭表录异》曰:“鹧鸪臆前有白圆点,背上间紫赤毛,其大如小野鸡,多对啼”;《南越志》曰:“鹧鸪虽东西回翔,然开翅之始,必先南翥。其鸣自呼‘社’”(均见《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羽族部》十一)。清人屈大均说:“鹧鸪,随阳越雉也”;“其志怀南,故谓之‘南客’”;“蓄久驯稚亲人,然不鸣,鸣必在万山丛薄中,鸣多自呼。其曰:‘行不得也哥哥。’声尤凄切,闻者多为堕泪。在古人的笔下,鹧鸪是一种既有操守又极具灵性的鸟,特别是那一声“行不得也哥哥”,让离别者感伤不已,不忍卒听,就连词牌中也有《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一调。宋人张咏说:“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闻鹧鸪》),“曲”,即指《鹧鸪天》曲调。
由于鹧鸪鸣声凄切,无止无歇,往往容易激起了众多失意者的满怀愁情。鹧鸪啼鸣,春也啼,秋也啼,昼夜不绝,直啼得露白风凄、日晚月低。诗人不禁追问鹧鸪:为何不啄畲田粟?不栖石楠枝?偏要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啼鸣呢?鹧鸪的啼鸣无处不在、难以抵御,迁客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寡妇彷徨伫立,不知所之。诗人再次追问:鹧鸪你本是此乡鸟,既不辞巢,也不别群,为何声声不歇,一直要苦苦啼鸣到天亮?即使这样,你的啼鸣也只能引起我这个北来人的无限愁怨,而早已听惯了你啼鸣声的南人是无动于衷的。鹧鸪的啼鸣哀天动地,引发了后来无数诗人的悲思,李商隐说:“鹧鸪声苦晓惊眠,朱槿花娇晚相伴”(《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元人马臻也同样在追问:“鹧鸪鹧鸪,不知春色何负汝,每到春来声更苦”(《鹧鸪篇》)。明人李东阳说:“鹧鸪啼处春江绿,日暮西风吹苦竹。相呼相唤不停声,万恨千愁啼未足”(《鹧鸪图》),由于鹧鸪内心隐含着巨大沉重的悲哀,所以才有那样深长不绝的啼鸣。刘基更化用白诗,写下同题诗《山鹧鸪》,表达了由鹧鸪啼鸣激起的悲情:“黄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冈头日色低。自是行人行不到,莫教空恨鹧鸪啼”;“春来未听一声莺,只有鹧鸪啼暮雨。怜渠亦是他乡客,苦向人啼行不得”。刘基感叹鹧鸪由南到北,也是远离故土的“他乡客”,但啼鸣时依旧不忘提醒行人“行不得”。
鹧鸪的啼鸣声奇特,别具意味,几乎成了悲情的象征:“烟雨萧萧苦竹秋,感人常自叫钩辀。”(明·徐有贞《鹧鸪图》)“钩辀”,鹧鸪鸣叫声,《薄州本草》云:鹧鸪“自呼钩辀格磔”(《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羽族部》十一)。鹧鸪鸣声听似“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声呼唤,就是要留住远行客,所谓“江上鹧鸪留客住”(元·陈旅《题雨竹》)。因而更容易激起迁客、离人对自我遭遇的悲叹和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既是“行不得”,但又非行不可,对于孤独的行者来说,那自然是悲愁满怀了:“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清·尤侗《闻鹧鸪》)在夕阳落照之时,在鹧鸪声声呼唤之中,远人踏上了征途。所以唐人李涉说:“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鹧鸪词》);罗邺说:“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放鹧鸪》)。在鹧鸪的啼鸣声中,远行客眼中含满了泪水,心中布满了伤痕。
对于爱国词人辛弃疾来说,鹧鸪的啼鸣声激起的是更为复杂的思想感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山深,暮色苍茫,在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中,词人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愁,一时都涌上了心头。“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阮郎归》),黄昏时分,在远离故乡的云水苍茫的潇水湘水间与故人相逢,听到鹧鸪的啼鸣声,更增添了词人心境的凄凉和对前途的忧虑。词人抚今追昔,道出了“如今憔悴赋招魂”的现实境遇,招魂,指屈原的《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之句,正应和了鹧鸪的啼鸣声“行不得也哥哥”。
在风景欣赏中,有鹧鸪鸣声的加入,构成的画面往往是衰飒的,给人的感受也往往是沉郁的:“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元·萨都刺《越台怀古》),鹧鸪啼鸣声急切,阴雨笼罩下的荒台丛竹一片迷蒙,诗人悲慨之情深沉;“鹧鸪夜叫黄陵月,猿狖秋啼赤壁烟”(明·徐渤《送俞本之游楚》),清冷的月光下鹧鸪夜叫,烟雾弥漫中猿狖秋啼鸣,黄陵、赤壁,一南一北,相距千里,一幅阔大却哀愁的画面由此构成;“鹧鸪啼处不开门,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明·陈子龙《虞美人·春雨》),不敢开门,就是害怕在鹧鸪啼鸣之时花落天又近黄昏。但在有些时候,鹧鸪啼鸣声的加入,也能构成赏心悦目的明丽画面:“榕树阴中一苇横,鹧鸪声里数峰青”(杨万里《过真阳峡》),榕树的巨大树荫下,一枝芦苇横斜;在鹧鸪声声啼鸣中数峰挺立、青青苍苍;画面省净明秀,描摹了一个广阔观赏空间,也使人想起唐人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的著名诗句。“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萨都刺《过嘉兴》),在这里,鹧鸪的啼鸣声激起的并不是哀情,而是对风景的悠然欣赏之情。春风中鹧鸪轻吟、黄莺娇啼,满城飘落的花瓣与葱茏的绿树相映,画面有声有色,叫人神往。
作者简介
高建新,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陶渊明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与文化研究。有专著《自然之子——陶渊明》《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山水风景审美》《酒入诗肠句不寒——古代文人生活与酒》《骏马追风舞——唐诗与北方游牧文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古籍整理《〈陶诗汇评〉笺释》《中华生活经典·酒经》(中华书局2011年版)、《北山酒经》(外二种)(中华书局2021年版)、学术随笔集《书中与路上的风景》(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出版,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 其他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表彰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微视频的决定》,我校交通学院辅导员莫伶获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作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骨干力量,莫伶常年主讲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之余,莫伶坚持用青言青语为理论破圈,入选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自治区理论学习轻骑兵示范宣讲团、北疆青年讲师团,用“短小精撼”的理论宣讲,回应青年关切,增强理论认同。参与中宣部、中央军委、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国家级大型理论宣讲活动。近年来,莫伶为政府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开展党的科学理论、国情形势政策宣讲300余场;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青年好网民、全国巾帼好网民、自治区“最美辅导员”等荣誉。
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典型评选由中宣部主办,旨在全国范围内挖掘一批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中长期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成绩突出的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个人,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导向正确、鲜活生动的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和微视频,通过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影响广泛的宣讲活动,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走深走实走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本年度共评选出表彰宣讲先进集体48个、先进个人46名、优秀理论宣讲报告25篇、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30个。
/ 其他
母亲的营养摄入和机体代谢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有着重要且长远的影响。母体微生物代谢物和衍生物在母胎互作及后代发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母胎沟通的关键“黑匣子”仍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远未了解其对后代的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和意义。
卵泡是维持哺乳动物卵巢功能的基本单元,原始卵泡库的储备决定了雌性生殖周期长度。原始卵泡库的大小在胎儿期即已确定,出生后就不再更新,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始卵泡被不断激活和耗竭。
近日,我校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滕/周扬课题组在自然指数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Maternal vitamin B1 is a determinant for the fate of primordial follicle formation in offspr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孕期母体高脂肪饮食会引起母体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维生素B1不足,导致雌性后代的生殖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和颗粒细胞增殖受损,进而影响原始卵泡库的形成。通过补充维生素B1可以促进雌性后代卵巢中乙酰辅酶A代谢,从而促进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和染色质可及性,增强线粒体功能,提高颗粒细胞增殖,恢复原始卵泡的储备。这项研究揭示了孕期母胎界面的非配子传递途径在雌性后代生殖健康中的长远影响。
课题组发现孕期高脂饮食组的后代在出生后体重、体长和卵巢大小方面明显低于正常饮食组。重要的是,这些后代的原始卵泡数量显著减少,且性成熟后的卵母细胞质量和发育潜力也显著降低。随后,通过对母体血清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的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孕期高脂肪饮食引发了母体肠道菌群失调和血清维生素B1不足。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实验证明,孕期高脂饮食导致的菌群紊乱降低了肠道中维生素B1的载体蛋白SLC19A3的表达,进而导致母体血清中维生素B1不足。
课题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深入分析,发现在高脂饮食组中,后代生殖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由于维生素B1的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素(TPP)是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PDC-E1/PDH)的重要辅酶,后者主要负责促进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因此推测维生素B1不足影响乙酰辅酶A合成以降低线粒体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母体维生素B1不足导致后代卵巢中PDH活性、乙酰辅酶A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显著下降;而补充维生素B1可以恢复线粒体功能。
原始卵泡形成需要颗粒细胞增殖并侵入以包裹单个卵母细胞,通过应用ATAC测序和单细胞联合分析技术,发现在维生素B1不足时,颗粒细胞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染色质可及性显著降低,颗粒细胞中增殖标记EdU阳性的数量显著减少;而补充维生素B1可以恢复颗粒细胞增殖。
这项研究为保护下一代健康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即通过补充维生素B1来预防母体高脂肪饮食对雌性后代生殖健康的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261-8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张滕教授和周扬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文祥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项目等的支持。
通讯作者简介
张滕,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殖与代谢课题组”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骏马计划”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获得者。目前担任全国动物学会细胞与分子显微技术学分会、全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等多个学会理事,担任Science Advances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主要从事绵羊等哺乳动物的配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方面的代谢稳态和表观修饰的机理研究。近5年,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 Commun、Gut、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总次数1000余次,H-指数为17,其中代表性论文Gut 首次提出了绵羊“肠-睾丸”轴代谢调控新概念并入选1% 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等9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等。
周扬,发育生物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担任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等多个期刊审稿专家,担任国际动物学会青年工作组成员、全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热心肠智库专家、Genes客座编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等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等。主要从事:1、利用现代生物学和多组学联合技术,系统解析营养代谢调控哺乳动物生殖健康机理;2、探究“肠-睾丸”轴建立的相关机制,揭示机体营养素吸收代谢影响生殖健康;3、阐明微生物组、代谢组和表观组间互作介导的生殖力受损及获得性遗传机制。近5年,相关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Gut、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BMC Biology、PLoS Genetics、Development(2篇)、The FASEB Journal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其中Gut文章入选ESI 1%全球高被引论文。
/ 其他
今天(2023年12月13日)是第1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6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罹难,短短6周内,昔日繁华的古都就变成了人间炼狱,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国人被杀害……每一个数字,都在提醒着我们,沉痛的记忆,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
此刻,通过一段史实,一组数字,再来见证祖辈和同胞流过的血、亲历的痛,铭记历史,捍卫真相。
/ 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12月8-9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和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了全区首届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
本次比赛由各高校组织校内初赛,遴选出145个思政课程和65个课程思政优秀视频和教学设计上传到易班网“优课”中,专家通过网络评选出20个“精彩一课”和20个“精品教案”,确定了入围全区决赛人选。来自28所高校的30名思政课教师和18名专业课教师同台竞技,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和专家提问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评出了课程思政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思政课程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8名;此外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还将为思政课程组第一名选手内蒙古师范大学张瑞军申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比赛中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程教师同台竞技,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不但激发了思政课教师借鉴其他课程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的积极性,切实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强化了其他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意识,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了育人的协同效应。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亚民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同时,必须加快推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深化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挖掘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来自自治区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高校思政骨干、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等组成了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选手进行现场打分、提问和点评,体现出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内蒙古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李为民老师为课程思政组比赛选手点评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教育本身既包括“教”,教授学生知识点;更包括“育”,就是对人良好品格的养成和文化的熏陶。在专业课教学领域当中,如何把我们专业的知识与育人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有时往往比课程知识点本身给予我们的更多。立足于专业,在学科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拓展和引申,实现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这是课程思政今后提倡的方向。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就要明晰专业的伦理和未来职业的伦理,讲清知识的价值和在生活中的价值;将认知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不能片面的理解课程思政,它既不是时事政治和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强制性的政治观点的灌输,更不是自我表演的舞台。”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选手张慧超老师比赛后谈到:“今天的比赛让我感到课程思政的责任和使命,也让我对专业育人有了更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好三省:即传授知识是否明晰,能力提升是否落实,育人功能是否实现。不断挖掘每节课的思政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此次大赛全程网络直播,据统计共计6775人次提过移动端收看比赛,通过PC端累计观看3895分钟。
/ 其他
2018年12月4日晚,“首届大学生法治蒙古语辩论赛”决赛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顺利举行。本次比赛由内蒙古自治区法庭、内蒙古团委、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以及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机构组织举办,并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广播承办。
经过了三天的激烈竞争,我校荣获冠军,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荣获亚军。争夺冠军的两组辩手以“对于宪法的威严维护,宣传与实践的哪个更重要?”为辩题展开话题,进行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的交锋。与此同时,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以及河套学院等六所高校获得季军。此外,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以及内蒙古大学满洲里校区等四所高校获得优秀奖。
/ 其他
为展示交流我校师生创新创业成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点燃创新创业火种、激发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题的我校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于2018年12月8日上午在学术会议中心9号会议室隆重开幕。
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观看并点评了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副校长张吉维、铁勇、纪委书记李秀良出席开幕式,副校长张吉维致开幕辞。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秘书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副主任虞苍璧博士做了“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助推高校双创教育”的主题报告。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成员、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教学管理人员等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郑丽明主持开幕式。
论坛组委会主任张吉维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内蒙古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创新、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实践平台为支撑、教师为指导、机制体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逐步落实到“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学校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举措,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2018年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论坛期间,集中展示了经过专家遴选的75件学生作品,通过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微信投票和专家现场评审,分别产生了“我最喜爱的作品”、“最佳创意作品”;经过专家初评,20篇学生学术论文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作者答辩、专家评审,产生了“优秀学术论文”; 论坛期间召开了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
本次论坛通过举办特邀报告,学术交流作品展示、经验分享等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分享创新创业体会,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搭建创新创业灵感平台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 其他
2019年8月8日19:30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体育局、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共同主办,我校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我校北校区体育馆开幕。
自治区政府、教育厅、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的领导及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我校领导及各协办单位负责同志、自治区各高校领导、各代表团成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以及部分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窦贵君同志主持。
19点30分,开幕式正式开始,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和解说词,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裁判员方阵和来自全区42支高校运动员方阵迈着朝气蓬勃的步伐依次入场。
入场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升旗仪式,与会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向五星红旗行了注目礼。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致欢迎辞,代表内蒙古大学对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全体运动员及裁判员、教练员表示热烈欢迎。
自治区党委教育系统工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侯元致开幕词,希望各参赛代表团、代表队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全面展示我区新时代大学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希望裁判员公平公正执法,确保赛风端正、赛纪严明,把本届运动会开成“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盛会,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开幕式结束后,由内蒙古大学师生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展示,精美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昂扬向上的运动风采以及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运动会是一项综合性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届。本届运动会在上一届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搏克6个比赛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健美操以及乒乓球、羽毛球4个项目,共10个大项,216个小项,分4个组别。本届运动会共有来自全区51所高校的10000余名运动员参加,是迄今为止我区比赛项目最全、参赛学校覆盖面最广、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校体育盛会。
从2019年3月份开始,本届运动会各单项比赛已经开赛,目前已完成了乒乓球、排球等9个大项的比赛,接下来进行的是田径比赛。本届运动会将于8月13日闭幕。
八月的内蒙古大地上,耳边回响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心间回荡的还是总书记的嘱托。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像总书记期望的那样,是健康的、聪明的、蒸蒸日上的、正能量的!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青年人的青春使命,各民族学子将紧紧团结在一起,以矫健的体格、青春的身姿,奔跑追梦,接力青春,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其他
12月8日-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由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承办的全区首届“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在内蒙古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秀娥获得思政课程组一等奖、乌兰哈斯和魏月获得思政课程组二等奖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风采。
本次活动来自自治区28所高校的30名思政课教师和18名专业课教师同台竞技。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亚民,自治区总工会副巡视员傲木格,我校党委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炳文,专家评委等出席决赛开幕式。决赛全程采用网络直播,共计6775人次收看比赛。
朱炳文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举办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一件大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协调同步、相得益彰,更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各高校之间可以很好地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汲取养分、弥补不足。
首届“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是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的有效尝试。
/ 其他
2018年12月10日,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主持撰写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发布暨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大学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会议、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研究报告一经发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截止目前人民网、光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50余家国内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这样一份紧扣时代主题、关系国计民生的调查研究报告是如何出炉的?为此,内蒙古大学新闻中心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杜凤莲教授。
采访
Q:《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刚一发布,就收到这么强烈的社会反响,当初您有没有想到?您觉得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这些数据?
A:我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老百姓自身生活的,例如就业、子女教育、家庭分工以及婚姻等等,大家肯定感兴趣,但是说实话,还真的没有想到社会关注度这么高。
大家关注这些数据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对这些信息有需求,二是在学界我们没有给出基于事实证据的研究结果。而这些研究结果对老百姓优化时间配置、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有指导作用。
Q: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一发布, 社会公众普遍觉得这个课题非常接地气,研究的切入点也很巧妙。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也格外关注。当初学院决定成立这个中心,选择做这样一个课题是怎么考虑的?
A:这个题目的确定经过了团队1年多的反复斟酌和推敲。
第一步,确定目标:特色研究与主流化并重,建设一支走在学术前沿的队伍。国内经济学研究无论在国际视野高度,还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方面都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竞争日益白热化,咱们学院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并不高,我定义为生存型。要带出一支走在学术前沿的队伍,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还需要为老师搭一个舞台,在数据为王的经济学领域,拥有一个独特的数据库就是一个突破点。
第二步,调研之旅。从2015年9月到2015年12月,时任分管科研工作的班士良副校长和科技处郭喜处长带领经管院研究团队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一边学习这些高校的经验,一边找选题。选题必须植根中国大地,有学术价值,还必须找准学术空白点,不能重复其他学者的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北京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主任李强教授以及团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赵耀辉教授以及团队,中国人民大学的曾湘泉教授以及团队,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以及团队,西南财经大学的甘犁教授以及团队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多的经验并提出建议。2014年总书记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之问,朱自清的《匆匆》,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的经典家庭生产模型都给我们以启迪。时间在家庭生产中是和物质同样重要的投入要素,但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时间要素被忽视了。
第三步,精心论证。一旦选题确定之后,研究团队就开始搜集文献,论证其可行性。全球一共有65个国家开展时间利用数据调查,高霞老师负责搜集文献,王文斌老师负责搜集各国调查问卷以及发布的数据,杨志坚老师负责问卷设计,许多年轻老师和学生都投入到这项研究当中。凭借着这份热情和对研究的渴望,我们对选题和未来前景越来越有信心,经过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学校组织的学术答辩以及专家论证,开展时间利用调查(以后简称CTUS)写进了《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团队建设方面,受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资助,内蒙古大学成立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进行数据对接、科研合作。研究团队是以劳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个二级学科团队为基础,吸收有学术研究兴趣师生形成的。因为CTUS数据具有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到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来。许多年青教师,例如茶娜、梁斌、马富萍、张敬德、王宇、赵宇娜、李静薇、侯建昀、王乾宇、其萌、许红梅老师等等都参加了每周2次的讨论当中。为了提升整体研究实力,在以内蒙古大学教师为核心团队的基础上,开放式吸收校外学者,以合作带动学院整体研究能力提升。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邀请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董晓媛教授,西南财经大学赵国昌教授、王军辉教授参加部分章节写作。在后续数据开发中,合作学校和学者会越来越多,我们希望以数据为平台,汇聚相关领域学者,打造劳动经济、微观计量等学科研究高地,实现从数据前沿向研究前沿的转变。
Q:调查研究报告最为关键的就是样本选择和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在这方面,同行专家对调查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想知道,组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调研,课题组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公众参与调查的配合度如何?
A: 我们在项目准备初期,就非常看重样本选择和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科学性是研究准确和严谨的保障,因此项目组大量研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同时走访了国内一些有着丰富调查经验的学术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达成了合作意向,借助“中国微观数据调查共享平台”完成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第一次全国入户调查工作。2017年,内蒙古大学加入了“中国高校数据调查共享平台”,该平台目前包括西南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等9所大学。
调查准备阶段,项目组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框以及保障问卷设计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在样本选择上,我们沿用了CHFS团队的分层、三阶段与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方案,使样本具有全国、城镇、农村代表性。在问卷设计中,项目组通过对文献和过往调查的研究、以及四轮在全国随机选取地点的预调查中,不断对时间利用调查问卷中活动分项进行优化,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所有项目,这也是这份报告数据非常贴合真实生活,让大家觉得接地气的原因之一。
调查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中国时间利用调查去年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同步开展,这是一项样本遍布二十九个省份,有来自近百所学校两千多名访员共同参与完成的大型项目。从前期的访员招募、甄别、培训、考核,到中期的人员管理、安全保障,到项目结束后的维护管理、总结表彰,是一套系统性的管理流程,期间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项目组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圆满结束。
社会调查特别是入户类的社会调查,在国内外调查界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如何尽可能的提高应答率是我们一直不断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随着居民安全意识、隐私意识的不断提高,入户调查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理解、拒绝甚至是误会诋毁的情况,但是也会遇到非常支持、赞赏我们项目的受访户,会遇到淳朴、真诚的大众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当然整个过程最不可或缺的是学生访员们的坚持,我们的项目有非常严格的一套质控要求,在入户过程中要求三次拒访六次无人应答才能申请更换样本,我们的学生访员们在说服受访户接受访问这件事上非常的有毅力,是他们的热情让这么困难的社会调查得以高质量的完成。
Q: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报告的主笔之一,有没有哪一组数据的分析结果让您印象最深刻?有没有哪一个数据最出乎您的意外?
A: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校生时间利用趋势的变化:从幼儿园到高中,睡眠时间下降,学习时间增加,而到大学阶段睡眠和游戏时间增加,学习时间下降;从幼儿园到小学4年级之前,平均而言,孩子们投入在兴趣爱好方面的时间很多,每天从1小时到3小时不等,但在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阶段后,投入在兴趣爱好方面的时间就很少了;2017年,如果不包含午睡时间,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率高达49.1%。即使把包含午睡,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率依然高达26.4%。这说明大家对“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解就是高考以及之前的备战高考,这才有了“拼命的中学生,快乐的大学生”。在高三以及之前,孩子们辛苦,父母焦虑,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教育孩子,教育教育者很重要,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让我感觉到最意外的一组数据是教育水平高以及收入高人群对孩子照料投入的时间和照料质量都高。在我们的观念中,高学历、高收入者工作都很忙,他(她)们会给孩子提供比较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但照料时间比较少,而事实上高学历者对儿童照料时间是低收入者的2倍,高质量的教育照料是低收入者的4倍。这个结果印证了当前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人家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所以教育扶贫是缩小不同收入阶层差距的重要举措。
Q: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待这份研究报告,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A: 首先,这份报告得到关注本身就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居民时间利用行为变迁角度来看,受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我们无法比较40年来我国居民时间利用方式的变迁,但是国家统计局在2008年做过中国10个省份的时间利用调查,与2008年相比,我国居民的时间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时间利用效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2008到2017年,我国居民的有酬劳动时间略有上升,为0.08小时/天,其中工作时间增加了1.08小时/天,而家庭生产经营(主要是务农)时间减少了1.00小时/天。这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进展,也反映了劳动时间利用效率的提高。无酬劳动时间减少0.54小时/天,休闲社交时间增加0.44小时/天。这反映了生活品质的提升。第二,性别分工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到2017年,我国女性、男性的总劳动时间比由1.10下降到1.05,其中有酬劳动时间比由0.73下降到0.69,无酬劳动时间比由2.60上升到3.15。女性有从照顾家庭、赚钱养家的“双重负担”向家庭回归的趋势。
从研究意义来看,第一,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作为对经济收入统计的补充有助于全面考量处于生命历程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现状和短板,对于制定相关适宜的政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9月25—27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169项具体指标。中国为指导和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制定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都需要时间的投入,其中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对制定实现消除贫困、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9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和公共动员特别有价值。通过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实现上述目标的现状和时间约束,为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补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新时代发展目标深化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二,从时间利用维度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人更好了解自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时间都去哪儿了”之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时间利用研究团队进行时间利用调查并对这次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还希望对调查进行追踪,我们希望从时间利用变迁,时间资源配置以及时间优化决策等方面讲好中国百姓的故事,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让世界了解中国人。
/ 其他
隆重纪念
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
培育成功三十周年
2019年8月10日,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培育成功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举行。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周琪院士,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许柏年,自治区教育厅总督学张喜荣,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巴根那,自治区残联党组书记佟国清等领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以训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研究员等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等领导班子成员,旭日干先生子女、生前好友、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同领域专家、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和工作过的校友、我校部分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实验室全体师生等20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活动开幕式由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主持。
开幕式上,与会同志共同观看了纪念专题片《草原之光——旭日干》。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致辞,回顾了30年前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由旭日干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培育成功,30年来在旭日干院士带领和精神感召下,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壮大,被科技部评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旭日干院士创建的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发展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建设的我校动物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院被确定为我校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历程,及旭日干院士出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表示,旭日干院士以他毕生的精力,不仅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发展,也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精神,旭校长一班人所确立的“求真务实”校训、树立的“崇尚真知、追求卓越”内大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胸怀天下,对国家、对民族的崇高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世人树起一座丰碑。我们纪念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培育成功三十周年,不仅是对这一对内大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回顾和纪念,更是要传承弘扬老校长旭日干院士的崇高精神和治学思想风范,激励后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向着更高目标守正进取、拼搏奋进。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作讲话。回顾了旭日干院士带领科研团队研究成功培育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为国家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及30年来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该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高水平研究成果。他表示,旭日干院士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旭日干研究团队在多年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团结、拼搏、创新”的科学精神,是该研究团队不断取得突破的保证,同时将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科研队伍中,“试管绵羊”“试管牛”的技术成果开启了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生殖调控和繁育研究的崭新篇章,相信这一标志性成果还将在该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收获累累硕果,旭日干院士留下的宝贵科学精神将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旭日干院士铜像揭幕仪式。仪式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主持。
在深情的音乐旋律中,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周琪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以训院士,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许柏年共同为旭日干院士铜像揭幕。
随后,与会人员集体向旭日干院士铜像鞠躬,并依次敬献了鲜花,深切缅怀这位为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发现、为中国科教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科学家、教育家。
敬立旭日干院士铜像,表达了全体内大人对老校长的无限敬仰和爱戴之情。从此,在内大校园,我们将永远感受到老校长旭日干院士的精神感召和智慧光芒,他的崇高精神和治学思想风范将永远激励和启迪一代代内大人薪火相传、守正进取,激励和启迪一代代青年学子奋发努力、成长成才。
专题报告会
活动还举行了纪念首例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诞生30周年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高光来主持。中国工程院及我校领导,国重学术委员会成员、旭日干院士子女、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全体国重校友、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现场倾听了报告。
会议上,我校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光鹏教授以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诞生为主线,深情讲解了旭日干院士为我国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位居国际先进或领先地位,以及成立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开拓创新的科研团队,形成“团结、拼搏、创新”的宝贵科学精神,为三十年后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技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将谨遵旭日干院士的嘱托,发扬旭日干院士的治学精神,更加努力的工作,把旭日干院士培育起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周琪院士深情回顾了与旭日干院士生前交往的点滴,讲述了旭日干院士对生物技术开创性探索,对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机遇的把控,对内蒙古大学建设发展的贡献,对科研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及对教育事业高瞻远瞩、攻坚克难的精神,激励大家深刻缅怀旭日干校长的“初心”,不辜负前辈对我们的期望,牢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座谈会
在举行专题报告会的同时,还举办了旭日干校长治校思想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内涵发展座谈会。会议由我校副校长张吉维主持。我校领导、校友、学校相关单位代表,旭日干院士子女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与会同志从与老校长旭日干院士的接触中的感受和感悟入手,从不同角度深情回忆了老校长旭日干院士为学校211工程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事管理、科研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工作做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以及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的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惜时如金、忘我工作、雷厉风行、亲力亲为、不计任何名利的精神,为师生进一步传承老校长旭日干的崇高精神和治学风范,不辜负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建设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内大办得更好奠定了基础。
科教报国路,薪火永相传。三十年来,在旭日干院士的带领下,从最初“试管羊、试管牛”的培育,到如今在家畜繁殖、改良和育种的科研征程中,收获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此刻,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三十年的变化吧~
三十年前
三十年前,旭日干院士成功培育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为开启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铸造了一把金钥匙。
三十年来
三十年来,旭日干院士组建的实验室依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规模化繁育家畜优良品种的一整套技术路线,建立了多个中试开发示范基地,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在家畜繁育与品种改良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实验室与时俱进、与国际前沿接轨,研究团队先后培育出内蒙古首批体细胞克隆牛和基因编辑克隆牛、我国首只体细胞克隆绒山羊和首批转基因克隆绒山羊,并在绵羊精原干细胞移植和国际优质品种肉牛成批克隆方面取得成功,在家畜体细胞克隆与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团队高质量完成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多项重大研究任务,这些科研项目的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科研实力,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大学的科研水平。2017年9月,实验室被科技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名称,成为实验室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由此开启了实验室建设的新篇章。
近年来,依托“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实验室团队成员在J Clinical Investigation,EMBO Report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出版重要学术著作《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团队成员主持并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团队成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创制了生长速度和产肉量分别提升20%和30%的国际首批双肌臀黄牛;培育了产绒量显著提升50%以上的高产绒量阿尔巴斯绒山羊群体。建立了牛、羊生态养殖新模式,利用克隆纯种“杜泊羊”与蒙古羊杂交培育的高产肉羊新品系“杜蒙羊”被成功推广应用,引领了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牧民经济效益增长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双促进,支撑了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助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这些成果的获得,使实验室成为内蒙古科技领域的一面旗帜,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隆重庆祝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培育成功三十周年,这不仅仅是对这一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回顾,更是在弘扬一种科学精神。旭日干院士研究团队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正是缘于“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科学精神,这一精神也是该研究团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突破的保证。同时,她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研事业中来,并成长为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 其他
今日事件 1989年8月15日 中国第一胎“试管牛”诞生
“今天你们从这里走出去,将会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开拓,但是不管你们将来有多么大的成就,做出多么大的贡献,请不要忘记,你们是大草原的孩子,希望当你们学有所成的那一天,带着你们所学的知识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旭日干
“试管山羊之父”
上个世纪80年代,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属于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尽管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育成了“试管兔”和“试管婴儿”,但是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家畜绵羊、山羊的体外受精试验却一直未获得成功,关键技术难有突破。自小就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旭日干对畜牧业有着深厚的感情,1982年他作为内蒙古选派的留学进修人员,赴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及农林省畜产试验场深造,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他立志要苦学大干,知难而进,绝不平庸回国。
旭日干凭借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在对所有前人的牛羊体外受精试验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再经过数百次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山羊、绵羊精子药物诱导获能新方法,并用于山羊体外受精实验,一举获得成功。1984年3月9日18时10分,世界上首例试管山羊顺利诞生,轰动了日本和国际学术界。也因此,旭日干这位蒙古族学者被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第一胎“试管牛”的诞生
1989年8月15日,在旭日干的主持下,中国第一胎“试管牛”在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降生。它的诞生,标志着“试管家畜”这一生物技术的开发,我国已走上世界前列。同时,也是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继“试管山羊”中国第一胎后的又一创举。1998年,旭日干组建了旭日干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他的试管牛技术为依托进行示范性生产,并为区内外提供良种种畜试管胚胎和纯种牛冷冻精液。他认为只有形成繁殖、育成期培育、育肥、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才能绘制出未来牧民美好生活的蓝图。
旭日干与内蒙古大学
旭日干,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1984年获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内蒙古大学校长。
“试管山羊”的育成让旭日干名声大振。1984年,旭日干以满分满票获得日本畜医学博士。当时他的导师花田章博士盛情挽留他在日本研究项目,但爱国深切的旭日干毫不犹豫地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可以为他提供优越工作生活条件的日本,载誉回国,回到了他的母校——内蒙古大学。他认定:科学虽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祖国的。他坚信国外能干成的国内也能干成,试管胚胎技术一定会在国内开花结果。
到校后,旭日干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家畜人工胚胎生产技术开发研究上。创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基地——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牛羊体外受精为中心的家畜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研究。
旭日干于1993年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一当就是14个年头。他白天当校长,夜里和周末做实验搞科研,成为迄今为止内蒙古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他最爱讲的话被凝练为内蒙古大学的校训——“求真务实”,他主持确定了“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他亲自请教著名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先生和著名词作家印洗尘先生,促成了内蒙古大学校歌《内大——文明的摇篮》;他请雕塑艺术家宝音为内蒙古大学校园立了“成吉思汗”和“草原之歌”雕塑;他支持学生就业部门立“毕业林”石碑并亲笔题写蒙古文碑名,确定火炬树为毕业林树种,象征着内蒙古大学毕业生红红火火、前程似锦;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争进“211工程”,使内蒙古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作用明显,被教育部部长称赞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草原高等学府。
青年说
主持人:30年前,中国首例试管牛诞生。这样伟大的成就背后,是一位学者殚精竭虑的研究。国内对牛羊体外受精的研究课题起步较晚,设施器材也比较落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老校长——旭日干,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他每天工作13至17小时,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毫不夸张。他把所有前人的牛羊体外受精试验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常人难以想象。最终,以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经过数百次的实验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批“试管牛”,并创造性地提出牛“试管胚”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移植的一整套技术路线,进行了中试开发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如今,斯人已逝,但这位一生行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耕耘者,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科研成果,用“求真务实”的校训激励一代又一代内大人。
——2017级文史哲基地班 韩莹
悦享者:
“当科学家成为社会的主流明星时,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崛起之时。”流量当道的时代,网络上花边新闻满天飞,社科新闻却无人问津。人们关注着明星动态、科学家们却依然坚守岗位,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着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旭日干长期从事以家畜生殖为中心的现代生物高技术的研究,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牛,且系统建立规模化生产试管家畜。作为后辈,我们深以这位校长为荣,并承继其志,燃灯前行。
——2017级生物技术基地班 郭妙
科尔莫戈罗夫曾经说过:“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全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旭日干老校长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致力于生物科学研究,培育出我国首批试管牛、羊,不仅提升了养殖农业的科技水平,还为标志着我国的技术步入世界先列。
—— 2018级文史哲基地班 郝懿淳
作为大草原的孩子,牛羊曾是我们生活的立身之本,但生命何其脆弱,一场雪灾可能就会夺走牧民所有的牛羊。“试管牛”的诞生无疑为畜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旭日干老校长及其团队不但培育出国内首胎试管牛,还建立了规模化生产工试管牛羊的整套技术工艺。作为草原儿女,作为内大人,我们骄傲,我们也要砥砺奋斗,创造更多属于我们,属于内大的好成绩!
——2017级俄语专业 白兴民
/ 其他
2016年10月内蒙古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易班共建高校推广试点,2017年3月探索推进建设试点工作,2017年5月经过自治区教育厅验收,2017年12月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易班发展中心并挂靠在内蒙古大学,负责全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工作。
内蒙古大学按照“抓好内蒙古大学易班示范引领,抓好自治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的双重任务,树立“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理念,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先有后优”的总体原则,以打造网络育人新动能为目标,力争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一网到底,着力打造具有自治区特色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
内蒙古大学把易班共建作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命运共同体”和“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的新平台,作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本遵循的新载体,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一体化育人”的新手段,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围绕一个中心,扭住两个关键,抓好三个结合,推动四个机制落地”基本建设思路。
二、围绕一个中心,唱响思政主旋律
基于易班推进网络育人,通过讲述校园好故事,传播校园好声音,唱响思政政治教育主旋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1.完善格局。内蒙古教育厅、高校工委和内蒙古大学党委围绕网络育人工作,完善区级、校级、院级、班级组织架构。
2.搭建平台。积极参与易班平台开展的全国性网络文化活动。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以内容优势赢得师生,着力打造一批高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如“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教育活动”。
3.巧用抓手。将易班与校内多平台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校内外网络资源,注重资源融合,拓展发展空间,用扎实的阵地建设实现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扭住两个关键,抓好示范引领力
明确“一手抓好内蒙古大学易班示范引领,一手抓好自治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的双重任务。
1.扭住内蒙古大学易班示范引领这个关键。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格局,发挥校易班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二是注重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载体,坚持时代性、民族性、原创性原则,结合十九大、军训、校园网贷防范、重阳节等重大热点焦点,搭建专题、推送文章和发布话题。
2017年度内蒙古大学网络文化节中,工作站成员作品《庆中秋佳节,传中华文化》、《远离校园网贷的采访视频》、《易班小熊民族服饰》、《最美教官风采展》荣获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奖。
2.扭住自治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这个关键。 “一枝花开不是春”,内蒙古大学将全区易班共建推广工作为己任,将探索与实践经验与全区高校共享。
四、抓好三个结合,保障网络育人落地生根
1.与上级要求相结合——跟着走,规定动作不走样。搭建《奋斗青春,使命担当》轻应用,以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学习新青年的活动。
2.与学生事务管理相结合——载体活,自选动作有特色。把握契机,鼓励原创,打造优秀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如《今日青年,类属何处》、《内蒙古大学最美教官评选》等。
3.与智慧学工建设相结合——成效实,实现教育梦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五、推动四个机制落地,力争全区高校易班共建上水平
1.深入发动,建立“行政引导+典型示范+全面实施”的动员实施机制。一是加强引导,强化宣传;二是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三是全面推动,广泛覆盖。
2.统筹力量,构建“教育厅主导+区中心主建+高校主体”的协同推进机制。
3.整合资源,形成“校内特色资源+高教优质资源+外部支持资源”的资源共享机制。
4.强化支撑,完善“人员+经费+制度”的推进保障机制。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内蒙古大学易班共建工作虽然还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健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区域特色有待构建以及社交平台粘性压力等问题,但是内蒙古大学一以贯之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发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以战略思维某易班共建全局,转换思维角度,拓宽创新广度,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发展速度,为实现教育梦想贡献内大力量!
/ 其他
世界上第一颗 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我认为,中国已经开启了世界量子太空竞赛。——“墨子号”的首席科学家 潘建伟
★ “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2017年1月18日完成在轨测试,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彭承志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等,创新性地突破了包括天地双向高精度光跟瞄、空间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抗强度涨落诱骗态量子光源以及空间长寿命低噪声单光子探测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密钥分发速率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20个数量级,为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墨子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该卫星用我国科学家的始祖,又被称为“科圣”的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思想家墨子命名。该卫星有三大特点;一是身材小容量大。它虽然仅重640公斤,但它装备有生成单个的光量子激光器;制造出一对对处于纠缠状态的光量子的量子纠缠源,还装有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二是星地间驾驭微观精灵。从500公里开外的太空上向地面的实验站发射光量子,这是史无前例、世界首次。首先要把卫星上的光轴和地面实验站的光轴对准,然后再把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光量子从天下打下来。而这个对准精度比普通卫星的对准精度高出了十倍,堪称针尖对麦芒。三是史上最安全全球通信网。由于量子天生就是个防窃听神器,它有两个基本特性:不可分割、不可复制。再加上连大科学家们都无法解释的超远距离的量子纠缠效应,使它足以担当保镖的职责,护送着机密的信息一起发送给接收方。即便窃听者的计算能力再强,破解密码技术再高,一旦碰上了量子密钥,便会原形毕露,被抓现行。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发及应用,将使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打破西方大国对互联网信息的垄断,进一步掌握“制天权”、“制信息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说
主持人: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在面临国外种种技术封锁的困境下,这一突破展现了中国科学家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证明我们中国,强起来了!
——2017级文史哲基地 康瑞江
悦享者:
厉害了!我的国。当在屏幕前看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入太空时,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既为中国科技的进步而骄傲,又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自豪,毫无疑问,"墨子号"的成功升空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量子通信领域的最强音。诚然,过去的中国,经济也好,科技也罢,尽管有所成绩但同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而当今的中国, 经济、科技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质的飞跃。是的,中国正在由一个先进国家的追随者变成超越者!这背后,是亘古流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我想,这一切,都是发展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2019级文史哲基地 刘硕
星辰变幻,穹顶翻转,千年前的墨子便已开始找寻光的奥秘,而墨子号将科学与“兼爱非攻”蕴藏其中,彰显古人之智,国人之志,千年前的心愿于千年后圆满,这个盛世如您所愿,这个时代由我书写。兴哉我中华,壮哉我华夏,力拔山兮气盖世,扭转乾坤探洪荒,中国正以昂扬的步伐走在世界前列,先辈们的心愿正在被一一实现,新时代的弄潮儿在呐喊“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墨色穹顶苍云下,
子夜星尘证神话。
飞羽拂风玲珑月,
天宫九重迎远驾。
—— 2019级文史哲基地班 白雪
《庄子》有言:“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的深邃与浩瀚一直吸引着人们“仰望星空”,探索未知与真理。千年来,中国人探索宇宙星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2016年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为我国的量子通讯技术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墨子号是世界上首个“沟通”天地的量子通讯卫星,它“沟通”天地,“沟通”人类与自然,“沟通”古今以来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沟通”人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2017级文史哲基地班 郭子皓
/ 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山的那边支教团继2018年赴林阁中学支教之后,2019年再次在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团总支与学孔镇教育促进会的帮助下,在与仁怀市林阁中学校领导积极沟通下,继续前往林阁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2019年7月5日晚21:00,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的那边支教团部分成员在杜立克老师的带领下从呼和浩特乘坐火车出发,转站西安,前往遵义。在遵义站支教团13名成员全部集齐。之后杜立克老师与全体支教团成员在乘坐大巴加之步行之后,于7月7日下午四点左右到达林阁中学,共历时43小时。7月8日,学生还未到学校,支教老师跟着林阁中学校长和老师去学生家里招生和拜访,初次见面的时候,孩子们想要跟我们靠近,却也会害羞得躲避我们的眼神。此次招生,是我们对部分孩子的初次了解。
7月9日上午,孩子们要回到学校了,家长跟随孩子到学校开家长会,支教老师们也一并行动帮各位老师和家长填报名单,帮他们引路。7月9日下午,第八届贵州支教活动开班仪式正式启动,支教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我们的故事也因此开始了。
在7月18日,即支教结束的前一天,山的那边支教团与林阁中学穆校长以及部分老师和学生共赴仁怀一中、茅台镇国酒文化城、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茅台机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能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学校,让他们切身体验和进入到实践当中,也让我们这些来自内蒙的支教老师,领略到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体验。
7月19日,是最后的汇报演出,此次演出共有20个节目,将近90%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此次汇报演出,展现了同学们的特长以及学习的收获。一段热烈的开场舞《Good time》为汇报表演正式拉开帷幕,拥有动听旋律的歌曲《缘分一道桥》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朗诵《感恩老师》、幽默诙谐的小品《我的未来不是梦》、炫酷帅气的舞蹈《good boy》、新颖独特的环保服装秀更是将汇报表演的气氛带向了高潮……尽管节目有稍许的瑕疵,但是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最后能呈现出这样的效果,校领导和家长们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由此“青春贵州行、奋进新时代”山的那边第八届爱心支教活动最终顺利完成。
从5月份开始,协会指导老师以及协会南北区负责人就以协会成员为基础,全校范围内招募优秀的志愿者,经过层层选拔和考验,最终确定支教团队名单。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以饱满的热情对此次活动投入了高度的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认真备课;手工课、哲学启蒙、沟通与表达艺术等特色课程与九层妖塔、真人图书馆、中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等班会精心策划;节目排练,倾注心血。
相对于2018年,本次支教活动参与学生倍增,班级数量从3个上升到8个,人数从150人增加到350人左右,不仅仅单纯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有其他诸如性格叛逆、厌恶学习、留守以及曾经辍学的学生,而志愿者人数没有变化,所以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班级管理方面,志愿者肩上的责任都变重了。但是从早晨六点跟早读、早操到晚上九点陪晚自习,志愿者们都没有任何抱怨。每天早上操场上和他们一起流的汗、他们的读书声还有他们的笑容,是林阁最美丽的风景。虽然每天都比较繁忙幸苦,但日子开心又充实。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留下的是永恒的感动;相聚的日子总是匆匆,但绵延的是不变的温馨。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志愿者们与林阁中学的老师积极沟通,虚心学习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林阁中学的老师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勤恳。虽然我们的支教只有两周的时间,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以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作为榜样,用我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孩子们,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知识的力量,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成长路上的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困扰困惑。我们相信只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向往美好追求美好的种子,它终究会在孩子们的心间发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站上讲台,当为人师表,当尽职尽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值青春,当逆风翻盘,向阳而生。带着这样的信念与目标,热爱公益的我们――山的那边·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协会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其他
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同时,为感谢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向10名国际友人颁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我校广大师生热切关注大会盛况。校领导、各职能部门教职员工200余人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集中收看了大会直播。与此同时,各基层单位、学院的师生在南、北校区各报告厅、会议室、教室等多个地点,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集体收听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直播,一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收听收看过程中,大家聚精会神,仔细聆听,反响热烈。部分师生在观看现场还接受了媒体采访。
会后,大家纷纷表示会认真学习大会精神,并以这次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在新时代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