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生态与环境学院郭伟老师。
在校十五年,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是从未停歇脚步的科研工作者;她担任本硕博课程讲授、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2018年获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荣获内蒙古大学首届“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荣誉称号,是学生心目中的“最美”教师。面对生活和科研,她常常保持一份“平常之心”,努力开展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攻坚克难……她就是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郭伟。
勤劳是科研工作者质朴的本质
1998年,郭伟教授毕业于辽宁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02-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环境科学硕博连读学位,并获得环境科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进入内蒙古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至2012年从事着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
在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没有寒暑假概念,全年几乎无休息已经成为郭伟生活的常态。早上七点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校园,晚上伴着夜色回家是再平常不过了,面对如此看似枯燥的生活,郭伟笑道:“我觉得很充实,很踏实。”
“刚来到内大,有半年的时间没有教学任务,我便将心思全部集中在了科研任务上,着手准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郭伟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过往,一帧帧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申请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面对内蒙古大学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科研领域,让她在写申请时举步维艰,但是结果是好的,2008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功获批。“当时带着几个本科生和司机一起出野外调研,去往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的路上人烟稀少,我还很担心汽车抛锚了要怎么办。”郭伟笑着随口一说,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反映出野外科研工作的艰辛。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十多年来,郭伟教授主持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和答辩评审专家。近年来,郭伟一直从事有益微生物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制和植物-微生物联合在退化土壤生态系统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另外,作为“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团队负责人,郭伟积极推动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带领团队在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显著提升了团队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自古以来成功的人,都离不开一个“勤”字。勤劳更是科研工作者质朴的本质。郭伟教授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学习与思考,坚守着“人生在勤,不勉何获”的信念。2022年,她手头便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些年也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环境土壤学方面不断突破,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为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尺讲台守初心
三尺讲台守初心,四季耕耘育桃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值得我们每个人致以崇高的敬意。郭伟回想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被学生们私下称为“最美教师”。
一次出野外调研时无意间把腰扭伤,本可以休息的郭伟还是坚持来到了课堂上。腰伤带来的酸疼和行动时的刺痛,让郭伟不敢动弹。同学们一眼便看出了郭伟的反常,急切的望着她,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心疼的让老师坐着讲,郭伟拒绝了,她欣慰的笑道:“没事,就是不小心扭伤了腰,出野外哪有不受伤的。”一直站在讲台上保持一个姿势无法与同学们互动让她深感抱歉,觉得这不是上课的氛围。但同学们的关心、理解与包容让她暖心不已。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同事的口中才知道,学生们私底下将郭伟称为“最美教师”,发自内心赞美郭伟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是太阳上最光辉的职业,此时此刻,在这群懂事的学生心目中,郭伟教授就是指引人生发展方向的光。这些年来,郭伟在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担任本硕博课程讲授、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2018年获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年均指导本硕博学位毕业论文9人,指导多项国家/自治区/校级大学生和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多人获得内蒙古大学/自治区优秀本硕博学位毕业论文。2022年,毕业的四名硕士生中有三人分别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此时的郭伟教授,也是桃李满天下。
“教学的技巧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但最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真正喜欢和热爱所学专业。”这是郭伟一直所坚持的教学观念。她认为学习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作为研究生导师,很多时候面临着要帮助学生们处理来自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各种心理压力,让郭伟感同身受。郭伟教授的研究生们面对采访时,直言郭伟教授就像他们科研道路上的风向标,不仅在科研上为他们指引方向,更为他们战胜内心压力给予了疏导。郭伟教授是一个不喜欢压力的人,也不喜欢给自己定什么目标,她喜欢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她看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一个人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学业上的进步更加重要 。
用热爱浇灌希望之花
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它不是心血来潮的一念,也不会因为年节更替而稍纵即逝。相反,在经历时光考验和洗礼后,依然能够让人从中不断汲取营养,直面困难不放弃,跌倒后勇敢站起来,抖擞精神再出发。
自见到郭伟教授,她的工作桌上都是她近期在研究的科研项目,电脑上也是相关的数据,这位将心血都注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楷模也从未停歇她科研的步伐。当询问她为什么能坚持下去的时候,郭伟一直都在重复着“热爱”这个词。在她看来,热爱是她能坚持到现在的源动力。
“我是真的热爱我现在所从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从未放弃过这份我热爱的事业。”郭伟的眼神中透露出光芒。在刚来到内大的那段时间,虽然科研环境比较艰苦,八九个人挤在一个大办公室里,但她心里从来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春节那段时间,常常只有郭伟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工作。如果突然想清楚了一个问题或有了一个好思路,她会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对她来说,这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科研之路是枯燥的,需要巨大的热爱去支持。早已为人母的郭伟有段时间还照顾着孩子的起居、接送和一日三餐。学校和家庭,该如何平衡也成了郭伟的难题。难道真的要为了这些而放松这么多年的科研吗?郭伟的答案是否定的,科研之路不能中断,这是她毕生热爱的事业,作为一位母亲,她也要担起这份责任。她每天高效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同时会择菜,以备第二天中饭用,哪怕辅导孩子写完作业后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她仍会和自己的研究生们讨论课题到深夜……听着车里的音乐,郭伟在前往学校的路上就对自己这一天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充满了期待,因为她知道,自己要去干自己最为热爱的工作和事业,一切都值得为之付出与努力。她也将这份热爱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告诉他们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才能在人生之旅中,保持不断前行和进步,收获持续的幸福。
我们共同成长
从生命科学学院到环境与资源学院,最后到生态与环境学院,十五年间,她陪伴着生态与环境学科的发展,内大也见证她的蜕变。郭伟直言,她对内蒙古大学和生态与环境学院拥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热爱。
在谈到对内大的深切期待时,郭伟也感叹见证了内蒙古大学近十年中的稳步发展。特别是本学期开学时,学校和学院对于疫情的迅速反应和防控,2022届新生的硬核军训,也让她深感内大作为内蒙古优秀学府的强大底蕴。当然,她也同时期待内蒙古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能够更上一层楼,内蒙古大学不应该只是内蒙古最好的大学,也要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这需要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让这群真正热爱自己本职工作和学业的优秀师生围绕这个方向去走,去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 其他
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大自然,没有理由不以审美的眼光环视那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森林、河流、山川......,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和大自然结成一种不可断绝的依存关系。本期桃李夜读·倾听为你带来的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建新教授的著作《山水风景审美》第一章第三节:云山与我心俱闲(节选)
朗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1级 杨婧禹
“心游于虚,神会于默,光景倏忽,游踪回遑”。(洪亮吉《游幕府山泛舟江口记》)览山光水色,观风景名胜,须有审美的心胸,没有审美的心胸,便不能实现审美的观照,不能发现美和品赏美。这种审美心胸就是除却利欲之念、尘垢之思后的清朗开阔、悦适宽快鲜活莹洁的心胸,即被古人称作“闲”的心胸。
宋人翁卷的“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野望》)说在“闲”心的促使下,诗人登山临水,在水中忽然看到了青山的影子。“闲”,令人想见如野鹤闲云般的疏放风神。苏轼贬居黄州,在一个皎洁的夜晚,与好友张怀民一同欣赏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承天寺夜游》)月色如春水一样清澄透明,月色中迷蒙的竹柏的影子,仿佛是水中交错的藻荐。面对如此安详静谧的夜景,苏轼感慨深长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这里的“闲人”便是指具有审美心胸的人,如果没有审美的心胸,纵然美景置于目前也会视而不见。在同作于这一时期的《临皋闲题》中苏轼更进一步说:“景物登临闲始见”,(《南乡子》)“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自然美景没有不变的主人,谁具有审美的心胸,谁就能品赏自然美景,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
这也正是同时代的欧阳修说的“无穷兴味闲中得”、(《退休怀寄北京韩侍中》)“身闲始觉时光好”,(《祈雨晓过湖上》)无限的风光、无穷的兴味,都是在“闲”中获得的。怀着这种“闲”的心胸观“物”,“物”于是也染上了“我”的色彩:“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白云无挂无碍,随风飘动,舒卷自如;水从容自得,综淙流淌,自由奔泻。这是审美主体感情投射的结果,是诗人恬淡自如心境的写照。白居易描写了自已结庐庐山的美妙感受:“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然,不知其然而然”。(《草堂记》)置身在山水胜境中,人早已心凝神释,物我两忘了。明代诗人胡奎的“何人写此江上山,云山与我心俱闲”,(《梦游庐山》)表达的是同样的感受,悠悠白云,青青庐山与我的心一样的闲逸,在对自然美景的全心品赏中,主体与客体已浑然为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以这种“闲”的胸怀,观览自己的小小居处“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竹石》)这里的“声”“影”“情”“伴”已不仅是实指,更是审美观照的结果,由此作者认为这一切“有情有味,历久弥新”。
主张“独抒性灵”的袁宏道说:“青山也许人酬价,学得云闲是主人”,(《采石蛾眉亭》其三)有了闲云一样散淡的胸怀,便自然能成为江山美景的主人。“闲”作为一种审美胸怀的体现,使欣赏主体能以超越世俗的虚静空灵、从容自如的心态,与大自然相近相投相融相化,从而在真正意义上领略美、品赏美、享受美。
作|者|介|绍
高建新,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陶渊明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与文化研究。有专著《自然之子——陶渊明》《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山水风景审美》《酒入诗肠句不寒——古代文人生活与酒》《骏马追风舞——唐诗与北方游牧文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古籍整理《〈陶诗汇评〉笺释》《中华生活经典·酒经》(中华书局2011年版)、《北山酒经》(外二种)(中华书局2021年版)、学术随笔集《书中与路上的风景》(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出版,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 其他
将拥抱赋予无数含义
紧贴的胸膛和汩汩的心跳
交换心情和爱意
相拥后我们勇气无穷,前路高歌
借我几分勇气
许我奔向新的年岁
日迈月征,新年又至
我们已经走在旧岁的冬日之末
面对所有的崭新和未知
愿我们能坦然接受,倾情拥抱
更祝大家新的日子皆与光同来
让我们共同迎接2023的到来
/ 其他
3月26日—28日,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一行赴复旦大学进行走访交流,进一步深化对口合作工作。
刘志彧一行同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焦扬、常务副书记周亚明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复旦大学对我校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一致表示在“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推进具体工作展开,实现务实有效的支持与合作。
两校对口部处、学院负责人分别相继进行了一对一对接和深入交流。
/ 其他
7月27日
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70年前的今天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中国人民用一场
威震世界的胜利
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70年过去了
我们为什么仍要铭记这一天?
这些照片
或许能给你答案
一张特殊的两寸照
这是一张珍藏了70多年的照片
照片里帅气的年轻人
是“特级英雄”杨根思
照片的背面
右上角工整地写着“中孟”
左下角写着“杨根思”
而且郑重地盖上了印章
“中孟”就是孟启斌
1949年
刚刚参军的他
有幸下到杨根思的连队学习
在解放战争中
杨根思多次获得荣誉称号
是出了名的“爆破大王”
很多新战士
都以杨根思为偶像
大家纷纷围着杨根思要照片
杨根思特意送给孟启斌一张
亲笔签名盖章的照片
孟启斌回忆说
“他送给别人的照片都是一寸的
给我的是两寸的
后来他给我写过好几次信
因为他想追求我们带队的女同志
他不好意思直接写”
1950年9月
杨根思到北京参会期间
听说自己的部队已经北上
准备入朝参战
会议一结束
杨根思顾不上回家
也没有给心仪的女战友留下告别信
就直接追上老部队
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11月29日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
为了阻击敌军
时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
3连连长的杨根思
带领3连
打退敌人8次进攻
全连战至只剩3人
最后一刻,他抱着炸药包
与冲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
年仅28岁
在杨根思精神的感召下
孟启斌兄妹4人
全都赴朝作战
成为朝鲜战场上
英勇的志愿军战士
为了纪念杨根思
孟启斌特意作词了一首歌曲
《我们的连长杨根思》
后来成为了“杨根思连”的连歌
一张英雄母亲的照片
这是一张画家高庶绩和家人
珍藏多年的照片
照片里,高庶绩侧身站在
一位老人身旁
这位老人就是
黄继光的妈妈邓芳芝
这位母亲正在修改的
正是儿子黄继光的画像
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
从来没有照过一次相
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
画家高庶绩依据
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的回忆
完成了这幅后来广为流传的黄继光画像
1952年4月
到达朝鲜战场一年多的黄继光
给母亲写下一封家书
“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
不立功不下战场”
这封信寄出6个月后
上甘岭战役打响
黄继光所在部队受命夺取597.9高地
黄继光主动请战
和两名战士去爆破敌人暗堡
距敌火力点不足50米处
黄继光和战友被敌人发现了
在机枪的扫射下,战友先后牺牲
黄继光拖着伤腿爬向敌人火力点
在地堡前
他将最后一颗手雷扔了进去
接着奋力一扑
用身体堵住了敌人喷射的枪口
战斗结束后,黄继光仍趴在地堡上
两手紧抠着地堡上的麻包
子弹打穿他的胸腹
背上留下碗口大的窟窿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时任志愿军某部六连连长万福来
仍心痛不已
“黄继光以他最后一口气
最后一滴血完成了爆破任务”
当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
他年过六旬的母亲邓芳芝
没流一滴眼泪
只是独自坐在村口
看着儿子离家的方向
不久,她又送小儿子黄继恕继续参军
奔赴朝鲜
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前
黄继恕来到了黄继光牺牲的地方
临走时
他将一捧浸染了兄长鲜血的泥土
连同找到的弹片,带回家乡
此后数十年
黄家又接连有十几名子孙参军
一张完成英雄心愿的合成照
这张照片是电脑合成的
照片中的年轻人叫孙占元
1952年10月14日傍晚
恶仗来袭前的上甘岭阵地残阳如血
坑道内
摩拳擦掌的战士们
正在等待反击的信号
借着出击前的空隙
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
7连突击排排长孙占元
和爆破组组长易才学
谈起了胜利后的畅想
孙占元说:
“今天晚上我们要是不牺牲
战争结束后
我的愿望就是买一双皮鞋
到北京天安门去照一张相
我就心满意足了”
不久,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实施反击
接近阵地时
他的双腿被敌炮弹炸断
易才学急忙从身上拿出急救包
要为孙占元包扎
孙占元却推开易才学
并命令道:
“战况紧急,先不要管我
我们不能在这里多停留
敌人的火力点还没被炸毁
为了胜利
你马上去爆破敌人的地堡
我来掩护你!”
孙占元以坚强的意志
来回爬行指挥
用机枪掩护易才学爆破
摧毁了敌军3个火力点
然而,敌人突然从阵地侧后反扑过来
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情况下
孙占元忍着巨大伤痛,艰难爬行
从敌人尸体上解下手雷继续战斗
当敌军拥上阵地时
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
与敌军同归于尽,年仅27岁
易才学的儿子易新黔说:
“每年春节
我父亲告诉我们
要给孙伯伯烧点纸
孙伯伯家也没有成
婚也没有结
子女一个也没有
就这样牺牲了
所以你们要常记住他”
为了达成孙占元未了的心愿
遵照易才学临终的嘱托
易新黔带着一双崭新的皮鞋
送到了河南省林州市烈士陵园
孙占元烈士纪念馆
而孙占元另外一个未了的心愿
最终通过电脑合成技术
在多年后实现
英雄终于和祖国
永远地定格在了一起
70年过去了
英雄却从未远去
2021年
“杨根思连”的官兵
在观看电影《长津湖》之后
集体高呼杨根思曾经的英雄誓言
“我们的连魂是永远坚守小高岭!
我们时刻准备着!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2022年,也有一位英雄母亲
在大儿子英勇牺牲后
又将小儿子送进了部队
她就是烈士肖思远的母亲
而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
加入的英雄连队
正是“杨根思连”
如今,“黄继光英雄连”
已经成为中国空降兵的一把尖刀
每天点名时,队列里点的第一个名字
永远是最响亮的“黄继光”
一人点名,全体答“到”
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
“黄继光英雄连”殊死搏斗78个昼夜
未溃一堤、未损一闸、未折一兵
2008年,汶川地震
“黄继光英雄连”
是最先抵达灾区的部队之一
就在那一年
送别汶川大地震救援部队的人群中
12岁的程强举起横幅立下誓言
“长大我当空降兵”
长大后,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空降兵
更是当上了“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
2019年,程强成为空军徒步方队的一员
昂首走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场
如今
孙占元烈士出生的村子
被命名为“占元村”
河南林州市区的南三环路
被命名为“占元大道”
巍巍太行山怀抱中
占元村村头
一条8.2公里长的水泥路
被乡亲们称作“英雄路”
英雄的名字
被镌刻在太行山上
永远铭记
70年过去
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
因为有197653名中华英雄儿女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
献出了宝贵生命
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中
志愿军烈士的平均牺牲年龄是28岁
喊出“向我开炮”的志愿军官兵
有47人之多
因为今天的国泰民安来之不易
先烈们的英雄之歌
将由我们续写
吾辈自强
要以一个更好的中国
告慰先烈
致敬,70年前那场伟大的胜利
缅怀先辈,继续前行
/ 其他
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他们才是英雄向各位英雄致敬
/ 其他
内大掠影|已经开始期待下学期的生活啦~
/ 其他
青春充满了奋斗 成长与坚强
青春饱含着活力 梦想与激情
青春的模样 是实干奋斗的模样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以实干担当服务社会
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内蒙古大学莘莘学子各尽所能
活跃在志愿服务 乡村振兴
齐心抗疫的一线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视频:安家驹
/ 其他
我校南校区留学生和研究生楼开工建设
/ 其他
大 学 生 自 律 的 一 天
/ 其他
【高校抗疫手势舞】内大版来啦!众志成城,战胜疫情!
/ 其他
一起看内大学子在2023年的flag!
/ 其他
"乘风破浪的内蒙古
不畏艰苦
一往无前
回首历史大浪淘沙
展望未来青年可期
我们
期待你的到来
期待与你共同创造
属于你的天空
在内大遇见你
是我今生最美的风景"
/ 其他
"高考不是奋斗的终点
而是全新的人生起点
@2020届高考生
“崇尚真知 追求卓越”的
内蒙古大学拍了拍你
这里有大师匠心传道
这里有同伴并肩前行
在这里,你可以
与智者书 同贤者往
探索未知 向阳向上
拥抱梦想 挥斥方遒
不负青春 尽情绽放
选择内大 成就未来"
/ 其他
"追求知识莫停留
防疫之心不松懈
特殊的迎新季
迎来不一样的告别
为配合防疫工作
家长止步于校门外
但亲情 从未止步
牵挂之心跨越阻隔
汇聚成最坚实的力量
凝结成 最真挚的爱"
/ 其他
开学季vlog 这样的内大你爱了吗?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