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一周年之际,蒙古文智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日报社)与内蒙古奥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一年的努力成功联合研发了国内首款蒙古语“奥云AI合成主播”。它采用蒙古语语音合成、蒙汉机器翻译、人脸关键点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重构、唇语识别、手势姿态合成等多项前沿技术,并结合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建模训练后,生成与真人无异的蒙古语AI分身模型,进而提高信息表达和传递的效率。
了解一下这个新鲜出炉的“奥云AI合成主播”
“奥云AI合成主播”以蒙古文或汉文新闻稿件为输入,通过蒙汉相互自动翻译技术自动生成蒙汉双语稿件,并通过AI合成技术自动生成与蒙古文稿件对应的主播视频和双语字幕,可以对虚拟主播音视频生产编排,一键生成蒙古语音视频智能播报。该技术的成功突破对于蒙古文智能信息化和自治区智媒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研发人员
参与该成果研发的人员有:飞龙副教授、张晖博士、高光来教授、博士研究生娜木汗、硕士研究生董林坤、硕士研究生单禹、硕士研究生黄爱红、金山(内蒙古日报社)、包智海(内蒙古日报社)、图力古尔(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道力格洋(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
/ 其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的殷切嘱托,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写好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的教育篇章,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高校工委、教育厅邀请,7月19日—20日,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赵东元院士来我校考察交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高校工委、教育厅有关领导,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考察交流。
7月19日下午,赵东元院士参观了我校校史馆,详细了解了我校的建设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就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部区合建”工作与我校校领导进行了深入探讨;实地参观了我校将来作为生态与环境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的实验楼A座项目的施工现场;实地考察了我校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听取了实验室近期研究方向、科研项目进展、未来科研规划等方面的汇报。
7月20日上午,赵东元院士采取现场讲座和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作了题为《功能介孔材料的界面定向组装与应用》的学术报告。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高校工委、教育厅有关领导,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院系师生代表在主会场;各有关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代表在23个分会场,共计100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侯元主持。
报告会上,赵东元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功能介孔材料的基本特性,基于界面定向组装思想合成多级结构功能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以及功能介孔材料在催化、吸附、分离、光电转化与存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等内容。赵东元院士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幽默,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报告后的互动环节,赵东元院士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
侯元厅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赵东元院士对前沿科学的精准把握、对科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术问题的钻研精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也给全区高校从事相关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各位老师以极大的收获和启发,必将对我区相关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治区党委作出了“科技兴蒙”的重大决策部署,构建“一心多点”人才格局是一个重要战略支撑,希望全区高校认真研究思考,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报告会结束后,赵东元院士参观了我校图书馆蒙古文古籍展阅室。
赵东元简介
赵东元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研究,先后开创多种介孔材料合成新路线,发明一系列热稳定、大孔径有序介孔氧化物材料、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自然》《科学》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50余篇,论文引用次数近11万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成就奖、世界科学院科学奖等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兼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主席、国际沸石协会理事,以及十几种国际重要刊物编委。
/ 其他
编者按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校考察带来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嘱托。一年来,我校坚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深化实施“六大战略”和“六项改革”,把论文写在北疆大地上,把科研做在山水林田湖草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大幅增加,高水平研究成果持续涌现,国际合作交流更加深入,社会服务贡献度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奋力书写了内大人的新答卷。
2020年7月20日,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对我校在总书记亲临学校考察一年后取得的各项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年来,以总书记指示精神为统领,我们重新审视和加强了学校建设特别是学科建设。全校上下更加聚焦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办学质量与贡献水平。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研究教育,注重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中提升学校实力与水平,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更好地肩负起植根北疆、兴学强区的使命。
——内蒙古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
国内首款蒙古语“奥云AI合成主播”于近日在内蒙古大学诞生。它运用了蒙古语的语音合成、蒙汉机器翻译、还有唇语识别、脸部识别等一系列前沿技术。
一年来,内蒙古大学成立了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建立了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数据库。今年,学校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
总书记的嘱托
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总书记的寄语
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内大师生要继续将
初心铭记于心
使命践之于行
/ 其他
编者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
在高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真诚的奉献感召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启示学生,用光明的未来激励学生……他们就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为选树典型,示范带动,引领发展,自治区教育厅开展“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风采展示活动,展现他们过硬的政治品格、忘我的敬业精神、高尚的品德修为,激励全区高校辅导员更好地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杨文超,女,蒙古族,中共党员,2013年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兼学工办副主任。她温暖善良,热情待人,总是向学生们传递无限的正能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她7年辅导员工作的生活写照。作为一名辅导员,她有着饱满的热情、无限的动力和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她一直坚信,作为辅导员,最大的自豪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而最美的青春就是与学生一起奋斗拼搏。
探索建立一套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2018年,她作为申报主要负责人,历时一周,梳理近三年育人工作,汇编成533页的申报支撑材料,最终所在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的项目。在改革建设中,她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结合学院学生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位一体、四阶引导、五元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当好伟大梦想的“服务员”。
一直以来,她追求的不仅仅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更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各有所获的成长体系,为每一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打造六支学生骨干队伍助力育人体系建设
她一直坚持从学生中了解问题,到学生中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重点培育了六支学生骨干队伍:学生会、化工设计协会、 “化样年华”青年志愿者协会、新媒体中心、“朋辈辅导员”、党支部工作团队。每年依托这些学生骨干队伍,她筹划、指导其组织不同类别、不同规模(从院级、校级到自治区乃至跨省联动)的活动80余项,助力构建育人体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成长空间。
强化育人本领做好学生未来的“引路者”
她怀着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始终把学生的思想引领放在第一位。她关心每一名学生,帮忙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她的真心投入换来学生的真情信任。
她同时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等课程的授课任务,“带着脑子去行动,不要空想和蛮干”、“唯有坚持是通往梦想实现的不变路径”是她在课程中和工作中对学生们多次强调的大学学习、生活建议。她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多角度分阶段地让学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和世界,确定目标并为之行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她一直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她努力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的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力量让学生都能“立志”、“成才”,做好学生们未来的“引路者”。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她将这个平凡的工作做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不仅在本职工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赢得了师生们的高度赞誉。她曾获自治区第六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全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得校级各项荣誉。2019年,她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出国研修项目,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她始终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不管现在还是未来,都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当然,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她会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她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用青春的热情与活力迎接新的挑战、做出新的贡献。
/ 其他
近日,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内蒙古自媒体联盟承办的伊利杯“敬礼!我可爱的祖国”新媒体作品征集获奖名单公布,我校“风吹草浪”作品荣登“伊利杯”自媒体大赛三等奖。
策划:李秀良 李为民 阿古拉
作词:阿古拉泰
作曲:斯琴朝克图
演唱:刘胡拉 朱如嘎 文璇
导演:马骐
摄像:崔振东 丁国健 王艳 亢晓东 李瑾
后期制作:董书琪 王月姮 张玮 丁国健 王子腾 丁一
监制:吴栓虎
阿古拉泰 作词
阿古拉泰,著名蒙古族诗人。著有诗文集15部,出版歌曲光碟8张,担纲文学执笔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编创指导的大型民族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分别在国家大剧院、意大利、匈牙利、加拿大上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内蒙古杰出人才奖、突出贡献专家、“五一”劳动奖章、德艺双馨文艺家等称号。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作协副主席,内蒙古文史馆员,内蒙古大学驻校作家,内蒙古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内蒙古青年传媒中心主任,内蒙古政协文化文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创作、编审、一级作词。
斯琴朝克图 作曲
斯琴朝克图,蒙古族。多年来,一直从事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与创作,创作风格多元化。在音乐创作中,继承了蒙古族音乐豪迈奔放、深情舒缓、细腻婉转的传统,结合现代音乐的张力和多元化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蒙古族青年一代作曲界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品《蓝色的蒙古高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作曲)等家喻户晓。创作的交响乐《草原节奏》于2014年6月22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创作的音乐剧《阿拉善传奇》于2014年4月15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之后依次走进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10个城市巡演。被誉为“音乐鬼才”、“蓝色音乐人”。
马骐 导演
马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影视纪录片导演。2005年起在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任教至今,从事广播电视、影视文化艺术、纪录片、新闻传播史等相关内容的教学科研工作。
“仿佛感觉一声声载有使命的长风来自仁慈的高天厚地,来自神奇的长河旷野,来自浩瀚的生命家园,来自幽远的心灵之谷……
当这长风吹到草原,已然吹开了草原人的胸怀,唤醒草原人的情怀,祈愿四季丰饶,幸福吉祥!已然也携着草原人的追求,携着草原人的挚爱,一路奔向美好未来,一路奔向美丽梦想!”
刘胡拉(蒙古学学院 2019级蒙古语言文字系)演唱(其一)
“首先,特别感谢能够有机会演唱阿古拉泰老师作词、斯琴朝格图老师作曲的《风吹草浪》这首歌。
离开家乡去求学,家乡一直是我坚强的后背和动力。这首歌的韵律和词也正是体现了草原子女内心的声音。想要理解一首歌一定要用心去体会。风轻轻吹动草原泛起波澜,推动着无数个草原子女们的梦想,歌词中深深蕴藏着对梦想、对未来的渴望。唱完这首歌,它的韵律也会在我的耳畔萦绕很久,特别深入我心。刚开始学这首歌的时候,我并没有体会到这首歌的意义。当我录它的时候,录音老师说,要用心去唱,我那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首歌所表达的蕴意。
风吹草浪,草原的微风在我耳旁窃窃私语,好像是在鼓励着我追逐梦想。我在成长,草原也在成长。我同草原共赴梦想!”
王艳(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6级新闻学专业)摄像(其一)
“这次的拍摄我们一行人去到了乌兰浩特,并找到了两个牧民家的孩子协助我们拍摄。草原的孩子自带一股天然的淳朴,甚是寡言但考虑事情却面面俱到。与他们相处的几天里,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热情好客的品性和浓郁的爱国之情。听他们说,内蒙古大学也是很多草原孩子的梦。如今,我们的内蒙古大学也像歌词里说的一般,“不论雨打还是风狂,跨上了马背就是追赶太阳”。在祖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这个视频承载了许许多多草原儿女和内大学子对祖国的祝愿。就让我们歌唱祖国,静静倾听“风吹草浪”……”
董书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7级编辑出版学)后期制作(其一)
“我记得,那是在为晚会准备歌曲MV的时候。我们团队成员争分夺秒地进行剪辑,不断修改着视频的每一个细节,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无缺。我主要负责的是《风吹草浪》。认真拜读过阿古拉泰老师的歌词,又反复听了无数遍曲子,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在宽广无垠的草原上,远离家乡去读书的少年对故乡的回望、对阿爸阿妈的回望。
幸运的是,在我们素材库中,找到了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去草原拍摄的画面,与歌词中的场景基本一致。于是我们带着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开始进行MV的制作。老师和团队成员的讨论过程中,我们不断迸发出新的创意和想法。剪辑不是对歌词中意象的机械拼凑,而是注重故事的表达和整体的基调。视频中美丽草原的空镜头,以及草原少年与故乡、亲人的画面,使得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更加具象化。少年与站在门口的阿妈依依惜别的场景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想这就是视觉与听觉结合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吧。”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文化育人,它主要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和积极作用上。“敬礼!我可爱的祖国”新媒体征集大赛从多角度展示了各大媒体团队的优秀作品,契合了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后,我校新媒体团队将不负荣耀,创作出愈来愈好的作品!
/ 其他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校考察,带来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嘱托。一年来,我校坚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大幅增加,高水平研究成果持续涌现,国际合作交流更加深入,社会服务贡献度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奋力书写了内大人的新答卷。
内蒙古大学作为党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建校6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负“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责任担当,秉承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办学定位,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内蒙古大学自踏上“双一流”建设的起跑线,就坚持以一流创新与贡献为导向,强化质量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为核心要素,坚持实力水平提升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六项改革”,固本强基、守正进取,努力书写建设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奋进之笔。
2020年8月10日,《内蒙古日报》对我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双一流”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专版报道。
扎根北疆 书写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奋进之笔
兴学强区:内蒙古大学成长的基因密码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内蒙古大学又到了收获的季节。走进内蒙古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中,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充满着奋发的力量和勃勃的生机。
内蒙古大学校史馆内,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文字,无不引人注目。这些珍贵的资料,述说着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曾经走过的光辉历程,也见证着这所由北京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援建、被自治区各族群众誉为“草原明珠”的北疆学府,在新时期又是如何肩负重托、策马扬鞭,开拓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建设之路。
“自创办之日起,内蒙古大学始终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亲切关怀,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得到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从普通高等学校到全国重点大学,从一般性建设院校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从地方建设院校到‘省部共建’院校,从‘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到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部区合建’高校,内大经历了4次历史性跨越。在这60多年中,内大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负‘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责任担当,秉承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办学定位,这也是内大成长的基因密码。”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朱炳文说。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部区合建”高校,内蒙古大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作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该如何建设“双一流”?如何在发展不平衡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如何破解建设基础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高端人才引育能力相对薄弱、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等现实瓶颈,是摆在内蒙古大学面前必须解开的难题。
“学校因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双一流’建设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大学的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本质是: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扎根祖国北疆,突出需求导向,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作出一流创新与贡献中实现学校的一流。这既是目标,也是路径,还是标准。我们要在服务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自治区打赢三大攻坚战中,使学校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更加鲜明,在追求一流创新与贡献中,使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说。
踏上“双一流”建设的起跑线,内蒙古大学坚持以一流创新与贡献为导向,强化质量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为核心要素,坚持实力水平提升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六项改革”,固本强基、守正进取,努力书写建设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奋进之笔。
2019年7月16日,注定在内蒙古大学的校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听取学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建设等工作情况汇报,察看蒙古语言文学历史成果图书展示。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还走进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亲切地与学生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勉励他们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书记对内大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为谁办大学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与其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体系贯通,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内蒙古大学一定牢记嘱托,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以守正创新、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朱炳文说。
建设一流: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用战略目标凝聚力量,以机制创新激发动力。内蒙古大学坚持植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服务北疆育英才,明确了“建设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扎根北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实施了“坚持实力水平提升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高端人才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引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化水平提升”六大战略,不断深化“人才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民主管理制度、社会合作机制”六项改革,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
办好一流大学,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基础。内蒙古大学系统提升人才制度体系竞争力,以高层次人才引育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加强校内人才能力培养提升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由“外流”向“回流”、从“以硕士为主”到“以博士为主”、从“聚集优秀博士”到“引育高端人才”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内蒙古大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73.9%,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9.5%。高端人才引育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引进世界水平科学家和国内顶级人文社科学者到校工作、引领学科发展,一批青年英才快速成长、在学界崭露头角。
推进一流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是关键。内蒙古大学打破“为学科而学科”的封闭建设,确立了“学术前沿与现实需求导向相结合,发现确立重大创新主题,围绕主题各学科协同创新,战略驱动项目,项目驱动资源,在追求实现一流创新与贡献中异军突起、提升相关学科水平”的建设思路。
内蒙古大学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带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等多学科协同攻关,重点建设了“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优势特色学科群。在蒙古学民族学领域,聚焦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周边国家研究等重大创新主题,以此带动相关学科群协同发展。其他各学科确立并聚焦创新主题,在追求“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贡献”中带动学科发展。
在学科建设新思路的推动下,内蒙古大学进入全国前30%的学科由2个增加到4个,进入前40%的学科由6个增加到9个,占自治区总数的一半以上。“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大学新增11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授权学科由1个一级学科另7个二级学科提升到12个一级学科另1个二级学科,其中2017年以来新增5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内蒙古大学调整新增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旅游管理、应用统计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作出一流创新贡献,能力水平是保障。内蒙古大学在提升科研创新与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水平上下功夫,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大保障力度,优化运行机制,重大项目承担能力和标志性成果产出量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内蒙古大学新增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竞争性获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达到20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双创历史新高。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全校科研经费同比增长了4倍多,教师竞争性立项获得科研经费年人均达到18万余元,在全国地方大学中位居前列。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呈现加速提升趋势,学术成果受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2019年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比2016年增长2.4倍,比2010年增长11倍。
培养一流人才,立德树人是根本。内蒙古大学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着力点,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崇尚真知、追求卓越,具备健全人格与强健体魄、宽厚基础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魅力、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的特质,能够促进地区进步、时代发展的带头人与骨干人才。
2017年至2019年,内蒙古大学获批11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2个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新增7个本科专业。学校先后入选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瞄准一流目标,需要具有国际前沿视野。“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大学与国(境)外建有正式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由52所增加到105所,建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中英数字实验室、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中俄行为经济学联合实验室,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还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内蒙古大学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7年以来,内蒙古大学接收32个国家的4000多名留学生到校学习,是接收蒙古国留学生最多、在蒙古国校友最多的中国高校。
顶天立地:在北疆大地争创一流写华章
走进位于内蒙古大学南校区的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正在商讨成立蒙古牛研发联盟的事情。
“内蒙古草原生物资源丰富,蒙古牛、羊、驼、马都是培育优良品种特色种质资源。我们正在积极筹建自治区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培育基地,助力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这两年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为自治区绿色农畜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支撑。”团队负责人、“长江学者”李光鹏说。
内蒙古大学坚持科学研究“顶天立地”,“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学科群,在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支撑下,在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紧盯自治区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现实需求,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硕果累累。
“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学科群创制了生长速度和产肉量分别平均提升20%和15%高产优质黄牛,培育了产绒量提升50%以上的高产绒量阿尔巴斯绒山羊群体,研发了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和退化草地改良恢复技术,牵头申报获批建设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与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及家庭牧场示范项目于今年6月份完成,为生态优先的草牧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针对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开发了合成气制异丁醇关键催化剂和核心技术工艺,与企业合作开展100吨/年的中试示范。瞄准水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自治区重大专项“内蒙古‘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厘清了水生态变化机制,提出并示范治理措施。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内蒙古大学各学科呈现出协同并进、加速发展的态势。2017年以来,在理工科领域,关于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诱导新型多能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表观遗传调控机制、RNA端帽表观转录组、高分子纳米材料、高效电催化纳米材料等一系列成果发表在《EMBO Reports》《Cell Research》《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hemical Reviews》《Angew. Chem. Int. Ed.》《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3项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系列刊物。在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2项、重大重点项目1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1项、人才奖4项,超过奖项设置的半数。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推动北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内蒙古大学成立了蒙古国研究中心、中蒙俄经济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廉政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组建了“内大智库”,入选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2019年,“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项目获得自治区重大专项建设资助。今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入选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共建的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
为助力创新,提高贡献度,内蒙古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创新与技术研究院、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办公室等机构。在呼和浩特、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内蒙古大学建立了优质肉牛、肉羊、绒山羊、奶绵羊繁育和马铃薯种业示范基地及契丹辽文化产业化研究推广基地。
动力之源:以制度创新激发创业力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内蒙古大学始终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从建设优良制度文化、提升支撑保障条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搭建全员干事创业的舞台,系统增强学校制度体系竞争力。
见到化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春燕时,她正在做核酸生物物理性质的实验。这位“80后”博导,于2017年4月与“骏马计划”结缘。来到内蒙古大学后,她迅速创建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核酸纳米组装、核酸
/ 其他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纪念日
今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纪念日。
翻开历史的恢弘画卷,炮火连天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但是先烈们用鲜血铸就的抗战精神仍旧熠熠生辉。
青年说
张春源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今天是2020年8月15日,75年前的今天是让全国人民沸腾的日子,日本天皇在这一天正式宣布投降。那时的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了种种罪行,中国人民因被侵犯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战争永远会带来灾难,即使正义的一方会获胜,也会付出惨痛代价。所以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从不发动无谓的战争。我们支持和平!
现如今,战火已平,我们虽处于和平年代,却依然要铭记历史,谨记惨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不要让过去的惨案重蹈覆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崇尚和平,尊重历史,但我们更要充足自己,变得自立自强,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祖国做贡献,小时候祖国保护我们,长大后我们共同守护祖国。
李静怡 公共管理学院
75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这是值得整个中国铭记的日子。
回首历史,它是一面照应现实的明镜,也是一部真实的教科书。中华民族用汗水和鲜血诠释着伟大的民族精神。75年的时间轴,见证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崛起。今日的中国,把握住新世纪的航舵,扬帆起航。今日的中国,用实力用勇气去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历史已经过去,但抗日精神应在我们心中长存,铭记历史,居安思危!
张行健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日本无条件投降”这短短几个字背后,藏着的是血泪和离别;这十四年里,浓缩的的是沉沦与奋起。
我们始终铭记这战火纷飞中的仁人志士,他们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自强于败军之际,独立于危难之间,正是在残酷的斗争中,在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人的国民性在这里彻底觉醒,中国人终于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5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为先烈的事迹所感动,为伟大的胜利所激励,铭记先烈,理解和平的可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缅怀先烈。那段艰苦的岁月,成就了多少英雄。华夏大地,从古至今就有一群人在民族有危机时挺身而出,在革命时代为国捐躯,在和平时代建设祖国。
不忘过去的历史,是为了更加珍惜今日盛世;铭记曾经的苦痛,是为了更加奋发砥砺前行。今日之中国,已在风雨洗礼中脱胎换骨,历史的接力棒送到了青年一代的手中,这就需要青年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未来。
/ 其他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遴选结果的公示》。活动自2019年8月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区各高校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自治区教育厅择优推荐部分作品参与此项活动中。
亲爱的IMUers,据公示统计,我区共有八所高校荣获13个奖项,其中,我校获奖6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哪些作品获奖了↓↓↓
/ 其他
2020年8月21日上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举办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揭牌仪式。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毅松、我校蒙古学学部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家及我校师生代表60余人参加了仪式。揭牌仪式由我校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教授主持。
仪式上,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毅松、我校蒙古学学部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
朱炳文书记代表学校宣读了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及副主任的聘任决定,聘任阿拉坦宝力格教授为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聘任刘强博士为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国庆校长作讲话,指出我校申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入选全国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是学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亲临学校考察时的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标志着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个重要进展。在充分肯定基地成立带来的新机遇的同时,陈国庆校长强调,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为主要任务,从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社会、民族文化、民族团结与民族关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创新,产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额尔很巴雅尔副校长介绍了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的申报情况和目前发展情况。
新任中心主任阿拉坦宝力格教授作讲话,表示将不负重托,珍惜机会,凝聚团队力量,诚邀区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打造创新平台,组织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各项任务,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仪式结束后,“北方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研究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召开。我校相关领域专家和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学者专家就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与会专家表示将会继续关注和支持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工作,为提升内蒙古民族研究的影响力、牢牢掌握话语权、弘扬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本地经验和内蒙古民族团结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 其他
8月27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召开“三全育人”暨“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朱炳文主持会议并讲话,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及各学院团学工作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温海鹏以《固本强基、守正创新,全力构建“一二三四五”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学院“三全育人”试点建设思路,分享了学院全力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的思路和举措。
校党委书记朱炳文在讲话中就进一步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对“三全育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各学院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认识上要高度统一、落实上要紧张有序,要按照6月17日学校党委下发的《内蒙古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努力构建符合我校校情、学院院情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二、加强统筹规划,破解难题,构建符合学院和专业特色的“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各学院要根据《内蒙古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在学习、借鉴化学化工学院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各个年级的成长需要和侧重点,紧紧围绕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制定出契合学院和专业实际特色,能够接地气、入民心、叫好又叫座的育人工作品牌,制定出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三、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思想动员,为“三全育人”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过程中,学院党政领导要亲自上手,按照“十大育人”体系的各项要求,谋划设计好、组织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学院师生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充分调动学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引导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来。学院在落实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还要经常“回头看”,做好总结,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制度化、体系化,力争能够做到可复制可推广。
四、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契机,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迈向深入。各学院要深入学习领会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质与内涵,将其融入“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之中,使“三全育人”与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有机的整体,形成合力,推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 其他
新一年的金秋时节如约而至
同时带来了下半年的收获与希望
今年的开学季意义非凡
它不仅承载了亿万学子过往的汗水
更承载了我国艰苦抗疫的伟大成果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学习强国”强国高校联盟联合央视新闻共同推出开学季全媒体活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9月1日晚同步直播《开学第一课》开学季系列内容。
/ 其他
近期,国家民委办公厅公布第三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名单。经学校组织,由蒙古国研究中心牵头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申报的“蒙古国国情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国家民委第三批“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继“蒙古学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之后学校文科获批的第三个部级研究中心。
本次申报工作程序严格,经学院(中心)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参选单位现场答辩,“蒙古国国情研究中心”一致通过评审后报送国家民委。
“蒙古国国情研究中心”主要依托单位为蒙古国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16年,主要在蒙古国政治、经济、外交、宗教、文化、语言、文学等领域开展综合研究。经过扎实有效建设,中心于2017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单位(CTTI),2018年获批第三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内蒙古大学助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成功走进蒙古国”案例被评为2019CTTI智库最佳实践案例。
今后,根据学校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的实际需要,学校推动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发挥地缘、人文等优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咨政服务、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力争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蒙古国国情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外交工作大局,服务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平台和重要智库。
/ 其他
9月6日晚,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播出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陈国庆教授关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和栋梁”的记者专访。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和栋梁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报道
内蒙古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建校60多年来,始终重视传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目前拥有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等三个部级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陈国庆今天在接受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年学生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和栋梁。
陈国庆 内蒙古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各民族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家主流文化,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都至关重要。
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们14亿各族人民通用的语言文字,它所承载的现代人类文明知识信息,远远多于我们当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所承载的知识信息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我们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家主流文化,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还要至少学好一门外语,以直接学习全人类优秀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和世界交流合作。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更好地适应不断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具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能力,才可能成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勇立时代潮头,为建设我们新时代的模范自治区,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少数民族同学,在努力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对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党和政府对此一贯都是十分重视、支持和帮助的。去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考察时指出,“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7月16日,总书记亲临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各民族有志青年学生,我们要积极响应9月1日布小林主席的讲话要求,自觉践行党和政府关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部署。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和栋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刘春梅、崔奕、宝音图、李勇)
/ 其他
秋风送爽 丹桂飘香
心之所向 乘风破浪
素履以往 气势高昂
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也将在这里开启成长成才的新征程
九月的内蒙古大学告别了盛夏的流火,迎来了金秋的硕果,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也将在这里开启矢志拼搏奋斗、书写精彩人生华章的里程。9月17日上午,我校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分别在北校区文体馆和南校区主楼前广场隆重举行。
校党委书记朱炳文,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党委副书记李秀良,副校长张吉维,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高光来、郭喜,校党委委员、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智凭,教育部派驻我校党建联络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郑俊宝及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的负责人出席了开学典礼。我校2020级新生参加了大会。开学典礼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李秀良主持。
在雄壮有力的国歌声中,我校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正式拉开了帷幕。
典礼上,我校副校长张吉维宣读了《内蒙古大学关于表彰2020年“标兵新生奖学金”获奖学生的决定》;副校长高光来宣读了《内蒙古大学关于对2020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进行表彰的决定》,对我校2020年分获“标兵新生奖学金”一、二、三等奖的27名新生和接收的57名优秀推免生进行了表彰。
出席开学典礼的领导为获得“标兵新生奖学金”的学生代表和优秀推免生代表进行了颁奖。
本科生新生代表、数学科学学院数理学基地班学生王怡然,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白力嘎,研究生新生代表、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青合乐,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晓洁分别发言,表达了内蒙古大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和对即将开始的梦想旅程的憧憬。
我校校长陈国庆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以优异成绩考取内蒙古大学的全体新同学表示衷心祝贺和热烈欢迎。陈国庆校长表示,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2017年以来,先后进入全国140所“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中西部14所“部省合建”高校。去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大学考察,看望师生,与同学们亲切交流,了解和听取学校建设发展情况介绍,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国家建设的骨干和栋梁,勉励内大人建设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当前,全校上下正在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办学质量和贡献水平的提升。未来几年,同学们将伴随和见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新变化,也将在更加先进优良的办学环境中,开启成长成才的新的重要人生旅程。
陈国庆校长说,建校以来,已经有近15万名毕业生在内蒙古大学完成学业,奔赴自治区、祖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多毕业生成为了国家建设各领域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为地区发展进步、民族团结振兴、国家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国庆校长就大学的学习生活对同学们谈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尽快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自我进取成长。要学会自我管理,从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开始,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内心的激情,激励内心成才的渴望,发现自己的潜质,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自己大学期间的时间利用、学习思考、人际沟通、身心健康、职业倾向、能力拓展、素质提升等进行合理规划,并付诸有效行动,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创新能力和独立人格。二是要树立全新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要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从对自身成才的诚实心灵和内心本真出发,超越考试分数和外在评价,追求人生高远目标,在诚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养成虔诚的优良学风。三是要树立高尚人格,培养优秀品质。要在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开发优势潜能、形成独立人格;要学会用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用正确的观点认识学术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自己高远的见解和正确的处世观,以宽广的胸襟,虚怀若谷的精神,博采众长,守正进取;要学会面对棘手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失败中获益、学会从挫折中磨砺意志品格,锲而不舍,勇敢坚毅,培养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要有意识锻炼自己强健的体魄,为一生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和学生谈话中指出:“在第二个百年的2049年,你们正是50多岁,要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和支柱,要撑起祖国的未来。”陈国庆校长希望同学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珍惜时光、勤奋努力、固本强基、守正进取,让青春之花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竞相绽放。
典礼结束时,与会师生一起合唱了内蒙古大学校歌。
开学典礼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珍惜在内蒙古大学四年的宝贵学习时光,利用学校的优良办学条件,谨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青春梦想。
十年寒窗苦泛舟,
终得梅花扑鼻香。
心中有梦,以梦为马;
志存高远,不负韶华;
光芒万丈,行走四方。
亲爱的IMUers,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
愿你眸有星辰,心有河山。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内大欢迎你的到来,
期待你崇尚真知的眼神,
期待你追求卓越的身影,
期待你在“内”里大展身手!
/ 其他
89年前的今天
“ 九一八 ” 事变爆发
我们的土地被践踏
我们的同胞被残害
这段苦难的历史
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14个春秋的抗战
无数先烈以他们的血肉之躯
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九一八
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日子
九一八
是我们永远都不敢忘记的日子
我们始终记得
1931年9月18日
南满铁路一声巨响
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战史由此拉开序幕
今日的我们
不再任人欺凌
今日的我们
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
合力谱写新篇章
勿忘国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警钟长鸣
吾辈之国人 当自强不息
/ 其他
近日,我校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齐建建教授课题组、哲学学院卢艳芹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均获登载发表,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教授们的研究成果吧~
01 我校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齐建建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植物学期刊JIPB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齐建建教授课题组在马铃薯种质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 “ Developing a new model system for potato genetics by androgenesis ”(点击此处跳转至原文) 发表在国际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中科院期刊分区Q1区)。内蒙古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讲师杜密茹和团队已毕业硕士生王婷为共同第一作者,齐建建教授为通讯作者。
研究者介绍
齐建建,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农学博士学位。2015年以学科带头人引进至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内蒙古杰出青年培育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JIPB等知名国际期刊。
研究介绍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菜粮兼用作物,也是自治区特色优势作物。广泛栽培的马铃薯品种是基因组高度杂合的四倍体,遗传分离极其复杂,且存在严重的自交衰退。缺乏合适的模式研究材料,是目前马铃薯功能基因遗传定位与分离克隆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
该研究以杂合二倍体马铃薯Solanum verrucosum为供体,通过小孢子诱导培养获得23份再生材料。经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法等方法鉴定,发现6份二倍体再生植株。多态性InDel标记分析表明这6份二倍体的理论纯合度接近100%。团队对上述二倍体材料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表型评价(包括株型、自交亲和性、结实率、结薯情况等),最终成功筛选出两份表现优良的二倍体SVA4和SVA32。全基因组重测序进一步证明SVA4和SVA32是100%纯合的二倍体。此外,该研究还开发了基于重测序数据的再生植物材料纯合度鉴定方法。该方法可将遗传位点检测数量提高1000倍以上,并且可用于其他物种后代群体的纯合度评估。
该研究创制的SVA4和SVA32具备了经典模式植物纯合、可自交、易于遗传转化等特点,丰富了马铃薯遗传研究的材料类型。团队正在用上述材料进行马铃薯突变体库创制工作,以期为我国马铃薯功能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02 我校哲学学院卢艳芹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近日,我校哲学学院卢艳芹老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点击此处跳转原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学海观潮专刊,文章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16期全文转载。近年来哲学学院每年都有高水平论文在《新华文摘》《哲学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内蒙古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
研究者介绍
卢艳芹,哲学学院副教授。
2013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19年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19年年底至今在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工作。曾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研究成果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第六届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第七届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内蒙古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丽中国”视域下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研究,主持完成自治区社科规划办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思政专项)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1项、自治区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1项、是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现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1部,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研究介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党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实践,不仅以代际间的文化传承促成了中华生态文明观的时代延续,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形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文章从人与自然价值统一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双重目的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生态发展观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涵,论证了新时代发展观对传统人类单向进步理念的超越以及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观的嬗变。文章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了自然界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双重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最终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双重发展和共同进步的价值目标,由此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 其他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用文明健康的方式喜迎国庆、欢度中秋,9月30日下午,校工会举办了以“践行新思想、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内蒙古大学“欢度国庆·喜迎中秋”教职工健步走活动。
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本次健步走活动于9月30日下午在南、北校区分三个时段举行,共有2300余名教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在和煦的秋风中,大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收获的喜悦,展现了内大人浓浓的爱国情!
/ 其他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胸怀伟大祖国、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奋斗激扬青春,10月1日早晨7:00,我校在南北校区同时举行升国旗仪式,为同学们上了特殊的一课。学校领导、全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教师代表及2020级全体新生参加了仪式。
国旗下,我们整装待发
2020年10月1日清晨6点30分,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2020级全体同学参加了升旗仪式。内大国旗班整装待发,南北校区全体师生分别于主楼前广场和操场集合,静待升旗仪式开始。
国旗下,我们心潮澎湃
早上7点整,金色的阳光洒向操场,照在每一个内大人的脸上,高昂激扬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升旗手将国旗高高扬起,眼前的那一抹红色,迎着十月的金风,与朝阳同时升起。
国旗飘扬,国歌雄壮。国歌唱响希望,国旗放飞理想。冉冉升起的不只是五星红旗,也是北疆儿女浓浓的爱国情。
在场师生热烈的目光紧紧跟随着红旗飞扬。抬头凝望国旗飘扬的瞬间,内大人将希望放飞在蓝天白云下,将自豪与骄傲寄托于五星红旗。
国旗下,我们雄心壮志
南北校区学生代表分别进行了国旗下演讲,浓浓的爱国情怀鼓舞了在场每一位师生。受到现场情绪感染,大家情绪高涨,纷纷举起了手中的标语牌,报国之志在心中激荡。
五星红旗
你承载着中国71年风雨兼程的峥嵘岁月
你见证着中国71年不断奋进的拼搏历史
你见过边疆海防战士站岗时的坚毅
你见过大国工匠测量计算时的耐心
你见过莘莘学子努力奋斗时的坚定
中华儿女的每一次努力
中国前进的每一步
都有你的身影陪伴左右
红旗在
华夏儿女奋斗的方向就在
伟大祖国美好的明天就在
当奔腾的长江卷起无数晶莹的浪花
当广袤的草原回荡着深情的马头琴声
中华儿女在此向祖国母亲致敬
生日快乐
我的祖国
/ 其他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近期公布,我校组织投标的唯一一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建新教授主持申报的《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经教育部社科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获准立项,填补了“十三五”我校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空白,位居全区之首。
《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年2月提出选送的选题,该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通过对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了解唐王朝的开放与大国气派、唐代中西文化及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胡人、西域的音乐、艺术、乐舞以及宗教、风俗、物产等;了解“丝绸之路”在唐人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勾勒出陈子昂、岑参、高适、崔颢、王昌龄、王维等诗人的“丝绸之路”行迹,揭示其作品的情感内涵、美学风格与价值影响,进而探求唐人的文化品格与美学追求,凸显唐代“丝绸之路”的特殊价值,证明历史与今天的紧密联系,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供丰富多元的历史依据。
据悉,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国仅有51项,获准立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仅此一项。
学校要求文科各学院、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等以此为契机,结合“十四五”规划,积极准备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工作,每个学院、基地、团队要至少准备1项重大选题,积极组织,精心论证,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 其他
我校2020年暑期开展对受助学生进行家访活动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内蒙古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调研工作办法(试行)》文件及学校的相关部署,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送入家中,我校蒙古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学院以及教务处民族预科班在学院主要领导带领下,综合考虑学生的建档等级和家庭情况,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2020年暑假家访活动,共计受访学生85名。
考虑疫情防控因素,此次家访在内蒙古境内开展,各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分别走访了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等地,重点询问了疫情期间学生和家长的生活情况、心理状态以及学生网课的学习情况、线下的复习情况,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表现。
走访期间,老师们向学生家长详细介绍了国家资助政策及我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对面地向学生介绍就业的形势和相关注意事项,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并提供就业的信息。而针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发展,学生家长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我校资助政策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直以来,学校及学院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培养和教育,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通过此次家访,学院进一步了解了部分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健康状态,加强了学院与贫困生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让贫困生感受到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关爱。
老师们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确保了学生稳定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次家访过后,师生间距离缩短了,贫困生的自信增强了。同时老师进一步认识到学生工作责任重大,也增强了做好学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老师还鼓励学生们要勇于克服困难,磨练意志,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完成学业继续深造,这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更加坚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线下组的老师也代表学院给贫困家庭送去了慰问品,受访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关心和帮助表示非常感谢。下一步,将对相关资助政策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家庭条件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做到精准帮扶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推进资助育人工作落实落地。在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另外,此次受访学生的家长表示,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能让学生家庭和学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学校开展的家访活动表示大力支持与肯定。
家访活动有益于学生成长,并能进一步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