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我校充分发挥多学科支撑优势,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着力产出一流理论和实践成果,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引和铸魂育人的作用。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关注”专栏发表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忠教授和博士生贺伟艺合作的文章《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价值和指引》。
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价值和指引
贺伟艺 张志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考察江西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而且进一步强调,“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高校肩负着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处,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井冈山精神是铸魂育人的宝贵红色资源,具有深厚的育人价值功能,对高校思政育人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也是高校思政育人的精神指引。
以理想信念为引领,坚定执着追理想。井冈山斗争时期,正因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了革命理想,坚定了革命信念。井冈山斗争初期,毛泽东面对“红旗能够打多久”的质疑,始终坚定建立红色政权的信念,先后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辉巨著,有力地论证和回答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执着追求的精神,是理想信念不变、革命红旗不倒的真正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更要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敢于胜利。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应以理想信念为引领。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政课的主线中。因此,对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的学习以及对井冈山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大力弘扬,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首先要更好地讲解和诠释井冈山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之所以胜利的内在缘由。其次,要使大学生学习“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井冈山精神,从而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再次,要把井冈山精神变成推动大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引领大学生拥有爱国情怀,树立集体意识,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
以探索创新为方法,实事求是闯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经过流血斗争而不断探索的结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受到重创,放弃攻打长沙转而在井冈山继续革命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进行革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和独辟蹊径、实事求是精神的集中体现。井冈山革命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时代,我们更要“发扬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切实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扬“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从高校思政育人角度来说,“实事”是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实践了解高校育人的内在规律,“求是”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探索适合高校的育人之路。首先,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设计、循序渐进,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次,要适应新时代对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创新传播平台、创新教育模式等,打造学生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模式,探求高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径。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守好育人主阵地,艰苦奋斗攻难关。井冈山斗争是在广大军民艰苦奋斗攻克前所未有的难关中进行的。在白色政权包围中,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的经济封锁,摆在井冈山军民面前的首先是粮食供给问题,能够吃到红米南瓜都是奢望;药品奇缺导致伤员无法救治,手术没有基本的医疗器械,甚至没有消毒药水。在经济封锁造成物资奇缺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及边界党组织领导军民打破湘赣两省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生产自救和反经济封锁的斗争,发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辉煌篇章。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的考验,我们必须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井冈山精神,敢于面对挑战,敢于迎难而上。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其次,要将井冈山斗争历史融入思政课,让井冈山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得到运用与升华,在高校思政育人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再次,要发挥新媒体优势,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走近红色历史,传播正确党史观正能量,以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攻克师资、技术、方法等各方面的难题,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
以队伍建设为基石,依靠群众求胜利。紧紧依靠群众,是井冈山斗争的重要基础。井冈山斗争是党的群众路线开始萌芽和创立的时期,党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维护群众利益的行动落实到方方面面。这一时期,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实行土地革命,为广大贫苦农民解决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党充分体察人民疾苦,关心群众生活,用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困难。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始,党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新时代,要坚持唯物史观,大力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始终,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固基石。
高校思政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工程的重要基石。首先,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是做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其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高校应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成长培养机制,要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素质,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与亲和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再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以躬身笃行引领学生,做“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好老师”。
总之,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继续大力学习和发扬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形成育人合力,实现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新成效,让井冈山精神在高校思政育人中永放光芒!
/ 其他
亲爱的2022届毕业生
离开校园已十天有余
笙歌初响 青春未央
在诗与远方的路上
你们将再续华章
母校在此
为你写下
毕业前夕的十天日记
请查收
愿你们前程似锦
在青春赛道跑出最好的成绩
无论走到哪里
内大都为你加油!
2022.6.16 2022届毕业生顺利返校
伴着清晨的阳光,各职能部门、学院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精神饱满地来到岗位,迎候学子们的归来。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等校领导分组来到四个校区,现场指导各环节工作,慰问学生志愿者及工作人员,与学生亲切交流并寄予殷切的嘱托。
2022.6.17、18 后勤保障到位,为返校护航
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教学楼、校车…它们期待着你的身影出现;食堂阿姨、宿管阿姨、保洁阿姨、司机叔叔…他们,想念你很久了。
2022.6.19 服务基层毕业生座谈会召开
19日上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4号会议室召开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服务基层毕业生座谈会,为即将投身于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加油送行。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对将赴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一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担当时代大任的基层人;二是要志存高远,苦练本领,做勇于开拓创新的基层人;三是要脚踏实地,锤炼品格,做理想信念坚定的基层人。
2022.6.20 童趣之夜:一场难以忘怀的校园烧烤
这是专属于毕业生的一场狂欢,音乐、烧烤、灯光、还有朋友......
2022.6.21 丁香扎根·百日冲刺——2022届毕业生 夏季人才招聘会
21日,我校在南北校区分别举办了“丁香扎根·百日冲刺——2022届毕业生夏季人才招聘会”和“鄂尔多斯市企业走进内蒙古大学专场招聘会”。助力毕业生在北疆深深扎根,慢慢开花~~
2022.6.22 学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为团学干部和团员青年讲团课
22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为全校团学干部和团员青年作了题为《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民族复兴,努力锻造成党和人民殷切期待的先锋分子》的团课讲座。并提出三点希冀:做赤心向党,公而忘私,不负人民的红色青年;做勤学苦练,开拓进取,踔力奋进的向上青年;做知行合一,明辨笃行,求真务实的有为青年。
2022.6.22 校领导与毕业生代表举行午餐座谈会
22日,在2022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个人出资和党委副书记刘九万邀请20名来自各学院的毕业生代表共进午餐,并听取同学们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畅谈学校未来发展,为毕业生送上祝福。
2022.6.22 红毯之夜:一场扣人心弦的视觉盛宴
最灿烂的年华,最耀眼的时刻。毕业生们选择通过毕业红毯走秀来纪念自己的大学时光。这里是属于他们的舞台。
2022.6.23 部分学院毕业典礼顺利举行
举起手中的酒杯,端起满是寄语的蛋糕,佩戴沉甸甸的纪念徽章,在温柔的晚光下,在熟悉的学院楼前,同学们用相机记录着不舍,用微笑和眼泪怀念着四年的点滴。
2022.6.24 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早晨7点40分,盛夏的内蒙古大学校园草木葱茏,一派生机盎然,承载着浓浓的祝福与惦念,寄托着深深的关怀与期望。6310名内大学子身着学士服早已就座,静待大学四年的最后一场盛会。
2022.6.26 学生离校
当你拉着行李箱远去,便纵有万般不舍,都化成一句祝愿:祝你前程似锦,母校是你永远的家!
六月的骄阳检验着成熟与收获,也孕育着希望与梦想。6月16日至26日,我校近3000名毕业生,返校办完各项手续后,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美丽而熟悉的校园,开始全新的征程,至此,我校2022年毕业季工作圆满结束。
精心谋划,精细部署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返校工作,为迎接学生返校,成立了2022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研究制定了2022年春季学期《师生返校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学生返校组织工作方案》等,从学生返校的总体要求、工作流程、管理举措和责任分工等方面对学生返校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春季学期开学以来,学校数十次召开党委会、专题会议等研究部署学生返校工作。6月14日,在2022届毕业生及部分承担科研任务的研究生返校前夕,学校组织召开2022届毕业生返校暨毕业季工作部署会,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出席会议并对学生返校及毕业季工作再次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紧盯返校前、返校中和返校后三个关键环节,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络,不断完善细化各环节工作举措,加强督导检查。返校前,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带队到各校区校门、教学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重点场所、关键部位,检查疫情防控、安全保障、校园环境、食堂运行、公寓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准备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问题;返校期间,校领导又分组到四个校区,现场指导各环节工作,慰问学生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并督促各单位要切实保障师生在校期间日常各项生活所需。返校后,校领导对毕业生表达了殷切期望和祝福。6月19日,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副校长刘永斌出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服务基层毕业生座谈会,与服务基层的12名毕业生代表座谈;6月22日,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为全校团员青年和团学干部作了题为《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民族复兴,努力锻造成党和人民殷切期待的先锋分子》团课讲座。刘志彧对毕业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谨记我校“求真务实”的校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磨练本领,实现自身价值。6月22日,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个人出资和党委副书记刘九万邀请20名来自各学院的毕业生代表共进午餐,并听取同学们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畅谈学校未来发展,为毕业生送上祝福。
校领导对返校学生的关心关注,对大家的困惑的耐心解答,对同学们的殷切勉励,让大家受益匪浅,为大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提振了信心。
精准发力,用心服务
毕业生返校期间,各学院、部门通力协作,将师生员工健康安全置于首位,着力打造流程“闭环”,确保各项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切实为返校提供细致周到、贴心暖心的服务,让毕业生留下了美好回忆。
党政办公室加强指挥调度,分别在南校区、北校区设立了指挥部,全面指挥调度后勤保障服务、核酸检测、学生管理、教工管理等各项工作,周密安排学生返校后各校区闭环通勤车辆,精心安排毕业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做细做实各项管理服务工作。
学生工作处在学生返校前提前摸排返校行程、车次、到校时间等信息,返校后实时统计返校学生人数,组织学生做好核酸检测,还通过“内大学工”公众号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安全返校、顺利返校,实现精细化、精准化学生管理,确保校园教学生活秩序安定有序奠定了基础。
教务处于学生返校期间集中进行了3867名本科生、556名专科生毕业审定和学士学位授予审核工作,完成了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制证工作,及时发放给学生,并完成了学历信息注册工作。
研究生院组织召开了“内蒙古大学第十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完成了1887名研究生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制作、发放和学籍档案的转递。
保卫处把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学生返校前,根据四个校区校门实际,设立学生返校专用通道,累积购置消毒地毯7块、帐篷14顶、隔离柱600个、测温仪20台、一米线700米,把核验青城码、测温、行李消杀、通道机刷卡等工作落实到人,从严实施入校流程,对情况异常学生根据实际实行“一人一策”管理,做好闭环秩序条件保障;学生返校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落实闭环管理,四个校区每日组织巡逻队全员144人次进行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治安巡逻,每日组织96名安保人员负责校园出入口及人员入校管控,确保四个校区返校报到点执勤、校园巡逻、核酸检测场地秩序维护工作正常进行。闭环管理期间,保卫处还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切实加强了信息摸排、人员管控和相关预警、处置,保障了学生入校、核酸检测、校园招聘会、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顺利进行。
为做好学生返校后各项服务工作,一部分教职工需要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园进行封闭管理。在学生返校前,人事处已经构建起“三档一卡”的教职工防疫规范,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新冠肺炎疫苗加强针剂的接种,完成多次全校教职工核酸检测。学生返校期间,根据学校疫情防控需要,与学院科学精准核定闭环管理人员,全校分两批共组织安排2346人次教职工进行校园封闭管理,并且严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和属地防疫要求,分别对四个校区的闭环管理教职工进行核酸检测。人事处还贴心地为封闭的教职工妥善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校工会结合需求,紧急组织洗漱包(包括毛巾、牙刷、牙膏、洗发水、洗面奶、花露水、藿香正气水、充电宝、充电线等)、水果包(包括水果、酸奶、冰糖、降暑降火饮品等)等慰问品,极大保障了教职工在校期间的工作和生活。
在学生返校期间,党委组织部、校工会、团委紧急组织45名教师志愿者,分别在四个校区的学生报到处、核酸检测点、食堂、隔离观测点等岗位协助学生报到、核酸检测点扫码、为东校区学生送餐打餐、维持其他校区食堂就餐秩序和为隔离点隔离人员送餐等工作。这些忙碌在各个校区的穿着红色马夹的身影,时时感动着师生。
后勤保障处组织职工在学生返校前后分别对四个校区的26栋公寓楼、16栋教学楼宇、学生食堂各餐厅、开水房进行消杀。在学生返校期间尤其加强学校各出入口、学生报到通道、核酸检测点等重要地段,各楼宇卫生间、走廊、大厅等公共区域的消杀次数,做到应消尽消,不留死角。
校医院全部人员在学生返校期间承担起核酸采样及医疗保障工作,在37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他们身穿防护服,虽然汗流浃背、全身浸湿,但每天从早到晚对师生进行不定人数、不定时间段的核酸采样。6月16日-26日,共完成16轮26296人次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医疗保障组医生更是恪尽职守,认真对待发热学生的转诊、流调、转运、急救等保障工作。为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水电中心加强对校内供水设施与设备的巡查,并委托检测单位对南北校区四个院的校内供水进行了水样提取与水质检测,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学生返校期间水电中心每日对校园内各取水点、储水点、饮水机及管线设施进行巡查,各校区开水房按照开放时间倡导打水学生分流、分散,避免人员集中,全力保障返校学生饮用和生活用水安全;并组织职工对各校区公共照明进行了检修,为校内各学生报到点、核酸检测点安装了临时照明灯具,保障校内各公共区域、工作区域的夜间照明。校园环境中心在毕业生返校期间对核酸检测点、主要通道、人员密集地进行道路洒水,加大喷洒频次,一天喷洒4次,全力做好高温天气降尘降温工作;对学生公寓、食堂周边儿的道路加强清洗、打扫,对毕业生拍照留念的重要地段,加大清扫频次清扫力度,给师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膳食中心在每个食堂出入口放置人脸识别智能体温检测仪,并按疫情防控要求摆放隔离桩200个,正式投入使用北校区新食堂,积极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欢迎毕业生回家。学生返校期间,膳食中心在北校区东院活动中心二楼门厅开设了临时售餐点,重新布置了南校区教工就餐区,共推出60余种荤菜、30余种素材,20余种主食花样和10余种汤类。每日午餐时间免费向就餐师生、职工赠送水果、酸奶、绿豆汤等,累计送出西瓜7000余斤,香瓜3800余斤,苹果4100余斤,油桃3800余斤,酸奶18000余个。为让受疫情影响无法返校的毕业生随时能够感受母校的温暖和关爱,膳食中心精心制作餐券,开展暖心餐赠送活动,餐券有效期为10年。为弥补因封闭管理导致毕业生聚餐不便的遗憾,膳食中心在北校区东院、南校区东院开设暖心夜市,同学们通过烤串、大窑、冒菜的组合再次围桌而坐,畅谈人生理想,增进感情。
面对“最难就业季”,学校高度重视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就业处春季学期开始便进入“战时状态”,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返校期间,学生就业处在南北校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就’在鄂尔多斯,‘职’创人生未来——鄂尔多斯市企业走进内蒙古大学专场招聘会”和“丁香扎根·百日冲刺——内蒙古大学2022届毕业生夏季人才招聘会”,助力毕业生就业。本次线下招聘会共计参会单位97家,提供招聘岗位2859个,涵盖能源化工类、生产机械类、教育教师类等企事业单位,吸引1150人次进场洽谈交流;线上招聘会参会单位165家,提供招聘岗位共计5130个,参会学生总计8035人,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了优质服务平台。
学生返校期间,奥都资产经营公司交通服务部的15名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保证24小时值班在岗,圆满完成返校期间北校区、东校区之间闭环通勤车运行工作。20日至26日早7:40至晚22:30,每天发车10个班次,共发车196台次,运送学生约11800人次。公司安排专门服务人员,负责通勤车往返调度,疏导学生有序乘车,并保证夜间等突发情况用车,确保每位学生安全高效往返通勤。同时派遣专人专车,配合后勤保障处从北校区为东校区学生提供送餐服务,共发车104台次。协助后勤保障处设置各校区邮政行李收寄网点,并组织各校区快递派送网点集中人力物力,安全快捷的为毕业生开展校园内行李收寄业务。南校区东、西院及北校区东院快递点共为学生派发快递11372件,同时每日定时对快递包裹及环境进行消毒消杀,做好疫情防控安全工作。返校前完成充足的人员、货品等准备工作,并与团委、学工处、就业处配合完成了毕业生纪念品套盒的定制及发放,在学生返校时接收到学校暖暖的心意。返校期间三个校区共开放超市等服务网点10处,参与闭环服务人员30余人,对各校区内超市、水果店等经营场所执行日检查制度,保障四个校区学生的食品安全和供给质量,使毕业生再次感受了学校浓浓的关爱。
用情陪伴 温暖送行
学生返校前,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会、团委、卡务中心在微信公众号、今日校园APP上还提前推送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内蒙古大学师生指导手册》《学校返校温馨提示》等,在校园设置“欢迎回家,在内大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风景”的红色门型展架,校园道路两侧、楼宇旁挂出“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内蒙古大学这千余天,因为有你所以更精彩”等励志标语,这样的合影打卡点有100多处,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学生返校后,为丰富学校闭环管理期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毕业年级同学间“共叙情谊”的需要,做好毕业生的爱校教育,校团委组织了“童趣之夜”“动感之夜”“ 2022届毕业生红毯秀暨毕业晚会”等活动,在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办前,组织了暖场表演合唱《你曾是少年》。6月24日上午,
/ 其他
"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
——内大星辉系列之十八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我校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以青春奋斗的姿态勇担使命,扎根北疆、奉献国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激扬奋斗之志、砥砺奋斗之行,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中收获无限精彩。内大融媒体推出“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内大星辉系列。
我校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郭宇围自治区 “向上向善好青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领略青春风采,为他加油喝彩!
76天的推选人推荐
从924位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中出线
我校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郭宇
作为2022年
“内蒙古向上向善好青年”
3155号推选人
进入网络点赞环节
01 是谁
郭宇,男,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先后担任班长、学院学生会部长、党支部书记、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学院团总支委员,学校第一届资助宣讲团成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两次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三次获得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学业优秀奖学金、三次获得内蒙古大学单项奖学金。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内蒙古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优秀团员”、四次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曾获得第十一届、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内蒙古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专业)内蒙古赛区三等奖。曾获得璀璨群星耀内大“文艺之星”标兵(提名)荣誉称号、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共读一本书”一等奖、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与iGroup联合举办的“WEL数据库‘寻宝奇兵’经典作品检索达人挑战赛”二等奖、中国知网“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三等奖。
02 勤学
在学习科研中,郭宇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永不服输的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扩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本科期间参与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Hamilton矩阵广义逆的表示》,项目成果获得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专业)中均有获奖。在本科期间共获得各类奖学金八项,其中两次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三次获得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学业优秀奖学金,三次获得内蒙古大学单项奖学金。
2019年他留校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图像去噪、去马赛克算法研究。硕士期间,他在认真研究传统插值去马赛克算法的内在关系和图像去噪、去马赛克及其最优组合问题的基础上,阐释了在图像成像管线中去噪和去马赛克的组合关系,解决了先去马赛克成像管线的去噪难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联合去马赛克去噪算法、轻量级彩色图像去噪算法和基于低秩协方差的灰度图像去噪算法。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Signal Process. Lett.(SCI二区),SIAM J. Imaging Sci.(SCI二区),Image Process. On Line(ESCI)等国际知名期刊。主持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一项,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科研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了第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和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银奖。研究生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进入博士学习研究阶段,他将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从事卫星遥感图像的深度估计与3D重建研究。
03 上进
在内蒙古大学求学的七年中,他也做了七年学生工作。七年里,他深刻地认识到工作不仅需要创意创新,更需要耐心细致。从班长、党支部书记再到学生会部长、研究生会主席,他一直团结同学,以服务同学为己任。他带领支部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组织支部党员们一起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他不断创新党支部工作方式,完善细化党支部发展党员流程,真正让每一位想靠近组织的同学都能找到组织,让每一位积极分子都得到充分的考察培养,让支部每一位同志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位同志主动践行了“每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04 向善
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在2020年2月-3月,他响应党中央团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并获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团委的表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参与“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公益项目,协助整理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身份资料信息,目前这些资料已经移交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保存。
/ 学生原创作品
人生的任何一刻的精彩
都或许在平行宇宙之间
瞬息绽放
成为“你”,奔向“你”
——《重逢·给未来的自己》
2022年毕业季
《重逢 · 给未来的自己》MV
在毕业典礼上首次播放
引发不少学子共情
那些曾是毕业季的观众
如今却成为了毕业季的主角
那些意气风发美好的时光年华
在视频中不时地闪现
那些一点一滴的生活中的小事
却是大家成长的必经之路
今天,校融媒体中心烁宁工作室
倾情推出电影版
搬好小板凳
一起来看吧
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思维碰撞
诞生想法、执笔、创作、
修改、拍摄、后期...
历经时间打磨
2022年《重逢·给未来的自己》淬炼而出
并以MV和微电影两种形式呈现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走近
《重逢·给未来的自己》创作团队
揭秘幕后的故事
主创团队
烁宁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导演
希望你们在短片中看到过去的自己,也看到未来的自己,与内大相遇,与自己相遇,在青春的岁月里熠熠生辉,在内大遇见你是最美的风景,毕业快乐。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普朝春 工作室执行负责人、统筹策划、后期剪辑
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勇于尝试,突破自我,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希望各位不管在怎样的困境中,不骄不躁,坚持自己的理想!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刘丁荣 统筹策划、现场导演、摄影
最后能够成功杀青,离不开老师的时刻关注与帮助,也离不开各位演职人员的支持与配合,感谢所有参演人员的包容与谅解,真的真的辛苦大家了!
2020级新闻学专业 秦一凡 摄影
相遇就会有离别,拍摄已经结束,但大家一起分享的蛋糕、吃烧烤时打过的扑克牌、学长学姐递来的冰水……这些都将是我在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学长学姐们,毕业快乐!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宋沐轩 文案策划、协调沟通
真的非常感谢所有支持拍摄工作的学长学姐。祝学长学姐们毕业快乐,前途似锦,顶峰相见~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陈佳 剧本策划
感谢剧本组的成员们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每一个想法,每一处细节,都是一场“头脑风暴”,期待再一次的合作!
主创对话
Q1《重逢·给未来的自己》在播放时一度引发学生的关注,本片想要向大家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
烁宁老师:
《重逢·给未来的自己》是送给2022届毕业生的礼物,我们以四年前初见内大的自己与四年后毕业的自己进行对话,用优秀毕业生的真实事迹展现内大四年生活中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平行宇宙里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希望你能不留遗憾地重新过好这四年。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普朝春:
可能大家会感到奇怪,明明是现在的“自己”给四年前的“自己”些许忠告,为什么片名却是“给未来的自己”呢?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就算平行时空真的存在,曾经经历过的事也无法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那若隐若现的未来。
Q2 在众多毕业季视频中,《重逢·给未来的自己》没有选择传统的MV形式,而是融入了剧情。是出自什么样的考量选择加入剧情的形式呢?它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刘丁荣:
我们想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反映真实的毕业生生活。片中的主角原型更贴近大众,让每个毕业生都能在那些简单朴实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回忆起生活中细微的点滴,回忆起校园里那些欢笑的日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平凡也好,优秀也罢,大学四年的步步前行,是经历,也是成长,用剧情的推进来展现能够让每位毕业生找到自己走过的路,铭记过去从何处来,才能坚定未来向何处去。
Q3 《重逢·给未来的自己》中是以优秀毕业生的真实事迹为蓝本进行改变创作,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烁宁老师:
从策划到筹备历时一个多月,中间经历了疫情,毕业生无法如期返校,返校后闭环管理等突发状况,好在一切都井然有序地完成了。感谢工作室所有小伙伴的努力付出,感谢所有参演制作的老师同学,感谢所有协调拍摄的部门和领导,成片虽有不足,但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创作过程,那就是痛且快乐着。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普朝春:
既然是真实事迹改编,我们原本的计划就是让原型来饰演自己的角色,但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让其他同学来饰演这些角色。其实这样做不管是原型自己、演员还是他们的熟人看这片子都会感觉非常奇怪,但这实属无奈之举,在此非常非常感谢原型们的理解和各位演员的支持。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宋沐轩:
在短片的制作过程中,我主要负责演员的沟通对接以及文案策划。在最开始的寻找演员过程中,我们邀请了许多毕业生述说自己的大学经历,将真实的故事编制进脚本,丰满的情节源于真实的生活。但由于疫情防控,拍摄的时间地点改动较大,其他地区的学长学姐不能提前返校,又重新邀请了呼和浩特本地的毕业生们参演。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时间冲突等意外情况,好在成片令人欣喜。
Q4 在《重逢·给未来的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给你留下哪些难忘的幕后故事?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刘丁荣:
由于疫情当下,拍摄任务紧急,各个方面没有那么方便,所以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次的沟通协调,申请拍摄场景,沟通拍摄人员,“强迫”演员们配合,顶着太阳拍摄,压榨休息时间,让我俨然一副“周扒皮”模样。
2020级新闻学专业 秦一凡:
从第一天拍摄时的手忙脚乱到最后的一声“咔”,为期两周的拍摄就这样结束了。这两周里有疲惫,但更多的是和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充实与快乐。
此外这次经历让我收获很多。初看脚本感觉并不复杂,然而当我真正上手去拍摄时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不断解决各种镜头、灯光、场景构图问题,进一步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陈佳:
通过参与本次毕业季短片的剧本制作,我们对剧本的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仅仅是皮毛,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去实践。当然,也十分荣幸能够为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做一些事情。
演员专访
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刘杨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十分有幸能够出演这部原创短片,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背后的内大教室、街头、图书馆都代表了我们在内大四年的记忆和风景,一声声的“咔”让我明白了拍摄和创作的不易。
2018级哲学专业 白雨妍
毕业视频《重逢·给未来的自己》围绕着初入大学校园的主人公与未来自己的重逢而展开,演绎着主人公在身边朋友的影响下、在自身的改变中不断成长的过程。作为众多大学生中的一员,本次视频的拍摄我只“客串”了很小一部分,但我在短暂的时间里面感受到了导演、摄影以及演员们的认真和投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以未来的自己为目标在生活中不断进步着的,在美好的校园生活中,相信我们能“一起向未来”,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2018级哲学专业 付强
第一次亲历拍摄,让我切身见证了短片拍摄的另一番“天地”。从剧本的写作、改编到实地取景拍摄,我看到了工作人员丰富的活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辛勤的付出。拍摄主题不仅让我重新回忆并致敬已经流逝的光阴中的自我,也让我感恩成就自己的母校,更让我憧憬和期待未来的自己。
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柴皓凯
印象里大学期间我一直在参与毕业季的拍摄任务,当时看着往年的一届届学长学姐们毕业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最后一次轮到了自己毕业的时候,还是有些感慨的,尤其是在最后一个场景拍完杀青的时候,毕业季剧组在三楼清真食堂把道具蛋糕插上蜡烛点亮,大家用生日快乐歌的调唱“祝你毕业快乐”、一起吹蜡烛、一起许愿、一起“过生日”的时候。你真的会感觉到时间简直快的不像话。在这里也要真的非常感谢各位参与这个项目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大家在疫情期间能够克服千般困难去完成毕业季视频的制作,在制作组大部分同学无法返校的情况下,通过远程协作不辞辛苦的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最后也想要祝愿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邱钰妮
在拍摄的过程中回忆起很多从大一到大四发生的故事,感觉校园里的每一处都有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快乐。想对未来的自己说,保持少年的勇气和决心,坚定勇敢的走下去吧。永远不会忘记这灿烂美好的四年,这是我最为珍贵的一段旅程。再见啦,同学们老师们;再见啦,内蒙古大学。愿我们再相逢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有甘之如饴的坚持
都是因为热爱
光影与人物交织
创新与现实交汇
烁宁新媒体工作室将继续
推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将继续在路上
为热爱发光
/ 学生原创作品
祖国正北方 亮丽风景线
用文物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历史滋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内大融媒体平台"青春思享课第三季“倾力推出: 云赏文物一一千年草原的文化交响。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
让我们随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孙璐老师一起在内蒙访古,探寻古老草原的文明印迹!
考古,是为了证明那些没有被文字记载过的人,曾经活过。在仰韶文化发现和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考古工作者发来贺信。总书记说:“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北疆内蒙古是承载了多民族生活交融的土地。万里长城蜿蜒伸展,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内外的人民往来不绝,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北疆,书写了北疆悠久的历史,也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北疆的文字记载往往不如中原的详尽,但北疆人民生活的痕迹却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历经百年考古,我们对内蒙古的古代文化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今天,我们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富有代表性的十个遗址,让我们追随考古人的脚步,透过这十个遗址,来看看内蒙古的灿烂历史文化吧。
—— 主持人: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孙璐副教授
阴山岩画——河套远古文明的千里画廊
在连绵的阴山脚下,古老的先民们在此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将他们生活的场景绘制在岩石之上,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年的故事与传说。
阴山岩画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分布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内蒙巴彦淖尔市境内。早在公元5世纪时,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就是按照《水经注》提供的线索,在阿拉善左旗及至乌拉特中后旗的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40-70公里的阴山狼山地区发现了近万幅的岩画,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年代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阴山先民们将生活的场景和心中的祈愿刻在岩石上,汇报给上天。后世的人们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岩画的创作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而匈奴人就在这一带的群山中度过了他们在历史上的襁褓岁月和青春时代。
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圆穴等大量的符号、标记等。
这些岩画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动物是被刻画最多的,与当时尚处于狩猎或放牧时代的游牧民族来说,是息息相关的。
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均显示出先民们敏锐的观察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阴山岩画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共同缔造的,真实地记录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它像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大观园,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直射或折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它的发现对研究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为史前史、艺术史、民俗学、人类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开辟了新的领域。
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重要的元素,是反映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千里画廊,是河套先民留给后人的一部无字天书。阴山岩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河套文化,是反映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历史的千里画廊,世界只有少数岩画遗迹可与之媲美。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文化价值而言,阴山岩画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孙璐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马具、北方游牧民族考古、东北亚考古,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韩国百济、新罗、加耶马具综合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 其他
维护国家安全、加强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责任。切实扛起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开创新时代强边固防新局面;切实担负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绿色成为内蒙古的发展底色。
近日,《内蒙古日报·论道》发表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杜海英的文章《坚决守好安全发展底线》。
01 维护国家安全 加强民族团结
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安危,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我们要时刻绷紧政治安全这根弦,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策策略、科学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细化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构筑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铜墙铁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处理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是关系祖国统一、边疆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责任。要见微知著,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战略思维,有效防范民族工作领域的各种风险隐患,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维护国家安全、加强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责任。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工作中,要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内蒙古的民族工作。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努力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走在前、作表率。
02 深化军民融合 守护边疆安宁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内蒙古有36万多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边境口岸众多,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维护国防安全和边境口岸和谐稳定的使命艰巨。
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要立足实际,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要切实扛起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军民合力共建边防,发挥军警民联防的特色和优势,周密组织边境管控,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防。做好国防动员、军民融合、人民防空等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新局面。
03 筑牢生态屏障 推动绿色发展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内蒙古,那一定是绿色。近年来,我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 加快全行业全领域绿色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奋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要切实担负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坚定生态优先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追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要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让绿色成为内蒙古的发展底色。
安全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作者介绍
杜海英,女,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其他
"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
——内大星辉系列之十九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我校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以青春奋斗的姿态勇担使命,扎根北疆、奉献国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激扬奋斗之志、砥砺奋斗之行,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中收获无限精彩。内大融媒体推出“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内大星辉系列。
近日,我校本科生标兵奖学金评奖结果揭晓,内大之星、文艺之星、学术之星等十一项标兵奖学金获得者脱颖而出。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样子,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三位学术之星,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学术之星
01.杜昊
杜昊,男,共青团员,计算机学院2018级软件工程系学生,成绩优异,在专业 101 人中排名第一。他作为一名大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在学术竞赛中,多次为校争光,2021 学年,曾在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个人国家级二等奖和个人国家级三等奖。在科研方面,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分别以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曾获得的荣誉:
1.2021 学年获得程序设计天梯赛个人国家级二等奖;
2.2021 学年获得蓝桥杯 C/C++大学 A 组全国三等奖;
3.2021 学年获得 CCPC 东北赛区三等奖;
4.2020 学年获得 ICPC 西北部赛区银奖;
5.2021 学年获得蓝桥杯 C/C++大学 A 组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
6.2021 学年获得 CCPC 内蒙古自治区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
7.2021 学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三好学生;
8.2021 学年获得内蒙古大学云亭奖。
02.王淇
王淇,男,中共预备党员,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土地资源管理系学生。他积极认真、刻苦努力,前六学期成绩排名 2/39,学分绩 3.83/4,现已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专业免试攻读硕士学位。他在平日学习中多次获学业优秀二、三等奖学金,获得了校级三好学生的称号;英语的学习上,雅思首考达到6.5 分,CET4:572,CET6:504,并曾前往英国 UWTSD 进行过交流学习;课堂之外,亦广为涉猎:多次参与学术会议,参与相关岗位实习,参加社会调研;在科研上,他完成并已发表 2 篇论文于中文核心期刊,一篇论文于英文 SSCI 一区期刊,并有数篇中英论文在投;在参与老师各项基金课题之余,该生也独立主持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到以研学为主题的“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多项比赛并取得校级、省级奖项。
03.张悦
张悦,女,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系,本科期间辅修法学双学位,学习成绩优异。在思想政治方面,她积极向上,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方面,她的绩点3.63,综测排名1/28,在2020年6月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以第二作者发表一篇 SCI 论文,积极参加学术类竞赛,曾获得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学业优秀奖学金一、二、三等奖,连续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区级三好学生等荣誉。在工作中,她曾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一职,做好师生间的桥梁作用,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曾获得单项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等奖,内蒙古大学旗帜网优秀设计员称号。在生活方面,她积极乐观,乐于帮助身边的人,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经常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 400 多小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04.王泽铭
王泽铭,女,中共党员,生态与环境学院2018级环境工程系,四年里,她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她自进入大学以来,就积极参与校内的文艺比赛,获得校级演讲比赛:“我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担子”一等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演讲与口才协会”中担任副社长,参与并组织社团活动,还曾担任校级脱口秀大赛初赛评委。她关心国内与国际动态,参与“APEC 未来之声线上初赛”,获得优秀奖。她长久担任团支书一职,协助班长共同管理班级事务,多次组织团日活动,开展团课教育,在团日活动中,组织同学参与游戏,答题竞猜等活动,在轻松自由地氛围中,向同学们传递正确地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组织思想。身为一名大学生,她不忘学习本分,努力钻研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参与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以“硬水修饰的沸石咪唑酯骨架(ZIFs)材料光催化降解抗生素废水”获得校级立项,在老师的指导下,她通过阅读大量英文文献,在《微生物学报》上发表了《湿度盐度 pH 协同驱动锡林河景观疣微菌群空间异质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掌握了 R 语言(部分软件包)、SPSS、Bigemap、Mega、Origin、Canoco 5 等软件的应用,增强了自学能力。
05.崔轶鹏
崔轶鹏,女,共青团员,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数理学基地系学生。在本学年中,她在科研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突破。首先,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PhysicaScripta 期刊(SCI 源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主要针对一类(2+1)-维 KdV 方程进行呼吸子解、lump解、分子解等在物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非线性局域波解的求解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多维非线性波动方程中复杂的非线性局域结构。其次,她在学术竞赛上获得了两项国家级奖项,在学习上认真刻苦,平均学分绩与综合成绩均名列班级第一;她积极参加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获得辩论赛团体一等奖等奖项,同时参加了内蒙古大学第二轮核酸检测信息录入工作等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四年里,她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学术方面表现突出。
06.张晨鑫
张晨鑫,男,中共党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系学生。在思想方面,他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旗帜鲜明,摆正政治立场,拥有崇高的政治追求。在学习方面,他的绩点排名两次获得学年第一,综合绩点排名 3/41,平均分排名1/41,综合测评排名 1/41。在科研方面,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多民族谚语研究”,项目编号16ZDA178;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用韵研究”,项目编号 202010126006;独著论文《清代蒙古族诗人梦麟汉文诗歌用韵研究》申报挑战杯竞赛,获得校级一等奖;主持课题“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用韵研究”,获得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在《汉字文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蒙古族涉动物俗语的文化特性研究》,独著。
/ 学生原创作品
7月7日,《内蒙古日报》在“文艺评论”版发表了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延花的专著《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相关评论文章,对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价值贡献做了介绍。
01
元代是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十分深入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时期。元代诗歌作为元代重要的文学体裁,作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受固有文学观念影响,学术界将元代文学研究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元曲上,对于其它文学体裁关注较少。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学术观念的转变,元诗、元文等文学体裁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延花长期致力于元代文学的研究,撰有《从元代上都扈从诗看滦阳民俗》等论文,这些成果阐明了元代诗歌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是作者又一力作,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学交融研究的重要成果。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选择“蒙汉文学交融”作为研究视角,兼具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过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学也在相互影响中,得以不断丰富与升华。近些年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蒙汉文化交融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蒙汉文学关系史》《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等成果,但从民族文学关系的视角研究元代诗歌的成果还未产生,因此《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02
从研究内容来说,全书分为8章,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梳理了诗歌在元代蒙汉文化交融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是元代蒙汉文化、文学交融的概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演进。该章从宏观上概论了元代蒙汉文化、文学交融的进程,为后续深入阐释奠定基础。
第二、三、四章通过对元代汉族诗人和蒙古族诗人诗作的分析,以诗歌反映的内容作为依据,分别论述了蒙古族对儒家、道教、佛教文化的崇尚,从侧面反映了元代对多元文化的有机整合。
第五章、第六章关注的是元代诗歌对两都巡幸制及草原民俗的书写。元朝为了加强漠北和中原地区的交流和联系,实行两都巡幸制,历时近百年。皇帝每年二三月离开大都,八九月返回,在上都驻跸的时间超过半年,期间,所有的国家政事都要在这里处理,上都成为设在草原上的政治中心。因而元朝的百司庶府在上都设有分院或者下属官署,各民族文臣或留守上都,或扈从上都。有诗作留存的诗人就有几十位,比如雍古部诗人马祖常、蒙古族文人萨都剌、葛逻禄诗人廼贤,汉族诗人就更多,如虞集、袁桷、贡奎等。作者在这些关于草原民俗的诗作中,关注到了诗歌中呈现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交融的内容。这说明元代将不同内涵的文明,容纳在中华区域文明整体范畴之中,这使元代诗歌也因描写内容上的新变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03
清人赵翼有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战争频发的时代,也孕育着一批伟大的诗人,他们用诗作来记录家国变迁。元朝的建立和灭亡,都伴随着规模巨大的战争,也促成了元初和元末战争诗的繁荣。《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第七章及第八章研究了元初和元末的战争诗,既有对家园残破、生灵涂炭的书写,又有诗人们复杂心态的流露。这些诗作反映了元人对战乱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赵延花系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有《鄂温克族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版),《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6ZDA176)的成果。
/ 其他
与校园一别七月
曾深夜几度梦回
红墙绿树,喜鹊枝头闹
碧波荡漾,邻伴声声笑
IMUers走过的内大角落
与未宣之于口的默契
是否也有你的宝藏回忆?
花香弥漫的地方
心随风动 寻觅幽芳
得见内大别样风景
某日书页间酿出了花香
才唤醒慢慢远去的年岁
苍翠欲滴的地方
春华尽后满园葱郁
片片盛满午后日光
蝉鸣不休
而我们悄悄走过
生怕惊扰了这场音乐会
水趣盎然的地方
片片云朵飘去思念
微风袭来 丝丝清凉
湖面碧波荡漾
共赏美景 享世间芳华
坐看湖光波影
不期而遇的地方
等待越长久
重逢更幸福
桃李湖畔,见垂柳依依
绿草茵茵,喜鹊近家迎
孤独的守望者们
等待着IMUers的归来
夕阳绚烂的地方
于夕阳绚烂下初遇
蓦然回首故人依旧
人间融融暖色
此处便是心安
月白风清的地方
夜晚的内大静谧不语
走出教学楼的学子瞥见了月色
想必月明人尽望
而我与你独享这轮清辉
春诵夏弦的地方
学子朝气蓬勃
笔下行云流水
微凉夜色下
曙光就在前路
追梦身影于朝阳
星光不忘赶路人
人生处处是风景
一花一叶总关情
潮水般的记忆
在脑海中熠熠生辉
何日能回到你的怀抱
寻觅故地风光
不久,会有青涩学子迈入校门
带着好奇与憧憬打量
那时,请跟我来
有一个地方
只有IMUers知道……
/ 其它
为庆祝第39个教师节,积极开展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的宣传教育工作,9月9—10日,在校党委的大力关怀与支持下,大型原创校史题材话剧《桃李湖畔》于呼和浩特民族剧场诚意献礼。我校新入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500余人现场观看了精彩演出。
“这里是我的家,也是所有内大师生的精神家园。”波光粼粼的桃李湖见证着一代代心怀梦想的莘莘学子的成长,也守护着这片精神家园。90分钟的剧目缓缓落下,许多现场观众和演员不禁热泪盈眶。
由于部分演员毕业、升学,本场演出演员进行了替换。导演哈布日表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算是专业表演班的同学也很难有把握按时顺利开演,但是新手演员们顶住压力,一遍一遍的现场排练,一轮一轮的台词对练,终于在最后的呈现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而在这几百次的排练、重复和打磨中,“求真务实”的校训以及“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始终流淌于剧组。
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桃李湖畔》的整体舞台格调与剧组氛围也是温暖、诗意而充满正能量的。正如编剧在结尾中写到的那样,这桃李湖畔,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奋发努力的师生,有各民族兄弟姐妹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永远“波光粼粼、神采飞扬!”
灯光璀璨,大幕拉开,前辈们拼搏奉献的一生呈现在舞台上;灯光渐暗,大幕落下,青年学子踌躇满志势要再续前辈荣光。
本次演出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人事处策划,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通过深入挖掘演绎57级内大师生的故事,解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并引发强烈共鸣,让内大学子真切的感受到老一辈内大人的真挚情感、坚守传承以及深沉的责任意识。相信内大师生们定能汇聚磅礴力量,在新时代奋斗道路上,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 学生原创作品
2023年9月
124位青年教师
来到内大校园
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他们签下了与内大的立心之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王潇雨
做好连接者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连接的学问
老师扮演着连接理论与实践
连接知识与学生
连接国家需求与青年人才的重要角色
生态与环境学院 白杨
成为一名有情怀的老师
做好一湖两海治理工作
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为构筑我国北方绿色万里长城
贡献自己的力量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磊
成为一位有能量的老师
通过自己的行动
唤起学生对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好奇心
点燃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博
不仅让学生学好党的创新理论
还要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增强责任感 使命感
生命科学学院 刘星星
让师长们无私奉献的品质
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像遗传物质DNA一样
在前行的人类中代代相传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贾蕾
做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杠杆
经济管理学院 张建鹏
仰望星空的同时
也要脚踏实地
找寻初心的过程中
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建校66年以来
内蒙古大学已累计培养
170000余名毕业生
在教育强国伟业中
谱写出一曲曲宏伟壮丽的盛世长歌
每一位教师都牢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书育人,培根铸魂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正是因为有了饱含深情的笔墨
才能启智润心 培根铸魂
正是因为有了扎实严谨的学风
才能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
前行路上的脚步
铭记着每一位内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创新路上的足迹
书写着每一位内大教师的坚守与信念
一约既定便风雨无阻
这是内大教师的心声
更是内大教师对立心之约的践行
/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示广大教师时代风采,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内蒙古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桃李芬芳”系列人物访谈专栏。专栏第一期推出的是生命科学学院刘东军。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最美教师”获得者名单上,内蒙古大学刘东军研究员榜上有名。
刘东军,现任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理事。
他从教38年,积极拥护、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身心投入科研和教学工作,刻苦钻研,注重新思想、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以立德树人的理念教书育人,悉心培养人才;具有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长期以来,他紧紧围绕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草原家畜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以解决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家畜种业“卡脖子”难题为突破点,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成长为一名学科领军人才。
他先后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的60余篇,为我国绿色草原畜牧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科研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管牛、试管绵羊技术的研究
从1987年开始师从于“试管山羊之父”、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教授,开始进行草原家畜繁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在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培育出了我国首批冷冻保存“试管小鼠”,填补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牛羊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勤于钻研,吃苦耐劳。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培育出我国首胎“试管绵羊”和首批 “试管牛”,这项技术的成功,对加速内蒙古地区畜牧业良种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该科研成果为我国西部畜牧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内蒙古绒山羊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家畜品种,所产的山羊绒被称为“软黄金”、“纤维宝石”,是国际上最享盛誉的绒毛纤维。我国是世界上的羊绒生产大国,羊绒总产量约占世界羊绒总产量的70%。绒山羊养殖业是我国偏远落后地区、荒漠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一项重要产业,在农牧民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羊绒产业的蓬勃兴起,内蒙古绒山羊种质创新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我国绒山羊养殖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数量、个体性能退化,平均产绒量和绒质量降低、良种和杂交改良品种所占比例不高等种种问题,急待以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二次选育和品种改良。为了解决我国羊绒产业面临的这一“卡脖子”难题,从1990年开始,刘东军开始投身到内蒙古绒山羊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科研工作中。
三、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高水平人才培养
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刘东军十分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领域先后培养了4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70余名硕士研究生。同时承担了本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研究生《发育生物学》、《动物胚胎工程》以及本科生《动物生理学》等多门课程,获评了内蒙古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工作改革和创新,获得了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 其他
9月8日上午,我校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玉泉校区隆重举行,共同见证7295名新生加入内大这个大家庭。开学典礼上,校长武利民勉励同学们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弘扬内大学子的精气神,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奠定好今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根基。
涵养新时代内大学子的精气神
——在内蒙古大学 2023 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青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两个月前,我们在这里送走了2023 届毕业生,他们怀着美好的期盼和憧憬,带着内大学子的精气神去到祖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开始追逐新的人生梦想。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庆祝3993名本科新同学和3302名研究生新同学正式成为内大新主人,开启新的人生征程。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代表党委书记刘志彧同志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向一路指引陪伴同学们成长的父母和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青春,如艳阳下百卉之萌动;青春,如星火汇聚成希望和力量。除了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祝贺,我更想感谢正值青春、朝气蓬勃的你们选择了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内蒙古大学。这片根植深厚独特文化的土壤,将与大家双向奔赴,成为你们成就自我璀璨、放飞理想的青春之地。我们的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辉历史和远大愿景的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几所著名学府云集景从,倾力支援,选派150余位学术精英奔赴北疆帮助创建内蒙古大学,这些八方汇聚的创校先贤们口耕笔耘,厚德载物,用他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赤子情怀把名校积淀悠久的治学传统播撒在塞外草原,奠基了新生的内蒙古大学堪称全国一流的师资水平和崇高的大学精神。在66年的改革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代代内大人秉承着“求真务实”的校训和“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抓住了从普通高等学校到全国重点大学、从一般性建设院校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从地方建设院校到“省部共建”院校、从“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到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高校的四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学校办学实力和贡献水平不断实现新飞跃。我们开创了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的系统研究,破译了契丹小字,首创了植物生态学专业,培育出了世界首例首批试管牛羊,研制成功的示波器被用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试验,为我国“两弹一星”配套仪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两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朝戈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和政商界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地区发展进步、民族团结振兴、国家繁荣昌盛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就属于过去,未来等待创造。如今“接力棒”交到你们手里,我坚信你们代表着内蒙古大学的希望和明天,并将创造着内蒙古大学更加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回望过去,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十年来,广大青年在实现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贡献了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当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中心任务,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共进何所幸!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你们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成长舞台,但是如何把握好宝贵的校园时光,成长为主动作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国家发展实践中展现青春作为,或许大家还有些迷茫和困惑,所以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我想跟大家分享面对崭新的环境和充满无限可能的大学生活,如何涵养新时代内大学子的精气神,勇担时代交给青年人的使命。
涵养内大学子的精气神,要树立祖国至上的家国情怀。深厚的家国情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青年人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解决时代主题的强烈意愿,你们要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主动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我们的老校长乌兰夫同志面对国土沦陷、民不聊生的旧中国,胸怀救国志,肩负民族托,立志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不断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奉献,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不断追求,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不朽业绩。新时代以来,我们内大学子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肩负时代使命,投身基层一线,勇攀科技高峰,奋斗经济主战场,用青春的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同学们,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对科技和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时期,请你们要树立祖国至上的家国情怀,不要仅仅将一份体面的工作、一种安逸的生活作为求学目标,而是要在平凡的岗位中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洪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涵养内大学子的精气神,要掌握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要实现强国建设的远大志向,必须练就真本领,这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或许你们在高中阶段听过进入大学就解放、60分万岁之类的说法,步入大学,你们拥有了更多自由和更多选择,手机阅读、网络游戏等快餐式、碎片式、娱乐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在冲击着你们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潜心读书”和“宁静致远”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但请千万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记得刻苦努力、潜心学习依然是大学生活最基本的任务。同学们,请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吸取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领略各领域优秀学者老师的言传身教;请学好每一门教材,这些教材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是知识精华的荟萃;请用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扎实的专业基础才是你们今后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大学教育的价值不止在于让学生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要训练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正在重塑世界面貌,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数字孪生、基因编辑、量子技术、机器人等技术突破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或许以前图书馆馆员是我们的“搜索引擎”,我们需要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获取知识;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成为我们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查找信息;去年11月底,随着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又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这个变革的新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而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是青年立足时代发展大势的关键,能力的背后则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因此,大家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在不同课程中发散思维、在大师讲座中启迪心智、在图书馆中博览群书、在实验室中倾情探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洞察社会,拼尽全力汲取知识、多学本领。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一如既往地保持对知识的热爱,保持勤奋踏实的精神,克服惰性,舍弃安逸,发挥吃苦精神,勤奋钻研,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今后以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涵养内大学子的精气神,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意味着要有超强创造性思辨能力,绝不能困于已有的成就,而是要跳出舒适圈,探索未知的领域,未知则意味着没有先例和参考,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尤其在座有许多马上要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们,研究生阶段是奠定学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时期。你们要有怀疑精神,因为无疑就不会有异,无异就不会有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权威不轻信、不盲从,敏于生疑、勇于存疑、敢于质疑,践行求真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创造,走好学术之路;要有实验精神,认真实证、不断实验,在科学研究中,人们把可重复性实验作为科学最基本的标准,把实验作为检验理论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的老校长、“试管山羊之父”旭日干院士非常重视实验,他曾说,实验做得再认真也不过分、实验记录做得再详细也不过分、实验室打扫得再干净也不过分。你们要秉承“实验室三不过分”原则,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让自己的新想法在实验中得以验证。
同学们,在这个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实施“菁英”学者培养计划,建立完善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选拔有潜质、有条件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阶段,全链条式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目前,学校正积极推进全国最大的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生物医学创新中心、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3大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希望大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争取早日参与到其中,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涵养内大学子的精气神,要锻炼贴近时代的实践能力。你们是有着特殊学习经历的一届学生,高中或本科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居家学习中度过,你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收获了成长,却也少了一些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如今,成为大学生或研究生,我鼓励你们多接触实际、多了解实际,走进社会,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在博万物中广其识,在涉事道中明其理。或许现在的你们会感到困惑,不知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如何让所思所学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那么,请看看田间地头,暑假返乡大学生化身主播,直播带货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看看赛事场馆,志愿者们用“最美的微笑”热情服务,展现中国青年向上向善的风貌。你们会发现在一次次的实践历练、志愿服务中,可以找到心中所爱,明晰努力方向,蓄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向上力量。
同学们,实践是大课堂,是练兵场,希望你们到更广阔的天地、更复杂的环境中去,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涵养内大学子的精气神,要拥有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未来的学习、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实现理想的过程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不适:远离家乡的愁绪、面对挫折的无奈、迷茫于前路的举足无措、思考人生意义的压力等等,同学们要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挫折磨砺中锤炼坚强的意志品格,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始终以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古人讲,“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尽管同学们远离父母来到异乡求学,但你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们的师长、同学都是你们的“避风港”和“护卫队”。学生为本是内大重要的办学理念,全体教职工始终致力于“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你遇到困惑,我和全体教职员工将随时倾听你们的心声、陪伴你们成长,做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摒弃骄娇二气,克服一切不思进取、耽于安逸、躺平佛系的消极思想,在挑战未知的逐梦前行中、在为国为民的赤诚奉献中拥抱无限可能。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来到内蒙古大学,殷切寄语内大青年学子“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希望大家谨记总书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弘扬内大学子的精气神,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奠定好今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根基。
鹰击长空万里阔,恰是同学少年时。亲爱的同学们,人生的新篇章已经展开,内大时光已然开启,愿在几年之后的毕业典礼上大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这段时光成为你们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也想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也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你们的老师,也送给即将开启新征程的自己!
谢谢大家!
/ 图片照片
云雨收夏色,万物酿秋实。9月8日上午,我校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玉泉校区卓越楼前广场隆重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7295名研究生、本科生新生将在这里扬帆起航,书写精彩人生华章。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乔彪,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高光来、杜晓东,党委委员、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白托娅,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王烨辉及各部门、教辅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团学工作负责同志及教师代表参加开学典礼。典礼由乔彪主持。
上午10时,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开学典礼正式拉开帷幕。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博士生导师飞龙教授代表教师发言,与同学们分享了自身的学习经历,勉励同学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勤奋坚持。他希望同学们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民族、为家人和自己努力奋斗,成为最优秀、更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大人,打造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欣代表在校生发言,分享了自己在内大的学习生活经历与感悟,激励同学们追求卓越,知行合一,做科学高峰的攀登者;守正创新,勇于担当,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者和传播者。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郜振杰、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生物科学专业基地班刘尚泰分别代表研究生新生和本科生新生发言,表达了对即将开始的梦想旅程的憧憬。
与会校领导分别为研究生、本科生新生代表佩戴了校徽。在校生代表孙文婧、马博领誓,全体2023级新生举起右拳,面向校旗,进行了集体入学宣誓。
校徽、校旗承载着内大人的初心和使命,饱含着老师们的祝福与期望。2023级新生集体佩戴校徽,向校旗庄严宣誓,从此与内大精神血脉相连,“求真务实”的校训也将在新一届学子中传承,汇聚成强国有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伟力。
武利民以《涵养新时代内大学子的精气神》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学校向2023级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祝贺,向一路指引陪伴同学们成长的父母和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对青年学子提出殷切期望。
典礼最后,与会师生一起合唱了内蒙古大学校歌《内大——文明的摇篮》。
开学典礼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珍惜在内蒙古大学的宝贵学习时光,利用学校的优良办学条件,谨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青春梦想。
/ 图片照片
秋日骄阳 点燃激情
嘹亮军歌 唱响青春
艰苦军训 见证成长
临近尾声
一起来回顾军训的“上榜瞬间”吧!
昂首挺胸 意气风发
口号声声响亮
军姿个个标准
队列行行整齐
灼灼烈日雕刻青春姿态
滴滴汗水记录飒爽气概
一样的迷彩绿
蜕变成
一样的内大红
当晨风翻动绿叶
当飞鸟唤醒晨光
青年正口号响亮
当月光洒满天际
当星星点缀夜空
青年正军歌飞扬
训练场上 队列俨然
力求让动作整齐有力
实践课上 全神贯注
立志把要领熟记于心
宿舍楼内 一丝不苟
内务整理彰显态度
绿荫树下 欢声笑语
军旅情谊传递美好
这场“军旅生活”中
还有很多“热搜词”
等待大家去创造 去发现~
————————————————————
摄影 :王佳慧 董柏辰 李佳 郭梦瑶 孙浩展
编辑 :孙雨彤 李日阳
责编 :莫伶
初审 :刘洁 伊德日格 郭雅青 徐文瑾
终审 :刘雪峰
/ 学生原创作品
亲爱的朋友们:
展信安!
听说了吗?我校首部校史剧又双叒叕上演啦!
为庆祝第39个教师节,《桃李湖畔》将于9月9日、10日在呼和浩特民族剧场举办教师节专场演出!
本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鄢冬担任编剧,特聘内蒙古艺术学院表演系系主任哈布日担任导演。
本剧主要讲述了内大的一名学生小兰在对人生感到迷茫时无意间掉入爷爷孟树的梦境,在1957年的桃李湖畔遇见了年轻时期的爷爷和奶奶,也遇见了自立自强的小丽、乐于助人的保山,遇见了诲人不倦的秦教授、董老师、夏老师,还遇见了志存高远的57级学生、满腔热血的援建青年们……在与他们的相处中,小兰感受到了梦想与青春的力量,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这个故事于2021年11月成型,经过近两年的打磨,于今年的3月25日、26日在呼和浩特民族剧场首次与大家见面!为回应小伙伴们的期待,6月又在北校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演出。
时代各有不同,崇高一脉相承。57年建校之初的内蒙古大学,有从全国各地支援而来,助力边疆教育的青年教师们。如今的内蒙古大学,也有自五湖四海而来,站在讲台上为学子们提灯引路,育梦成光的各位老师们!
在内蒙古大学近七十年的砥砺奋进中,正是有一代一代师者鞠躬尽瘁,才润育出了现在的无数桃李,铸就了内蒙古大学如今的辉煌!
本次演出也是为了欢迎不久前加入IMU大家庭的各位萌新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使各位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内蒙古大学近七十年的奋进与坚守,感受到内蒙古大学无数师者的伟大与崇高!
所以9月9日的演出将为同学们开放,届时我们将开启线上申领门票的通道。
敲黑板!9月10日的演出是教师专场,而9月9日的演出将为同学们开放,大家关注文末的申领门票通道,按照指定时间,准备抢票!
当幕布拉开、灯光亮起之时,《桃李湖畔》剧组真诚邀请伙伴们与我们一起,与小兰一起,穿越时空,享受与先辈们精神上的同频共振,延续求真务实的追求与使命,感受时代的传承与接续!
非常期待各位的到来,愿我们剧场相见!
《桃李湖畔》剧组
/ 学生原创作品
9月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将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清单中重点项目有397项,一般项目有3185项,青年项目有1214项。我校拟获批项目共2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5项。据统计,拟入选554所高校立项总数排名中我校位列62位,我校2023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拟立项数和全国排名创历史新高。
2023年度我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拟获准立项数、经费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8%和11.5%。获批项目中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立项数较大幅度增长,显示近年来我校在引育高层次社科人才和开展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稳中增进的良好态势,申请项目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竞争力不断增强,项目类型分布趋于更加合理。
我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和我校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组织引导和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贯彻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策划和设计科研项目,积极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加强有组织科研,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各相关单位、部门的协同进取力度,增强广大科研人员的团队意识,鼓励提高协同创新和团队攻关能力,使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工作不断取得良好成效,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实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和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 科研资讯
新的学期如约而至
IMUers重新回到校园怀抱
与种种美好重逢
朝阳,晚霞,群星
老师,同学,知己
拾起熟悉的生活节奏
我们再次扬帆启程
新气象 续情谊
新学期,老朋友
经过一个假期的分别
重聚让我们满心欢喜
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分享欢乐,携手并进
嘿,朋友!
等你好久啦
新气象 新课堂
背上书包带着行李
回到熟悉的校园
专注于层层深入的课堂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奔向美好的未来
祝IMUers学有所成
实现理想!
新气象 新面孔
“嘿!哈!”
军训场回荡着
同学们军体拳训练的呐喊声
声震长空 气势如虹
齐步、正步、跑步、列队
军姿、停止间转法……
似曾相识的动作口令
却是充满活力的新面孔!
新气象 新食堂
走进食堂
一粥一饭 一菜一肴
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
鲜美的味道令人垂涎
和“饭搭子”一起
享受美味“食”光
新气象 新计划
IMUers的专属考研座位
特制小书桌上备着各类必须物品
应有尽有,整齐有序
拿起试卷、资料、台灯、水杯
一切理想都有了底气
新学期 仍努力
校园中最安静的地方
涌动着活跃的思想
伏案、执书、提笔
顷刻间,灵魂一跃而出
与先贤探讨交流
零散的脚步声与窸窣的笔尖摩擦声
是属于图书馆的音乐美学
新气象 招新人
有种仪式感叫“开学”
告别蝉鸣的夏日
抖落暑期的惬意
一场秋的聚会如约而至
欢迎小萌新们来到“IMU”的怀抱
新的学期
开启逐梦之旅
新气象 新活力
青春的气息如初生的朝阳
蓬勃的力量如同挥洒的阳光
勾勒出一幅幅青春热血的画面
投掷承载热爱的篮球
穿过人声鼎沸的球场
在IMU诠释活力
奔跑在风里
生命因运动而精彩
我们自信飞扬
新学期新气象
一切都井然有序
熟悉的生活节奏
好友的再次相聚
小萌新们如火如荼进行的军训
焕新的食堂
教学楼、图书馆里依旧奋斗的身影
朝气蓬勃的招新组织
运动场上活力的身影……
IMUers,欢迎回家!
/ 图片照片
"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 ——内大星辉系列之二十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我校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以青春奋斗的姿态勇担使命,扎根北疆、奉献国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激扬奋斗之志、砥砺奋斗之行,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中收获无限精彩。内大融媒体推出“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内大星辉系列。
近日,我校本科生标兵奖学金评奖结果揭晓,内大之星、文艺之星、学术之星等十一项标兵奖学金获得者脱颖而出。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样子,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位国防之星,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何美玲,女,蒙古族,共青团员,1999年3月10日出生于吉林省松原市,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2022年第六届“璀璨群星耀内大”国防之星标兵获得者。
2018年9月参军入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服役期间,担任过话务员一职,主要负责接听首长下达的各项通知;同时也是一名机务值机员,主要保障首长会议,并对计算机、交换机的性能进行维修,对通信设备进行调测以及障碍处理的技术工作。曾参与阅兵保障、全军重大演习,圆满完成了战略指挥通信保障任务。
2018年新兵入伍训练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新兵”、2019年度被政治工作部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2019年在参演基地通信兵组歌“红色军号”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演员、2019年荣获话务员五级职业资格证书、2020年获得机务值机员职业资格证书、2019~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文艺轻骑队骨干。2020年9月退出现役,退役复学后,担任南校区保卫处巡逻队队长,内蒙古大学国防教育协会会长。
王浩坤,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1998年9月3日出生在山东省莱州市。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现担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支部副书记兼副班长。
曾获第十五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道德风尚奖”和内蒙古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过求实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学业优秀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 学生原创作品
7月11日至12日,第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我校教师在本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涛获得思政组一等奖、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星辰获得文科组二等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朝克赛获得蒙语组二等奖、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白晓磊获得理科组三等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娜茜泰获得工科组三等奖。
本次比赛由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比赛共设高等教育教师文科教学、理科教学、工科教学、医科教学、思政教学和蒙语教学6个组别,共有222名青年教师报名参赛。
为避免疫情影响,本届比赛调整为线上比赛,参赛教师在本校讲课,评审组成员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视频打分。本次6个组别的比赛,同时进行网络直播。始于上次比赛的直播,为更多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借鉴先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
/ 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