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特别策划 | 国家版本馆落成,我校哪件宝物入展国家文化殿堂?

中国国家版本馆7月23日举行落成典礼,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和传承的职责。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藏 “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金质圣牌”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征集展览。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去一睹国家宝藏的风采。 什么是国家版本馆? 要解释国家版本馆,首先得说明,什么是版本。简单来讲,中华版本包括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这里面有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籍、青铜器,也有包含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报刊、粮票,甚至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磁带、图书、报刊,乃至健康码第一行代码等。总之,只要你能想到的文化的载体,基本都算是版本资源;版本就是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而版本馆,是国家站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战略高度上谋划的,用以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库房”,也就是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 23日,定位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的国家版本馆竣工落成。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览策划实施组组长吴笑天说:“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按照‘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定位,同步规划建设中央总馆(文瀚阁)和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和广州分馆(文沁阁)。建成开放后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的职能,是国家版本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和国家出版信息管理中心。” 建设国家版本馆,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它担负着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国历朝历代,也都把版本保藏传承放在重要位置。新落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必将会成为新时代国家的标识。 随着国家版本馆落成 我校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入展国家文化殿堂 让我们穿越数百年的迷雾 去看看它的前世与今生 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金质圣牌 1961年的一天,索伦屯子有一对姓李的夫妇为自家修补房屋,在洮儿河挖取沙石辅料时,突然铁锹碰到了一块金属物。男主人用手拨开沙子,一块带有圆孔的金属牌跃入眼里。由于表面覆盖着一层淤泥,老李并没有注意到上面还刻有文字,在石头上磕掉泥土后,装入口袋继续挖沙。夫妇两人回到家后将金属牌扔在杂物筐内,就忙着修房去了。此后的几年里,有人经常会看到腰间挂着一块牌子的李家夫妇在田间干活。四十年后的2000年4月23日,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宝音图接到一封寄自乌兰浩特市的来信,信中还有两张金属牌子的照片。 经包祥先生初步鉴定,认为是一枚元朝八思巴蒙古文圣旨金牌。经联系,27日金牌收藏者一行4人将金牌送到呼和浩特。此后,经有关权威机构和学者鉴定,确系元朝八思巴蒙古文圣旨牌。金牌收藏者李宪功为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镇人。经过一番周折,此金牌被收藏在内蒙古大学文化研究所。2004年8月,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建成,此金牌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该金牌为长方形,长25.7厘米,宽8厘米,厚度约0.1厘米,重量348克。牌子的含金比例为58.44%,含银比例为41.56%。牌子的两面鎸刻5行双钩体八思巴字。在金牌系带用的圆孔处有装饰圈。其中A面的装饰圈已破损,B面的装饰圈上刻有“张字九十六号”字样。牌子上的八思巴文译成汉语为:“靠长生天的气力,皇帝名号是神圣的。谁若不从,问罪,致死。”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讲述的圣旨牌内容完全吻合。 在各类材质的圣旨牌中,金牌所象征的权力最高。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金质圣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4只长形圣牌乃至所有的各类牌子中唯一的一只金质圣牌。它的发现,对研究元代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科研价值。2006年CCTV-10【探索·发现】栏目制作播出名为《发现圣旨金牌》的三期节目,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宝。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富有是躯干,精神富足是灵魂。而版本是高段位的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我们对历史上文化盛世的认识,往往是从那个时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太平盛世,才能修典兴藏;修典兴藏,方可彰显盛世气度。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教育部部省合建专项调研组来我校考察调研

为深入落实部省合建高校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推进会的有关要求,全面了解部省合建高校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和平台建设情况,指导各部省合建高校做好2022年底前验收准备,8月4日—5日,教育部专项调研组来我校调研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情况。调研组由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院士任组长,教育部人事司高校领导干部一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任副组长,成员由来自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吴力波教授、王久存教授、周传斌教授和王海涛教授组成。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 8月4日下午,调研组先后考察了内蒙古内大圣牧高科有限公司及畜牧基地以及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在建工程,详细了解了圣牧高科有限公司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合作进展、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畜牧种质创新研究的科研成果等,对基地内部肉牛培育、品种创新、培育实验、产肉质量等情况作了进一步了解。我校副校长高光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考察。 8月5日上午,教育部部省合建专项调研座谈会在我校召开。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总督学张喜荣,学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出席会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席东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副校长高光来主持。 会上,调研组组长张人禾院士介绍了此次调研的背景和目的;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总督学张喜荣介绍了自治区在政策、经费和项目等方面全力支持内蒙古大学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的有关情况。 学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从强化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服务和支撑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好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内大贡献,发挥四方联动机制作用、务实高效推动与复旦大学等对口高校的合作等方面汇报了学校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的总体情况。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薇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阿拉坦宝力格分别向调研组介绍了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和北方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平台等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的思路、举措和成效。 听取汇报后,调研组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引育、成果产出、运营机制、对口合作等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张人禾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我校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的成绩和特色,并对进一步建好建强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这个学科建设的“大器”、推动部省合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是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按照内蒙古大学实际发展需求,帮助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二是围绕“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推动与内蒙古大学在生物学科和生态学科的深度合作;三是抢抓部省合建机遇,与内蒙古大学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级;四是继续保持高水平人才交流互动的良性态势,不断激发对口合作的活力与动能,形成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IMUers,不一样的暑假Vlog!③

青春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篇章 灿烂而又极其短暂 而今,我们正值青春 亦当把握青春,在最好的年华 去看萤火绚丽的银河 去看宇宙浩瀚的星空 各位IMUers 快来和小编一起去看看 平凡日子里那些闪闪发光的碎片吧 一丝一念皆是美好 一点一滴皆是生活 听蝉鸣夏,抖落世俗的尘埃 张开双臂,去拥抱夏天的风 海浪拍打着礁石 浪漫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青春的夏天 总要去奔赴一次日出日落 总要去看一场盛世烟火 也许我们的假期生活极其普通 但也正是这样平凡的日子里 这般绵密的烟火气中 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藏着扭转乾坤的力量 你的假期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快来评论区和小编分享 那些属于你的点滴美好吧~

/ 学生原创作品

3 浏览  ·  0 赞

我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8月11日下午,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建行杯”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总决赛圆满落幕。本届大赛的主题是“我敢闯,我会创”,大赛设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大赛旨在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我校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共有24个项目进入自治区总决赛现场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我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团队再创佳绩,获得金奖8个、银奖17个、铜奖7个,金奖项目指导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由化学化工学院王文波老师指导、赵文廷同学主持的项目《点“废”成金、渐入佳“净”— 煤矸石高值利用领航者》获得“高教主赛道”冠军;学校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优秀组织奖。 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获奖作品有哪些吧! “高教主赛道”冠军项目《点“废”成金、渐入佳“净”— 煤矸石高值利用领航者》简介 目前,我国煤矸石堆存量已达70亿吨。煤矸石处理方式以回填、堆放为主,一方面占用土地,容易自燃,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煤矸石只作为“石头”使用,没有作为“矿物”进行应用。因此,高效开发利用煤矸石已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项目团队独立开发的矿物“基因”重构技术,将煤矸石拆分并重构成新型硅酸盐吸附材料。对污染物(有机染料、重金属、抗生素,磷)的吸附量提高35%以上,去除效率提高到99.98%以上,通过对比,项目团队开发的产品远超市售活性炭产品和德国ROWA产品。通过科技查新报告显示,国内外公开的中英文文献和专利中,未发现相关应用实例和研究报道。引领吸附材料领域高效去除污染物新革命,为污染物处理企业带来新希望,助力人民身体健康。项目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4篇。同时与国内知名企业保持密切交流合作。预计后期企业年收益破亿元。服务于印染、化工、环保的全产业链,让环境更安全,让人民更安心,让未来更美好。 更多精彩的获奖作品,敬请期待!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战疫有我 | 我们终将在疫情尽散的世界里重逢

抗疫有我,抗疫必胜 越过山隘河川,带着一路思念 才盼来归校这天 怎料事不遂人愿 偏被疫情拦 幸得校方火速相商决策 才把困难解 相信各方力量支援、师生协力 定能渡难关 下面,请跟随小编来看看 内大学子“抗疫”的那些事儿 抗议日记 8月13日,在炎日下,拖着沉重的行李,携带48h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行程码,七天体温打卡记录,疫苗接种凭证和承诺书的我,终于在隔了大半年后再次走进了内大校园。 在提交了一系列入校材料,又进行核酸检测后,我终于完完全全进入了学校,进入了宿舍楼。 但封楼来的猝不及防,被告知只进不出的时候,我一脸懵,直接愣住了,但反应过来还是决定听从学校的安排。满心欢喜返校的第一天,就被锁在楼里,哪里都不能去,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是满怀喜悦打算“征战”食堂的计划被打破的烦闷;是被封楼内,无法出门的怨怼;是背负行囊,提前来校的后悔;但也有考试延期,获得更多复习时间的欣喜......总之,种种情绪交杂,搅得我一团乱麻。 在封楼的当晚,学校就提供了晚饭,虽然很晚才到,但在情况突发、时间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学校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护航。 晚上,我们又在老师的安排下填写了各种统计和汇总的表格,凌晨又进行了核酸检测,这已经是我那天的第3次核酸检测了,等到一切结束,我也终于接受被封了的事实,开学的第一天就这样潦草又充实地过去了。 我相信一切都会变好,我们终究会迎来没有疫情的明天。 果然第二天,在一切有了准备的情况下,学校的一切物资派发都很及时且充分,群里也还在不断统计各个班级被封的人数,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校和学生安全度过这次危机。 伴随着早上七点的敲门声,看着门外汗流浃背的医护人员,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早上四五点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在厚重的防护服下,我难以想象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不断向前。 做好核酸,当我还在烦恼早上吃什么的时候,封控的群里已经通知我们去取餐了。在不大的自习室里,堆满了饭菜,戴着口罩的志愿者情绪饱满,精神高昂,我甚至能看见他们口罩下对我们绽放的笑脸,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喊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用最高的效率完成各自的任务。 回到宿舍,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就是班级群里老师的安慰,我清楚的明白,虽然我们隔着屏幕,但我们的心是紧紧贴着的,我能感受到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沸腾。 在收到学院派发的慰问品时,我的心被熨烫得很温暖,随着慰问品被送来的卡片上写着:“愿我们终将在疫情尽散的世界里重逢”。 作为一名被封控在楼内的学生,我再没有哪一时刻能这样清晰地感觉到内大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它摸不到,却又不可忽视,会在最危急的时刻告诉我们:别担心,有我们在! 在这一场疫情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我也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我们积蓄力量,终究会迎来绚烂的绽放。 作者简介: 娇娇,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现任内蒙古大学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微信编辑部部长。 抗议日记 疫情貌似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每天看到有新增病例那冰冷的数字并没有很大的触动。但第一次与它如此近距离接触时,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疫情之下的恐惧。幸亏有临危不惧的老师们,不畏辛苦的学生组织、志愿者们让内大的阴霾逐渐散去。从踏入校门的报道点到宿舍入住再到食堂就餐,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耐心细致,面对每一个人的相同问题都能一遍遍的重复回答;他们愿吃苦、肯付出,顶着烈日骄阳却还在校园内忙碌奔走;他们时刻为他人着想,在休息间隙还在群内回复同学们的问题。感谢你们守护着内大,温暖着大家,直面疫情的恐惧。阴霾总会散去,当内大摘下口罩的时候,如约而至的不仅仅是返校后的生机,还有平安的我们。 2021级文物与博物馆学 魏雅鑫 万千学子翘盼开学之时,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打乱了学校正常的返校工作,紧急通知的封控决定,也搅乱了同学们激动喜悦的心情,而我也成为了封控区里的一员。 封控的楼宇,隔离了病毒,阻断了交流,却没有隔绝我们的爱。因为爱是最好的桥梁,而作为学生会工作者,我们就是架起爱的桥梁的人。闻风而动脚步匆匆,疫情就是无声的命令。处在封控楼内,我们无法参与到全校的防疫工作中,却可以在楼内相互团结、相互支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务同学,让大家安心、舒心也暖心地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楼内的学生会工作人员自发组织、积极参与、全力配合,做好同学们的后勤保障工作:统计封控同学人数和具体情况,反馈需求和建议,架起学校、学院和同学们沟通的桥梁;一日三时,将热乎的饭菜、新鲜的水果分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保障大家在宿舍安心学习和休息;发放学院的爱心防疫礼包,传达学院的嘱托和关心,将这份专属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封控的同学。 这次疫情封控下不同寻常而又意义非凡的抗疫工作时光,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学生会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学院第一时间发放的抗疫物资、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叮嘱、同学们的理解与配合,更是我们坚持抗疫志愿工作、服务全体同学的最大支持和动力。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待到疫情离去重聚校园时,我们携手共赴全新旅程。相信所有的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2021级历史学 王彤 看过蔚蓝的天空,见过绚烂的烟火,但是当自己设身处地的经历一场“新冠”疫情之后,才发现,这世上最美的颜色是那一抹白色,世上最动人的感情是时时被人记挂。 2022年8月13日,当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八个月未见的校园,心里那份喜悦还没等到与室友、朋友分享,就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进程。意料之外的自己被封在了宿舍楼里,这期间有焦虑、有恐慌,更是有无尽的惆怅,但是当自己抬起头,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站在倾盆大雨中的院领导、辅导员老师还有帮忙的志愿者同学们,心里顿感温暖。即使是到了深夜,“大白”工作者依旧挨个宿舍敲门做核酸,老师还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楼里的学生们,安抚同学们焦躁的情绪。封控的这些天,学院给我们送来了生活上的补给,透过玻璃门,看这几名同学,在炎炎夏日下挥汗如雨,却依旧坚持将给我们的物资分类整齐,并送到门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他们这样平凡而坚实的后盾在,我们才能不害怕,抬头遇见清净与温暖。 无疑,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总有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替我们默默守护,守护安宁,守护健康,替我们撑起一片蓝天。希望疫情早日消退,让我们可以尽情的拥抱我们的校园。 2021级旅游管理研究生 程俊兰 同心抗疫,共克时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人冲在了最前线 我们的安全他们守 我们的需求被放心间 那就共同许愿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大家早日绽笑颜

/ 图文

2 浏览  ·  0 赞

8天8夜,守护着我们的光

8月21日上午8时,随着南校区西院3#楼解除封闭管理,符合解除隔离条件的同学由校车接回,我校8月13日以来发生的疫情取得重大胜利,校园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在这不平凡的八个日夜中,来自国家和自治区的各级领导、属地疾控中心的专家始终与内大师生共同奋战,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全体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靠前指挥、冲在一线;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和同学们共克时艰;志愿者坚守在各个岗位,……直到我们迎来彻底解封的第一缕阳光。 这八天八夜的点点滴滴,将在内大师生中留下共担风雨的美好印记,汇聚大家勇毅前行的力量。

/ 战疫特写

2 浏览  ·  0 赞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人民网呼和浩特8月22日电(富丽娟、实习生白虎桭)8月2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发布会,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主持。 孙绍骋在主题发布时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长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孙绍骋说,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内蒙古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万里长城,另一道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十年来,内蒙古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孙绍骋说,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内蒙古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过去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了全世界”,现在鄂尔多斯的能源温暖了大半个中国。当然不止是鄂尔多斯,内蒙古还有不少地方“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而且不止是盛产煤电,内蒙古因为“风”“光”无限好到处都是绿能涌动。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铁铺上了优质“跑道”。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这就是内蒙古的担当。 孙绍骋说,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当“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风靡开来的时候,内蒙古大草原的味道就已经香飘万里。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粮上,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养畜上,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 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现在,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奶罐”“粮仓”“肉库”“绒都”,“名特优新” 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受到广泛好评。 孙绍骋说,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不少人一想到内蒙古,就觉得很遥远、很闭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更不封闭。讲“不边远”,是说内蒙古本来就是京畿近地、临近国内中心市场,“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讲“不封闭”,是说内蒙古自古就有开放的基因,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今天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 十年来,内蒙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回看新时代的这十年,内蒙古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借此机会,内蒙古也诚邀更多有识之士前来内蒙古投资兴业,我们一定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广大客商投得放心、干得舒心、赚得称心。 孙绍骋说,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北大门”、“护城河”,这是两个比喻,事实上,这扇“门”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长。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门”和“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 十年来,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 孙绍骋说,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 十年来,内蒙古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内蒙古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3平方米和32.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7 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市和浙江省,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孙绍骋说,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损。十年来,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789件、1163 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286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608亿元,清收煤炭资源299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孙绍骋表示,草原上有句谚语,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草原上的人们常说,坐在树下乘凉的时候,要感恩种树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发布会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等媒体记者,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新能源建设,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全区深入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方面的“大起底”行动,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充分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积极性,服务民生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主题踊跃提问,孙绍骋、王莉霞紧扣内蒙古实际,逐一作答。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镜头:同心抗疫 内大有你

2022年8月13日,在同学们满怀期待重返校园,即将开启崭新学习生活之际,疫情防控的警钟再次敲响,学校实行临时封控管理。未返校的同学暂停返校,校园内的同学依情况配合封控管理。突发的疫情,让刚刚活跃的校园又静默了下来,原定的返校计划暂时搁置,学校紧锣密鼓地投入抗疫封控工作中。 学校第一时间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在“沉着冷静、主动积极、敢于担当、严谨细实、科学应对、依规依技”的工作总要求之下,学校的封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一层一管重安全;饭菜供应保质量;均衡营养有加餐;生活用品细入微。 封控阻隔不了关爱,抗疫彰显了内大力量。同时,在面对这一系列困难时,是他们忙碌的身影撑起了封控的日常。 8月18日13:00,南校区东院、北校区东院实施临时管控的楼宇解除封控。8月21日8:00,南校区西院实施临时管控的楼宇解除封控。 坚定信心,终能排除万难。感谢信任,你我共克时艰。

/ 图文

2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 | 新华社半月谈:为中国学派添加 “地方注脚”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校师生牢记嘱托,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守望相助,勇毅前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半月谈》中国学派求索国之大者系列 为中国学派添加 “地方注脚 半月谈记者 魏婧宇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内蒙古大学作为地处祖国北疆的综合性学府,结合边疆治理实际,从历史学、文字学、民族学等多角度开展整体性、系统性的协同研究,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跨学科联合攻关、提升学术服务社会能力,为构建中国学派添加“地方注脚”。 构建话语体系,突破有理说不出的境地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特色、风格、气派,这是成熟的标志,也是实力的象征。我国正着力构建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各个学科、高校以及研究者探索的方向。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日益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突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掌握发言主动权。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张久和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30余年。他向半月谈记者介绍,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发表了一批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如王国维的《鞑靼考》、冯承钧的《辽金北边部族考》等。19世纪末叶以来,北方民族史领域的各种西方话语体系,存在着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观点,片面强调北方民族的独立发展,淡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和中原的思想文化制度交流。张久和表示,这些北方民族史研究的新动态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对于错误的学术思想,我们应当针锋相对,予以学术回应。 进入新时代,加强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全面系统性研究,构建客观科学的话语体系快马加鞭。2017年6月,内蒙古大学发起、组织北方民族史科研人员,组成团队进行学术攻关,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子课题开展研究,集体编纂十卷本《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在研究中,张久和等研究者一方面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研究北方民族历史的汉文文献史料,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回鹘文、契丹文、蒙古文、波斯文等文献。历史文献中,由于有关北方民族史的史料零散而匮乏,课题组除了使用文献史料做研究外,还利用百余年来北方民族物质文化遗存等考古资料开展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体现了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方面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成就,在探索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研究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方面有所突破。 张久和等研究者认为, 清晰梳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来自哪里、去向何方的历史变迁过程,深刻阐释其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建立的内地王朝政权的关系,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作用与贡献,对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国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跨学科联合攻关拓展研究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现实挑战愈加多元,利用单一学科独立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难度日渐增大,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成为常见的手段与方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联合攻关,能够拓展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对古籍文献的研究,离不开文学、历史学等多领域的科研攻关,而让古籍文献“活起来”,也需要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助力。 目前,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飞龙正带领团队,参与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以及相关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该项工作由内蒙古大学牵头,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合作,对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馆藏6300余种蒙古文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并数字化。飞龙认为,计算机学科和语言文字学相融合,能够提供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支撑,为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可靠、更加丰富的文献基础。 在这个领域,飞龙已是内蒙古大学的第三代研究者。他说,第一代研究者解决了如何在计算机上显示蒙古文、怎么打印出蒙古文的难题;在21世纪初,第二代研究者致力于研究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使蒙古文信息处理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现在,到第三代研究者,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方向,正在实现对蒙古文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飞龙不仅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研究,还和历史、旅游等学科相融合。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互相融合,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增添新要素。 以学术研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内蒙古大学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主任那顺乌日图认为,让我国的学术声音在国际上传得更远、更响亮,要依靠学术研究水平,也离不开掌握的学术资源。 内蒙古大学对东北亚语言资源进行采集、整合,建设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平台围绕东北亚6个国家多种现行语言文字和中古世纪文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目前,平台已形成2亿词语的单语语料库和1200小时的有声资源库,收集近2200万词条的多文种词典、1200万句/对的多语言平行语料库,还有100多万册古籍文献。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重要的资源。那顺乌日图对半月谈记者说,国内外学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能增加学术圈的活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不仅促进东北亚地区各国语言文化互通,而且有效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其中有6个国家位于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桥梁。那顺乌日图表示, 内蒙古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充分利用地缘、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对东北亚语言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这是通过学术研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务实体现。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

8月26日上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学术会议中心6号会议室召开专题学习会,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主持会议,学校党委中心组全体成员、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刘志彧书记就学校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进行安排部署;围绕加强中华文明历史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李德锋作了领学和分享;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总结讲话中,刘志彧书记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做好组织领导,加强原著发放,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列入各项学习、培训计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坚持原汁原味研读,将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聚焦“十四五”发展、“双一流”建设等中心工作,加强新任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 刘志彧书记表示,作为地处祖国北疆的综合性学府,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回应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更好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面对的一大考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学校战略发展地位,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布局,避免财力分散、资源稀释,使发展力量更凝聚;要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增进共同性方向上做文章,“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北方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强平台和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集体攻关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思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能回应现实问题,实现学校“为中国学派添加‘地方注脚’”的重要使命。要继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服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研究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内大力量。 刘志彧书记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到学校事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从上而下进行监督;二是要完善体制机制,梳理相关制度,补齐制度短板,扎紧制度笼子;三是要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新任干部管理,管好自身、管好家人亲戚、管好身边人身边事、管好主管分管领域风气;四是要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营造向上向善的育人环境;五是要加强对学校党委、学校内部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围绕纪律、效率等方面的监管,压实责任,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其他会议

4 浏览  ·  0 赞

要闻|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来我校考察,调研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工作

8月30日,孙绍骋在内蒙古大学考察高校建设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对推动我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孙绍骋先后来到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古籍展阅室和生命科学学院,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他说,要重视加强对蒙古文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好、阐释好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要把科研同实战结合起来,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沉下去,多到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搞研发、出成果。 在座谈会上,孙绍骋说,我区高等教育发展得比较好,但总体上高校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我们要全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立足区情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拿出大动作和硬举措,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抓起,尽快把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上来。各高校要精准定位,积极对接产业发展所需,加快解决好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要持续用力提升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率。要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落实好待遇,着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同时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生动鲜活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师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孙绍骋还特别叮嘱有关方面要精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好学生在校园里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于立新、包献华参加活动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我校与自治区社科联联合举办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座谈会

8月29日,内蒙古大学、自治区社科联联合举办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座谈会,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我校党委书记、自治区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刘志彧参加会议并致辞,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高慧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晓俊主持。 刘志彧书记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体系比较健全、人才比较聚集的优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高慧广主席在讲话中强调,要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置于落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的关键环节,放到推动建设内蒙古优势学科、优质学术的各项考量中,从各个方面同向努力、持续发力,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广泛参与、勇于探索实践。 教育部民族学人类学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纳日碧力戈,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达胡白乙拉,自治区社科联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朱晓俊,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乔光华,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何生海,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王珊等6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提升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结合各自学术研究实际进行了深入交流。

/ 讲座·培训

3 浏览  ·  0 赞

2022级研究生新生报到工作圆满结束

研究生来啦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8月31日我校喜迎2022级研究生新生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齐聚我校,开启新的学习征程。2022年我校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925人、博士研究生247人,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8月31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高光来,研究生院院长赵海东到北校区蒙古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报到点督导检查研究生新生报到情况,慰问迎新工作人员,与新生亲切交谈,勉励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为确保本次迎新报到工作顺利进行,研究生院和各学院各部门根据当前学校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科学部署严格落实,认真做好迎新报到工作。报到现场,学院领导靠前指挥,工作人员热情饱满、服务周到,为新生尽快融入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保障。

/ 照片图片

2 浏览  ·  0 赞

英姿飒爽!新生军训今日开训

昨夜一场秋雨,天气微凉 空气格外清新,散发着芬芳的气息 清晨6:30,天蒙蒙亮 随着集合的哨声响起 2022级同学身着迷彩服 纷纷奔向操场 “报数!”“向右看齐!” “立正!”“稍息!” 洪亮的口令声拉开了 2022级新生入学军训的帷幕 9月3日起 我校2022级本科生新生 在南北校区 同步开启为期2周的军训 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 新生的军训风采吧~ 军训 从天刚蒙蒙亮就开始的早操 再到艳阳高照时的 军姿、正步走、军体拳…… 大家在训练场上酣畅淋漓 这不单是一场稍息立正的军式训练 更是一次意志的沐浴 一场精神的洗礼 军训第一天 军训,让我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军训,让我们懂得团结互助 在一声一声的口号里 大家即将迎来大学生活 而这段独一无二的军训时光 也会为你们带来 攀登书山的勇气 搏击学海的毅力

/ 校园活动

3 浏览  ·  0 赞

央视《对话》走进内蒙古 探秘现代能源经济新动能(完整版)

金秋九月,央视《对话》走进内蒙古,对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探秘现代能源经济新动能。 内蒙古是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我国的粮仓、肉库、奶罐,也是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稀土资源。把各种资源优势整合起来,打好组合牌,内蒙古自治区既要“羊煤土气”,也要追风逐日。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IMUers,快来查收你的专属军训关键词

秋风明月,人间九月 军训已过两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的飒爽英姿吧~ 军训服 迷彩戎装,恣意青春 鲜衣怒马,稚气犹在 迷彩服,是军训的起点 这一程,是意志的磨炼 这一程,是蜕变的开始 阳光 少年们的热情在烈日的炙烤下 逐步升温 男生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女生更是巾帼不让须眉 在烈日的骄阳里 最美内大人非你们莫属 汗水 当太阳收敛刺眼的光芒 当西风送来徐徐的清爽 在训练场上 经历着汗流浃背 努力突破自身极限 大家都在不断成就着 更好的自己 训练 来了来了,同学们 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 即将向我们走来 只见他们迅速 将手臂抬高至一条水平线 一气呵成的动作 展示着他们训练的收获 烈日炎炎之下 精神抖擞地站着军姿 稍息、立正、正步走 同学们动作规范 神采飞扬 内大因你们而更加熠熠生辉 坚定 在迎风不动的军姿训练里 在烈日照耀的身影里 在这段峥嵘岁月里 看向远方的目光 都变得越来越坚定 欢乐 解散的哨声响起 和同伴席地而坐 活动着酸胀的肩膀 耳边是教官分享的军营趣事 欢声笑语 是军训的另一个代名词 收获 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日夜里 愿诸位不辞辛苦,无惧骄阳 愿诸位都能磨炼意志 在军训这场不可或缺的成长必修课里 迎接大学生活蜕变的新起点 最美的风景 不在于顶峰的手可摘星辰 而在于路上的披荆斩棘与风雨兼程 愿军训这段日子 能够成为诸位 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 你的军训专属关键词是什么呢? 快来评论区和小编互动吧~

/ 校园活动

4 浏览  ·  0 赞

获奖|我校学子获得“未来金话筒”全国主持人大赛全国十强

8月26日,第九届“未来金话筒”全国主持人大赛总决赛在南京圆满落下帷幕,赛事在全国掀起语言类赛事热潮。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张韵欣荣获综艺赛道全国十强,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白沁融、高佳琦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 本届大赛分为新闻播报(出镜记者)、晚会主持、综艺节目主持、影视配音、赛事解说、电商直播、少儿节目主持、双语节目主持八个方向。决赛总分100分,其中专项展示60分,限时4分钟;才艺展示40分,限时3分钟。我校选手认真备赛,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展现出了独特的青春风采。 作为播音专业的全国大型赛事,“未来金话筒”全国主持人大赛目前覆盖全国四百多所高校。本次大赛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4100名选手踊跃报名,经过了海选、初赛、复赛、决赛四轮的激烈选拔,我校播音学子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成功举办九届的“未来金话筒”全国主持人大赛,已成为国内覆盖范围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专业赛事。我校将继续多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赛事,以赛促学,培养更多新时代卓越新闻人才;以赛出彩,激励青年学子奋斗成才!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内蒙古“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结项

“建功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专栏之二十四 九月,风轻云淡,天高气爽,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 内大融媒体平台接续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系列推文,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守望相助,勇毅前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日,王立新教授主持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科技厅验收。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于2018年10月批准设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内蒙古‘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批准经费1000万元,执行期3年。该项目由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立新教授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海大学、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学院共同完成。项目瞄准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和岱海(简称“一湖两海”)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研发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并进行工程及试验示范,因此本项目设置“一湖两海”水生态退化机理研究、湖泊控源减排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一湖两海”量质联合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生态补水效应研究、呼伦湖污染源解析、水域承载力评估与生态功能区划以及“一湖两海”水生态安全评估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等五个课题。 项目各课题团队紧密配合、精诚合作,克服了疫情防控形势下野外采样难、示范工程艰巨、实验室测试分析工作量大等诸多困难,在执行期内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和考核指标。 项目厘清了“一湖两海”水生态退化机理,研发了“一湖两海”内源和点源污染防控技术、面源污染削减技术、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河渠-湖泊连续体水质改善技术与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并进行了集成示范。提出了岱海生态补水方案和生态补水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湖泊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展了呼伦湖污染源解析,生态安全评估和生态功能区划。 项目研发了岱海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四层三级”表征指标诊断技术、构建了流域多目标多过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示范面积 500亩。实现农田亩均年用水量控制在110m3以内,农田氮磷流失总量削减70%。在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管理局九排干沟建立了“湖泊面源污染削减技术集成与示范区”1个,构建的盐生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溶液盐离子浓度。在乌梁素海渔场北侧建立了“湖泊内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实验示范区”1 个。 执行期内,项目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授权专利10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3项,培养研究生51名,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相关研究成果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和凉城县水务局采纳。项目成果为“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2年9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会议综合绩效评价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及专家现场考察报告,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过质询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项目提供的验收材料齐全,数据详实,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综合专家评价,综合绩效评价得分92.0,建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为优秀。 该项目的实施与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对于提升内蒙古大学“一流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自治区“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打好自治区水环境污染攻坚战等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团队下一步将继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发挥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科优势,依托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国内科研院所,一如既往地为美丽河湖建设出力献策,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项目主持人 王立新 王立新,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草地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呼和浩特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内蒙古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草原英才”、 “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和自治区首届(2020)青年创新人才奖获得者。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一湖两海”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6部。首次揭示了河流湿地植被退化的机理,建立了乌梁素海实验示范区和岱海野外观测台站,为退化河湖湿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同时,作为自治区党委决策咨询专家以及生态环境、林草、自然资源等政府部门特聘专家,为自治区河湖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言献策,提供决策支撑。

/ 科研资讯

2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丨中国新闻网:国际法女教授扎根北疆十余载 为涉外经贸活动“护航”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桃李芬芳,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近日,我校法学院鄂晓梅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蒙经济合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结题,中国新闻网“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专题报道了她扎根北疆十余载 为涉外经贸活动“护航”的故事。 “国家对外开放肯定越开越大。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个过程中,国际法一定不能缺席。”9月2日,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鄂晓梅有感而发。 近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蒙经济合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终于申请结题,鄂晓梅是项目主持人。该项目历时5年有余,形成文字材料近30万字。 鄂晓梅说,“蒙古国是内蒙古很重要的贸易伙伴,内蒙古很多人都去蒙古国投资。我觉得我的研究很有意义。” 研究过程中,鄂晓梅发现,目前有效的《中蒙双边投资协定》签订于1991年,部分条款已不太适用于当前。为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向商务部等部委提交相关提案,呼吁尽快进行修订工作。 如今涉外法治人才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内蒙古,法治人才,尤其是高端涉外法律专家仍较为缺乏,像鄂晓梅这样深耕国际法,十余载笔耕不辍坚持科研的学者更是为数不多。 2005年,鄂晓梅博士毕业于北大法学院国际法专业,返乡内蒙古大学法学院任教,其间2006至2008年赴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联合国智囊机构)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国后,她扎根北疆,一边教学带学生、一边做科研。 鄂晓梅告诉记者,课题是她科研成果的最直观体现。 中蒙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中蒙俄经济合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新趋向和中国的对策……这些年来,她主持的课题中省部级以上的就有5个。 作为一名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的政协委员,她还把多年来对法律的深耕与理解都投射在献言献策上。2021年10月,她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并以“增强企业和公民涉外法律意识”为题进行发言。“调研面广,提案才更具有代表性。调研深入,才能挖到问题。” 回想起这些年的科研过程,鄂晓梅感触太深了。她向记者举例说,有些时候,论文中一句简单的话,付出的可能是数个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梳理。但沉得下心做研究,也得打开眼界“走出去”。 “外出调研、参加学术会议等对我的教学以及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天,鄂晓梅正在做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安全凸显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变革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滥用WTO‘安全例外’原则,受到影响的国家有很多。专家学者们会从本国情况出发,研究一些共同问题。这个时候,相互间的交流就太重要了。” 鄂晓梅告诉记者,她作为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经济法学会、欧洲国际法学会等学术机构的会员,每年的线下年会和持续不断发表的新文章,她都争取参加和关注。即使近年因疫情原因无法线下见面,鄂晓梅也一直通过互联网关注大家的研究进展。 “在内蒙古,国际法方向的学者目前的确还是比较少。但我总算不是单打独斗了。”鄂晓梅告诉记者,如今她在内蒙古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伙伴。初到内蒙古工作时,项目从申请到完成全靠她一人独自战斗;如今,她已经能根据需要为项目组建起研究团队了。 在刚结题的《中蒙经济合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中,十人团队中有本校的年轻教师和博士、本地政府工作人员、专业律师,还有蒙古国高校的专家。 作为高校教师,教学也是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鄂晓梅已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国际法和国际经济法课程十余年,每年都要重新备课、加入新的案例和学科的最新发展。“本科生的国际经济法课程是英汉双语形式的,希望帮助学生们更好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术语,对未来阅读英文文献也有帮助。”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我校举办庆祝第38个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

秋高气爽,桃李芬芳。9月7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3号会议室举行教师代表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副校长张吉维与来自各学院的19名教师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第38个教师节。会议由副校长张吉维主持。 座谈会上,与会教师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以及满满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并围绕如何培根铸魂、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四有”好老师等方面交流从教经验,畅谈了未来发展的理想蓝图,就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恪守高尚师德,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努力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志彧对全体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诚挚感谢,并向全校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他提出四点希望以共勉同行:一要始终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头脑,做“四有”好老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始终恪守为师之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守教师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教好书育好人;三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同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四要始终不懈地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进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武利民在讲话中表示,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要将教师先进典型表彰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要切实关注广大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诉求,让每位教职工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齐心协力谱写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人事处、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1...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 14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