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法治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工作安排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普法活动——内蒙古大学宪法朗读接力活动。
由法学院带来宪法朗读接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朗读者:法学院 法学专业 王宇轩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八四〇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由蒙古学学院带来宪法朗读接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至第七条
朗读者:蒙古学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赵文博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带来宪法朗读接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八条至第十四条
朗读者: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专业 李德有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九条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 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
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带来宪法朗读接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五条至第二十一条
朗读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卢欣怡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十六条 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第十七条 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
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第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
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二十条 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由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带来宪法朗读接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八条
朗读者: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张衡
第二十二条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十三条 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十四条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第二十五条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第二十六条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第二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第二十八条 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
图片 1
音频 5
/ 其他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自治区教育厅现推出“一流学科”专栏,以展示各入选学科在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建设成效,引领带动全区高校围绕自治区“两件大事”特色发展,提速发展。
历史沿革
内蒙古大学的生态学学科始于1957年,由著名生态学家和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李继侗教授来内蒙古大学任职时,迁自北京大学的生态地植物学教研室发展而来。197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李博院士主持开设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学本科专业,开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之先河。1986年获批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经人社部批准设立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1997年以来,生态学作为内蒙古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学科,学科的水平和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6年,为更好地服务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大学整合资源成立了生态与环境学院,推动生态学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的生态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生态学本科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学科在秉承“面向草原、旁及农林”传统的基础上,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蒙古高原宏观生态学研究中彰显区域特色,在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形成了传统优势,在解决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中贡献度日益凸显,同时培养了包括长江学者、杰青在内的一大批生态学杰出人才,已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培养生态学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
学科定位
学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特别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学基础研究和生态环境技术研发,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汇聚国家级人才队伍,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凝练了蒙古高原宏观生态学、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学、修复生态学3个重点领域和8个重点方向,形成面向前沿、服务需求、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流学科体系。
师资队伍
生态学学科师资队伍体量在近年来得到充实,整体水平和国际视野大幅提升,形成了一支与学科发展目标相匹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8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9%,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6%。学科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自治区“321第一层次”人才3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5人;国家级生态学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生态学科研创新团队3个。师资队伍中,1人担任Journal of Arid Land副主编,6人担任《植物生态学报》或《中国草地学报》等学报编委,4人担任内蒙古生态学会、内蒙古草学会、内蒙古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等。
人才培养
生态学学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政企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学界享有基础知识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口碑,很多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界的翘楚和生态环境管理和技术部门的骨干力量。同时,由李博院士在内蒙古大学发起的“现代生态学讲座”,已在全国巡回举办12届,为我国生态学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有在校生1020人,其中生态学专业本科生236人、硕士研究生122人、博士研究生81人,生态学相关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132人、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425人、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4人。生态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生态学教学团队,出版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际平台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拥有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和各类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9个。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连续多年开展“中国-挪威草地生态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国际化活动。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50余篇,近三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
科研平台
学科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实验室基础条件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功能实验室建设,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全链条研发系列平台。拥有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草地生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自治区河流湖泊生态重点实验室和环境控制和固废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等。拥有18000㎡的科研实验大楼,建有1个生态环境科研共享平台以及3大方向8个研究方向的功能实验室。
生态学科重点科研平台
位于锡林郭勒盟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观测研究站,拥有产权草原面积550亩和可开展科研及示范的草原面积12000亩,支撑草原生态系统机制研究、草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持续利用技术研发及示范;2023年在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带和阿拉善盟荒漠和贺兰山山地等区域建立了自治区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进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机制认识,支撑区域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2022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国际合作中心。
科学研究成果
基于长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积淀,编制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系列地图》《内蒙古植物志》《中国植被图》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完成了“中国北方草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及其健康评价”研究,为区域生态安全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十三五”以来,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需求,聚焦内蒙古退化荒漠化草地修复、生态系统增碳减排、“一湖两海”水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生态草牧业精准管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蒙古高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重大生态问题、研发关键技术、完成科技任务的同时,也带动了生态学科基础理论的创新,提升了生态学科理论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学科团队在国际高影响力生态学期刊发文成为常态,生态环境学科基础科学指标(ESI)快速攀升,2020年进入全球排名前1%。
标志性科研成果
(1)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的基石。长期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内蒙古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动态趋势和影响因素,出版了《内蒙古植物志》等专著,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系统类型图》;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保护监管系统,设计和构建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支撑了自治区生物多样保护监管和生态质量保护和提升;发现蒙古郁金香等珍稀濒危植物,厘清了内蒙古珍稀濒危物种、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和外来植物物种的分布和危害,提出保护和防控对策,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22-2035)》;对保护和监管内蒙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2)退化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快速稳定修复退化草原是确保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稳固的前提。从1980年开始,长期开展修复退化草原的监测研究,揭示了草原退化和恢复演替机制,研发了不同类型、成因和退化程度草原的近自然复合修复技术,涵盖放牧退化、沙化和盐渍化以及重金属-稀土污染和矿弃地受损生态系统,涉及机械、施肥、增种和微生物菌剂技术,引领草原修复机制和技术研究,并且通过大规模的示范推广,尤其是作为国家和自治区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科技支撑机构,在西乌珠穆沁旗草原区和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区修复退化草原和沙地89.3万亩,将最新的生态修复理念和技术直接落地牧区,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草原适应性利用技术体系: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阻控退化的草原利用技术,通过研发和示范的以植被留茬为基准的适应性放牧技术、割草场轮刈和留茬技术以及草场种源保护技术等,为阻控草原退化提供了科技支撑。研究发现放牧牛比放牧绵羊更有利于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维持、早春放牧枯草对草地的修复和培育优于围封禁牧、轻度放牧促进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产力并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制定了天然草原割草利用技术标准,创建了不同牧草种/品种补播和建植人工草地及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这些研究推动构建了草原生态和生产等多功能综合提升管理体系,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4)“一湖两海”等河湖湿地生态治理:围绕湖泊水体污染和生态退化,系统开展了减污降碳协同研究。厘清了湖泊水生态退化机理,探究了干旱区湖泊CO2、CH4在沉积物-水体-大气间通量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机制和水-气界面碳排放的途径,明晰了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显著增加沉积物碳通量的机制,建立了湖泊水体补水与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估指标体系,研发了水体内源污染防控、面源污染削减、点源污染调控、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技术并集成示范,为“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5)沙漠化防治和沙产业技术模式及政策:开展了浑善达克退化沙地生态系统修复、黄河流域林-草-灌-菌协同防治水土流失与提质增效,以及乌兰布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区域生态产业发展技术和推广模式和政策研究。研发了沙漠和沙地产业化技术,并在生态产业园区规模化示范;构建了生态沙产业数据平台,发展了生态沙产业理论体系,在模式与业态、政策与平台、技术与示范等多层面支撑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6)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全内蒙古生态系统大规模监测和典型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厘清了生态系统生产和碳汇等多功能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发现区域尺度草原生产力稳定性依赖于优势物种而非物种多样性;揭示年均降水少于260毫米地区植被具有“土壤反质地效应”,即沙质土壤具有更高的植被覆盖度;发现区域尺度土壤碳汇与土壤质地具有最紧密的联系,以及草原区2000年以来土壤碳汇随植被恢复的显著增加,为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评估和贸易奠定了基础。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为利用叠加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的机制以及草原牧场不同管理体系的碳足迹和碳效应,为维持和提升旱区生态系统功能和发展低碳高效草牧业体系提供了指导。
社会服务
(1)提供生态环境治理咨询服务。在自治区生态创新发展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示范区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牧区现代化建设,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草原退化诊断国家标准制定、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科技咨询工作。完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林业草原局等机构的咨询课题,如完成内蒙古自然保护区现存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及整治对策研究,牵头专家组完成自治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预案,设计内蒙古自然生态保护监管评估指标体系,支撑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在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标准体系、草原生态奖补机制、草地保险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入侵物种防控、沙地沙漠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获得自治区领导肯定性批示。
(2)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完成了自治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等部门委托的一系列科技支撑工作。在2021年自治区林业与草原局组织的全区草原普查方案设计和野外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百余名师生历时近两个月完成了锡林郭勒北部片区草原千余个样地的普查任务。在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的退化生态系统大规模修复项目中,尤其是锡林郭勒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生态修复项目中,作为科技支撑专家指导和支撑了具体的生态修复方案制定和实施,促进了自然生态修复理念和新技术的落地生效。在2021年昆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期间,协助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布设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展厅和宣介材料。
(3)组织开展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和内蒙古科学技术馆生态相关内容的布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编制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大森林、大草原、大荒漠、大湿地及绿色内蒙古展厅大纲,指导完成了相关内容的布展,撰写了展厅序言及相关科普知识介绍。积极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科普宣传,尤其是在内蒙古本土旗舰物种—普氏野马和麋鹿的重引入和再野化过程中,将科技支撑和科普教育相结合,增强了保护地周边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4)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有“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蒙古国科学院和蒙古国立大学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蒙古高原生物多样性编目、生态系统格局和动态、土地利用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在研究项目执行的同时,培养蒙古国学生,并通过制作“神奇的蒙古高原”电视片等形式,宣传生态系统保护思想。最近的科普工作涉及蒙古高原沙尘暴发生、沙漠化防治、土地利用和退化修复等方面。
面向未来,生态学学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聚焦蒙古高原宏观生态学、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等特色方向,加大“杰青”“优青”等国家级领军和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培育建设草原保护生态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点建好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草地生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贺兰山复合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现有科研平台,围绕荒漠化治理和退化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修复等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努力在蒙古高原生态系统格局动态和资源持续利用、草地生态系统持续稳定机制和草牧业发展、退化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等方面产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成果,在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中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图片 29
/ 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法治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工作安排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普法活动——宪法思政小课堂《大国之治 我说宪法》系列视频微课展示。本期推送微课《合宪性审查下公民提起审查建议》《宪法与知识产权》。
《合宪性审查下公民提起审查建议》
主讲人: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毛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
序言最后一段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第六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
(十二)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
第六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
(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八)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相关法条:
第一百一十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或者存在合宪性、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宪法与知识产权》
主讲人: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张春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图片 1
视频 1
/ 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法治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工作安排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普法活动——宪法思政小课堂《大国之治 我说宪法》系列视频微课展示。本期推送微课《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中的国家标志》。
《尊重和保障人权》
主讲人: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武文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
第三十三条第三款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宪法中的国家标志》
主讲人: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尚凯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
第一百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一百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一百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图片 1
视频 2
/ 其他
11月,我校举行了“躬耕教坛·踔厉奋发·共促成长”2023年新入职教职工培训。223位新入职教师顺利完成了“思政第一课”、“师德养成”、“文化认同”、“专业素养”以及“心理健康”五个模块,共20场报告的学习。
本次培训中,全体新入职教师共唱了内大校歌,并进行了入职宣誓。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为新入职教师代表佩戴了校徽,并为新教工做了专题讲座。
武利民代表学校欢迎各位新教职工加入内蒙古大学。他介绍了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发展历程,指出学校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一直致力于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重视人才待遇提升,关心新入职教师发展。学校在人才政策、绩效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充分考虑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断优化政策和工作流程服务教职工。武利民与青年教师分享了经验:一是要有积极态度,光鲜的背后是默默的付出;二是研究要聚焦自己的学科方向;三是要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刘志彧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做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自觉践行者”为题讲授“思政第一课“,带领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内大的殷殷嘱托,引领新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教书育人观,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强校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刘志彧希望广大青年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教育强国事业,牢固树立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同时要充分认识学校当前事业的机遇与挑战、责任与使命,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刘永斌副校长在结业仪式上讲到,青年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要尽快转换角色,积极融入教学科研工作,力求成为学问之师与品行之师兼具的“大先生”;要继续刻苦努力,提升自我,将学习作为终身习惯。他说,好的想法只有落到行动,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并勉励青年教师投身于学校“双一流”建设,聚焦自治区“五大任务”,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师德养成”、“文化认同”、“专业素养”以及“心理健康”模块,首都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长苏寄宛教授告诫青年教师要牢记师者人之模范,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涵养高尚师德。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超教授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为题,帮助新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与特点,用爱融入思政。14位部门负责人讲授了纪律规范和业务管理流程,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融入内大文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邢红军教授重点讲授大学课堂教学专业规范,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专业能力。人事处刘志亮处长以“科研能力提升——纵向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为题,向青年教师介绍纵向项目申请和研究能力提升技能。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教授为青年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培训为新入职教职工及时、全面了解校史校情及新时代学校的建设发展使命,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饱满的热情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任教师们纷纷表示在此次新入职培训中收获颇多。
生态与环境学院 赵仁鑫
通过此次学习,更加深刻理解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引导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要更好地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通过持续学习、积极进取、团队合作,为学校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材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济管理学院 刘斯琴
此次培训,更加透彻地学习了师德师风的内涵,领悟到了课程思政的精髓,即“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同时,在短时间内对各个职能部门有了充分了解,为后期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极大便捷。
党委学生工作处辅导员 刘源
通过培训,对内蒙古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立德树人的含义、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辅导员,要勤学习、常思考,把握思想“风向标”武装自身;要走下去、走进去,做好青春“引路人”陪伴成长;要走出去、活起来,发挥专职“订单式”精准辅导。
财务处 乔雪妮
青年教师应该坚持创新不息,做终身学习型教师,忠于实践,为内蒙古大学筑明天。内蒙古大学昨天与今天的辉煌是前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内蒙古大学的明天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充分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用实践锻炼自己,共同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图片 13
视频 1
/ 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法治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工作安排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普法活动——宪法思政小课堂《大国之治 我说宪法》系列视频微课展示。本期推送微课《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何为根本》《保障公民受教育权 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何谓根本》
主讲人: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恩和宝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
序言最后一段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保障公民受教育权 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主讲人: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贺昕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
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图片 1
视频 2
/ 其他
2023内蒙古自治区校园足球大学生室内五人制联赛开赛在即,作为自治区范围内校园足球冠军头衔的有力争夺者,内蒙古大学男子足球队也于近期进入到了针对性的集结备战周期。
由于客观因素,本次比赛是该项赛事时隔三年后的再度重启。作为2020年该项赛事的冠军获得者,内蒙古大学男子足球队也面临着不小的考验。五人制足球与十一人制足球相较而言的诸多不同,也摆在了队员的眼前。
在内蒙古大学男足队员适应思路变化的同时,技术动作上的转变更需要迅速衔接。五人制守门员特有的技术要求,也在训练中对门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距离开赛的日子日益临近,内大男足的小伙子们正在加紧备战。过往的荣誉,也促使着他们在2023的新征程中踔厉前行。
图片 3
/ 其他
11月29日上午,2023年“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呼和浩特站专场活动在我校举办。山东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衣军强,东营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袁永鹏,副局长李长林,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旭山,我校副校长杜凤莲,学生就业处处长曹海鹰,副处长谢峻鹏和哲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交通学院有关领导出席活动。活动现场,举行了“山东省招聘联络站”授牌仪式。
会上,杜凤莲副校长致欢迎词,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学科设置及2024届毕业生情况,希望校地双方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更好地实现人才供需对接。
衣军强副厅长介绍了山东省人才发展环境和青年人才政策;袁永鹏局长和李旭山部长分别就东营市青年人才政策及东营开发区人才发展环境进行了解读和说明。
本次活动共有山东省3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涉及农林牧水、医卫、教育等多个专业,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岗位173个,岗位需求总人数2400余人。我校300余名毕业生到场参会,线上、线下投递简历677份。
下一步,我校将持续强化校地合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输送更多人才,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图片 8
/ 其他
致敬校园最美“守护人”
在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临危不惧、持续作战、任劳任怨,成为了校园的最美“守护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学校保卫处教职员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学校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不畏艰险,站在了校园战“疫”的第一线。在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临危不惧、持续作战、任劳任怨,成为了校园的最美“守护人”。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保卫处东校区科室的负责人刘家宁同志,应学校及处内工作安排,对原来留宿的2名学生进行体温监测、上报,后按学校安排对2名同学进行认真细致地宣传解释工作,劝返学生回家进行自我隔离;带领其他安保人员严格落实校园封闭管理措施,从1月25日封闭校区其它出入口后,在唯一的出入口北门实行体温检测及登记工作,截止到2月14日午时,共测量进校人员体温244人次,其中热力公司214人次、保卫人员75人次、公寓部21人次、绿化科21人次、老师及学生5人次;对东校区工作人员实行摸底排查,对其接触人员进行了解,其中一名职工有接触湖北归来人员,立即汇报上级并让其进行回家自我隔离;对近期有外地出入的工作人员,也按学校要求让其居家隔离;2月1日,对在羽神超市,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热力公司工作人员进行摸底、统计,并上报相关单位要求其进行居家隔离。
东校区共有3名巡逻队员,6名门卫,其中2名巡逻队员,1人因密切接触武汉归来亲属居家隔离、1人因离呼居家隔离,刘家宁同志既要深入一线门岗,与门岗人员共同执行疫情防控任务,又要顶替2位同事做好校园巡逻、巡查工作,期间在校园西北角发现,有附近居民在校园搭建简易房屋,他耐心细致地做居民工作,并对围墙做了封堵,及时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同时,每日与公寓部一起,做好校区内消杀工作。原本人手就少,因为有工作人员进行居家隔离,工作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从除夕夜至今,他已连续工作了516个小时,全天候吃住都在单位,衣不解带,没有回过一次家。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刘家宁同志与其他安保人员一起,迎难而上,坚守岗位,挺在一线,加班加点,连轴运转,为夺取疫情防控阶段性战果作出了重要贡献,用扎实的工作展现了一名保卫人员的责任担当。
图片 2
/ 其他
2020年的年初,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新型冠状病毒”这几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争,是需要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共同打赢的战争,内大人,始终在这个无形的战场上,恪尽职守,冲锋在前,勇抗疫情。
战“疫”有我
内大人在行动
主动请缨,勇担责任——希日莫
校医院副院长希日莫是一名共产党员,在2003年非典时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7年后的今天,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下,他依然值守在防控疫情的岗位上,担起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2日接到上级卫健委《做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通知》后,他立即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培训全院职工学习掌握防控知识及操作规程,着手编写了《内蒙古大学预防冠状病毒安全提醒》《内蒙古大学学生返校提醒》等内容。接到疫情防控通知以来,他未休息过一天,坚持负责医院的全面防控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储备学生返校时的防控物品。
赛罕区卫健委要求管控辖区后,希日莫副院长组织人员管理了辖区内10个居委会的湖北省(武汉)人共31人,14个重点省份274 人,每天监测体温2次,指导家庭通风、消毒。管理了9名与呼市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做好入户调查和测体温。2月9日晚接到卫健委的通知并参加会议后,他负责管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医疗工作,24小时值班,每班2人,每一周轮岗一次。直到现在,他和社区科的全体工作人员、医院部分工作人员一起奋战在“新冠肺炎”的前沿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把学校的防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防疫当前,责任当先。——王静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王静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积极沟通有关部门,协调辖区内10个社区,统筹安排21名中心工作人员下派到社区协助网格化管理员入户摸排登记、消杀等工作。在数据收集、统计、核查工作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居民不理解、不配合的困难,她依然能够坚持标准,毫不退缩,对接收到的表格仔细研究,对下发的表格认真讲解,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核实动态信息。
2月4日晚,接到内大居委会书记的电话,说其辖区内通过追踪刚发现有1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希望医院能去监测腋下体温,并看看身体状况。“我现在就去!”她说完立刻和社区科另一名工作人员启动三级防护,赶到密接者的家中,为其及家人测量了体温,询问了近期的健康情况并记录了全家人每一天的生活轨迹,告知其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注意事项,最后密接者的测量体温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身体无异常。
2月9日中午,她组织协助赛罕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辖区内9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及咽拭子标本采集,有个别居民不配合采样,怕影响面太大,引起小区的恐慌,影响正常生活,在她的耐心讲解劝导下,该居民卸下思想包袱,顺利的完成了标本采集。
2月9日晚11点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医院白院长打来电话说:“在赛罕区捷通酒店成立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我们现在过去进行环境消杀、为隔离人员测量体温并登记做好各种记录。”由于时间太晚,各个小区都已封闭,她召集3名工作人员接下任务,安排2名工作人员为隔离人员测体温及填写入住登记表,又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配比完消毒液后从酒店5楼至12楼进行环境消毒,此刻已经凌晨3点半。
辖区内有的密接者进入酒店集中隔离点后情绪有些波动,但因为信任,他们会经常给王静打电话告诉他们的现状,为避免他们产生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反应,王静总是耐心倾听,告诉他们理智关注、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睡眠,并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适时为这些居民做心理调试。其中有1位居民解除隔离后,感动地给她打电话说:“我回家了,真的是太谢谢你了,隔离的这段时间只有你能理解我,安慰我,陪我说话,陪我走过了这么艰难的路!”她轻轻地说一句:“别这么客气,我们的职责就是为你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回来后咱们还得继续追踪访视1个月啊!”彼此在电话里都笑了。
2月17日,内大居委会书记告知小区有11位返工人员,由于人数较多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条件不达标,她和校医院其他人员协助居委会工作人员将他们护送到博曼海航酒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同时为他们佩戴口罩,发放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注意事项的宣传折页,指导环境消杀等工作。
面对疫情,王静冲锋在前,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积极态度和优良的精神风貌,兑现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承诺。
希日莫和王静是这场战“疫”中内大人的缩影,像他们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校医院的孙婧、吕布泽等人履行职责、身体力行、参与社区防控工作;公寓管理与服务中心的王爱民、李社荣等人,科学谋划、精准实施、共同筑牢公寓防控坚固防线;水电运行与保障中心的李红卫、白文厚等人,扎实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为疫情防控付出;校园环境管理与服务中心刘俊、王凤银等人为全力保障校园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和全校教职工及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尽职尽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不同岗位的工作者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书写忠诚。
身体力行 一马当先
内大人在用自己的行动对抗疫情
为内大竖起安全堡垒
疫情固然可怕
众志成城
便无畏风雨
防疫行动
我们始终在路上
图片 4
/ 其他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2月26日,内蒙古蒙壹购壹商贸有限公司向我校捐赠医用护目镜100个,库尔勒全母梨100箱,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蒙壹购壹商贸有限公司捐赠的这批物资是展现社会责任和企业担当的善行义举,不仅是对我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物质支持,也是对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教职工的巨大鼓舞,进一步增强了我校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目前,100箱库尔勒全母梨已由校工会发放到了我校保卫处和后勤保障处值守疫情防控一线的教职工手中;医用护目镜将由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调配,用于校园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个人防护,确保打赢校园疫情防控战。
图片 1
/ 其他
疫情当前,我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要求,教务处迅速制订出《关于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在线教学培训的通知》、《关于启动“在线大学”网络平台的通知》、《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本科教学工作的通知》等工作安排。
各学院也认真部署开展在线网络教学准备工作,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智慧树“在线大学”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学堂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教学平台培训,通过微信群、邮件等远程工具,及时向学院教职工传达相关信息,保证教学进度顺利进行,确保网络教学保质保量。
同时,各学院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完善课程课件,提前联系好各班级负责人,确定上课平台与方式,为明日的顺利开课做好准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赵延花自2月4日起便开始春季学期的网课设计工作,对于本次准备工作,她谈到了三点感动:感动之一是感谢智慧树平台上的工程师、服务人员,感谢学校教务处的老师,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问题都认真指导,感动之二是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在开学前一周,试着与两个班级上了见面课,同学们基本都在规定时间签了到,见面课留的作业都认真完成。感动之三是其他老师的配合,无论是教研室还是课题组的老师,都能够相互配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授课资源的试看、邀请学生进入班级、收集学生的各项信息等任务。
网络授课对教育行业来讲意味着全新的工作逻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黄肖嘉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说:“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我们应当努力接受新生事物,使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更好地对接。通过几天的试课,我们在学校与网络平台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逐步克服了网络拥堵、软件崩溃等困难,与学生慢慢摸索熟悉,已有信心在延期开学期间做好网络授课工作。”
春季学期是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写作的开课学期。在此之前,大学写作采用的完全是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大踏步运用平台全面推行线上教学困难重重。春节的祝福声还未消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李艳茹老师便与其他老师商讨测试教学方式,收集、修改、再收集、再修改任课教师和学生信息。千般努力终于初见成效,开学前夕,全校的大学写作共享课程终于建立起来了!李老师谈到:“虽然过程繁杂,却推进了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亦是难得的乐事。”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本科课程除16级应届毕业班未开设专业课程外,线上开课共计47门,涵盖学院所有专业课,研究生7门课程也将开展线上教学。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历史系教师王萌力求全面掌握每一节课程的知识点,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对于即将要上的“中国历代疆域变迁”这一章节,王老师课前通过查阅二十四史文献中的地理志、古代地理总志如《太平寰宇记》、现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等,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国力盛衰背景下的疆域伸缩变化。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系教师徐英借助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工具,建立互动教学的平台,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寓教于乐,将日常实践融于旅游美学这一课程。徐老师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虽不能如白衣战士般奔赴疫区参加战斗,但我也会担起人民教师岗位必须肩负起的职责。”
经济管理学院教职工积极行动,全力确保疫情期间“让课程开起来,让学生学起来,让教师联系起来,让教育开展起来”的教学目标。经济管理学院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力做好教师和学生的疫情防控工作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确保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学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秦虎采取慕课和研讨结合的方式,具体方式为在中国mooc平台选择优秀的并于自身课程相匹配的资源,选取部分章节供学生使用。利用微信群和智慧树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并把自己认为的难点和重点以录音的方式上传到两个群,避免直播带来的网络问题。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周瑜接到任务后便马上向有经验的朋友和同事请教和学习,并及时关注学校组织的在线教学技术交流信息,从而快速地掌握在线教学的难点和需注意事项。建立了教学班QQ群等,统计学生参加在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在线教学进行情况说明,并疏导学生情绪。精选国家精品MOOC,并在线试听;为减少在线教学因软硬件带来的突发影响,准备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如计划对不能及时参加或完成在线学习的学生单独安排教学计划和进程,制备离线教学内容等。
外国语学院教师张红梅为整个在线教学准备过程都尽了最大努力,前期的思想准备阶段,张老师在“学习强国”平台里阅读了《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话使老师深受启发:“‘停课不停学’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在教师不能及时、全员得到教学反馈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如果把‘停课不停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则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使师生和家长走出困境。”于是,张老师迅速投入了教学内容准备工作,认真学习熟悉“智慧树”平台的使用,及早安排教学计划,并邀请她的高中同学共同进行直播测试,基本熟悉了直播全过程和常见的问题。
外国语学院教师刘丽军在熟悉了网络直播课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学设计和讲授内容上,她把一堂课设计成几个小模块:课前预习模块由学生课下自学慕课完成;听力技能提高模块、课文难点讲授模块、答疑模块和翻译写作讲评模块在直播课完成;课后作业模块由学生课下自主完成。通过这段时间的准备,刘老师感叹道:“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困难压不到中国人!通过准备网络直播课,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课程要求及学院实际情况,迅速讨论制定出本科教学工作方案。学院安排了57门课程开展线上教学,其中面向全校非物理类理工科开设的《大学物理》课程24门,学院内各专业类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21门,开课率100%;专业方向选修课11门,通识教育选修课1门。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樊国梁老师主讲2018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从2月初开始,樊老师就认真学习“停课不停学”的相关文件,领会教育部关于疫情期间网课开设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参加清华大学学堂在线“雨课堂”的网课培训,学习网课直播、与学生交互、提问、白板、作业批改等功能,掌握网课的关键要素。自2月3日起开始加入网络教学平台,组建课堂,布置教学任务,进行讨论、学习。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屈媛老师这学期担任《大学物理C》和《理论力学》教学工作。自2月初开始就加入智慧树和雨课堂的内大技术支持微信群,学习这些平台的使用方法,整理课程资源。2月中旬,智慧树发布共享课资源,大学物理教学中心全体教师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教学。
生态与环境学院刘东伟老师说:“疫情之下,最好的授课方式就是网络远程教学,但多数教师远程教学的经历不足,教学资源有限。若要尽善尽美的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刘东伟老师提前联系了兰州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相关老师,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资料进行优化处理,剪辑教学视频并重新拼接,取其精要部分,在保证逻辑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压缩视频教学时常,对于比较难掌握、难理解的部分或视频里不便演示的地方,刘老师插入自己录制的解说,确保教学质量。
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教师张庆谈到:“作为生态学专业的一名老师,我充分考虑了生态学的教学特点,尽量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于是,张老师主要针对“多种网络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多种教学方式并举”、“注重讨论,突显应用”这四个方面完成网络教学工作。
3月2日
大家“期待”已久的网课
将全面上线
“停课不停学,同学们要坚持学习”
定好闹钟
网课在等着你~
图片 5
/ 其他
2020年的春季学期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迟了,但蒙古学学院线上课堂却已精准有序地走进了第二周的教学日志。
2月中旬开始,按照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以及我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疫情期间教学工作部署,蒙古学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准施策、细化任务,制定了《蒙古学学院关于疫情防控本科生专业课自主学习方案》《2020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本科教学工作方案》《蒙古学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开课方案》等多项教学相关文件,建立了在线教学实时动态反馈机制。实时与教务处、学生处、信息网络中心及各教学单位沟通合作,扎实推进各项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为确保教学进度不拖后、教学质量不降低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学院组织教师和在校学生开展线上教学技术、注册、建课等培训,提供“雨课”、“智慧树”、“MOOC”、“超星”、“ZOOM课”等线上授课平台和资源库,一切准备继续,迎接开学第一周。
新学期第一课终于来到了,全院教师纷纷投入了别样的“讲台”,开启了新的在线教学模式。
宏伟老师的《文学概论》课程通过“智慧树”与同学们见面了。用心规划、精心设计才能使每一节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流畅自然。章节测试、课堂答疑、话题讨论、围观讨论、线下作业和学习任务等每一个环节都缺不得。小工具——弹幕让师生互动畅通无阻。
萨如拉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使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教学方式授课。《蒙古语媒体语言应用与规范》是面向一年级本科生课程。蒙古语正词法需要详细讲解,还需要布置小任务分组讨论。对此“智慧树”讨论功能太合适了;《图书编辑》和《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是理论实践结合课程,需要大量查阅相关案例并进行思考。“雨课堂”讨论课功能正中下怀;《新媒体与传播》是硕士研究生选修课,需要研读中外学术论文。微信建群,定期交流阅读书目和学术新动态恰到其分。
海银花老师的《现代语义学》《自然语言处理》两门课程也“上线”了。为保证直播效果,避免图片音质卡顿,提前录制有声PPT是个大工程。而屏幕共享、现场互动、学习资源共享、课后讨论等其他环节同样缺不得。认真备课,才能获得学生的肯定。开课第一天,100%的出勤率,积极的课堂参与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网课的优势分外明显。
如此好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背后是学院每一个任课老师对网课技巧的学习适应、夜以继日备课的辛劳和挑灯夜战。
学院“男主播”也不甘落下,“资深帅哥”嘎达牧林老师的《外国新闻传播史》《蒙古语标准语音》《媒介经营管理》《比较新闻学》《专业日语》等7个课堂全部通过“智慧树”、“ZOOM”与同学们见面了。
截至目前,蒙古学学院49名教师开展在线本硕博课程70门次,在线学习学生3702人次。相信随着师生在“云端”相遇、彼此适应,学院在线教育定会取得新进步,谱写新篇章。
图片 8
/ 其他
近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俊杰教授研究组与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赵岩研究员合作指导研究生在具有高效抗菌防污性能的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方向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Four-birds-with-one-stone: a multifunctional Ti-based material for solar-driven water evaporation”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Research发表。Nano Research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 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单中排名进入前10名。(论文链接: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3-6259-9)
太阳能海水淡化是一种不消耗常规能源、无污染、所得淡水纯度高的海水淡化技术。其设备的核心材料是能够耐海水腐蚀和污染的高效太阳能光热转换传递材料。如何实现在改善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的热传递和热转换效率的同时提高材料的抗污染能力,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本工作找到一种合适的改性方法从四个方面同时优化钛基材料,将钛泡沫作为基底材料成功合成了掺杂银元素的TiO2纳米阵列,Tf-TA2/Ag样品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增强了海水蒸发和除盐能力。同时此材料还具有持续的优异抗菌、抗油污性能,在不同水源的水处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这种“一石四鸟”的做法为提升太阳能海水淡化设备中核心材料性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工作由刘俊杰教授研究组和赵岩研究员合作完成,刘俊杰教授和赵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艳男老师和研究生孙亚宁为共同第一作者,内蒙古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63032、62062053、22375109和52061034)、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20BS01004和2022QN03012)、内蒙古青年科技人才计划(NJYT23001)和内蒙古人才发展基金的资助。
通讯作者简介
刘俊杰,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物理,专注于特殊功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纳米尺度结构对细胞形态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任内蒙古自治区生物物理与生物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0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自然科学一等奖。
赵岩,内蒙古大学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骏马计划”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青年科技英才”。担任Rare Metals、Tungsten、Microstructures、Polyoxometalates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水电医科会创新医药与医用材料分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薄膜基发电/传感材料及微纳器件的研发和机理探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课题11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 总引用3500余次,H-因子3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
图片 2
/ 其他
11月27日上午,我校特聘院长聘任仪式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隆重举行。
武利民校长分别为李新奇教授、史振威教授颁发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特聘院长聘书。
刘志彧书记对两位特聘院长的加入表示欢迎,并在讲话中指出,特聘院长对于提升学院的管理水平、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聘任既是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的具体举措,也是计算机和物理学科发展的重大变化和机遇,希望两位院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专长,在学科建设、师资引育、拔尖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搭建、高端成果产出、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积极作为,引领学校计算机、物理学科的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刘志彧书记强调,我校人才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自治区的人才新政策,大幅提升人才工作质量,把内蒙古大学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学院、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主要负责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班子成员、教授委员会成员等参加了聘任仪式。
李新奇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理论凝聚态物理和量子物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以美国《物理评论》为主的物理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论文被引数全国排名前1%,4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00次,论文数全球排名前1%;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3/5)。担任中组部、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等部门的重点项目和人才计划评审专家。2023年11月全职加入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院长。
史振威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录用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IEEE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5项。曾获2017年度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2023年榜单)。担任国家自然基金会评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编制专家和跟踪专家、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宣传工委会主任等。2023年11月加入内蒙古大学担任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
图片 6
/ 其他
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我校联合乌兰夫纪念馆申报的“聚焦红色文化展馆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成功入选“工作案例类”名单。
“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提升育人效果。本次公布的优质资源项目名单共100项,其中“工作案例类”25项,我校为全区唯一入选高校工作案例。
近年来,我校以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为抓手,立足“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大思政课资源建设”,聚焦全区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多学科专业,开展了“实践基地建设、大思政课程研发、课程思政融合、虚拟仿真实验开发、专题科学研究、资源活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并取得了系列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相关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自治区“两件大事”,不断创新以革命文物为代表大思政教育资源在新时代的内涵挖掘、课程化利用与大众化弘扬,落实好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之时代新人的任务。
图片 3
/ 其他
11月25日,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论坛在我校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举行。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胡炜;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劼;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出席活动并致辞。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敏主持。
开幕式后,论坛进行了主旨报告和交流发言环节。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戢广南、华东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向东、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何生海等3位专家聚焦主线做主旨报告;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东海、北方民族大学教授马建福、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孙秀玲等7位嘉宾聚焦不同学段特点进行交流发言。专家们深入研讨交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探讨交流了全国各地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既有学术交锋的深度和高度,又有实践探索的生动和鲜活。
25日下午,分别举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育人环境”三个分论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分论坛在我校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观摩了我校民族博物馆“场馆育人”模式,参观了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展厅科研成果,并进行了座谈交流。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生导师马建福、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淑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克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鲲、包头师范学院副校长杨海燕、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富强分别作了发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到实践的多视角解读及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契合,国家与民族关系的辩证法,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逻辑的历史演进,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与大家交流了各自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研究提出了思路和建议,为我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全区各高校、各盟市教育(教体)局有关负责同志等近200人参加论坛。
图片 6
/ 其他
我校两位教师入选
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
近日,中央宣传部干部局公布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的评选结果名单,我校共有2人入选,蒙古历史学系宝音德力根教授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蒙古学学院布仁吉日嘎拉副教授入选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为国家专项计划,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最高层次的综合类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旨在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4个领域的中青年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
宝音德力根,男,1963年出生,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院长、蒙古史研究所所长、蒙古历史学系负责人,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自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用蒙汉两种语言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已有50多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指导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自治区优秀博士论文;研究领域为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编著)10余部,大部分研究成果居国内外同领域领先水平;已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高校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十余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6次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自治区“321”、“111”及“草原英才”工程,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有突出贡献专家。
布仁吉日嘎拉,男,1978年出生,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蒙古学协会理事。前后在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留学;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工程入选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和“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入选者;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和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获得者,内蒙古大学乌克力奖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推荐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候选人;研究的草原(地带)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国际前沿学术领域,目前很多同行关注其研究成果;已发表多篇系列论文和论著中既有对基本事实的定量分析和客观推理,也不乏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外同领域领先水平,为我校蒙古学、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及“双一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片 2
/ 其他
编者按
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褚海斌教授团队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CS Catalysis》(影响因子为 12.221)发表学术论文“Overcoming the Deactivation of Pt/CNT by Introducing CeO2 for Selective Base-free Glycerol-to-Glyceric Acid Oxidation”。该研究通过引入稀土氧化铈成功地解决了铂催化剂在甘油氧化反应中的失活难题,并首次清楚地揭示了氧化铈的催化作用机制。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我校化学化工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张雪琼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褚海斌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开发新型的稀土催化材料,并进一步拓展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领域,对于自治区和我国稀土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稀土催化剂在生物质转化、能源电催化等新能源反应体系中已初步展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稀土在新能源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制约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对生物柴油需求的不断增加,生物柴油的副产物甘油大量过剩。工业甘油价格约4000元/吨,而其衍生产品如甘油酸的价格却超过10万元/吨,因此,利用相对廉价的甘油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众多转化甘油的方法中,用铂/碳催化剂进行选择性氧化的途径有望实现工业化,然而催化剂易失活和选择性较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褚海斌教授团队首次在铂/碳催化剂中引入稀土氧化铈,并巧妙地构建“铂-氧化铈-碳纳米管”三元界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铂催化剂在甘油氧化反应中的失活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团队结合深入的结构表征与动力学实验、同位素实验等,首次清楚地揭示了氧化铈的催化作用机制:一方面,氧化铈通过调控铂的电子结构,削弱中毒物质甘油酸在铂表面的吸附作用,使催化剂具有高抗毒性;另一方面,氧化铈在三元界面处通过加速水的解离生成大量活性物种,大大降低甘油伯羟基氧化反应的能垒,进而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主产物甘油酸的选择性。
此外,褚海斌教授团队近期已在稀土催化与生物质转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氧空位是氧化铈具有优异电催化性能的关键。褚海斌教授团队于2018年创新性地提出表面羟基对氧化铈电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成功地合成了表面富含羟基的水合氧化铈纳米材料,该材料能大幅提高铂对醇类氧化反应的电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相关工作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8, 6, 2318-2326)发表后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他引次数已达20次。2020年初,团队还在催化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2020, 381, 434-442)报道了利用铂纳米晶的本征晶面效应来提升铂对甘油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方面的工作。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75125、51501094、21561023)和内蒙古杰出青年培育基金项目(2017QJ03)、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的资助。
图片 3
/ 其他
3月18日-23日,我校发展规划处组织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填报工作推进会。高光来副校长出席并主持会议,党政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就业处、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人事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单位就现阶段填报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图片 1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