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我校召开首届“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表彰大会

9月7日下午,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隆重举行首届“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表彰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副校长张吉维,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副校长高光来、刘永斌,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智凭,党委副书记、院长白托娅出席会议,学校受表彰代表、各学院及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大会由张吉维主持。 会上,武利民宣布了《关于表彰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的决定》。 为表彰先进典型,弘扬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风尚,经学校研究决定,授予达古拉等45位教师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并给予表彰奖励。 “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代表、生命科学学院陈贵林教授用饱含激情的话语与全体教师分享了教书育人的奋斗历程及心得体会,同时表达了做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践行者和担当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与会校领导为受表彰教师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学生代表为受表彰教师献花。 刘志彧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受到表彰的教师楷模表示热烈祝贺,向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曾经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并以《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努力成为新时代“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近年来,我校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以及考察我校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四个服务”,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四个面向”,聚焦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扛起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这些成绩无不折射和诠释着全校教职员工履职尽责、担当进取的信念与追求,改革创新、团结奋斗的勇气和力量,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内大教职工队伍的底色,是内大发展壮大的底气,是内大奔向一流的底蕴。 刘志彧指出,今天受表彰的45位教师楷模是全校教师的代表和缩影,内大人要传承和弘扬65年一路走来、历史形成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守望相助、携手同行的胸怀格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格,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在各自岗位上做好各自的事情,共同谱写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刘志彧指出,广大教师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努力成为新时代“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一要做立德树人的好老师。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培育人才,多出人才,多出好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扎实的学识,精湛的师艺,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二要做担当有为的建设者。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有组织科研,勇于挑重担、啃硬骨头,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主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敢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抢占创新的制高点,提升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需求的能力。三要做民族团结的排头兵。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生动鲜活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中当先锋做表率。四要做内大事业的主人翁。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要真真切切地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真心让内大好,愿意为内大干,推动学校事业扎扎实实发展。 刘志彧最后强调,全体教职工要秉持“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开拓创新,勤勉奉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 荣获首届“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教师名单: 蒙古学学院:达古拉、宏伟、斯琴巴特尔 蒙古历史学系:王达来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含蒙古国研究中心):李娟、杨常宝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志中、李慧贤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绍东、张久和 哲学学院:白延辉 外国语学院:宋敏、张宇晨、董建荣 经济管理学院:王乾宇、颉茂华、廉桂萍 法学院:曹宇、塔娜 公共管理学院:丛志杰、张彬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娟、杨涛 数学科学学院:刘洋、贺飞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志锋、陈颖丽 化学化工学院:王建国、苏海全、张晓红 生命科学学院(含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马铃薯中心):李光鹏、陈贵林、张德健、哈达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志慧、孙锴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刘靖、魏凤歧 生态与环境学院:张庆、赵玲、郭伟 体育学院:刘忠良 交通学院:王陈向、杨晓芳、周雪琼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我校领导持续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推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2022年4月起,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副校长张吉维,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高光来、刘永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陆续带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开拓就业岗位、深化校企合作,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5月25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副校长高光来一行赴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供需对接,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赛罕区政府副区长赵胜利、赛罕区教育局局长张宝珍、金桥“双创”示范区联合党委书记奥云,我校党政办公室负责人景剑峰、学生就业处副处长谢峻鹏、教务处副处长王树彬参加了调研。校企双方就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科研项目合作、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大赛指导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 5月25日上午,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一行走访内蒙古环投集团,开展校企交流座谈,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张利文及集团有关领导,内蒙古蒙泰环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内蒙古生态环境大数据有限公司、内蒙古环投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内蒙古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5月22日至25日,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雅丽带队到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12家企业,开展访企拓岗工作,22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参加,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行业企业沟通协作平台,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更好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参加了这项工作。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经济管理学院于5月23日下午利用腾讯会议举办了2022届毕业生线上双选会,主会场设在知行楼115会议室。根据毕业生求职意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本次双选会共邀请了12家用人单位线上参会,共提供岗位174个。学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出席会议并讲话,学生就业处副处长谢峻鹏,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士伟、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锋正以及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研究生导师代表参加了会议,经济管理学院2022届毕业生和其他学院相关专业毕业生线上参加了本次双选会,会议由张士伟主持。会后,招聘企业和毕业生进行了线上互动。本次线上双选会为2022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了供需见面平台,个别企业还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了实习机会。 5月31日下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通过线上会议方式主办了“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座谈会暨共建网络国际传播基地‘云签约’活动”,内蒙古分会场在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宣传部、新闻办、网信办、文旅厅领导以及南开大学等16所高校的领导出席了会议。我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出席活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乔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栓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丽萍与国际在线内蒙古频道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围绕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做了主题演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树成、开封市委网信办副主任王晓波、湖北省文旅厅交流合作处处长童建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北群、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白黎做了主题分享。 会上举行了“共建网络国际传播基地‘云签约’活动”,我校党委副书记刘九万、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乔旺与国际在线内蒙古频道负责人王雨涵进行了签约,双方本着协作发展、共同提高的原则,将在网络国际传播理论与实务、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及信息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此次共建网络国际传播基地活动,对内蒙古大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丽萍副院长表示,此次“云签约”活动协同各方搭建了各地网信部门与高校的合作平台,为高校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发挥了智库作用,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参与国际传播项目、参与实践的机会,在教学方面与国际在线专家加强合作,也可以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国际传播的鲜活案例,有利于师资互补。 活动期间,刘九万一行还参观了“爱上内蒙古”正能量网红孵化基地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就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拓展就业岗位、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出意见。 5月25日下午,刘永斌副校长带队赴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暨呼和浩特市“丁香扎根计划”校地对接活动,签订“加强高校毕业生留呼就业创业的合作协议”。座谈会上,刘永斌副校长简要介绍了我校基本概况和近年来立足“双一流”建设,深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202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到访呼和浩特市人社局是我校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重要一站,希望依托呼和浩特市人社局优质资源,加强联络沟通,推动呼和浩特市“丁香扎根计划”落地生根,促进我校毕业生扎根青城就业创业,为呼和浩特市、自治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为贯彻落实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学校制定了行动方案,召开了2022年学生就业工作推进会,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下一步,学校将持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党政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示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深度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岗位,努力实现学校对区域用人单位供需对接全覆盖,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人民日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8月3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栏撰文《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怀进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切实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单独列章阐述,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认清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下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战略投资”和持久繁荣的根基。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新时代十年,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切实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认识我国教育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全面应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口结构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建设教育强国上存在的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我国教育新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有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 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坚定不移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指向清晰、要求明确。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完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发展素质教育,加强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实践,着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优专项行动,坚定不移推进“双减”,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校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结构布局上先行先试,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针对性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格局,创新部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 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用好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深入实施教材建设和管理行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增强育人功能,提高教材管理效能。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发展公平包容、更有质量、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着力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实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进行动,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学生在交流互鉴中开拓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 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推动师范院校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全力以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确保教育强国建设各项任务取得扎实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当前,教育系统全力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广大师生在凝神聚气中感悟奋进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要把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融入主题教育之中,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深化研究阐释,宣传好各地各校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持续营造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浓厚氛围。 加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规划。要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聚焦教育强国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坚持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策略、实现路径和政策举措进行系统谋划设计,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施工图和时间表。策划实施一批建设教育强国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行动,发挥好区域创新探索和先行先试作用,努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凝聚全党全社会建设教育强国的合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决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动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合力,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我校举行特聘教授聘任仪式

9月8日下午,我校举行特聘教授聘任仪式,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家畜胚胎生物工程专家张涌为我校特聘教授,并担任草原家畜种质创新集成攻关大平台主任;聘任倪挺教授担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聘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吕东平研究员担任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副校长张吉维,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副校长高光来、刘永斌出席聘任仪式,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张吉维副校长主持。 仪式上,武利民宣读了学校的聘任决定。 刘志彧为张涌院士颁发了特聘教授聘书,为倪挺教授颁发了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聘书,吕东平研究员在线上参加了聘任仪式。 武利民对张涌院士、倪挺教授、吕东平研究员的加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在讲话中表示,内蒙古大学正处在全力推进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关键时期,学校积极谋划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扎实推进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草原家畜种质创新集成攻关大平台、生物医学研究院、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汇聚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种业振兴、“科技兴蒙”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和行动,奋力实现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张涌院士是家畜生物育种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倪挺教授、吕东平研究员是生物学科的青年领军人才,三位专家能够受聘于我校,充分体现了对内蒙古大学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希望通过张涌院士的战略指导和倪挺教授、吕东平研究员的鼎力相助,促进学校生物学学科建设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张涌院士受聘后饱含深情地说,内蒙古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有着辉煌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生物学学科于上世纪80年代在旭日干院士的带领下取得了突出成就,经过数年的努力,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内蒙古大学的特聘教授,一定会发挥能力和所长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生物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内蒙古大学今后继续建设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聘任仪式后,张涌院士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张院士围绕“家畜基因工程育种”这个话题,首先对基因工程育种的本质、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随后系统论述了动物基因工程育种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及典型案例,最后介绍了我国转基因育种的短板,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副校长高光来主持学术报告会。

/ 其他

5 浏览  ·  0 赞

“创新之家”学子又双叒叕创新高!

近日,历时5个月的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落下帷幕。内蒙古大学“创新之家”本科生共斩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这是我校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本次竞赛中,内蒙古大学“创新之家”11位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选派37个团队(74名同学)参加省赛,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最终六个团队进入国赛。 “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是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创新实践型竞赛,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排名最前的信息通信类专业竞赛,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高水平。第九届“大唐杯”省赛报名选手近2.5万人,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有400余所院校参赛,3500余名指导教师参与,参赛人数与参赛院校数均创下历年最高纪录。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近年来,在学校党政和学校相关部门的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以“草原雄鹰”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导师制”为依托,以“创新之家”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尤其通过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支持,学院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更加齐全,制度保障更为完善,为学生培养与创新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内蒙古大学“创新之家”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学生热衷的第二课堂。学生依托该平台自主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多次获得国际、国家与省部级各类奖项,2019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202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在学校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和较强的影响力,是大学生放飞自我、实现梦想的创新实践舞台。 “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是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创新实践型竞赛,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排名最前的信息通信类专业竞赛,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高水平。第九届“大唐杯”省赛报名选手近2.5万人,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有400余所院校参赛,3500余名指导教师参与,参赛人数与参赛院校数均打破历年最高纪录。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榜上有名!我校2022届毕业生渡澜入选首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

9月22日,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动仪式现场。一项旨在支持青年作家成长的计划——首届(2021-2022)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隆重揭晓。青年作家孙频、郑在欢、渡澜获选,这也意味着,由作家王蒙以个人稿费出资成立的“王蒙文学发展专项基金”结出了第一枚硕果。对王蒙先生来说,这一基金的设立寄托着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情担当,和对新时代文学、对一代又一代青年写作者的热切期待。而对广大青年作家来说,这既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他们面向未来、展开无穷创造的新的开始。 活动现场,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康伟等出席活动。 邱华栋宣读了获选作家名单及推荐语。评委会认为,渡澜的写作在汉语内部展现出独特的草原音调。她将古老文明的青山迢递,接续进先锋文学的叙事传统,呈现着超越性别与年龄的强悍能量。她在元小说的意义上处理生与死,万物有灵,同生共死,她将顺应自然的文明潜意识,转化为细节繁盛却总体寓言化的当代形式。进而以这种形式,去触碰现代性之人欲与天理的基本命题。 作家简介 渡澜,女,蒙古族,1999年出生,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曾就读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学就读期间在《收获》《草原》《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十月》等发表小说约10万字。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新书发布!一睹为快!

9月25日下午,林方直先生的《<管锥编>的文心艺理》和郎宝如先生的《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新书首发式在内蒙古文学馆举办。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翟瑛珺,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赵海忠,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巡视员尤占永,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巡视员赵云东,光明日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高平,香港大公文汇内蒙古分社社长乔辉,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陈鹤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黄妙轩,著名诗人冰风,自治区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姜玉鹏应邀出席活动。我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出席活动并讲话。活动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魏永贵主持。 张利平在讲话中指出,林方直先生是我校汉语系第一届毕业生,从1962年留校任教后一直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至今笔耕不辍,在国内外红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郎宝如先生从1978年登上大学讲台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和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著名的《周易》研究专家,退休后仍然致力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两位老先生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学识精湛,常怀仁爱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内蒙古大学的一流人才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撑,堪为全校师生为学为人为事的楷模。近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边疆治理实际,从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开展整体性、系统性的交叉协同研究,推出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著和咨政报告,今天发布的两本新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米彦青在致辞中说,经典传承历久弥新,是一代代学人恒久持守的结果。林先生和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能够走入经典、直面经典,生成了自己笔下的天才之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的师范作用将永远激励后学;老一辈先生们勤勉耕耘、不断进取的身影,给我辈后学树立了绝好的精神标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社长姜德军在讲话中说,林先生在深入研读《管锥编》的基础上,围绕着“《管锥编》的文心艺理”这一主题,从中提炼出28个论题,钩深致远,撰成本书。图书装帧精美,尤其是封面设计雅致大气,寓意深刻,远山淡水由远及近,象征文心艺理的文化源远流长;莲篷籽多叶肥,象征文心艺理研究硕果累累。两圆相交代表《管锥编》作者钱锺书先生与本书作者林先生的心灵契会,中间相交集的“文心艺理”就是两位先生共同开掘的学术理想镜像。《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一书是郎宝如先生多年学术研究的硕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开创性地走普及化大众出版的路子,能够多方位地满足专业研究和普通文史爱好者的阅读需求。这两本书作为内大出版社的精品出版工程,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和推介。 内蒙古文学馆馆长赵富荣介绍了文学馆开馆以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内蒙古文化建设、文学建设服务的工作情况和研读两部作品的体会。 林方直先生认为,钱锺书著《管锥编》的内容尽管林林总总,门类繁富,但作者的主攻方向却在“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它是一部偏重于文心艺理的书。《管锥编》中有关文心艺理的标目琳琅满眼,并“示大道之源,联类互证焉”。“我们从中择取二十七条进行作业,从《管锥编》以及《谈艺录》《宋诗选注》《七缀集》《围城》等著作中汇总材料,并从其他文论、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中钩稽材料,使立论具备更充足论据和题中应有之义,编撰成各篇专论。” 郎宝如先生认为,《周易》既是占筮之书,也是西周建国的历史记录。由于屏蔽了一些关键信息,使得《周易》记载的西周建国史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但《周易》在每一卦中都设置了解开此卦的信息密码。本书以这些信息密码与《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诗经》《国语》《史记》乃至《竹书纪年》等文献相互参证,把《周易》记载的从古公亶父迁岐至周公东征百年间重大历史事件如王季伐鬼方、文王迁丰、孟津会盟、牧野之战、武庚之乱、迁殷于宋、康叔封卫等一一梳理出来,还原了《周易》历史属性的本来面貌。本书还用同样的解码方式,梳理出西周朝聘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建立,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活动,贵族、平民不同的婚姻习俗和家庭生活等重要的历史要素,揭开了《周易》神秘面纱掩盖下的西周建国的历史。 在座谈交流环节,我校杨新民教授、李树新教授、高建新教授、王芳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达胡白乙拉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陆有富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赵海忠教授等就两部著作的学术价值以及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展开热烈讨论,并表达了对两位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敬仰之情。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内蒙古文学馆。 我校党政办公室主任、哲学学院院长景剑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栓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师生代表和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代表以及十余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活动。 作者简介 林方直,1936年生,籍贯辽宁沈阳。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任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主要有《红楼梦符号解读》《奇文史笔〈红楼梦〉》(商务印书馆出版)、《翰墨友声》。 郎宝如,1946年生,北京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78年登上大学讲台,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及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10年退休后,方研究《周易》。《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便是十年研读《周易》的收获。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副校长刘永斌带队开展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工作

9月26日,副校长刘永斌带队深入各学院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在喜迎二十大和国庆假期来临之际,进一步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保障实验室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刘永斌一行先后到化学化工学院、交通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具有较多实验室的学院,对各类实验室进行了严格、仔细的检查,详细询问了危化品的储存与使用、消防器材的配备与维护等情况,并指出了各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同时与开展实验的师生就规范实验操作、风险隐患排查等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刘永斌强调,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科学的管理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适当的惩戒警示,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策防相结合,确保校园稳定,师生安全。 通过本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了部分学院在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学院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监督、指导有关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整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将继续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引导师生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坚持把实验室安全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主任刘崎峰及相关人员参加检查工作。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喜讯!“草原英才”工程入选榜单来了!

近日,第十二批“草原英才”工程评选结果揭晓,我校22名教师入选。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入选拔尖领军人才,祁智、张凡入选常规领军人才(第三批);刘健、褚海斌、王建国、刘永斌、王文波、刘国都入选青年领军人才;张江威、兰坤、飞龙、李润辉、李国栋、王宁、刘东伟、徐成芳、景剑峰、包文胜、苏木亚、薛继亮、韩冬入选高层次培养人才。 同时,2022年度“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评审结果揭晓,我校12名教师入选。其中白玉龙、杨洋、张颖慧、王永慧、王永涛、付建荣入选创新人才一层次,王震、温晓茹、刘维东、梁雪芳、侯建昀、敖敏入选创新人才二层次。功能分子高效精准合成创新团队(带头人:陈树峰)和多民族文学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冯文开)入选创新创业团队。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公共管理学院张彬:身正为范,方为人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公共管理学院张彬老师。 三尺讲台,桃李芬芳。张彬将教书育人与传道授业的理想与情怀结合在一起,不仅在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自己也在成长的道路上步步迈进。内蒙古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技能大赛文科组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技能大赛文科组一等奖、内蒙古大学“教坛新秀”、内蒙古大学首届“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不难想象张彬的辛苦付出。 以本为本,立德树人 张彬多年来一直投身教学一线,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认为上好课,培养好学生,是身为大学老师的首要任务。无论是教学科研型老师还是科研教学型老师,教学永远都应该摆在首位。 在张彬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模样是能够在品行上对学生做出榜样,在学识上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些正确的、值得去追求的东西,要让学生有能力去辨别是非,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状态,深入理解中国政府独具特色的优势以及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和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大国责任和积极作为,张彬开设了通识选修课《中国政府过程》和《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和政策对策》。 在学生眼里,张彬的课堂是这样的:“张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课堂氛围非常活跃,由于张老师本人性格幽默风趣,加之理论功底深厚,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非常生活化,很容易激发起我们学习和互动的欲望”。“ 张彬深知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为人师者既要做到“学高”,更要做到“德高”。如果师德师风不好,即使学术水平再高,教学科研能力再强,都不能算是合格老师。多年来,张彬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不改良师本色,待人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在学术和教学上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良师益友,悉心育人 张彬说:年轻时做老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很容易沟通,没有深刻思考过作为老师应该要怎么样。后来求学时受到自己导师的启发:好学生是帮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之前张彬一直想的是怎么把课上好,怎么去教学生,在帮学生这块考虑不多。受到导师启发后,张彬开始在思考如何能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学生的创新基金申报、论文指导、就业择业的选择等方面,力所能及地给予关心与帮助。 2014年,张彬患腰椎间盘突出,作为专业课老师,学生又面临毕业,课不能不上,在无法找到其他老师代课的情况下,将近三年的时间,张彬一直咬牙坚持,上课基本都是趴在讲桌上,同学们看着都十分心疼。几年后同学们和张彬每每聊起,都会感怀这90度的课堂。 2011级行管班的于兰说起张老师,仍是满怀感激:“有一次参加挑战杯比赛,张彬老师是我们组的指导老师。张老师既会给我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又会给我们很多实际的建议指导。我记得我们的选题是调研呼和浩特的小饭桌情况,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问卷内容不是很成熟,张彬老师和我们利用中午时间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内容。” 从1991年入学到现在,张彬已经在内大待了三十余年。他说:“内蒙古大学像一盏明灯引导我、培养我,我希望内大能够越办越好,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祝贺!我校学生乌日娜入围全国“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近日,由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光明日报》教育部、《大学生》杂志和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经组织推荐、通讯推选、会议推选等环节,共遴选出年度人物20名,年度人物提名30名,年度人物入围109名。 我校学生乌日娜入围全国“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人物简介 乌日娜,中共党员,达斡尔族,内蒙古牙克石市人,2021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扶贫计划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大学阶段,她曾获得西部计划全国项目“优秀志愿者”、内蒙古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大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杰出志愿者”等荣誉;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内蒙古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推免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奖励。在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中获团体奖项,在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次、二等奖1次。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下,前往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进行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个人事迹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10万。 个人事迹 乌日娜参与运营学校团属网站和2个微信公众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引领,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抓住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宣传工作的全过程,团结青年、凝聚青年、带领青年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青年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全年校审推文1000篇以上,阅读量超过80万人次,所撰稿的原创推文《同心抗疫 | 这是战疫中的内大,我想让你看到》单篇阅读量达7.2万人次。 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六年时间,乌日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她在多所小学做驻校社工,参加了呼和浩特市社区贫困家庭失能失智老人进行介护服务评估、包头市棚户区改造城市设计和控规项目社会调研、上海市都市社区调查项目的入户访问、为100余名工伤康复患者提供个案管理和心理疏导等工作;研究生阶段,乌日娜刻苦学习,学业成绩始终位列专业第一名,努力成为一名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成就梦想的时代。希望我校广大青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奋斗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诠释新使命,创造新篇章!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教授和法学院鄂晓梅教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1月17日上午在京闭幕,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人选名单。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教授当选教育界别全国政协委员,法学院鄂晓梅教授当选少数民族界别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于2023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人民网:跟着总书记进高校•内蒙古大学

跟着总书记进高校•内蒙古大学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在年味中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

机场车站,旅客纷纷踏上旅程,奔赴家乡团圆;大江南北,处处张灯结彩,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烘托出年节氛围;线上线下,特色年货琳琅满目、供销两旺……神州大地洋溢着蓬勃盎然的春意,人们也在热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的年味里,感受着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是相聚的时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团圆是春节不变的主题。不久前,网上有个提问:哪个瞬间让你感觉要过年了?有人回复回老家赶大集,有人留言炸丸子、炒花生、吃饺子,有人说写对联、贴窗花……回答各不相同,但与家人团圆、和亲人相聚却是背后的共同期盼。家是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团圆是最浓的年味。不管路程有多远,不论工作有多忙,回家过年总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朴素的期待。这是烙在我们心头的浓郁乡愁,是始终不变的亲情守望。 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文化内核,那么各式各样的年俗则让春节文化更加丰富立体,进一步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贴春联、写福字、挂中国结,祈福迎祥;亲朋好友相互拜年,祝福来年诸事如意;逛庙会、猜灯谜、看非遗表演,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地方的年俗不尽相同,这种丰富性共同构成了多彩的春节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春节文化悠久灿烂,并非一成不变。从一定程度上看,正是因为年俗不断与时俱进,传统节日才能散发持久的文化魅力。无论是从长辈手里接过压岁钱,还是在手机上分享亲人红包,讨的都是新年彩头;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在线拜年,送出的都是美好祝福;无论是吃上家乡的土特产,还是品尝新口味,咀嚼的都是幸福味道;无论是重传统,笔墨纸砚写春联,还是赶新潮,在博物馆里过大年,体验的都是文化风尚……时代在变,年俗也在不断变迁。这既让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也让春节更加有滋有味,让年味一年更胜一年。今天,春节文化早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当习俗融进现代时序、仪式浸入生活肌理,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也绽放于世界。在法国巴黎,2023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全面展开;在美国费城和纽约,“唐诗的回响”音乐会上演,展现音乐与诗歌的完美交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茨厂街,春节亮灯仪式将整条街红彤彤的灯笼点亮……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鲜明标识,春节文化不仅为各国人民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也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领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智慧,凝聚“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是时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点。家人亲朋相聚,欢声笑语里憧憬的是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未来;千家万户共此时,万家灯火映照的是家宁国安的祥和图景。让我们在祈岁纳福中感悟家国同心的力量,在万象更新中积蓄奋力向前的信心。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一定会更美好,明天的世界也一定会更美好。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内蒙古统一战线2023年第四期“同心学习·立德圆梦”读书会举行

8月23日,内蒙古统一战线2023年第四期“同心学习·立德圆梦”读书会在我校举行。 本期读书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主题,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领学解读,5位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作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领导班子成员,我校负责同志,部分区直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代表60余人参加。

/ 其他

18 浏览  ·  0 赞

计算机学院博士生何树林入选2022年度腾讯“犀牛鸟精英人才计划”

“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 ——内大星辉系列之五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我校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以青春奋斗的姿态勇担使命,扎根北疆、奉献国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激扬奋斗之志、砥砺奋斗之行,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中收获无限精彩,内大融媒体推出“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内大星辉系列。 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样子。让我们一起看看入选2022年度腾讯“犀牛鸟精英人才计划”的学子有多“牛”! 2022年4月27日,计算机(软件)学院张学良教授课题组2021级博士研究生何树林同学经过紧张的函评、激烈地在线答辩等环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入选2022年度腾讯“犀牛鸟精英人才计划”。 腾讯犀牛鸟精英人才计划于2017年首次发布,旨在选拔对科学研究有热情、有潜力的学生,帮助其在科研道路上探索前行,携手高校培养一批勇于求真探索,支撑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入选学生将在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下,以产业真实场景及海量数据为科学试验田,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验证学术理论,发表高水平论文。截至目前,项目培养了来自海内外7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80余位科研精英人才,多项科研成果已在真实场景及数据中验证、转化,并发表于NeurIPS、CVPR、AAAI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 今年该计划发布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碳中和、量子计算等14个前沿技术方向。共收到全球近百所高校优秀学生的申请,经过盲审初评、答辩终评等多轮激烈评选,最终70余名学生入选。腾讯“犀牛鸟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申请者需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以骨干身份参与省级或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作出重要贡献,或获得国家级或世界级学术或竞赛相关奖项。 何树林同学于2019年在内蒙古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取得学士学位。本科期间成绩优异,曾担任了“内蒙古大学精英开发者联盟”第5任联合主席。2019年考入内蒙古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在张学良教授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2021年申请硕博连读转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目标说话人抽取、单通道语音增强。 何树林在本科时参加了计算机(软件)学院精英学生开发者联盟(IMUDGES),课余时间通过张学良老师的教学和指导,在大三时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开始申请参加张学良老师的研究生组会进行智能语音处理领域的学习。由于经常参加计算机专业相关领域的比赛,他的工程能力成长迅速,对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硕士一年级时,在张学良教授和张晖副教授的指导下,何树林与同课题组的李号博士(目前在南方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共同提出了新颖的多级特征提取的目标说话人抽取网络,极大地提高了频域说话人抽取的性能,该成果被语音声学领域的顶级会议ICASSP 2019接收。截止目前,何树林在语音领域顶级会议ICASSP和INTERSPEECH共发表3篇论文。 计算机(软件)学院鼓励在读学硕及专硕均可申请硕博连读,优秀的推免本科生可申请直博,多数博士生入学时即具备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培养潜质;同时,学院针对不同类别博士生,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建设,拓宽对外交流访学渠道,博士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本硕博贯通起来培养有利于个人能力成长,方便深入研究课题。“我认为研究最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有沿一个方向长期研究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我们在本科时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确定了研究方向,并且保持研究状态,本硕博连读就不需要被找工作,考博士等其他的事情所影响。”何树林说。 计算机(软件)学院全面推进以校外基地实践、产学研合作实践、校内基地实践、学生自主实践、交流访问实践五部分构成的多元化联合培养机制。建设区内外基地20余家,含3家自治区级联合培养基地,推荐并遴选多名行业导师,开展了联合课程建设、双导师实践创新培养、产学研合作等多维度合作,形成了“课题征集审议”“双导师合作培养”“实践管理及安全”“实践过程考核”等多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课题质量、实践质量及培养质量。依托产业项目,行业导师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校企联培,我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经验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落地能力在张学良老师(导师),饶为老师(企业导师)的帮助下相结合,促进科研工作的落地,让科研工作快速转换为产业应用,这对应用型研究的帮助是巨大的。”何树林说。 何树林同学在腾讯公司科研访问和联合培养期间,参与“声纹识别及说话人提取”课题。结合信号处理知识和深度学习技术,接触产业真实问题、拓展科研思路、验证学术理论、联合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与何树林同学进行合作的企业导师为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饶为博士。饶为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其在音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上发表30多篇文章,曾担任国际语音会议ASRU 2019组织委员会成员。 企业拥有着更贴近产业的环境,企业导师拥有更加丰富的应对实际应用场景的经验和技巧。“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接触产业界,将科研和产业落地相结合。”计算机(软件)学院院长周建涛教授说。 2020年计算机(软件)学院研究生郝翔同学首次入选“腾讯犀牛鸟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何树林同学是计算机(软件)学院第二位入选该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生。两位研究生相继入选“腾讯犀牛鸟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近年来计算机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完善建立硕博连读、本硕博贯通等培养模式,鼓励跨学科、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大力推进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所取得的可喜成绩。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时代强音

“建功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专栏之十三 初夏,正是生命勃发之时,万物都在铆足了劲儿生长,奋力向上。 内大融媒体平台接续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系列推文,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守望相助,勇毅前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期推出“民族政策系宣传月”专稿,讲述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生海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教学、研究与宣讲并重,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的生动故事。 图片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尺讲台书写最美人生 图片 何生海: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 深化实践 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 图片 近年来,何生海教授积极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讲师团宣讲工作,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完整准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2022年5月15日,包头市第四期党员干部“补课充电”素质提升专项培训班上,何生海教授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为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补充了政治理论之课和业务能力之电。 2021年10月,何生海教授走进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进行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人文管理系大二学生顾蕾兴奋地说:“何教授的宣讲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到血脉和灵魂当中,努力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他宣讲的脚步从未停歇,先后宣讲15场次,听众超过3000人次。何生海教授传播民族团结的好声音在机关干部、高校学子和农村牧区群众中引发了广泛共鸣。 启智润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何生海教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总要求,在教育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的教育,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春风化雨、戮力同心,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他主动承担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人才培养的职责。目前已有30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1名硕士生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18名硕士获得校级以上奖励。 何生海教授从事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问题研究二十余年,出版专著有《互动与调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村落的变迁研究》(2013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多元视角下对我国西部民族关系的探索与研究》(2016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内蒙古族际通婚现状及其社会效应分析》(2018年,民族出版社),《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社工服务提升研究》(2020年,民族出版社)等5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东北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 Sociology Study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刊物24篇,3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民族问题》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中央民族大学确定为民族社会学专业博士、硕士必读材料。代表性成果《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初探》,发表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该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历史纵深、现实维度和未来全局的视野,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类主义超越国家主义,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家庭观、民族观、国家观、世界观、历史观和实践观,全面准确地回答了“为什么爱国”(理论缘起)、“爱国爱什么”(内容指向)、“如何爱国”(具体实践)、“怎样爱国”(意识培养)等基本问题,其意义不仅在学术范畴更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何生海教授主持各类项目共11项,代表性的课题有国家民委项目“内蒙古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项目“婚姻挤压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研究”;国家社科项目“国家认同视角下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模式与经验研究”;国家社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及内蒙古的实践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实体性研究”等。 何生海教授作为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及时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研究报告,为国家和自治区的民族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他的研究报告《关注生态风险之下的我国民族关系隐患》和《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国家民委采用并报送国家主要党政领导阅示。 何生海教授的论文“Unequal Marriage Exchange Between Majority and Minority Groups : A Case Study from Inner Mongolia, China”,2017 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与社会科学政府奖二等奖;著作《互动与调试:西北民族地区汉族村落变迁研究》,201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三等奖;2019年他被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宣传部等五家单位联合授予“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履职尽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何生海授自担任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以来,以身作则积极承担基地建设任务。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期评估的通知》要求履职尽责。协助基地主任组织召开50人次以上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共6次,对推动基地建设和对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如2021年6月承办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经验与展望”的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出版2本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专著,著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30万字)正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组织编写2本(次)基地动态,向外发布,扩大了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的影响力,并全程参与2020年和2021年内蒙古大学开放性课题指南设置、评审等各项工作。 他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参与省部级以上会议多次并做学术发言,如2020年11月参加由国家民委牵头,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座谈会”;2021年5月参加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2022年承担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编写任务。 多年来,何生海教授潜心教书育人、刻苦专研著书立说,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扎根在草原人民心中。

/ 其他

12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 | 中国社会科学网: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校充分发挥多学科支撑优势,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着力产出一流理论和实践成果,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引和铸魂育人的作用。 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时评”专栏发表了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白维军教授的文章《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 白维军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把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方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以此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持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进认同,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此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此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文化基础;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做到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此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民生,《辞海》释义“人民的生计”,即指老百姓的生活来源。不同时代和同一时代的不同时期,民生有着不同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将民生概括为“五有”。党的十九大报告丰富了民生概念,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将民生概念发展为“七有”。 民生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关心人民、关注民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彰显了人民性的鲜明品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将民生建设的旨趣推向新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始终都是我们党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民生-社会保障”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增进福祉的清晰链条。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判断执政合法性的试金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民生保障制度建设,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养老、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生存和发展问题,并着力提升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回答好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能有效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争取到最大程度的民心支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通过民生建设,提高福祉水平,赢得民心民智,凝聚民心民力,稳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也是最优的路径。 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民生建设尚存短板,要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如何发展民生事业、增进福祉水平,关乎国家认同、政治稳固,对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增进民生福祉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抓民生建设要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缩小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差距,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应民生“七有”,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民生水平为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过程提升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通过各阶段教育活动,着力增强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要树立就业优先理念,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这一过程中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要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养老金稳定增长机制,发展养老服务业,均衡医疗卫生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解除养老和医疗后顾之忧。要坚持“房住不炒”,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稳定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两个方面,保障人民“住有所居”有尊严地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要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发挥社会政策托底功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通过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政策举措,让民族地区困难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牵挂,通过社会帮扶不仅要让困难群体生存下去,还要走上自强发展之路。 通过民生建设和民生福祉水平的提升,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各族群众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研究”(20STA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白维军,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现任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第三届全国优秀MPA教育工作者、内蒙古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国家民委第二批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点摘编1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4篇;在人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内蒙古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才俊奖”、内蒙古大学第九届校长励学奖“优秀青年教师奖”。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力耕不辍,让科研和创新的梦想展翅高飞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我校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以青春奋斗的姿态勇担使命,扎根北疆、奉献国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激扬奋斗之志、砥砺奋斗之行,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中收获无限精彩。内大融媒体推出“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内大星辉系列。 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样子,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蒋宁! 读博期间 他合作发表6篇SCI 课余空闲 他指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 疫情当下 他积极捐献抗疫物资 以青春之名 在奋斗与奉献的路上坚毅前行 力耕不辍 让科研和创新的梦想展翅高飞 在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验室内,有一位博士生正伏案做实验。他叫蒋宁,在读博期间科研不辍与同学合作发表了SCI论文六篇;参与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经授权,两项进入实审阶段;他还在课余积极指导“英才计划”内培养的高中学生参加物理创新大赛,荣获了“优秀指导教师”;他给所在社区捐献抗疫物资,为抗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青春在不断奔跑中丰满羽翼,为未来的路撒下了一片暖阳。 蒋宁,男,汉族,共青团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7年获得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入学奖学金;2018年和2019年均获得内蒙古大学学业奖学金;并于2020年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在2020年还被选为鄂托克前旗最美战“疫”志愿者;2021年获得内蒙古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兴趣为师 热爱为马 行走在践行科学精神的道路上 “学问须合乎兴趣,方可得益”,蒋宁用自身的经历验证了这句话。他对物理的热爱早在初中就已生根发芽,物理实验中蕴含的奥秘是带领他步入科学之门的钥匙。为了实现更高的追求,蒋宁在2017年考取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师从赵世峰教授。五年来,他保持着中午不休、周末都呆在实验室的科研常态,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这些都体现了他对科研的尊重。因怀揣热爱,他在科研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如果说“兴趣”是蒋宁科研经验中的第一个关键词,那么“敢做”就是他科研道路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在科研探究的过程中,他有了想法就会去实践,内心从来没有困难、失望等字眼。他说:“创新遭遇失败很正常,灵感从来不是成功的唯一保证。” 他尝试了全新的团簇磁电输运课题,从开始的战战兢兢,到看见曙光时的难掩兴奋,再到目前的熟能生巧,这条科研之路饱含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全部热情和执着。目前,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四篇。其中一篇关于反常霍尔效应符号反转的工作证实了多年的理论预言,被遴选为正封面论文,受到了RSC官网亮点报道并颁发了封面奖杯。另一篇从全新角度设计出的新型可切换金属绝缘体转变的工作也吸引了较大的关注度。几年来,他科研不辍,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了多款模拟仿真软件,结合多项物理方程建立了纳米尺度下的磁电多场耦合和电介质储能模拟技术,与组内同学积极展开合作发表了SCI论文六篇。同时,他为组内文章绘制了两次封面图,分别被选为封面正面以及封面背面,为组内节省了不少科研经费。他还致力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参与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经授权,两项进入实审阶段),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型设备,促进科研与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由于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磁角传感器在现代测控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使用团簇组装薄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双感应磁角传感器,目前将要迈入实用测试阶段。在理论知识学习及课题研究之余,无论是对于学院组织的科研和思政学术报告,亦或是蔻享学术举办的一些线上学术会议,他都会积极参加并参与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充科研知识、开拓学术视野和提高创新能力,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一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五年来,蒋宁凭借对“勤奋踏实、求实创新”这个道理的坚守和“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之路,尽力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科研创新为主 兴趣爱好为辅 传递科研精神接力火炬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让青少年走进科学殿堂,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蒋宁多次在“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带领初高中学生和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参观了所在实验室,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形式多样的互动以及简单易行的实操等方式,从各方面展现了物理学的魅力,很好地拉近了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学生们的距离。他还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讲解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纳米技术在当前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近几年实验室在电学、磁学、光学领域内获得的特色成果。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面对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蒋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了耐心的解答。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表感想,讲述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并大胆猜想纳米技术未来可应用的领域。更体会到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开放日活动,蒋宁很好地激发了青少年对于物理学的兴趣,提升了他们对当前物理学发展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蒋宁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提出的新要求就是——实践。让青少年参与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是青少年开启科学大门的必经之路。”因此,他积极指导“英才计划”内培养的高中学生参加物理创新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思路,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在2018年度“创客中国”创新创意大赛中,他鼓励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参与了比赛。在较短的时间内,他带领着学生通过反复的尝试和不断地探索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高性能压电陶瓷。在此期间内,他的科研热情感染了学生们,在周末的时候,这些孩子们会主动申请加班加点的做实验和调查资料,当浓浓的科学精神氤氲在实验室时,老师和学生之间高效且融洽的合作如粘合剂一般极大地促进了实验的进展。他们的作品最后获得了创意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蒋宁也因此荣获了“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学生参观实验室 以志愿服务为羽 以实现价值为翼 助力于社区发展服务 他积极参于社区的各种活动,在疫情最严重的期间担任社区志愿者,记录社区出入人员的信息,检查进入小区人员的健康码、行程码和口罩佩戴情况等,同时还向居民宣传防疫手段,尽可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在疫情爆发最严重的两个多月内为居民的健康守住第一道防线。同时他还给社区捐献了物资,为夺取抗疫斗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他获得了鄂托克前旗最美战“疫”志愿者的称号。他相信疫情终会散,春暖花会开,历经风雨飘摇之后祖国会变得更加强大。 为社区居民创建一个优美、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因此利用假期的时候他会主动帮助社区打扫卫生,充分发挥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着力清除小区内卫生死角、绿化带垃圾、道路垃圾等,努力还原小区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做事先做人,人不立,事不成。他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周围邻里解决各种小事,用实际行动和真心换来周围人的信任和尊重。他的行为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受到了社区领导的表扬。 毕业,是一首离别的歌,更是青年成长的里程碑。在内蒙古大学学习的这几年是蒋宁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会让他在未来少走很多弯路。“己往不可谏,未来犹可追,理想其未远,振翼而腾飞”。他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的日子他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把握每时每刻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他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实现更高、更远的目标,展现当代大学生别样的风采和魅力!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我校师生党员集体观看电影《望道》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7月1日晚,我校在玉泉校区卓越楼前广场组织师生集体观看了红色题材主旋律电影《望道》。 影片以1920年为起点,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者陈望道历经动荡变革、始终如其名“望道”一般“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的一生,并将其身边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做了生动描摹,全景式呈现出陈望道及其身边仁人志士一生寻找并坚持真理的征程。在影片所演绎的先驱中,有的远赴苏俄寻求真正能够救国的真理,有的坚决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共产党人的信念,还有的在敌人的屠刀和断头台面前发出“正义永远杀不完”的呐喊,让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观影结束后,师生党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观看《望道》,再次受到了思想上、精神上的洗礼,要向榜样学习,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守望大道、砥砺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1...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