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组织开展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已经揭晓!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子们用文字诉说他们的故事,用笔触记录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共同欣赏来这些优秀的作品吧!
三辆自行车
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刘雨奇
爷爷的自行车
爷爷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早在西部大开发之前,内蒙古的农村条件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那个时代,城里的“三转一响”在农村可以称得上是奢侈品。1976年,作为知识分子的带头人,爷爷分得一张自行车票。这票来之不易,经过层层选拔、评比,高分者才能获得自行车票。拿到票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还需要100多元。
第二年,姑姑得了重病,高烧不下,咳嗽不止,赤脚医生开的几服药都吃光了却不见好转。爷爷决定带着姑姑去县城看病,无奈经济条件实在太差,没钱治病,只能将自行车变卖换钱,带姑姑寻医问药。爷爷的自行车就此完成了使命。
回看爷爷写下的回忆录,“活了一辈子,工资一直很低,试用期工资28元,挣了一年半,转正以后37元,就这水平共16年半。记得调资是在78年或79年,工资也只有43·5元,85年工资62元,92年退休274元,95年400元,04年851元。”直至爷爷去年去世,他工资在5000元左右。
爸爸的自行车
农村出身的爸爸技校毕业就分配了工作,90年参加工作后,每个月工资是110元工资,他攒了整整三个月,花了26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爸爸形容:“那时候,自行车在年轻人眼里就是你们现在的苹果手机。”
90年代,工厂下班后,一队自行车队便熙熙攘攘地涌出来了,年轻人有说有笑,好不红火热闹。也正是90年以后,西部内陆的城市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力量。市场放开了,自行车不再是供不应求的产品,已然成为家家户户都有的物件。
94年,也正是我出生的那一年,爸爸拥有了第一辆摩托车,2400元,99年家里买了大车跑运输,2.8万,08年买了第一辆轿车,23万,14年买了第二辆轿车35万。
我的自行车
“hello,哈罗单车。”只听到“哒”地一声,共享单车便开启了新的出行方式。今天的自行车已经成为共享经济中的领头羊,自行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了募集资金和无息融资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自行车不需要花钱购入,用户只需缴纳押金,其采用半小时一元钱的租赁方式,随时骑停的使用方法,促使共享单车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用户量已超过1.06亿。
爸爸曾说过,从来没想过不用花钱买自行车,现在的一切像做梦一样。而这梦想却已经成真,遍地的共享单车虽存在难以调和的回收问题,但它的确见证了中国的前进脚步。
从一个新闻记者的视角看改革开放40年
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韩雪
我是一名民生新闻记者,今年37岁,比改革开放小三岁,可以说我是和祖国的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2004年我来到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工作,成为了一名电视人,当年我23岁,这一干就是14年。我想从我作为一名电视新闻人的角度来谈谈改革开放40年。
在我做记者的14年间,我做了很多题材的电视新闻作品,也采访过各种各样的人。我就从我做的几个新闻报道和新闻报道里的人物来讲故事吧。
记得2013年,我所在的节目组做了一个策划,是关于回忆看变化的系列报道,这个报道是由我完成的。由年龄段来划分议题,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看生活的变化,我从50后一直采访到90后。那时的我并没有想到,这就是改革开放所带来成果的展示,今天拿到了这个主题,回头想想,那不就是我们当时策划那个系列报道要说的主题吗?我凭借着我的点点回忆,也从衣食住行的各个角度来说说民生新闻里的改革开放40年。
50后看变化。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 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对于改革开放体会的特别深刻。我记得我采访了一名大学教授,他出生在1958年。在18岁前,他都没有走出过农村,除了上学他还得做农活,每天过着非常辛苦。1977年恢复高考,他说服家人一定要参加高考,通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在1978年的时候考上了大学,上了他心仪已久的中文系。他回忆到: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他正在田里锄地,村里来人送通知书,他立刻扔下锄头坐在地上大哭了起来。从此他从一个农民身份变成了一个干部身份的人,放下锄头拿起书本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大学里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特别努力的学习,最终留校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每次说起这一段,他就非常动情的说: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考上大学让他的人生的宽度更宽,深度更深,也让他为社会做了更多的贡献。
60后看变化。上世纪60年代生人,让我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商贸集团的董事长。上世纪90年代,他正在一个事业单位上班,处在温水煮青蛙的生活状态。突如其来的改革大潮向他所在的城市涌来,他在一番心理斗争后,决定下海经商。带着攒了好几年的全部家当500块钱,去了满洲里通商口岸做起了对外贸易。从蒙古国进口地毯、俄罗斯食品,再从国内倒卖酒精、粮食。失败过也吃过亏,一步步咬牙坚持,终于让生意步入了正规,变成了一位有钱有地位的人,同时他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他回忆自己的前半生,不禁感叹道:是改革开放给了他很多的好机会,让他能大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了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70后看变化。上世纪70年代生人,能想到的就是与改革开放同年生的小舟。我去采访她的时候,她给我拿出了家里珍藏的好多家庭照片。小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自己经营着一家照相馆,她摄影的爱好都是因为爸爸的培养,他爸爸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从她出生开始就每年拍一张全家福。她说从去年开始她就在整理这些老照片,我仔细的翻了翻这四十张全家福, 一张张的翻过,看着小舟一天天变大,家里人的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就拿妈妈来说,从的确良衫齐耳短发到花裙子长披发再到呢子大衣大波浪……这穿衣打扮完全能让我们看到社会审美的变化,从整齐划一到追求个性,这40年让我们解放了思想,打破了僵化的思想,让社会创造力再次活跃了起来。
80后看变化。我就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人,我和我的同龄人对改革开放的体会其实没那么深,可能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学扩招吧。我的同学小李,是一个有美术特长的男孩,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我们一同参加高考。他的专业课通过了几所有名的大学,但是文化课考试不理想,他不出所料落榜了。就在我们以为他可能要复读重考的时候,大学突然扩招了,他正好在扩招线内,就这样,小李成了我的大学同学,并且因为突出的专业课深受老师的重视,美术作品多次获奖,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每次和我谈起这个话题,小李都在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国家的教育改革。让他这样的专业型人才能够有机会到大学里接受更专业的教育。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教出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
90后看变化。上世纪90年代生人,我的采访对象里最有意思的是一个90后海归肄业青年,他叫小光。小光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因为父母特别忙,从初中开始,他就入住了封闭式的国际学校。高中毕业后,他毫无疑问被送入出了国。看似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可小光的心里却总是有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被送出国后,他坚持了几个月发现,这一切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从国外的大学退学,回了国。他说他再也不要在别人的希望里生活,也不要按照别人的安排生活了。现在他正在创业,在呼和浩特市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租了个工作室,正在开发创意产品。一边工作一边在网上上网课,凭借语言的优势,和国内外很多同行实时交流。因为努力,他的创意产品逐渐受到欢迎,也打开了知名度,今年就接到了很多大的订单。他说,改革开放让更多的国外先进文化到了中国,但是盲目的崇洋媚外确实不可取,并不是出国深造才能成才,真正的改革开放是要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借鉴别人的长处。
我对于改革开放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我的职业,因为我的职业让我有机会把这些成果总结归纳。从50后到90后,每个年代出生的人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都不同,所享受到的改革的红利也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改革开放让我们解放了思想,增加了开拓进取的意识。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改革开放40年:路路通民心
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郜颖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车,跑的特别快。”小杨(化名)奶奶看着刚停靠在站台边的动车兴奋的说。奶奶快70了这是第一次坐动车,为的是从县城到市里检查身体。往前推十年可能谁也想不到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
我国在2004年到2005年先后从国外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了高速动车组,2007年中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部分干线达到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2008年8月1日我国拥有了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水平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随后京广高铁武广段、郑西高铁、沪宁高铁、沪杭高铁、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先后通车。
中国的高铁成为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在海外高歌猛进,凭借高性价比和成功的运营经验在全球市场接连斩获订单。有数据显示中国,高铁的业务量在铁路装备行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已居全球第一名,中国高铁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想都不敢想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第一次见站台:送儿离故乡
小杨奶奶回忆说:“第一次看见火车站台还是七几年送孩子读书的时候,大闺女考上了大专要送到白云去读书,排了好长时间队花了几块钱给闺女买了张票,也想去送她上学可是舍不得再多买票了。”那趟车是晚上的,刚20岁出头的小姑娘第一次一个人踏上了离开家乡的路。
改革开放初期,排长队买票是火车站常见的,当时我国铁路网里程仅5.17万公里,开设的车次又较少,售票方式全靠售票员前方一个个小格子构成的“格子墙”,根据站序横向排列,将不同到站的车票放在相应的格子内。当时的车票称为“纸壳票”,票面上“一道杠”是普速快车,“两道杠”是特快列车,车票票面已经印好始发站、到站,经由地和席别等信息,在售票过程中要根据旅客需要从“格子墙”拿出相应车票,用简易的砸票机将年、月、日印在车票上。那时售票员卖票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窗口前满满的人一票难求,不少旅客卷铺盖排队来抢票。
火车票的票价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是难接受的。虽然全国的人均收入能达到三四百元,但像小杨奶奶这样生活在西北小县城人家,人均月收入也就几十块钱,加上给家中四个儿女学费、生活费一个月很紧张,所以买不起火车票。他们虽不放心女儿第一次独自字出门但也只能在站台上含泪相送了。
第一次乘车:带女儿看病
“九几年的时候二闺女得了场大病,肚子里长个瘤子,当时大出血连夜送到市里医院,我知道已经是第二天了,大夫说瘤子有癌变的可能,当时着着急急来到车站买好票,等车来再坐车去时间太长了,恨不得火车可以飞过去。”小杨奶奶回忆起第一次乘车经历。
上世纪90年代售票员面前的“格子墙”换成了“大头机”,这时售票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一倍,火车的速度也提高到了160到180公里,但开设的车次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
到2012年底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了9356公里,2018年3月5日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加到了2万5千公里,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时人们可以随时出行,并且通过互联网便可提前订票,车站排长龙的购票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次乘动车:去做健康体检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车跑的特别快。”小杨奶奶说道,这一次是小杨带奶奶去市里做全身检查,怕老人坐普通火车不舒服特意买了动车,空间又大速度又快,老人头次坐感到新鲜。
现如今我国高铁发展迅猛,2018年在铁路投产新线4000多公里,其中高铁3500公里;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左右,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其中高铁3万公里左右,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中西部(含东北三省)铁路11.2万公里左右,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力争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联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的铁路网。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行”排在最后一位,但“不远游”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早已被抛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百姓需要更加快捷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铁路速度一次又一次提升,铁路网一次比一次密集,服务方式一次又一次转变,为的就是能使百姓享受更加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不再为春节不能回家发愁,不再为火车速度慢发愁,不再为排队买票发愁,条条铁轨的铺设体现的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更是通向民心之路,让百姓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国家发展带来的便利。
“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改革开放之路------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侯维轶
2018年6月8日的上午,呼和浩特地铁二号线塔利站的施工现场,伴随着悠扬而明亮的蒙古长调,乌兰牧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首场下基层文艺汇演拉开了大幕,乌兰牧骑的演职人员们用悠扬的歌声和绚丽的舞蹈,为基层的农牧民群众带去了一场文化文化盛宴,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的飞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乌兰牧骑始终走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创新体制改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传递来自祖国正北方的声音。四十年来,我国社会文化事业持续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创作团体和文艺作品,极大丰富了我国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大量文艺创作团体和文艺作品走向世界,向世界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来自苏尼特大草原。是一支仅有9人、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的小队伍。由于在当时非常符合农民的需要,因此迅速在大草原上成长起来,成为草原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文艺力量。1978年,乌兰牧骑已经由原来的一支队伍发展到20多只队伍,队伍日渐庞大。如何更好的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需求已经成为了乌兰牧骑发展的重要问题,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乌兰牧骑毅然开始了内部体制改革。首先,进行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彻底取消论资排辈,实行岗位聘任制。每年年终根据每个在德、能、勤、绩等累加的分值进行综合考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队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随后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的工作量进行了量化管理,按工取酬。同时还严格内部管理,制定了23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内部的责任落实在每一个人的肩上。很快,乌兰牧骑便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团体规模迅速发展,全区乌兰牧骑增加到30余支,
/ 学生原创作品
2018年12月4日晚,“首届大学生法治蒙古语辩论赛”决赛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顺利举行。本次比赛由内蒙古自治区法庭、内蒙古团委、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以及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机构组织举办,并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广播承办。
经过了三天的激烈竞争,我校荣获冠军,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荣获亚军。争夺冠军的两组辩手以“对于宪法的威严维护,宣传与实践的哪个更重要?”为辩题展开话题,进行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的交锋。与此同时,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以及河套学院等六所高校获得季军。此外,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以及内蒙古大学满洲里校区等四所高校获得优秀奖。
/ 其他
为展示交流我校师生创新创业成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点燃创新创业火种、激发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题的我校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于2018年12月8日上午在学术会议中心9号会议室隆重开幕。
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观看并点评了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副校长张吉维、铁勇、纪委书记李秀良出席开幕式,副校长张吉维致开幕辞。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秘书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副主任虞苍璧博士做了“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助推高校双创教育”的主题报告。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成员、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教学管理人员等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郑丽明主持开幕式。
论坛组委会主任张吉维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内蒙古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创新、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实践平台为支撑、教师为指导、机制体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逐步落实到“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学校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举措,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2018年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论坛期间,集中展示了经过专家遴选的75件学生作品,通过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微信投票和专家现场评审,分别产生了“我最喜爱的作品”、“最佳创意作品”;经过专家初评,20篇学生学术论文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作者答辩、专家评审,产生了“优秀学术论文”; 论坛期间召开了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
本次论坛通过举办特邀报告,学术交流作品展示、经验分享等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分享创新创业体会,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搭建创新创业灵感平台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 其他
2019年8月8日19:30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体育局、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共同主办,我校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我校北校区体育馆开幕。
自治区政府、教育厅、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的领导及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我校领导及各协办单位负责同志、自治区各高校领导、各代表团成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以及部分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窦贵君同志主持。
19点30分,开幕式正式开始,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和解说词,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裁判员方阵和来自全区42支高校运动员方阵迈着朝气蓬勃的步伐依次入场。
入场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升旗仪式,与会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向五星红旗行了注目礼。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致欢迎辞,代表内蒙古大学对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全体运动员及裁判员、教练员表示热烈欢迎。
自治区党委教育系统工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侯元致开幕词,希望各参赛代表团、代表队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全面展示我区新时代大学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希望裁判员公平公正执法,确保赛风端正、赛纪严明,把本届运动会开成“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盛会,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开幕式结束后,由内蒙古大学师生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展示,精美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昂扬向上的运动风采以及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运动会是一项综合性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届。本届运动会在上一届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搏克6个比赛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健美操以及乒乓球、羽毛球4个项目,共10个大项,216个小项,分4个组别。本届运动会共有来自全区51所高校的10000余名运动员参加,是迄今为止我区比赛项目最全、参赛学校覆盖面最广、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校体育盛会。
从2019年3月份开始,本届运动会各单项比赛已经开赛,目前已完成了乒乓球、排球等9个大项的比赛,接下来进行的是田径比赛。本届运动会将于8月13日闭幕。
八月的内蒙古大地上,耳边回响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心间回荡的还是总书记的嘱托。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像总书记期望的那样,是健康的、聪明的、蒸蒸日上的、正能量的!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青年人的青春使命,各民族学子将紧紧团结在一起,以矫健的体格、青春的身姿,奔跑追梦,接力青春,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其他
12月8日-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由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承办的全区首届“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在内蒙古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秀娥获得思政课程组一等奖、乌兰哈斯和魏月获得思政课程组二等奖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风采。
本次活动来自自治区28所高校的30名思政课教师和18名专业课教师同台竞技。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亚民,自治区总工会副巡视员傲木格,我校党委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炳文,专家评委等出席决赛开幕式。决赛全程采用网络直播,共计6775人次收看比赛。
朱炳文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举办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一件大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协调同步、相得益彰,更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各高校之间可以很好地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汲取养分、弥补不足。
首届“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是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的有效尝试。
/ 其他
2018年12月10日,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主持撰写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发布暨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大学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会议、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研究报告一经发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截止目前人民网、光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50余家国内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这样一份紧扣时代主题、关系国计民生的调查研究报告是如何出炉的?为此,内蒙古大学新闻中心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杜凤莲教授。
采访
Q:《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刚一发布,就收到这么强烈的社会反响,当初您有没有想到?您觉得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这些数据?
A:我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老百姓自身生活的,例如就业、子女教育、家庭分工以及婚姻等等,大家肯定感兴趣,但是说实话,还真的没有想到社会关注度这么高。
大家关注这些数据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对这些信息有需求,二是在学界我们没有给出基于事实证据的研究结果。而这些研究结果对老百姓优化时间配置、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有指导作用。
Q: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一发布, 社会公众普遍觉得这个课题非常接地气,研究的切入点也很巧妙。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也格外关注。当初学院决定成立这个中心,选择做这样一个课题是怎么考虑的?
A:这个题目的确定经过了团队1年多的反复斟酌和推敲。
第一步,确定目标:特色研究与主流化并重,建设一支走在学术前沿的队伍。国内经济学研究无论在国际视野高度,还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方面都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竞争日益白热化,咱们学院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并不高,我定义为生存型。要带出一支走在学术前沿的队伍,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还需要为老师搭一个舞台,在数据为王的经济学领域,拥有一个独特的数据库就是一个突破点。
第二步,调研之旅。从2015年9月到2015年12月,时任分管科研工作的班士良副校长和科技处郭喜处长带领经管院研究团队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一边学习这些高校的经验,一边找选题。选题必须植根中国大地,有学术价值,还必须找准学术空白点,不能重复其他学者的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北京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主任李强教授以及团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赵耀辉教授以及团队,中国人民大学的曾湘泉教授以及团队,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以及团队,西南财经大学的甘犁教授以及团队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多的经验并提出建议。2014年总书记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之问,朱自清的《匆匆》,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的经典家庭生产模型都给我们以启迪。时间在家庭生产中是和物质同样重要的投入要素,但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时间要素被忽视了。
第三步,精心论证。一旦选题确定之后,研究团队就开始搜集文献,论证其可行性。全球一共有65个国家开展时间利用数据调查,高霞老师负责搜集文献,王文斌老师负责搜集各国调查问卷以及发布的数据,杨志坚老师负责问卷设计,许多年轻老师和学生都投入到这项研究当中。凭借着这份热情和对研究的渴望,我们对选题和未来前景越来越有信心,经过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学校组织的学术答辩以及专家论证,开展时间利用调查(以后简称CTUS)写进了《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团队建设方面,受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资助,内蒙古大学成立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进行数据对接、科研合作。研究团队是以劳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个二级学科团队为基础,吸收有学术研究兴趣师生形成的。因为CTUS数据具有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到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来。许多年青教师,例如茶娜、梁斌、马富萍、张敬德、王宇、赵宇娜、李静薇、侯建昀、王乾宇、其萌、许红梅老师等等都参加了每周2次的讨论当中。为了提升整体研究实力,在以内蒙古大学教师为核心团队的基础上,开放式吸收校外学者,以合作带动学院整体研究能力提升。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邀请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董晓媛教授,西南财经大学赵国昌教授、王军辉教授参加部分章节写作。在后续数据开发中,合作学校和学者会越来越多,我们希望以数据为平台,汇聚相关领域学者,打造劳动经济、微观计量等学科研究高地,实现从数据前沿向研究前沿的转变。
Q:调查研究报告最为关键的就是样本选择和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在这方面,同行专家对调查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想知道,组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调研,课题组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公众参与调查的配合度如何?
A: 我们在项目准备初期,就非常看重样本选择和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科学性是研究准确和严谨的保障,因此项目组大量研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同时走访了国内一些有着丰富调查经验的学术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达成了合作意向,借助“中国微观数据调查共享平台”完成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第一次全国入户调查工作。2017年,内蒙古大学加入了“中国高校数据调查共享平台”,该平台目前包括西南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等9所大学。
调查准备阶段,项目组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框以及保障问卷设计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在样本选择上,我们沿用了CHFS团队的分层、三阶段与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方案,使样本具有全国、城镇、农村代表性。在问卷设计中,项目组通过对文献和过往调查的研究、以及四轮在全国随机选取地点的预调查中,不断对时间利用调查问卷中活动分项进行优化,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所有项目,这也是这份报告数据非常贴合真实生活,让大家觉得接地气的原因之一。
调查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中国时间利用调查去年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同步开展,这是一项样本遍布二十九个省份,有来自近百所学校两千多名访员共同参与完成的大型项目。从前期的访员招募、甄别、培训、考核,到中期的人员管理、安全保障,到项目结束后的维护管理、总结表彰,是一套系统性的管理流程,期间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项目组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圆满结束。
社会调查特别是入户类的社会调查,在国内外调查界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如何尽可能的提高应答率是我们一直不断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随着居民安全意识、隐私意识的不断提高,入户调查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理解、拒绝甚至是误会诋毁的情况,但是也会遇到非常支持、赞赏我们项目的受访户,会遇到淳朴、真诚的大众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当然整个过程最不可或缺的是学生访员们的坚持,我们的项目有非常严格的一套质控要求,在入户过程中要求三次拒访六次无人应答才能申请更换样本,我们的学生访员们在说服受访户接受访问这件事上非常的有毅力,是他们的热情让这么困难的社会调查得以高质量的完成。
Q: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报告的主笔之一,有没有哪一组数据的分析结果让您印象最深刻?有没有哪一个数据最出乎您的意外?
A: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校生时间利用趋势的变化:从幼儿园到高中,睡眠时间下降,学习时间增加,而到大学阶段睡眠和游戏时间增加,学习时间下降;从幼儿园到小学4年级之前,平均而言,孩子们投入在兴趣爱好方面的时间很多,每天从1小时到3小时不等,但在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阶段后,投入在兴趣爱好方面的时间就很少了;2017年,如果不包含午睡时间,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率高达49.1%。即使把包含午睡,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率依然高达26.4%。这说明大家对“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解就是高考以及之前的备战高考,这才有了“拼命的中学生,快乐的大学生”。在高三以及之前,孩子们辛苦,父母焦虑,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教育孩子,教育教育者很重要,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让我感觉到最意外的一组数据是教育水平高以及收入高人群对孩子照料投入的时间和照料质量都高。在我们的观念中,高学历、高收入者工作都很忙,他(她)们会给孩子提供比较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但照料时间比较少,而事实上高学历者对儿童照料时间是低收入者的2倍,高质量的教育照料是低收入者的4倍。这个结果印证了当前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人家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所以教育扶贫是缩小不同收入阶层差距的重要举措。
Q: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待这份研究报告,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A: 首先,这份报告得到关注本身就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居民时间利用行为变迁角度来看,受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我们无法比较40年来我国居民时间利用方式的变迁,但是国家统计局在2008年做过中国10个省份的时间利用调查,与2008年相比,我国居民的时间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时间利用效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2008到2017年,我国居民的有酬劳动时间略有上升,为0.08小时/天,其中工作时间增加了1.08小时/天,而家庭生产经营(主要是务农)时间减少了1.00小时/天。这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进展,也反映了劳动时间利用效率的提高。无酬劳动时间减少0.54小时/天,休闲社交时间增加0.44小时/天。这反映了生活品质的提升。第二,性别分工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到2017年,我国女性、男性的总劳动时间比由1.10下降到1.05,其中有酬劳动时间比由0.73下降到0.69,无酬劳动时间比由2.60上升到3.15。女性有从照顾家庭、赚钱养家的“双重负担”向家庭回归的趋势。
从研究意义来看,第一,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作为对经济收入统计的补充有助于全面考量处于生命历程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现状和短板,对于制定相关适宜的政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9月25—27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169项具体指标。中国为指导和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制定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都需要时间的投入,其中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对制定实现消除贫困、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9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和公共动员特别有价值。通过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实现上述目标的现状和时间约束,为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补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新时代发展目标深化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二,从时间利用维度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人更好了解自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时间都去哪儿了”之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时间利用研究团队进行时间利用调查并对这次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还希望对调查进行追踪,我们希望从时间利用变迁,时间资源配置以及时间优化决策等方面讲好中国百姓的故事,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让世界了解中国人。
/ 其他
隆重纪念
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
培育成功三十周年
2019年8月10日,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培育成功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举行。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周琪院士,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许柏年,自治区教育厅总督学张喜荣,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巴根那,自治区残联党组书记佟国清等领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以训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研究员等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等领导班子成员,旭日干先生子女、生前好友、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同领域专家、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和工作过的校友、我校部分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实验室全体师生等20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活动开幕式由我校党委书记朱炳文主持。
开幕式上,与会同志共同观看了纪念专题片《草原之光——旭日干》。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致辞,回顾了30年前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由旭日干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培育成功,30年来在旭日干院士带领和精神感召下,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壮大,被科技部评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旭日干院士创建的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发展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建设的我校动物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院被确定为我校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历程,及旭日干院士出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表示,旭日干院士以他毕生的精力,不仅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发展,也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精神,旭校长一班人所确立的“求真务实”校训、树立的“崇尚真知、追求卓越”内大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胸怀天下,对国家、对民族的崇高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世人树起一座丰碑。我们纪念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培育成功三十周年,不仅是对这一对内大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回顾和纪念,更是要传承弘扬老校长旭日干院士的崇高精神和治学思想风范,激励后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向着更高目标守正进取、拼搏奋进。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作讲话。回顾了旭日干院士带领科研团队研究成功培育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为国家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及30年来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该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高水平研究成果。他表示,旭日干院士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旭日干研究团队在多年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团结、拼搏、创新”的科学精神,是该研究团队不断取得突破的保证,同时将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科研队伍中,“试管绵羊”“试管牛”的技术成果开启了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生殖调控和繁育研究的崭新篇章,相信这一标志性成果还将在该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收获累累硕果,旭日干院士留下的宝贵科学精神将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旭日干院士铜像揭幕仪式。仪式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主持。
在深情的音乐旋律中,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周琪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以训院士,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许柏年共同为旭日干院士铜像揭幕。
随后,与会人员集体向旭日干院士铜像鞠躬,并依次敬献了鲜花,深切缅怀这位为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发现、为中国科教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科学家、教育家。
敬立旭日干院士铜像,表达了全体内大人对老校长的无限敬仰和爱戴之情。从此,在内大校园,我们将永远感受到老校长旭日干院士的精神感召和智慧光芒,他的崇高精神和治学思想风范将永远激励和启迪一代代内大人薪火相传、守正进取,激励和启迪一代代青年学子奋发努力、成长成才。
专题报告会
活动还举行了纪念首例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诞生30周年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高光来主持。中国工程院及我校领导,国重学术委员会成员、旭日干院士子女、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全体国重校友、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现场倾听了报告。
会议上,我校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光鹏教授以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诞生为主线,深情讲解了旭日干院士为我国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位居国际先进或领先地位,以及成立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开拓创新的科研团队,形成“团结、拼搏、创新”的宝贵科学精神,为三十年后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技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将谨遵旭日干院士的嘱托,发扬旭日干院士的治学精神,更加努力的工作,把旭日干院士培育起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周琪院士深情回顾了与旭日干院士生前交往的点滴,讲述了旭日干院士对生物技术开创性探索,对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机遇的把控,对内蒙古大学建设发展的贡献,对科研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及对教育事业高瞻远瞩、攻坚克难的精神,激励大家深刻缅怀旭日干校长的“初心”,不辜负前辈对我们的期望,牢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座谈会
在举行专题报告会的同时,还举办了旭日干校长治校思想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内涵发展座谈会。会议由我校副校长张吉维主持。我校领导、校友、学校相关单位代表,旭日干院士子女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与会同志从与老校长旭日干院士的接触中的感受和感悟入手,从不同角度深情回忆了老校长旭日干院士为学校211工程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事管理、科研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工作做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以及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的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惜时如金、忘我工作、雷厉风行、亲力亲为、不计任何名利的精神,为师生进一步传承老校长旭日干的崇高精神和治学风范,不辜负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建设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内大办得更好奠定了基础。
科教报国路,薪火永相传。三十年来,在旭日干院士的带领下,从最初“试管羊、试管牛”的培育,到如今在家畜繁殖、改良和育种的科研征程中,收获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此刻,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三十年的变化吧~
三十年前
三十年前,旭日干院士成功培育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为开启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铸造了一把金钥匙。
三十年来
三十年来,旭日干院士组建的实验室依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规模化繁育家畜优良品种的一整套技术路线,建立了多个中试开发示范基地,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在家畜繁育与品种改良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实验室与时俱进、与国际前沿接轨,研究团队先后培育出内蒙古首批体细胞克隆牛和基因编辑克隆牛、我国首只体细胞克隆绒山羊和首批转基因克隆绒山羊,并在绵羊精原干细胞移植和国际优质品种肉牛成批克隆方面取得成功,在家畜体细胞克隆与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团队高质量完成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多项重大研究任务,这些科研项目的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科研实力,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大学的科研水平。2017年9月,实验室被科技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名称,成为实验室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由此开启了实验室建设的新篇章。
近年来,依托“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实验室团队成员在J Clinical Investigation,EMBO Report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出版重要学术著作《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团队成员主持并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团队成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创制了生长速度和产肉量分别提升20%和30%的国际首批双肌臀黄牛;培育了产绒量显著提升50%以上的高产绒量阿尔巴斯绒山羊群体。建立了牛、羊生态养殖新模式,利用克隆纯种“杜泊羊”与蒙古羊杂交培育的高产肉羊新品系“杜蒙羊”被成功推广应用,引领了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牧民经济效益增长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双促进,支撑了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助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这些成果的获得,使实验室成为内蒙古科技领域的一面旗帜,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隆重庆祝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培育成功三十周年,这不仅仅是对这一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回顾,更是在弘扬一种科学精神。旭日干院士研究团队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正是缘于“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科学精神,这一精神也是该研究团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突破的保证。同时,她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研事业中来,并成长为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 其他
今日事件 1989年8月15日 中国第一胎“试管牛”诞生
“今天你们从这里走出去,将会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开拓,但是不管你们将来有多么大的成就,做出多么大的贡献,请不要忘记,你们是大草原的孩子,希望当你们学有所成的那一天,带着你们所学的知识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旭日干
“试管山羊之父”
上个世纪80年代,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属于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尽管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育成了“试管兔”和“试管婴儿”,但是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家畜绵羊、山羊的体外受精试验却一直未获得成功,关键技术难有突破。自小就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旭日干对畜牧业有着深厚的感情,1982年他作为内蒙古选派的留学进修人员,赴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及农林省畜产试验场深造,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他立志要苦学大干,知难而进,绝不平庸回国。
旭日干凭借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在对所有前人的牛羊体外受精试验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再经过数百次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山羊、绵羊精子药物诱导获能新方法,并用于山羊体外受精实验,一举获得成功。1984年3月9日18时10分,世界上首例试管山羊顺利诞生,轰动了日本和国际学术界。也因此,旭日干这位蒙古族学者被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第一胎“试管牛”的诞生
1989年8月15日,在旭日干的主持下,中国第一胎“试管牛”在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降生。它的诞生,标志着“试管家畜”这一生物技术的开发,我国已走上世界前列。同时,也是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继“试管山羊”中国第一胎后的又一创举。1998年,旭日干组建了旭日干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他的试管牛技术为依托进行示范性生产,并为区内外提供良种种畜试管胚胎和纯种牛冷冻精液。他认为只有形成繁殖、育成期培育、育肥、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才能绘制出未来牧民美好生活的蓝图。
旭日干与内蒙古大学
旭日干,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1984年获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内蒙古大学校长。
“试管山羊”的育成让旭日干名声大振。1984年,旭日干以满分满票获得日本畜医学博士。当时他的导师花田章博士盛情挽留他在日本研究项目,但爱国深切的旭日干毫不犹豫地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可以为他提供优越工作生活条件的日本,载誉回国,回到了他的母校——内蒙古大学。他认定:科学虽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祖国的。他坚信国外能干成的国内也能干成,试管胚胎技术一定会在国内开花结果。
到校后,旭日干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家畜人工胚胎生产技术开发研究上。创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基地——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牛羊体外受精为中心的家畜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研究。
旭日干于1993年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一当就是14个年头。他白天当校长,夜里和周末做实验搞科研,成为迄今为止内蒙古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他最爱讲的话被凝练为内蒙古大学的校训——“求真务实”,他主持确定了“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他亲自请教著名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先生和著名词作家印洗尘先生,促成了内蒙古大学校歌《内大——文明的摇篮》;他请雕塑艺术家宝音为内蒙古大学校园立了“成吉思汗”和“草原之歌”雕塑;他支持学生就业部门立“毕业林”石碑并亲笔题写蒙古文碑名,确定火炬树为毕业林树种,象征着内蒙古大学毕业生红红火火、前程似锦;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争进“211工程”,使内蒙古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作用明显,被教育部部长称赞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草原高等学府。
青年说
主持人:30年前,中国首例试管牛诞生。这样伟大的成就背后,是一位学者殚精竭虑的研究。国内对牛羊体外受精的研究课题起步较晚,设施器材也比较落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老校长——旭日干,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他每天工作13至17小时,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毫不夸张。他把所有前人的牛羊体外受精试验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常人难以想象。最终,以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经过数百次的实验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批“试管牛”,并创造性地提出牛“试管胚”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移植的一整套技术路线,进行了中试开发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如今,斯人已逝,但这位一生行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耕耘者,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科研成果,用“求真务实”的校训激励一代又一代内大人。
——2017级文史哲基地班 韩莹
悦享者:
“当科学家成为社会的主流明星时,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崛起之时。”流量当道的时代,网络上花边新闻满天飞,社科新闻却无人问津。人们关注着明星动态、科学家们却依然坚守岗位,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着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旭日干长期从事以家畜生殖为中心的现代生物高技术的研究,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牛,且系统建立规模化生产试管家畜。作为后辈,我们深以这位校长为荣,并承继其志,燃灯前行。
——2017级生物技术基地班 郭妙
科尔莫戈罗夫曾经说过:“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全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旭日干老校长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致力于生物科学研究,培育出我国首批试管牛、羊,不仅提升了养殖农业的科技水平,还为标志着我国的技术步入世界先列。
—— 2018级文史哲基地班 郝懿淳
作为大草原的孩子,牛羊曾是我们生活的立身之本,但生命何其脆弱,一场雪灾可能就会夺走牧民所有的牛羊。“试管牛”的诞生无疑为畜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旭日干老校长及其团队不但培育出国内首胎试管牛,还建立了规模化生产工试管牛羊的整套技术工艺。作为草原儿女,作为内大人,我们骄傲,我们也要砥砺奋斗,创造更多属于我们,属于内大的好成绩!
——2017级俄语专业 白兴民
/ 其他
2016年10月内蒙古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易班共建高校推广试点,2017年3月探索推进建设试点工作,2017年5月经过自治区教育厅验收,2017年12月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易班发展中心并挂靠在内蒙古大学,负责全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工作。
内蒙古大学按照“抓好内蒙古大学易班示范引领,抓好自治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的双重任务,树立“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理念,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先有后优”的总体原则,以打造网络育人新动能为目标,力争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一网到底,着力打造具有自治区特色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
内蒙古大学把易班共建作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命运共同体”和“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的新平台,作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本遵循的新载体,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一体化育人”的新手段,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围绕一个中心,扭住两个关键,抓好三个结合,推动四个机制落地”基本建设思路。
二、围绕一个中心,唱响思政主旋律
基于易班推进网络育人,通过讲述校园好故事,传播校园好声音,唱响思政政治教育主旋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1.完善格局。内蒙古教育厅、高校工委和内蒙古大学党委围绕网络育人工作,完善区级、校级、院级、班级组织架构。
2.搭建平台。积极参与易班平台开展的全国性网络文化活动。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以内容优势赢得师生,着力打造一批高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如“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教育活动”。
3.巧用抓手。将易班与校内多平台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校内外网络资源,注重资源融合,拓展发展空间,用扎实的阵地建设实现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扭住两个关键,抓好示范引领力
明确“一手抓好内蒙古大学易班示范引领,一手抓好自治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的双重任务。
1.扭住内蒙古大学易班示范引领这个关键。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格局,发挥校易班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二是注重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载体,坚持时代性、民族性、原创性原则,结合十九大、军训、校园网贷防范、重阳节等重大热点焦点,搭建专题、推送文章和发布话题。
2017年度内蒙古大学网络文化节中,工作站成员作品《庆中秋佳节,传中华文化》、《远离校园网贷的采访视频》、《易班小熊民族服饰》、《最美教官风采展》荣获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奖。
2.扭住自治区高校易班共建推广这个关键。 “一枝花开不是春”,内蒙古大学将全区易班共建推广工作为己任,将探索与实践经验与全区高校共享。
四、抓好三个结合,保障网络育人落地生根
1.与上级要求相结合——跟着走,规定动作不走样。搭建《奋斗青春,使命担当》轻应用,以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学习新青年的活动。
2.与学生事务管理相结合——载体活,自选动作有特色。把握契机,鼓励原创,打造优秀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如《今日青年,类属何处》、《内蒙古大学最美教官评选》等。
3.与智慧学工建设相结合——成效实,实现教育梦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五、推动四个机制落地,力争全区高校易班共建上水平
1.深入发动,建立“行政引导+典型示范+全面实施”的动员实施机制。一是加强引导,强化宣传;二是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三是全面推动,广泛覆盖。
2.统筹力量,构建“教育厅主导+区中心主建+高校主体”的协同推进机制。
3.整合资源,形成“校内特色资源+高教优质资源+外部支持资源”的资源共享机制。
4.强化支撑,完善“人员+经费+制度”的推进保障机制。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内蒙古大学易班共建工作虽然还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健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区域特色有待构建以及社交平台粘性压力等问题,但是内蒙古大学一以贯之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发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以战略思维某易班共建全局,转换思维角度,拓宽创新广度,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发展速度,为实现教育梦想贡献内大力量!
/ 其他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充分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校广大师生书画摄影创作热情,展示学校在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018年12月14日,内蒙古大学“寻美内蒙古 放飞民族情”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师生书画摄影展在北校区民族博物馆三楼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经过专家评选,从前期投稿的千余幅作品中评出155幅作品。开幕式上同时对我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活动进行了隆重表彰。
此次展览和征文活动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大学校工会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协办,从前期策划、宣传以及作品征集,到后期展览会场的布置筹备共历时两个多月,得到了学校各学院、单位、部门的积极配合,共收集到全校师生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000余幅,学生原创作品800余篇,经过专家认真缜密的评审,入围此次展览的书画摄影作品共计155幅,征文获奖作品60余篇。
师生们用自己的镜头和笔墨聚焦祖国壮美河山、家乡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以及内蒙古大学的景物,以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同时也表达出对改革开放40年的深刻观察、感悟和思考。旨在促使广大师生在参观各类书画作品的同时,能够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观察者眼中学校和身边生活发生的不同变化,以此引导和激励他们更加关注内蒙古大学的发展动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进一步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次展览参与范围广、作品质量高,是近年来内蒙古大学具有高度艺术品味和影响力的大展之一,这次展览还征集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内蒙古艺术摄影学会理事、内蒙摄影家协会会员、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乌云娜的12幅作品。其摄影作品题材丰富,画面质感强烈,参观者可以一饱眼福。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底。
/ 学生原创作品
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组织开展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已经揭晓!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子们用文字诉说他们的故事,用笔触记录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共同欣赏来这些优秀的作品吧!
出行二十年
2016级 新闻学专业 徐娇
中国当前的辉煌,始于1978年的尾巴。1978年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作为一个95后的大学生,我虽然没有经历改革开放初始的二十年,但却也深切感受到了其后的二十年里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交通出行的变化。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即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而其中有两个都是与交通出行相关。在家乡从贫到富的转变过程中,变化最多的也是交通,确实是应了那句“要想富先修路”。
(一)从羊肠小道到通衢大道
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改变都有一个由坏向好的发展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景曾经可能是荒芜的。尽管家乡现在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好的未来,但回首往昔,还是令人感慨万千。最令我感慨的就是家乡的路。
犹记得儿时的乡间小路,都是乡亲们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土路,路面上到处是硌脚的沙石,但是一到雨天,路面就泥泞不堪,外出的人到家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冲一下沾满泥水的双脚。那时的交通方式自然是十分简单,主要是步行,条件好的,家里有自行车;条件再好一点的家庭,会给男丁备上一辆流行的摩托;只有村子里最富裕的人才能有个汽车。那时的小路很窄,没有双车道,更别提斑马线、红绿灯了,人们按照自己的规矩走着路,相互谦让着,车祸似不曾发生过。
记忆犹新的还是母亲骑着她的“小蓝车”到集市上置办生活用品,自行车的后座上绑个小草绳座子,调皮的我就坐在座子里,听着风从耳过的声音,总觉得母亲骑得慢。之后长大了,就自己骑车,土路上沙子多,骑得快了就容易摔倒,因此我就吃了不少苦头。
慢慢地,买小汽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土路又窄又滑,下雨天还泥泞不堪,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村子前的小土路没办法满足需要,政府就出资修路。几年的时间,原本的土路变成了拥有八车道的通衢大道,原本只有行人和自行车、摩托车的路上也已经车水马龙。公路从海边一直修到城里,人们进城也方便了。三年前,还修起了连接两个地级市的高架桥,方便了外出旅游的人们。
(二)飞跃式发展的公共交通工具
乡下孩子儿时最大的娱乐不是去动物园和游乐场,而是进城。只是进城而不买任何东西也能让孩子过个开心的周末。但是由于离城里太远,公交也特别少,几个村子才设一个公交站,所以进城一趟对于没有车的人家来说很是麻烦,所以这样快乐每个月能体验一次都十分难得。
上小学那会儿,进城的公交只有一条线路。妈妈要先骑自行车载着我到十里外的公交车站,把自行车停放在看车棚的老奶奶那里,交上一块钱的看车费,然后我们才能坐公交进城。每一张玫红色的看车票都承载着一个欢快的周末。
如今,有了宽敞的柏油路,公交车也多了起来,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站牌,即使没有私家车,进城也方便了许多。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车辆车次都日益增多。在区域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家乡还在四年前建立了城际铁路客运站,一年前又开通了地铁线路。正好赶上我上大学,回家的时间就缩短了不少,也少了很多颠簸。
(三)孩子们的福利——校车
不得不说,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上初中,上学的过程都是艰辛的。小学离家两三里路,小学生又不准骑自行车,所以步行成了唯一的选择。几个未成年的小屁孩儿,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漫天飞雪,都得走着上学,走着回家。青岛的夏天,暴雨特别多;青岛的冬天,北风特别冷冽,但是路再滑再难走,风再冷再大,也不能请假,因为上学在孩子们心里是件神圣的事。上初中后,可以骑自行车上学了,可是路程也从二三里变成二十多里,骑车差不多四十五分钟。同样是这一群孩子,同样地穿梭在寒风雨雪里,不能请假,不能迟到。
但是2015年开始,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了——校车!一个只存在于欧美电影里的东西,真真正正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年秋天,我成为第一批坐上校车的中小学生中的一个。那时校车还少,而现在已经普及了。如今的孩子们,可以在校车里听着音乐,看着动画片,“任尔东西南北风”。
虽然我只记得改革开放的近十几年的变化,但这些变化,翻天覆地,日新月异。这十几年,妈妈的“小蓝车”早已退休了,而满大街的“哈罗”单车承接了“小蓝车”家族的新使命;“T”字头、“K”字头的火车也渐渐被“D”字头和“G”字头的动车组取代;每天只发两趟的客车怎么也追不上飞驰的地铁。这十几年,人们除了感叹,就只有感恩。
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进入发展的春天,我们的生活才迎来不可思议的变革。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需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美好生活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在改革开放的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需要我们忆苦思甜,继往开来,谱写新华章。
四十年改革开放 两代人记录成长
2016级新闻学专业 徐茹
1988年,那一年,妈妈十八岁。
她说:“小时候,大多数的生活消费品都要凭票证供给,想要吃饱穿暖啊,都是一种奢望。那个时候,街上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家里现在还留着呢。长大一些,没事儿的时候就会坐在缝纫机前,做针线活,这意味着又有新衣服了!即使只是拿旧衣服缝缝补补,也已经很满足。我们那会儿啊,流行烫发,顶着大波浪卷儿走在大街上,特潮。姥姥家里没有洗衣机,我们洗衣服都用搓衣板,这些东西放在今天都成了老古董啦。那时候,家家户户好像都有一个大衣柜……家里没有冰箱,卖冰棒的伯伯每次吆喝着经过,不管我们在玩什么都会立马跑过去。那会儿的零食少得可怜,能有个棉花糖、雪人冰棍,都可以高兴老半天了!对了,我们那时候,考试卷子都是老师自己刻字印刷的,本子什么的也都是自己拿纸裁的,每次写完字,手肘都被油墨蹭黑了。念书时最开心的就是下了课,我们总是一起在院子里玩跳房子、弹弹珠、跳皮筋、捉迷藏……”
2018年,今年,我二十岁。
我说:“现在啊,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任何我们想买的东西,从前这里窄窄的街道变成了柏油马路,车辆常常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对了,自行车、汽车也能共享了呢,既环保又方便。琳琅满目的购物中心我们再也不必为没有新衣服而烦恼。现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开始普及了,住房、汽车也作为家庭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乘坐公交变得更加智能,扫码就可以乘坐。义务教育、大众创新,无数学子得以实现梦想;通讯、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异地养老等一系列新兴消费爆发式成长……”
从粗衣布衫到华服盛装,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从安其居到宜其居,从无路无车到有路有车,从衣食住行的满足到个人梦,四十年间,栉风沐雨铿锵前行,四十年前埋下的种子,正在绽放……
历史脚步这样走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16级新闻学专业 陆璐
广袤蓝天诞生了振翅翱翔的梦想,才会练就搏击长空的力量;蔚蓝海洋孕育了扬帆远航的梦想,才会锻造劈波斩浪的勇气。时光荏苒,白驹过隙,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华民族体内,贫弱的古国焕发出盎然生机。这40年,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以崭新姿态雄立世界强国之林;这40年,全国人民砥砺奋进,神州大地春风化雨,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创造奇迹的40年。
作为一名90后,我是幸运的,我生而逢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一帆风顺地成长,我虽未曾目睹中国最艰难困苦的日子,但是我亲见中国蒸蒸日上的辉煌时刻。
5岁之前,懵懵懂懂,不曾有太多记忆,只依稀记得家住破旧小土房,父亲的工作地点也比较远,一辆大且笨拙的自行车成为父亲去上班的唯一交通方式,在我印象里,自行车是黑色的外壳,前面有一个大大的车篮,车后面则是一个硬邦邦的座椅。小时候的一个娱乐活动,就是爸爸骑车载我,闷热的夏天,我坐在爸爸身后紧紧搂着他的腰,随着轻快的小曲,爸爸卖力的蹬着自行车,希望能够使我凉快一些,这样的畅快消散着一整个夏天。我出生的那一年,一群大人们围着电视不害臊的痛哭流涕,听说有一位伟人去世了;这一年,一群大人们围着电视不害臊的欢呼雀跃,听说有一个地方回归了;电视里放着熟悉的旋律,忆那段美好的幼年时光。
再后来家里搬了新房,还是平房,但这回是砖房,那种下雨天都不会漏雨的房子。新房子,新气象,白色的瓷砖,炫酷的灯具,崭新的家电,家里变得美轮美奂,我半躺在小院里沐浴阳光。这时家里的电话却嘟嘟作响,这是来自外公的问候,关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健康,我不耐烦的应付过去,趁父母出门期间熟练的打开电脑,登录QQ,玩着“泡泡堂”,网站不时弹出新闻框,“喜报:自前年中国加入WTO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我们进入了新的开放时代”,看不懂,默默关掉;“震惊: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点击打开,憧憬幻想着未来和外星人玩耍,心中一阵舒爽。这一年春天,春意盎然,一场席卷全国的疾病灾难却突如其来,班主任在课堂上严肃的教导了我们非典预防和治疗方法,校园、街道、小区,随处可见宣传标语,白衣天使的身影变的频繁。这是一场突如起来的灾害,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的同学因咳嗽回家了,有的同学被送到了医院,我带着学校发的口罩,心理忐忑而慌乱。2003年春天,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向非典正式宣战,2003年春天,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生死关头钟南山、姜素春等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邓练贤、叶欣等英雄更是用生命发出呼喊。历史总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磨难中取得发展,改革开放的脚步依然阔步向前,中华民族经受了又一次考验,战胜了非典。我记住了这些英雄的名字,我记住了我成长的童年。
小学时代,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爸爸妈妈送我到镇里读书。教室里,陌生的同学们互相交流着,有的炫耀为汶川地震捐了款,有的抱怨教室里没有空调,还有的默默拿起书本,提前预习着。而我,听着话痨同桌念叨着刚结束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奥运会,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惊艳全世界的奥运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隆重的“成人礼”,世界看到了中国,中国拥抱了世界,经历奥运洗礼的中国人,正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逐梦前行。夜晚,靠在床上拿着手机上网,带着耳机听着许嵩的歌,时而在班级群里聊着天,待到夜深了,才放下手机关掉灯,闭上眼让困意来袭,让青春来袭。
初中时代,几个室友依然沉浸在游戏里“开黑”,一会去拿外卖,一会去拿快递,忙的不亦乐乎,看来没人陪我去图书馆赶演讲稿了。明天语文课,每个人必须上台演讲阐述自己的“中国梦”,2012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并阐述“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也对此深信不疑,祖国的日益强大看在眼里,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小家庭的变化就是这个国家大家庭变化的缩影。这些年以来,不管是从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它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绝对是这个世界舞台上最美的舞者。打开笔记本电脑查看时事新闻是我每天的必修课,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以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被视为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我也比较关注,因为我认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对我升学考试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时代,在手机上预定了火车票,踏上回家之路,家里早已住上楼房,漫步在规划整齐配套完善的居民小区,看着生活惬意的邻居悠闲的散步,手机里连着免费的WIFI听着歌,生活又是多么幸福,有点思念过世的外公,可惜时间不会倒流。远眺远方,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铁如巨龙来回穿梭,飞机如雄鹰任意飞舞,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划过我流逝的青春。
21岁,“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改革开放迎来第40周年,当年在南海边画圈的老人早已不在,永远伴随我们的是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硕果累累。大三的我,带着理想,也开始认真定位自己,希望能更加优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十九大的召开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探索着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自由贸易港铸就新一轮开放的新高地;租购并举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美丽新海南、区域一体化,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我们激情满怀,我们充满信心,我们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并永远在前行!
/ 学生原创作品
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组织开展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已经揭晓!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子们用文字诉说他们的故事,用笔触记录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共同欣赏来这些优秀的作品吧!
改革开放40年——科学技术依旧是第一生产力
2018级 新闻与传播专业 佟铁鑫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片曾诞生“四大发明”等伟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科学的春天”;那一年,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掀起一股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热潮;那一年,屠呦呦和青蒿素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从祖国药学宝库里发掘的“明珠”被擦亮……那一年,有很多个开始,中国科技再次起航;那一年,虽然对许多90后来说很遥远,但我们今天却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诸多成果。
从书信交流到视频通话
08年,我们上大学时QQ、短信、电话是主要的联系方式,智能手机都属于奢侈品,手机还停留在2G时代,上网速度奇慢,只能通过QQ视频来和父母见面,但当时拥有我的第一台黑莓智能手机觉得那时候好幸福。
随着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普及度也越来越高。从单色屏到彩色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从2G到3G再到4G,拥有手机的人不断增多,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微信、QQ等软件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音画同步”。
如今,不仅年轻人,很多老人都学会了使用微信跟亲朋和家人沟通。“用微信跟别人联系,能对话还能看到人,跟过去写信的时代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当今的老人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让中国信息通信业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伟大跨越,我国社会不但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还在为继续转型升级积蓄力量;我国还对国外进行网络维护支援,国产手机在国外市场的影响逐步攀升。
从单一出行到多元选择
08年,我们去上大学坐着破旧的绿皮车,从老家到南昌,中途还要转车,一次就需要2到3天的时间,为了买票还要深夜去火车站排队,打车是有钱人的专利,坐飞机更是奢望过年期间回家困难重重。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行车被汽车替换,绿皮车被空调车或高铁替换,飞机出行也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现今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经达到12.7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有477万公里,河航道通航里程有12.7万公里,在全球十大港口中独占7席,民用航空机场达到229个,邮政网点有21.7万个……这些数字折射出的,是过去4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让中国交通事业从交通大国逐步转向交通强国,我国不但为交通强国目标努力奋斗,还在为智能化出行积累经验;我国的高铁、道路、桥梁技术在世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国产汽车也走出国门。
从国外引进到自主创新
我们小时候看的动漫大多都是国外引进,当时自主动漫还处于起步阶段,画面做工不够精细,内容不够饱满;到了大学时接触到网络、单机、手游等娱乐游戏,但核心技术和画质还是国外掌握;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类型单一,缺乏创新。
随着技术的突破,更多的数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大数据分析,AI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出现,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舒适。游戏方面从国外引进到自主创新,中国游戏水平也可以和国外一较高下;影视方面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内容渐趋多元,质量逐步提升,拍摄技术不断更新;娱乐产业方面从匮乏到泛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没有放松对文化活动的开放和监管,没有松懈对百姓精神生活的建设;一大批优秀的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也走向世界。
从简单仿制到独家出口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大学生,上大学时接触机械设备较多,每次老师介绍所用机械时都说这是某某国生产的。当时国产机械和国外机械在精度、技术、质量、售后等多方面没有可比性,并且处处受制于人。
近些年随着国家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4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使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从“基本跟踪、快速追赶”到“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渐多”的跨越式发展。多种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有多项技术是中国独有并出口国外,例如建造大型船只的龙门吊。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仍属于后发国家,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勠力同心,奋勇向前,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改革开放的未来格局会更广阔!
时代的剪影 奋进的征程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文
2017级 新闻学专业 曲文华
2018,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四十年不长,仅够一代人的成长成熟;四十年不短,足够孕育整个时代的日月巨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是一街一巷、一家一户的变化,是城市乡村日新月异,也是社会生活的跨越式变迁。中国正在以快速而稳健的脚步,迈向更远的世界,更好的未来。
回首过去的四十年,时代的剪影掠过眼前。
小岗村的抉择
1978年,一个普通的冬夜,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村民做了个不普通决定,他们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签好保证书,按下手印,同意进行“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时期,“干多干少一个样”,想要不挨饿,村民们只能让家中的壮劳力出去讨饭。然而,这种靠乞讨维持生计的办法很快就失效了,1959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小岗村饿死了67人,绝了六户人家。1978年,凤阳遭受特大旱灾,在饥饿阴影的笼罩下,村民们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做出了“大包干”的生死抉择。
他们是正确的。就在村民们做出决定后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开始了,安徽凤阳小岗村成为了改革第一村。
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距离我的出生还有二十年。
深圳的崛起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第二年,75岁的邓小平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
1979年,中国刚刚在年初撤销宝安县,成立深圳市,年底改为地级直辖市。新生的深圳这时还不是经济特区,比起现在的繁华,当时的深圳稍显萧态却也生机勃勃,四处可见川流不息的自行车以及挑着扁担赶工的人群。当时,深圳人年均收入低,罗芳村人年均收入134元,与香港相差近100倍,不少人选择外逃。接到广东省领导的汇报后,邓小平决定改变政策。
1992年,88岁的邓小平登上南巡的列车,再次踏上深圳的土地。此时的深圳已经由小渔村变为了大型建筑工地,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股票交易大受欢迎,工厂宿舍里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仔,舞厅里放着当时正流行的迪斯科音。深圳发挥着经济特区的优势,欣欣向荣。
1992年,改革开放第十四年,距离我的出生还有6年。
上海的新繁荣
2001年,全球的目光聚焦于上海。APEC会议隆重召开,多国元首身着唐装齐聚上海,近距离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世界通过APEC会议,认识了一个风光秀丽的新上海。同样的白云蓝天,绿意葱茏,褪去了民国时期灯红酒绿的奢靡,如今的上海真正成为了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人带着一贯的盈盈笑意,迎接四海的宾客,面对上海的新繁荣。
2001年,改革开放第二十三年,我刚满三岁,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第四十年,我二十岁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欢庆刚刚结束,我的大学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我开始了解世界,了解生活,了解改革开放对我的意义,对中国的意义,乃至对对世界的意义。改革开放让世界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强盛的中国,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更要以全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面对中国,面对世界。改革开放过去的40年我懵懵懂懂,改革开放今后的40年和更久,我应成为其中一员,全力以赴。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对旧岁月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展望。2018年,中国必将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与世界携手,踏上新的征程,走向新的辉煌。
越走越潇洒的行囊
2018级 新闻与传播专业 斯琴满都海
8月的最后两个星期里,内蒙古大学迎来了3000多名2018级本科新生,近四千名干禧年出生的“00后”学霸青春来袭,和以往不同的是对于今年首批踏入高校的00后来说,报到方式潇洒了很多,“开学季”变成了“开学寄”。学生们直接将行李快递到学校,自己则“空手到”,一身轻松。然而,这却苦了快递小哥。
内大南校区的菜鸟驿站里,为应对开学季,他们新招了六七个学生兼职,从收搅快递到贴码分区摆放,以及学生们来收取时的查找快递,前前后后十几位工作人员光整理包裹都应接不暇,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是热闹非凡,排满来取包裹的新生。“我们基本上三餐都订外卖吃,根本没时间出去吃饭。这两个星期,正常早上工作时间是8点半以后吧,但是基本上这几天7点多就要来,要不收揽的快递太多,规定时间根本贴码不过来,最多的一天包裹量已经破万了。”菜鸟驿站的工作人员小李。
2018级外国语学院新生小赵说“我家是哈尔滨的,邮寄行李很方便的,一些厚的棉袄棉裤很占地方的,我妈陪我来报道的,我俩来的时候就拿了两个小箱子,没带被褥,都发快递来的。”小赵的妈妈说小赵同学所有的生活用品,就连牙刷和垃圾桶还有洗脸盆都是在网上买的,全部都是自己喜欢的款式。据快递站的工作人员说,今年开学季是包裹最多的一年,完全可以和双十一媲美了,他们见到有的学生一天收20多件快递,拿着行李箱来拉快递,还有一个宿舍的开着三轮车一起来取。邮寄的东西也是千奇百怪,零零后的同学们几乎将家都搬了过来,小沙发、美容仪、健身脚踏板、还有小洗衣机等等,更有甚者还把自己的小宠物也快递了过来。
90年出生的小孟今年上研三,她说当年她上大学来报道的时候,一家人还有在呼市定居的舅舅一家都来大包小包的帮她扛着行李去上的大学,当时带的最贵重的东西就是笔记本电脑了。还记得电影《中国合伙人》里的“陈冬青”来报道时,肩上扛着一床卷好的被子,还有编制网里的铁盆和暖壶,满跟是对新世界的憧憬和期待。零零后新生小赵的妈妈说“我当年上学的时候,从哈尔滨到四川,我坐火车走了两天多,快三天才到学校,当时带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收音机了,还带着磁带的那种。”
时代的印迹,从来不只是宏观叙事,而是具体呈现的,从开学行囊上,也能够看到时代的影子。有人回忆,50、60后的大学生开学,随身携带的往往是一床被满;到了70后,有些人开始带上了收音机:到了80、90后,出现了mp3、电脑和手机。今年,第一批零零后开启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不同于90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开学必备品,天猫开学季数据显示,平衡车、无人机、投影仪已成为00后开学装备的“新三样”。加之单反相机、智能手表等装备,以至有家长感慨,“校门还没进去,这些开学装备就要花去三四万元。”
从肩扛被褥手抱盆,到蛇皮袋上捆青春,再到如今“空手到”,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入学行囊或有不同,但关于大学的一些情感却一直没变。行囊里的物件在与时俱进,行囊里的感情却从未更移。从过去乘坐一二十个小时的绿皮车,到现在乘飞机、坐高铁、开自家小汽车。“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惜别中有父母的眷恋和期望,也有子女的不舍和成长。辣椒酱、腌成菜,带着妈妈的“味道”去上学,将亲情包裹在行囊里。亲人股切的嘱托、乡邻热切的盼望、恩师真切的祝福,把感恩铭刻在心间,带着乡愁走进大学,莘辈学子自会用奋斗书写青春时光,把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
开学季循环往复,新生行囊却在不断翻新,从中足以窥见时代变迁、观念革新乃至风尚改易的脉络。改革开放之初,40年前恢复高考时,上衣口袋插一根钢笔就是流行的时尚,手表、皮鞋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但从那时起,先前大家眼里的奢侈品,隔上几年就会成为下一个时期新生们的标配。一代代人的行囊串联起来,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升级的“文明辙痕”。
时代带给人的改变,更多的是心态的变化。没有征途就没有行囊打包好行囊,也不要忘记打包好精神与梦想的行囊。盛放着开阔人生的所有可能,孕育着一生念念不忘、汲取力量的精神磁场,“象牙塔”里所有的欢笑与泪水、不舍与瞩望汇集起来,就是一幅亿万人追求梦想、尊重知识、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画卷。
这次征文中,我们看到了四十年是一个巨龙腾飞,凤凰涅槃的过程;而未来,还有许多个四十年。
“你给我一份信心,我还你一片光明”,这是我们新时期新青年的共同心声。我们这一代会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学生原创作品
世界上第一颗 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我认为,中国已经开启了世界量子太空竞赛。——“墨子号”的首席科学家 潘建伟
★ “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2017年1月18日完成在轨测试,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彭承志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等,创新性地突破了包括天地双向高精度光跟瞄、空间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抗强度涨落诱骗态量子光源以及空间长寿命低噪声单光子探测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密钥分发速率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20个数量级,为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墨子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该卫星用我国科学家的始祖,又被称为“科圣”的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思想家墨子命名。该卫星有三大特点;一是身材小容量大。它虽然仅重640公斤,但它装备有生成单个的光量子激光器;制造出一对对处于纠缠状态的光量子的量子纠缠源,还装有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二是星地间驾驭微观精灵。从500公里开外的太空上向地面的实验站发射光量子,这是史无前例、世界首次。首先要把卫星上的光轴和地面实验站的光轴对准,然后再把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光量子从天下打下来。而这个对准精度比普通卫星的对准精度高出了十倍,堪称针尖对麦芒。三是史上最安全全球通信网。由于量子天生就是个防窃听神器,它有两个基本特性:不可分割、不可复制。再加上连大科学家们都无法解释的超远距离的量子纠缠效应,使它足以担当保镖的职责,护送着机密的信息一起发送给接收方。即便窃听者的计算能力再强,破解密码技术再高,一旦碰上了量子密钥,便会原形毕露,被抓现行。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发及应用,将使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打破西方大国对互联网信息的垄断,进一步掌握“制天权”、“制信息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说
主持人: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在面临国外种种技术封锁的困境下,这一突破展现了中国科学家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证明我们中国,强起来了!
——2017级文史哲基地 康瑞江
悦享者:
厉害了!我的国。当在屏幕前看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入太空时,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既为中国科技的进步而骄傲,又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自豪,毫无疑问,"墨子号"的成功升空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量子通信领域的最强音。诚然,过去的中国,经济也好,科技也罢,尽管有所成绩但同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而当今的中国, 经济、科技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质的飞跃。是的,中国正在由一个先进国家的追随者变成超越者!这背后,是亘古流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我想,这一切,都是发展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2019级文史哲基地 刘硕
星辰变幻,穹顶翻转,千年前的墨子便已开始找寻光的奥秘,而墨子号将科学与“兼爱非攻”蕴藏其中,彰显古人之智,国人之志,千年前的心愿于千年后圆满,这个盛世如您所愿,这个时代由我书写。兴哉我中华,壮哉我华夏,力拔山兮气盖世,扭转乾坤探洪荒,中国正以昂扬的步伐走在世界前列,先辈们的心愿正在被一一实现,新时代的弄潮儿在呐喊“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墨色穹顶苍云下,
子夜星尘证神话。
飞羽拂风玲珑月,
天宫九重迎远驾。
—— 2019级文史哲基地班 白雪
《庄子》有言:“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的深邃与浩瀚一直吸引着人们“仰望星空”,探索未知与真理。千年来,中国人探索宇宙星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2016年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为我国的量子通讯技术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墨子号是世界上首个“沟通”天地的量子通讯卫星,它“沟通”天地,“沟通”人类与自然,“沟通”古今以来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沟通”人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2017级文史哲基地班 郭子皓
/ 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山的那边支教团继2018年赴林阁中学支教之后,2019年再次在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团总支与学孔镇教育促进会的帮助下,在与仁怀市林阁中学校领导积极沟通下,继续前往林阁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2019年7月5日晚21:00,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的那边支教团部分成员在杜立克老师的带领下从呼和浩特乘坐火车出发,转站西安,前往遵义。在遵义站支教团13名成员全部集齐。之后杜立克老师与全体支教团成员在乘坐大巴加之步行之后,于7月7日下午四点左右到达林阁中学,共历时43小时。7月8日,学生还未到学校,支教老师跟着林阁中学校长和老师去学生家里招生和拜访,初次见面的时候,孩子们想要跟我们靠近,却也会害羞得躲避我们的眼神。此次招生,是我们对部分孩子的初次了解。
7月9日上午,孩子们要回到学校了,家长跟随孩子到学校开家长会,支教老师们也一并行动帮各位老师和家长填报名单,帮他们引路。7月9日下午,第八届贵州支教活动开班仪式正式启动,支教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我们的故事也因此开始了。
在7月18日,即支教结束的前一天,山的那边支教团与林阁中学穆校长以及部分老师和学生共赴仁怀一中、茅台镇国酒文化城、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茅台机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能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学校,让他们切身体验和进入到实践当中,也让我们这些来自内蒙的支教老师,领略到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体验。
7月19日,是最后的汇报演出,此次演出共有20个节目,将近90%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此次汇报演出,展现了同学们的特长以及学习的收获。一段热烈的开场舞《Good time》为汇报表演正式拉开帷幕,拥有动听旋律的歌曲《缘分一道桥》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朗诵《感恩老师》、幽默诙谐的小品《我的未来不是梦》、炫酷帅气的舞蹈《good boy》、新颖独特的环保服装秀更是将汇报表演的气氛带向了高潮……尽管节目有稍许的瑕疵,但是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最后能呈现出这样的效果,校领导和家长们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由此“青春贵州行、奋进新时代”山的那边第八届爱心支教活动最终顺利完成。
从5月份开始,协会指导老师以及协会南北区负责人就以协会成员为基础,全校范围内招募优秀的志愿者,经过层层选拔和考验,最终确定支教团队名单。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以饱满的热情对此次活动投入了高度的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认真备课;手工课、哲学启蒙、沟通与表达艺术等特色课程与九层妖塔、真人图书馆、中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等班会精心策划;节目排练,倾注心血。
相对于2018年,本次支教活动参与学生倍增,班级数量从3个上升到8个,人数从150人增加到350人左右,不仅仅单纯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有其他诸如性格叛逆、厌恶学习、留守以及曾经辍学的学生,而志愿者人数没有变化,所以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班级管理方面,志愿者肩上的责任都变重了。但是从早晨六点跟早读、早操到晚上九点陪晚自习,志愿者们都没有任何抱怨。每天早上操场上和他们一起流的汗、他们的读书声还有他们的笑容,是林阁最美丽的风景。虽然每天都比较繁忙幸苦,但日子开心又充实。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留下的是永恒的感动;相聚的日子总是匆匆,但绵延的是不变的温馨。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志愿者们与林阁中学的老师积极沟通,虚心学习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林阁中学的老师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勤恳。虽然我们的支教只有两周的时间,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以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作为榜样,用我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孩子们,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知识的力量,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成长路上的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困扰困惑。我们相信只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向往美好追求美好的种子,它终究会在孩子们的心间发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站上讲台,当为人师表,当尽职尽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值青春,当逆风翻盘,向阳而生。带着这样的信念与目标,热爱公益的我们――山的那边·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协会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其他
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同时,为感谢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向10名国际友人颁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我校广大师生热切关注大会盛况。校领导、各职能部门教职员工200余人在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集中收看了大会直播。与此同时,各基层单位、学院的师生在南、北校区各报告厅、会议室、教室等多个地点,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集体收听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直播,一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收听收看过程中,大家聚精会神,仔细聆听,反响热烈。部分师生在观看现场还接受了媒体采访。
会后,大家纷纷表示会认真学习大会精神,并以这次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在新时代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其他
编者按
5月31日至6月2日,2019“中关村(济南)产业基地”杯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在山东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由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新之家”范道尔吉老师带队的三支学生竞赛团队,经过激烈角逐,获得助老应急事件处理服务项目一等奖1项和助老环境与安全服务项目二等奖2项的骄人战绩。这是电信院近几年多次获得奖励之后再次载誉归来。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办的学术科技实践平台“创新之家”成立十年,累计成员600余人,十年来获得各类奖项120余项。今天他们再次载誉归来,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十年来,他们砥砺前行、不断突破创新,因此才能在这次大赛上斩获大奖。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短片了解“创新之家”十年走过的路。
本次赛事基本情况
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旨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向机器人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次服务机器人专项赛共吸引了来自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济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等121所高校的786支代表队参赛。竞赛包括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助老服务机器人、教育服务机器人、农业服务机器人、体育服务机器人六个竞赛单元,共40个赛项,涵盖了公共服务领域的热门应用场景。
赛前准备
参赛队员依托内蒙古大学“创新之家”实验室,从2019年4月开始准备赛事。
为提高学生的学科竞赛能力,2019年5月25日至5月26日,仲兆楠老师以及部分15级、16级学生,在北区卓越楼602教室为2016级、2017级参加机器人竞赛的学生集中开展了竞赛基础培训。前期学习准备包括机器人学、无人机技术、PID控制算法、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底盘运动控制的基础知识,基于STM32单片机、树莓派的电机控制基础和传感信息获取,ROS机器人操作系统、Altium Designer电路设计软件、SolidWorks等软件的入门实操,以及机器人竞赛调试技巧、竞赛准备注意事项、答辩表达技巧等内容。
5月29日参赛队员乘车来到济南开始赛前最后的调试。
赛题突破
赛题难点主要分三个:构建地图、多点导航和物联网联调。
五月初在机器人团队导师和学长的帮助下已可实现在任意场所构建地图,之后用一周的时间初步实现定点导航功能,但受限于实验室环境,构建地图后不能高效地进行最优路径的规划,随后队员用一天时间搭建了全新的场地,顺利实现多点导航但规划路径仍不是最优。
物联网联调是最难的一部分,在5月29日赛场的最后调试阶段两个队才最终实现目标。
解决方案的巧处:
本次比赛最大的收益就是明白了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在比赛的前一天,ROS机器人的地图绘制出现问题,三个小时都没能找到问题,技术委员会的指导老师见状亲自实操,五分钟便指出地图保存路径出现问题。
获奖原因
一、前期充足的知识储备。
熟练运用Python、C++语言进行编程,了解ROS机器人操作系统,能够熟练运用单片机。
二、强大的硬件支持。
硬件选用了赛事官方推荐的ROS万向轮机器人套机,并利用全新的激光雷达搭配物联网模块可准确对机器人进行实时定位。
三、先进的软件系统。
以ROS机器人操作系统为基础并用Phython进行编程,配合SLAM技术使绘制出的地图精准度高,且能很好的应对室内环境的地图创建与同步定位的方法。
参赛队员介绍
助老应急事件处理服务项目——塞外雄鹰队:
2016级自动化孙浩田、2016级自动化陈文杰、2015级自动化王宇
助老环境与安全服务项目——风启队:
2017级自动化程钰、2017级自动化张鑫
助老环境与安全服务项目——小星星队:
2017级自动化吴振云、2017级自动化康茸博、2017级自动化李嘉欣
参赛感想
通过本次比赛,我们初步了解了服务机器人的功能与作用。服务机器人以智能家具为应用背景,实现智能服务机器人与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物联网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未来居民生活水平,使得未来生活更加安全便捷。我们在本次大赛中积累了经验,提前了解了新兴产业风向,可以为将来尽早适应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该项目机器人以ROS为操作系统,给予我们参赛者自主设计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 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切实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加强志愿服务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内蒙古大学积极组织志愿服务队参与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内大学子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实际行动助力一流大学建设和亮丽北疆建设,为祖国70华诞献礼!
我校共组建国家级实践团队7支、自治区级实践队21支、校级社会实践队53支。全校团队或个人近六成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就近就便、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贫困旗县、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公司企业等,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扶贫调研、爱心教育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
7月18日,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兰心蒙情·大漠行者”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泰隆社区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志愿者蔡正捷将本次支教活动中将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分为沙漠文化与自然科学部分。在观看大屏幕上播放的自然科学实验视频时,现场同学们发出惊呼,表现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
巴丹吉林地区沙漠环绕,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支教队员通过讲授特色课外知识,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帮助孩子们了解了地理知识尤其是当地的地理特色,获得支教地学校的一致好评。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
山的那边·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协会继2018年赴贵州省遵义市林阁中学支教之后,今年7月,支教团再次前往林阁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除教书外,支教同学也跟着支教地学校校长和老师去学生家里招生和拜访,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与此同时,同学们也满怀热情,积极参与,投身于形式多样的个人社会实践活动。2018级基地班的尹艺颖同学深入所居住社区,了解社区安保工作、监控覆盖度以及小区对外来人员登记情况等,在听取居民的建议后为基层社区的建设提供帮助。2017级历史学的段星宇同学参加了“泰吉养老帮扶”实践活动,走进养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房间、清洗衣物、陪老人聊天、听老人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
内蒙古展览馆坐落在被誉为青色之城的呼和浩特市。7月3日,经济管理学院的“同心梦燃”实践小组抵达那里,在不同的展区,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
他们了解到:内蒙古展览馆建于1987年,是内蒙古第一座综合性展览馆,其建筑上独特的风格使它成为呼和浩特市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曾成功地举办过自治区成立40、50周年成就展览,以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80周年展览。展馆主要通过图片资料、视频影像、实景复原、互动体验、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通过此次的参观,同学们都深刻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来的巨大发展变化,也坚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思想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念。我们坚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只要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守望相助,筑牢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就能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把祖国辽阔的北部边疆建设得更加美丽。
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
探索历史前沿,助力脱贫攻坚。来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历史成就观察团的蒙古马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汪安池嘎查进行实践。在当地嘎查通过参观,调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成就。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科技支农帮扶团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台子乡新地村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科技兴农知识讲座,宣传农业科技机器化知识,介绍农业机器功能及用法。
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
他们穿梭于农村乡镇与城市社区
他们致力于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晴雨 他们永远在那里
而像他们一样的 更多匆匆身影都值得被记录
知识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彰显功绩
大学生只有服务社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年轻的我们要勇敢地走出校园
在社会中浪遏飞舟武装自己
致力于服务社会!
/ 其他
编者按
我校计算机学院(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奥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带有蒙古文手写识别和蒙古语语音识别功能的蒙古文智能输入法。我国首款具备手写、语音功能的蒙古文输入法就此问世!
这是我校飞龙老师团队近五年获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0多项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
下面小编就带各位了解一下这个新鲜出炉的输入法吧!
由于蒙古文信息化工作在国内外均没有可借鉴或可运用的技术资源,导致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较为滞后,过去一直没有功能齐全的蒙古文输入法。
但最近,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款具备手写、语音功能的蒙古文输入法。今后,蒙古族民众就可以在手机上手写和语音输入蒙古文啦。这款蒙古文输入法由内蒙古大学飞龙教授带领团队研发。
这款输入法究竟有多厉害?我们一起来看看。
输入法核心功能有蒙古文手写识别输入功能、蒙古语语音识别输入功能、蒙古文词组联想输入功能、蒙古文智能模糊输入功能等6项功能。可以说是一套输入法在手,整个蒙古文输入不愁。
其实这并不是飞龙教授团队第一次进行该领域的探索。该团队近五年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相关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用户遍布中国、蒙古国、日本等国家,对蒙古文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与研发的研究团队现有成员19人,有博士学位成员17人。近几年,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100多篇被SCI和EI收录,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0多项。
飞龙团队为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促进了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整个团队的带头人飞龙老师是我校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他另外的身份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内蒙古蒙古文信息化学会副秘书长。
自2006年起,飞龙老师开始从事蒙古文信息处理研究工作,并参与研发了一系列蒙古文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让机器能听懂蒙语、开口说蒙语的功能。
近五年来,飞龙老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发明专利有4项,软件著作权有12项。
输入法使用介绍
1.输入法启用
2.基本输入
全拼输入:输入蒙古文单词的全部音节
快速输入:输入词的第一个音节和之后的辅音
在大写页(按shift键)提供了一些组合字符,可以不用控制符输入一些变形字符
3.手写输入
每次手写一个单词,选择推荐词后自动联想,或继续手写单词。
4.语音输入
按住话筒键说话,每次语音时长在10秒。
下载方式
扫描二维码下载
点击网址下载:http://www.nmgoyun.com/m_download.html
“蒙古语语音识别、语音成合系统的形成,让蒙古语与人工智能接轨,能助力蒙古语在教育、气象、交通等多个领域的运用,从而也让蒙古族文化永葆活力。”;“我们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努力完善奥云蒙古文输入法,让它成为最快捷和智能的蒙古文输入法。”飞龙说。蒙古文手写识别和蒙古语语音识别功能仍在不断完善当中,用户用得越多,完善速度也会更快!
/ 其他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时路,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新时代新起点,中国教育将继续乘着改革的东风,砥砺前行,踏上新的航程。
微言教育推出聚“教”40年栏目,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教育的巨变和发展,呈现给大家。今天,一起看第一期——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感受这4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陈宝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绘就了一幅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40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以历史的眼光一锤定音,“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恢复高考点燃亿万青少年学习热情,科教兴国逐步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中国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40年,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并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4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
40年的发展是跨越性的。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85.6万人,研究生1万人。在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在校生2.7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速度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40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教育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2012年实现4%目标并保持连续增长,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3.4万亿元。197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899万人,2017年增加到1623万人,是1978年的1.8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形成以8部教育法律为统领、包括16部教育法规和一批部门规章、地方教育法规规章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40年的影响是世界性的。2009年,上海中小学生首次参加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取得优异成绩,我国教育引起全世界关注。40年来,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局面。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385个,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533所孔子学院和114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教育的40年,是不断改革的40年,不断创新的40年,变革贯穿始终。40年来,党中央先后5次召开全国性教育会议,谋划改革、部署改革、推动变革。
40年来,办学体制更趋多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从1993年“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到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确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再到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益补充”成长为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共有民办学校17万余所,在校生5100多万人。
40年来,管理体制更具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教育职责权限逐步理清。义务教育从最初的“人民教育人民办”逐渐走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1998年部属高校调整撤并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从“条块分割”到“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变革。持续改进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40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更加科学,回归教育规律,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由“一考定终身”走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1989年标准化考试到1999年“3+X”改革,从1984年试行保送生制度到2003年自主招生改革,考试内容与招生方式不断完善。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999年,中央作出高校扩招的决策,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长47.4%。2014年,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成功试行新高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呈现历史性变化。牢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期待,有效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40年来,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受教育渠道大幅拓宽。纵向上,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横向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步发展。目前,全国有职业院校1.2万所,在校生2680万人,中职和高职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建立了自考、函授、成人夜大、成人高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慕课等多种教育渠道,人人学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建立。
40年来,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断加快,每个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更有力的保障。2008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倾斜支持农村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改薄、教育脱贫攻坚等重大工程项目,全国超过80%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更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人。建立覆盖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
40年来,人才培养和科技供给水平逐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40年间增加了近50倍。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我国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今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到“九个坚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4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其他
8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总决赛在包头举行。根据我校“互联网+”大赛组委会主任张吉维副校长的安排,教务处处长郭喜、副处长王树彬带领入围决赛的4支参赛队伍,指导教师及参赛学生共32人参加了比赛。
大赛以“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参赛项目类型涵盖“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公益创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文化创意、“互联网+”现代农业和“互联网+”社会服务等多领域多门类。全区经过校赛、省赛网评等层层选拔,从1.7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100个项目参加总决赛。我校参加了“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角逐,两个赛道共评出金奖18项。我校共获金奖3项、银奖1项。
我校“创意组”项目《蒙汉双语智能教育机器人》,由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7名硕士生组成项目团队,飞龙、高光来、秦志宏担任指导教师。蒙汉双语智能教育机器人融合了机器学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大量智能化技术,能够进行人机交互,AI语音识别等智能化操作,同时蒙汉双语智能机器人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具备感知系统,实现自主运动、避障和体感娱乐等。该项目在自治区决赛中以“创意组”A组第一名的成绩斩获金奖。
我校“创意组”项目《国内新一代水煤浆添加剂领航者》,由化学化工学院7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成项目团队,郝海刚、秦志宏担任指导教师。水煤浆的制备技术含量较高,受煤质、煤粉粒度级配和添加剂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水煤浆的成浆性能变差,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该项目团队可以向使用水煤浆的生产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可提供煤质分析,煤化学结构,煤表面孔分布,煤阶测定,特定煤种成浆性能研究等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与水煤浆相关各种技术问题。该项目在自治区决赛中以“创意组”B组第五名的成绩斩获金奖。
我校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植物小水库》,由化学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学院9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成项目团队,温国华、秦志宏担任指导教师,该项目将马铃薯淀粉渣制作成高吸水树脂,应用在农业和沙漠治理方面,其工艺流程基本没有污染,反应温度温和,不需要提供高能源,且树脂在土壤中可自然降解,无毒无污染,还能为土壤提供少量养分,非常符合国家所提倡的环保理念。该项目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第二名成绩斩获自治区决赛金奖。
我校“创意组”项目《畜牧业空中管家》,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9名本科生、硕士生组成项目团队,韩丁、翁智、娜茜泰、仲兆楠、秦志宏、闫高亮担任指导教师。该项目针对大规模放养牲畜的需求,设计实现了基于RFID和无人机的畜牧定位系统。通过在放牧羊群绑定RFID标签,从而通过无人机进行定位羊群位置,在APP中显示精确定位,该定位系统能以较低的成本价格解决养殖户在牲畜放养情况下出现的难以统计和容易走丢等问题,同时还能够监测草场火灾发生并及时报警,减轻人力资源的消耗,使用方便。该项目在自治区决赛中获得银奖。
学校将组织专家和指导教师对入围国赛项目进行进一步指导,帮助项目团队持续改进完善项目,争取在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