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开新局 | 呼和浩特市与驻呼高校共建“一区两基地”正式启动

7月29日,呼和浩特市与驻呼高校共建“一区两基地”启动仪式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举行。共建“一区两基地”即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内蒙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高校协同创新基地和高校创业实训基地,此举对于促进自治区驻呼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王莉霞,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雅丽,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书记贺海东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书记贺海东在启动仪式致辞中表示,呼和浩特市与驻呼高校共建“一区两基地”,就是要充分发挥新区的平台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和自治区驻呼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搭建集科技成果供给、需求、中介、资本等为一体的科技转化平台,通过新区、高校、企业优势资源的整合,为市场主体提供技术转移、项目融资、产业孵化等科技成果转化全价值链服务,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贺海东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自治区各厅局的关心帮助,有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一区两基地”必将成为自治区及首府新的创新创业载体和技术外溢平台,必将为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为“科技兴蒙”行动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希望各高校能够把更多、更新、更优、更好的成果放到新区来转化,让这些成果在新区生根、开花、结果。 据悉,下一步,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将以“一区两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区与驻呼高校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建设一批校地协同创新合作项目,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取得一批较好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并实现就地转化,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作为自治区和首府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走好“新路子”的战略支撑和推进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推动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种质资源创新与繁育基地、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拓恒通益生菌等一批高校科研成果合作项目落地建设,数字经济、生命科学、新材料及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落实“科技兴蒙”行动,积极推动“政企校研联合转化、自主创新引领转化、招商引智促进转化、整合资源高效转化、优化环境保障转化”五大行动,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算力及应用高地和要素聚集地,全力争当自治区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和首府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排头兵。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开新局丨我校举办“面向新时代的商学院治理与建设”专题研讨会

为全面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我国商学院、MBA教育发展,由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面向新时代的商学院治理与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80余所 MBA 培养院校的 110 余位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及 MBA 教育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7月29日上午,会议隆重开幕,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向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介绍了内蒙古大学及经济管理学院的建设发展历程和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他说,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对于谋划新时代中国商学院的前进方向、发展思路和实践探索,促进新商科和MBA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指教,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传经送宝、献计献策,希望与各兄弟高校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伊志宏教授致开幕辞。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伊志宏教授围绕新时代商学院的机遇与挑战、商学院治理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和商学院院长领导力等方面作了题为《新时代商学院治理与院长领导力》的主题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中国管理 50 人论坛发起人王方华教授作了《使命驱动的商学院治理》的主题发言,围绕转变传统的办学模式、院长的职业化建设、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体验式教学的改革和加紧本土的案例建设等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了宝贵意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张新民教授在《商学院创新与发展》主题发言中分享了商学院发展的惯性思维与束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创新的相关观点。上海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孙铮教授则从自己参与各类认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出发,作了《商学院的使命与治理》的主题发言。 7月29日下午的会议以主题发言和圆桌论坛形式进行。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潘煜教授、上海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孟添主任分别作了《商学院学科建设与MBA教育的互促发展》、《MBA教育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与商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上海大学MBA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发言。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冯耕中教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黎文靖教授,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君萍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潘煜教授围绕学科建设与MBA发展的关系、科教融合对未来持续发展的作用等展开讨论。 会议闭幕式上,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及 MBA 教育相关负责人就MBA办学过程中的机构设置、人员结构、招生工作、教学培养、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经验交流。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办公室王萍主任在总结讲话中希望各位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及 MBA 教育相关负责人要努力吸收本次研讨会成果,为我国MBA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商学院和MBA教育如何迎接新机遇与新挑战分享了已有经验和做法,为新时代商学院和MBA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提升我校MBA教育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 其他会议

22 浏览  ·  0 赞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

8月3日,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对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开学准备工作进行安排安排部署。全体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雅丽在全区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及秋季开学准备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视频会议要求全区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自觉服从联防联控机制指挥,紧急动员,迅速行动,有力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落地落实;各高校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之弦,精准掌握师生轨迹动向,从细从严抓好覆盖全员的健康监测和外出请假报备制度,坚决配合属地卫健部门落实疫情管控措施;各校要加强校园管理,把好校园“入口关”,坚持因时因势调整应急预案;要紧盯疫情形势变化,及早谋划秋季开学工作;各高校要加强组织动员宣传,督促提醒未接种疫苗师生尽快完成疫苗接种,尤其要提醒新生做好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尽快建立起全区学校免疫屏障;各高校要把责任落实到人,把措施细化到末端,精准到每一名师生。要加强督促检查,竭力消除每一处隐患、堵住每一处漏洞,对工作不力、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切实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安全线”。 学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对贯彻落实视频会议精神和我校疫情防控工作及开学准备工作提出要求:一要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进入应急状态,要根据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验证,要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状态;二要认真学习和传达贯彻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及技术规范要求,列出任务清单、规程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三要注重正面引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四要进一步落实好疫情防控责任;五要做好开学准备工作,完善工作方案,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刘志彧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要抓住四点:一是严,要严阵以待,严格要求;二是准,要底数清楚,信息准确;三是细,要管理细致,思想工作细致;四是实,要落实责任,真抓实干。 校长陈国庆要求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严格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他强调:一要加强物理空间的管理,做好校园出入、实验室、食堂等学习和生活场所的管理和消杀工作;二要加强人员管理,要按照不同人员类别,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建立人员流动台账,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确保校园疫情防控和开学准备工作严谨周密,不出问题。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假期过的怎么样?快来看看我的Vlog

青年何谓 青春何为 奋斗是青春 最亮丽的底色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 不知不觉暑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好久未见 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呢 暑假一日Vlog 记录内大学子的假期生活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我们可以挑一个晴朗的日子 去见好久不见的一群人 可以阅读 逛街 旅游 备考 健身…… 抑或是在屋子里简单地 享受夏天的味道 每个星星点点的生活碎片 其实都是通向快乐星球的秘密隧道 放假不停学 一个假期的时间 我们有的人学习了新的技能 有的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有的人手中已拿上了各级专业证书 志愿服务证书又或是实习经历证明… 以今日之我 逐明日之阳 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在努力奔跑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IMU“欣星”志愿服务队助力疫情防控 环保小队根除过敏源

以实干践行初心 用担当履行使命 以小我融入大我 用青春献给祖国 走进乡村 心下乡 献真情 促发展 投身疫情防控 绽放青春精彩 7月20日,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欣星”志愿服务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镇开展了长达七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中“欣星”志愿服务队致力于组织广大村民接种疫苗,普及疫情防控常识,努力为农村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凝心聚力勇担当 砥砺奋进续华章 实践活动第一天,下起了大雨,“欣星”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依旧准时来到自己的岗位,为疫苗接种做预备工作。上午九点,村民们陆陆续续的进来,在医疗队伍和志愿服务队的相互协助下有序进场,疫苗接种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之后的每一天,“欣星”志愿服务队的每一位成员也都按时就位,做好接种记录,观察村民们的疫苗接种情况。 “只要您需要,我们就在”,每天早晨是接种疫苗人数最多的时候,也是志愿服务队成员最忙的时候,成员们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填写信息表、录入信息、接种疫苗、观察情况,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生逢盛世 不负盛世 7天的志愿服务结束后,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表示:“这段时间,我们与村民交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做问卷调查,学到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欣星”志愿服务队实实在在收获了不少,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 涓滴之水成海洋 颗颗爱心变希望 用心传递爱 点燃颗颗心 内大学子弘扬的是抗疫精神 展现的是敢作敢为的责任担当 7月10日,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2018级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杜龙达、武旭、付天阳、刘媛、董佳奇、孙邦杰六位同学组成三下乡小队,利用暑假时间,来到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三里营社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社区活动。 除蒿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七八月份是蒿草成熟开花的时期,也是花粉成熟扩散的高峰期,过敏体质的市民会因此产生过敏反应,志愿者们集中开展蒿草清除工作,可以为居民群众尤其是鼻炎患者创造舒适安心的生活环境。 志愿者团队在即将入伏的炎热天气下,集结在西三里营社区,分工清除蒿草。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用镰刀割、用双手拔,齐心协力地毯式清理指定区域,同时做到即清即运,以免草籽散落再次生长,有效地清除了区域内的蒿草。 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蒿草屡除不尽的问题也引起了环境工程专业同学们的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这是同学们获得的最真切的感受。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开新局 |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深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8月5日和8月6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先后到经济管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哲学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同时督促检查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在调研座谈中,各学院分别从党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综合治理、党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等方面汇报了基本情况、工作举措和发展思路,刘志彧同与会老师交谈交流,深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刘志彧在调研中重点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理论武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五育并举”,切实把“三全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顺应时代和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在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要提振精神,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进一步强化创新、融合、开放、服务的理念,找准新的突破点、增长点、发力点,开拓进取,久久为功,谱写发展新篇章;三是按计划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当前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增强学思践悟的自觉性和实际成效。继续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准备工作。要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进程中展现新作为、新风貌、新气象。四是各学院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尤其要在落实落细、摸准做实上下功夫,不折不扣、逐条逐项地加以落实,彻底清理盲区,杜绝漏洞,压实责任,有力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安全、校园安全。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决赛在我校开幕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重要精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8月9日上午,“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决赛在我校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隆重开幕。 本届大赛的主题是“我敢闯,我会创”,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内蒙古大学承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朱广元,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义德仁,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连钢,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呼和浩特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宋宝崧,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赛师生代表等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张吉维主持。 开幕式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朱广元作了讲话,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连钢分别致辞。 朱广元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高等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统筹协调、积极动员,促进全区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2015年全区举办首届大赛以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事规模逐年扩大,项目质量逐年提高,产学研融合持续深化,共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15项、铜奖80项,在国赛中发出了“内蒙古声音”,展示了“内蒙古智慧”,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内蒙古草原走上全国舞台。朱广元就进一步深化全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持以大赛为抓手,以赛促教,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建构素质教育发展新格局,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坚持以大赛为契机,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三是坚持以大赛为纽带,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着力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助力我区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陈国庆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办赛宗旨和历程,以及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他指出,近年来,内蒙古大学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创新、实践环节等各环节中。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称号。陈国庆校长表示,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单位,内蒙古大学将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办好赛事”这个共同目标,全力扎实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大赛公开、公平、公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大赛承办任务,全力打造一场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促发展的双创盛会。 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开赛,已举办了六届。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全区47所院校、3.36万个项目、累计13.79万人次报名参赛。全区40所高校,3.16万人次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参赛报名人数、参赛项目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参与人数再创新高。本次决赛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共有来自全区各高校的211个项目参加比赛。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 内大学子社会实践团深入基层 开展社会实践 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干践行初心 用担当履行使命 以小我融入大我 用青春献给祖国 走进社会 用青春践行奋斗 投身社会实践 不负青春年华 化学化工学院:学习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实践团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化学化工学院第十三期青马班学员李丙欣、何明松、李琦、雷水龙、萨日娜、王娟组建了乡村振兴实践团“志愿7-1”并成立临时团支部,由李丙欣担任团长兼临时团支部书记,团队6名同学在各自家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教育事业为支撑,大力完善乡村教育事业,才能整体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志愿7-1”团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为青少年进行文化辅导以及理论宣讲是他们的主要志愿服务内容。萨日娜同学在家乡协助教师在英语兴趣班的工作,主要面向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小学生。何明松同学发挥自身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小朋友进行足球运动的基本功训练。雷水龙同学积极参与智行基金会大学生暑期志愿者工作,为贫困农村家庭在学学生线下辅导。 为了让青少年能进一步学习党史,弘扬红色精神,各成员统一宣讲内容,进行“学百年党史,做先锋少年”主题宣讲活动。以讲故事、听音频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解中国共产党相关知识,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他们心中留下知党、爱党、跟党走的种子。同时也鼓励他们课下搜寻红色故事、红色歌曲,并在课堂中展示。 志愿活动从未停止,振兴乡村仍在进行,“志愿7-1”团队会在剩余活动时间内继续为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让自身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哲学学院:国情观察实践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红色小小分队”的志愿者们在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八五四农场工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八天的时间内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了解了八五四农场当地的扶贫攻坚战优秀成果,作为国情观察团记录了八五四农场工会困难职工解困工程的发展情况,深化了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活动开展之前,红色小小分队内部有进行详细的计划安排。首先,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活动的展开要趁早,提早准备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一鼓作气推动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作为国情观察团队长的金星同八五四农场工会的李巍干事进行了协商,八五四农场工会积极配合,对于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敲定,李巍干事认为八五四农场工会的困难职工解困工程是一个典型项目,推荐国情观察团进行该方面的调研。 队员们深入了解了2014年和2019年八五四农场的“双百工程”和脱贫攻坚战的发展成果。从2014年的发挥“党干示范”作用,拓宽共富帮扶渠道。再到2019年的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结“对子”,多措施帮助扶贫“对子”。帮扶的方式更为具体普遍,收效也更为明显。如今,2021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八五四农场仍然在进行困难职工的解困工程建设,在“精准扶贫·与爱同行”活动发挥指导性作用,三八节来临之际八五四农场工会主席王忠军慰问贫困母亲,办实事暖人心,八五四农场的脱贫攻坚战成果显著。 响应国家疫情防控号召,“红色小小分队”国情观察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密集聚集,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八五四农场工会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红色小小分队队内各位成员相约继续践行青年责任与担当,在自己的家乡发光发热,为共筑“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 青春正当时 不负好时代 我辈青年须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 成就精彩人生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圆满落幕 | “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决赛在我校落幕

8月10日上午,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决赛成功落下帷幕。 本届大赛设立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职教赛道,参赛项目涵盖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经过各院校初赛和全区复赛共选拔出211个项目晋级决赛,其中,高教主赛道122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33个,职教赛道56个。本次决赛采用线上比赛方式进行,按项目类别及数量分成7个小组,专家评委按小组分别进行评审,55个项目获金奖,70个项目获银奖,86个项目获铜奖。其中我校《百姓福音:绿色高效合成创新手性原料药》项目团队获高教主赛道冠军;《牧场空中管家》项目团队获高教主赛道亚军;《电芬顿催化剂高效净化有机废水》项目团队获高教主赛道季军;内蒙古师范大学《AI 管理员——基于 AI 识别的智能设备管理箱》项目团队获高教主赛道季军。大赛还评选出了55个优秀指导教师奖、10个优秀组织奖和1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优秀组织奖。 闭幕会上,成涛代表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向获奖的各团队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目前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一,本次大赛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集宁战役纪念馆启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初步探索形成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如何有效的组织大学生竞赛活动的新模式,报名参赛人数、参赛项目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展现出了新的启动、新的谋划、新的方式、新的目标四个特点。他就进一步深化全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抓好谋划,在统筹融合上下功夫;二是抓好提升,在教学相长上下功夫;三是抓好保障,在服务实践上下功夫。 刘志彧代表学校向所有获奖项目团队的师生表示诚挚祝贺,向大赛主办方自治区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指导及为大家付出辛勤劳动的评审专家、大赛组委会成员、工作人员、各参赛兄弟院校师生、赞助企业等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此次大赛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锐意进取、勇担时代重任的精神风貌,推动了更多高水平“双创”人才和高质量“双创”项目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全方位展示出了全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学校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在办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让“我敢闯、我会创”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新模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坚持与企业通力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的内蒙古高地。 会议现场进行了赛旗交接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成涛的传递下,我校副校长张吉维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海峰交接了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旗,下一届全区大赛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假期过的怎么样?快来看看我的Vlog②

奋青春之元气 发青春之曙光 青春的力量生生不息 让青春的脉搏 强劲跳动 崇尚真知 追求卓越 不忘初心 扬帆起航 用青春之我 创造青春之中国 暑假VLOG来啦 记录内大学子的假期生活~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每天都是一页新的日历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我们都将在各自的人生中闪闪发亮 这个假期 让我们认真的规划生活 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去切身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 沉淀自己 变得更加的自信 沉着 更不要忘记仰望星空 勇敢逐梦 这些 都是奋斗的我们 不负韶华 青春向阳 认真生活 我们 就是最好的自己

/ 学生原创作品

2 浏览  ·  0 赞

蔚蓝的故乡丨听陈国庆校长讲述国之瑰宝出土面世的故事!

内蒙古这片北疆大地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治区内的文物和文献,不仅沉淀和传播着历史文化,也集中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制作传播中心特别拍摄制作文化知识类节目《内蒙古国宝探秘》,为内蒙古自治区馆藏重点文物进行揭秘建档。 8月13日晚,陈国庆校长接受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内蒙古国宝探秘》节目记者采访,为我们讲述国之瑰宝——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出土面世的故事。 [解说] 它,釉如脂膏,似玉非玉胜于玉;它,釉色莹润,色彩奇幻绝世无双。它的出现,打破了“钧不过尺”的旧框框,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元代钧窑香炉,堪称“国之瑰宝”。 [主持人] 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国人的创造。在中国古代,烧制瓷器的瓷窑中,有最有名的五大名窑。而在这之中,有一大窑口极其特殊。它万千色彩。它自然天成,不可预测,不到出窑那刻,世人不会知道它的色彩。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钧窑。 [解说] 钧窑是我国北方的著名瓷窑,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古属钧州,所以被世人称为钧窑。有一句话叫“钧瓷无双”,也就是说,即使在一个窑里所烧出来的钧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每一件钧窑都是“独一无二”的。 [主持人] 由于钧瓷是窑变成色,决非人工所能描绘。在宋代被定为御窑,专门生产贡瓷。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铸造钧窑时,必须要有官员在场监看,在挑选出符合宫廷器物条件的宫廷制品后,其余的一律销毁,就算是残障断片,也不允许流入民间,由此可见钧窑的珍贵之处。 [解说] 钧瓷的生产工艺极为复杂,烧制不易,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从选料到烧成,七十二道工序,无论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那么,这件精致的钧窑“小宋”自造香炉,是如何制作出来,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970年12月的一天,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组织到呼和浩特白塔东南不远的农田,与当地农民一起劳作。突然,一个人手中的铁锹,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大家赶来,一起除去上面覆盖着的土层,一个圆形大瓮呈现在他们面前。打开后,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6件精美的瓷器静静地躺在那里。 当时村民们有基本的文物保护的常识和觉悟。他们知道,来参加劳动的内蒙古大学师生中,有历史和考古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们就主动找到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吴荣曾老师,把文物交给他,吴荣曾老师就把文物小心翼翼地护送,转交给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部门。 解说: 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不论古代交通运输条件如何不方便,都阻碍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小宋自造香炉,既有雄壮浑厚的沉稳之气,又具清新练达的含蓄之美。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完美结合。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中国瓷器的创造,依然延续。 一直以来,内蒙古大学承担着为自治区培养文物考古人才,参与发现古代文明工作的任务。建校初期,1959年,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教研室,著名学者吴荣增担任主任,这是除了北大、西北大学以外,较早建设考古专业的高校。李逸友、贾洲杰等知名考古学者曾在内大长期从事考古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3年成立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8年成立了考古学专业,同年成立考古文博系,近年来参与了自治区新机场、各项公路建设前期考古发掘工作以及考古中国项目发掘、北魏祭天遗址发掘工作,为自治区考古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IMU社会实践团深入农村地区,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干践行初心 用担当扛起使命 以小我融入大我 用奋斗书写华章 走进社会 投身实践 知行合一 不负韶华 向阳花开照祥瑞 乡村振兴靠大家 7月21日,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组成大太阳花乡村振兴小队,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三岔河镇护林村了解革命老区的历史,参观中草药种植基地和养殖大户,了解中草药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理念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护林村与白桦泉村在2011年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护林中草药产销专业合作社”与“白桦泉村中草药产销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村两委引领帮扶+党员带动示范”的发展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引领、帮扶下,目前村中中草药基地面积已达到1000多亩。 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队积极投身到暑期社会实践,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接受锻炼,用自己所学反馈社会,遵守当地防疫要求,不怕苦不怕累,充分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朝气与勇气,为乡村振兴增添了青春风貌。 黄土瓦房见艰辛 防疫宣传送温暖 7月14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队伍,由研究生辅导员丛姗老师带队前往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及红格尔苏木进行宣讲,为村民宣传防疫知识。 队伍第一站到达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大家以展板展示和宣讲相结合的形式讲解鼠疫和布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等内容。通过宣讲,村民们对两种病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专业生动的讲解迎来了老乡们阵阵掌声。宣讲结束后村民们热情挽留,当地淳朴的民风让师生们备受感动。 之后队伍驱车前往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开展实践,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师生们通过听取介绍、入户讲解、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挨家挨户上门为村民们讲述鼠疫和布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坚定信念跟党走 宣扬党史力传承 8月1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其力木格、高新悦、杨路遥、道日娜和朱雪莹同学组成三下乡小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开展党史宣讲活动。 宣讲内容借鉴了习近平主席在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四部分组成。 通过实践,我校三个队伍充分学习和体会到了党对人民的关心与帮助,也让大家更加明白新一代青年身上的责任与义务。乡村振兴是我国的一大壮举,更是百姓的一大福音,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人民正在变得越来越幸福。我们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为祖国伟大复兴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媒体聚焦|陈智:做好思政“金课”锻造人

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陈智教授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近日,《中国教育报》以“党建引领 做好思政“金课”锻造人 ——记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 ”为题报道了她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扎根教学一线,立德树人的先进事迹。 “关键要找准切入点,要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不要生硬地加入……”近日记者走进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区,一阵阵讨论声传来,该校思政课教师们正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集体备课活动。 讨论中再三强调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近年来,陈智带领全院教师不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快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做好思政“金课”锻造人。今年“七一”前夕,陈智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以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开会时,老师们都不发言,甚至不愿意往前排坐。”2015年,陈智初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时,正是思政课改革初期,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是最大难题。 作为党总支书记,陈智上任后努力提高学院党总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能力。针对党建与业务脱节、重业务轻党建的实际问题,先从制度建设抓起,健全规范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和引导全体党员和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同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和监督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以风清气正的党风建设凝心聚力,推动教风学风建设。 陈智在配强党支部书记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学生思想活跃,学生党支部书记不仅要专业强、理论功底扎实,还要能和学生聊得来、有威望。”陈智说。于是,学院专门选聘优秀的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近年来,研究生党支部组织成立“红色研习会”,将党员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带领学生阅读原典、走进社区开展宣讲活动,不仅让党支部活动“活”起来,也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深”下去。 打造有惊喜又“解渴”的思政课 “每门课分若干专题由不同的老师讲,不同风格的老师总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工科专业学生陈曲浩泽说。 同样的思政课,在中文系学生张婷看来,最大的乐趣是“解渴”。“同样的理论,高中时只知道基本内容,现在老师带我们读原典,了解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让我们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张婷说。 让学生有惊喜又解渴的思政课,是陈智带领全院教师下大力气推进“党建+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她坚持将党支部集体学习与教师集体备课统筹安排,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并对思政课堂进行“自我革命式”的改革。2016年起,内蒙古大学大力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即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将各门课程设计为若干专题,再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特长分解任务,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讲自己“拿手”的专题。 打破十几年的传统章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个大难题,为了推进改革,陈智加入教研室和党员教师带头推进改革。经过几年连续推动,目前学校所有思政课均实行专题教学。“教改已初见成效,近几年全校思政课学生评教平均分达98分以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傅锁根说。 带头冲进思政课创新“战场” 承担组织两批全区思政课教师培训、主办3个全国性学术论坛和研究会议,组织教师全员到研修基地学习……陈智和老师们又过了一个没有假日的假期。 “思政课改革任务重大、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队伍,才能不辱使命。”陈智说。 如何带出这样的队伍?“带头干!”在陈智看来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里只放关键词,学生没兴趣看完那么多文字,再增加些当地治沙造林的鲜活故事……”闷热的会议室里,陈智和老师们利用暑期,正在为即将开设的“虚拟+实践”思政课打磨“虚拟场馆”,从主题内容到场景色调、背景音乐,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细审细抠。2016年以来,陈智和班子成员坚持一线教学,和老师们一起集体备课,研讨、审核每个专题教学方案,努力上好每一节思政课。 “她的干劲激发着大家愿意跟她一起往前冲。”青年教师魏月说。近年来一批青年教师加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主动创新开展思政教育。 “选择当思政课教师,就是选择了一份重大责任,在新征程中我会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带领老师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陈智说。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假期过的怎么样?快来看看我的Vlog③

走进社会 投身实践 知行合一 不负韶华 在乡村振兴鲜活的画卷上 书写每一个人的奋进之笔 这个假期 返乡社会实践活动 田间走访调研 创城创卫入户宣传 助力疫情防控 收获满满 干劲十足 暑假一日Vlog 记录内大学子的社会实践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将小我融入大我 把青春献给祖国 时代之帆乘风而起 青年自强鹏程万里 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践行使命与担当 有一分热 便发一分光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上 紧紧跟随站在一线的基层干部 一起诠释坚守与实干的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百年峥嵘历史 无数青年怀揣梦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懈奋斗

/ 学生原创作品

1 浏览  ·  0 赞

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优势谋大势:高校这样“为群众办实事”

2021年8月13日,全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专题调度会举行,自治区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五巡回指导组做了经验交流,在交流发言中介绍了我校“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特色亮点工作。小编带你看看都说了些什么吧! 发挥优势谋大势:高校这样“为群众办实事” 为推动高校“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走心、提质增效,自治区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五巡回指导组围绕“五个着力”,对照“四个计划”“四个清单”“四个时限”要求,积极推动被巡回指导的十所高校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截至目前,内蒙古大学等10 所高校共建档立账实事217 件,并进行了公示、承诺、晾晒,“我为群众办实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结合人才优势,优先解决“急”事 为积极帮助驻地单位解决志愿者缺乏的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成立全区高校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与土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解决居民“急事”40 余个;与土右旗农牧业局共同深入土右旗周边8 个农村开展技术服务,服务人数近500 人次。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农村牧区农畜产品销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急需难题,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优势,组建了一支专业电商服务团队,为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广大牧民进行农畜产品直播带货,解决了困扰老百姓的燃眉之急,这一民生关怀赢得了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结合专业优势重点解决“难”事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病难、医保异地报销等都是难事。“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这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开展以来牢固树立的一个理念,医院聚焦群众在疾病预防、看病就医等方面的困难事、烦心事,不断“想点子”“找路子”,通过深入基层大走访、民生难题大排查、服务能力大提升,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一是成立客服中心,一站式解决就诊群众的诉求,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二是科学的制定急诊会诊分流路线图,着力解决急诊留观患者滞留、住院困难问题。三是开通了异地医保费用直接报销服务,为异地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四是深入落实分级诊疗和对口帮扶项目,充分利用远程医疗平台,对对口帮扶的阿巴嘎旗医院、托县伍什家卫生院等基层医院进行远程诊断、会诊、查房、监护、教学等工作。 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有更大的难事,那就是乡村产业发展。内蒙古农业大学以服务自治区乡村振兴与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学校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的使命担当,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服务自治区乡村振兴与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为题,以乡村振兴服务站点整体布局、校企共建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中心(联盟)、启动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截止7 月底,已完成10 个校地企共建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40 个校企地共建特色产业基地和21 个校企乡共建科技服务点的整体布局,开展农牧民技术推广。此外,该校还聚焦首府乳业、林果、设施农业等重点产业,与呼市科技局签订协议,组建了玉米绿色种植、马铃薯绿色种植、燕麦种业创新基地、兽用疫苗研发基地、生物饲料研发、奶牛高效养殖技术、驴和羊的健康高效养殖等10 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深入乡村及时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 结合学科优势聚力解决“愁盼”事 如何使自己种的地、养的畜低成本、高产出是农村、牧区老百姓最愁的事。为着力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牛羊种源受制于国际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内蒙古大学立项建设了“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获批建设资金9580万元。同时还建立了新型肉牛良种繁育联合体,建成肉牛种畜繁育中心和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应用克隆技术、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带动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产业升级。成立了内蒙古草地健康中心,完成9 亿亩天然草原2 万多份土壤采集与测试和7 个盟市6100 余只肉羊矿质营养健康体检,创建草原矿质营养大数据,为全区24 个重点畜牧旗出具“草原矿质营养体检报告与提升建议”。 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如何把实事办好,这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个共性问题。第十五巡回指导组组长、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原院长冯万玉表示,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巡回指导组深入贯彻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坚持“谋大事、解难事、办实事、创新事、长本事”,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抓。他说,通过多次深入高校调研座谈,提出了巡回指导组专题工作方案——《“我为群众办实事”高校8 个怎么办》。冯万玉强调,高校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关键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突破:一是用户维度,即明确“群众”到底是谁。二是内容维度,即明确到底为群众办什么“实事”。三是技术维度,即用什么样的“方法”为群众办实事。 关于高校如何持续把“实事”办实、办好,第十五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校长梁荣指出,一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这个发动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高校的人才、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高校解决技术难题、为群众办实事、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需要写好“协同创新”这篇大文章,让高校各种资源“动”起来,主动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村社区,为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人才、技术和内容支撑。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IMU专项实践队走进乡村,开展理论宣讲

以实干践行初心 用担当履行使命 以小我融入大我 用青春献给祖国 走进乡村 心下乡 献真情 促发展 投身乡村振兴 绽放青春精彩 敢为人先拓荒野 今朝代代把担抗 7月14日,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开拓者实践队在队长石镇源的带领下来到了呼和浩特市保合少乡奎素村进行村情考察、民情调研、党史宣讲等一系列工作。初至村中,队员们便实地考察了奎素村的基本村情与乡村建设成果。奎素村是蒙古语“肚脐眼”的意思,由来于村北沟壑一眼形似肚脐眼的泉水。全村占地1300亩,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有940户,2170人。村庄周边有刺勒川草原、五万亩森林公园、大青山国家级登山步道、龙潭瀑布、喇嘛洞、大仙庙、无字碑等景点,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奎素村是一处集中了河流、山脉、草原、森林的宝地,几千年历史和现实的交汇过程中,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景。奎素村人民群众注重文化传承、保护传统村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打造出“有文化、有温度、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民宿,使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促进奎素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开拓者实践队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重实际为目标进行多元调研考察,力求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初步考察完毕后,在奎素村党群活动中心何主任的组织配合下,队长石镇源以“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为题进行主题党史宣讲。此次宣讲围绕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重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时回顾了1921年建党以来党的重要历史时刻,以时间为线索联系起党的百年奋斗征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筚路蓝缕、中央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等诸多历史事件。在党课讲述中,开拓者实践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事例进行讲述,同时运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力求党史课程活泼丰富,易学易悟。 活动结束后,奎素村党总支部书记云志英总结到:“回忆过去的历史,是希望我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受到这种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精神的熏陶。”最后,他表示,十分感谢志愿者们来到我村进行“三下乡”活动,希望以后能加强合作与交流。 经过本次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百年峥嵘历史,无数青年奉献祖国,燃烧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懈奋斗! 了解国家农业形式,树立新农业发展观 为了解乡村振兴政策下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农村发展现状,7月18日至7月21日,在呼和浩特市奎素村,我校哲学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一行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同学们在了解了奎素村的基本情况和村民的生活状况的同时,还向村民们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帮助村民更好地了解国家农业形式,树立新农业发展观。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三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本次考察活动中,哲学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在了解奎素村农业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三农政策相关情况,以及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农业农村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重点宣讲,同时还和村民们一起重温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重要路程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的同学们认识到,完成“三农”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把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艰苦卓绝,不懈奋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 7月23日,“外国语学院理论宣讲实践团”前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的社区和学校,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扶贫态度和政策,尽己所能解决学生学业困惑,帮助基层民众了解党的政策、学习党的知识、感受党的关怀。 宣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四个方面展开,与村中建设实际结合,回顾党的基层作为,彰显党员引领作用。 在社区,队长王博与社区村民一同回顾了几十年来村子的巨大变化。巴音乌素村,过去是一个苦于找不到发展出路的乡村,近年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品质,以素质提升、乡风文明为底蕴,兼顾村庄建设、环境整治,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实现了“民富、村美、风正”。村民们也从身边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基层工作的重视。巴音乌素村的每一位村民、每一栋房屋、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人民对党的真挚感情。在学校,团队不仅尽自己所能解决孩子们学习上的困惑,而且还努力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大家将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通过实践,我校三个队伍充分学习和体会到了党的政策的先进性,也让大家更加明白新一代青年身上的责任与义务。“党的光辉照我心,人民永远在党的心中”。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队员们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发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团员的良好风貌。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获奖!丨14金、8银、1铜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重要精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8月10日上午,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决赛成功落下帷幕。我校参赛作品获得14金、8银、1铜的优异成绩。 1.缘起粮油——种“豆”富农,筑梦国安 项目的主角油莎豆营养丰富,含油量高,被誉为 “油料之王”,因其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低,根茎有效防风固沙,也被称为 “固沙卫士”。我们知道,大豆是我国食用油料的主要来源,严重依赖进口,已严重超过国际安全警戒线。而优质油莎豆亩产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而且可在沙地种植,不占用现有耕地资源,大力推广其种植是增强粮油安全的有效手段。国家对此给予大力支持,2019年油莎豆的科技创新被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我们也是主要参与者。 知识产权方面,我们目前已经获得深加工技术专利2项、种植技术专利2项,以及品种筛选的1篇CSCD 等。未来三年,我们将在种植规模、拓宽渠道、农户收益三个维度去持续推动油莎豆产业的发展。到2023年,我们预计种植规模达15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如今,我们已经在内蒙、新疆和吉林推广种植油莎豆,未来我们将向青海、辽宁、山西、黑龙江等全国各地推广,守护我国北疆土地,把更多的荒田变为绿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2.克瑞欧——家畜卵母细胞冻存领导者 团队将成立克瑞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家畜种质资源库,冷冻保存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家畜卵母细胞,并向大中型牧业公司和小型合作社提供引种所需的种质资源。 项目围绕自治区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服务于广大科研院所和牧场。能够带动就业,助力脱贫。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团队成员的创新精神,提升了高校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3.电芬顿催化剂高效净化有机废水 电芬顿技术是Fenton氧化技术和电化学氧化技术的耦合技术,在电化学作用下不断形成二价铁离子或过氧化氢,在出现芬顿反应后形成活性自由基·OH的高级氧化技术。电芬顿法降解有机物具有处理效果好、降解效率高、停留时间短、无二次污染、能耗少、氧化能力强、易于自动化控制等诸多优势,同时电芬顿技术只需要添加少量的过氧化氢,避免了大量双氧水在成产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风险,有效提高了技术使用的安全性,属于环境友好型的处理手段,因此备受国内外关注。近年来,对于电芬顿技术处理工业难降解废水的研究日益增多,与该技术相关的阴极材料制备和反应器的研发也日新月异,电芬顿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在不断发展。阴极材料是影响电芬顿氧化过程中有机物降解去除效果和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之一。 4.先进飞秒光纤激光源设备产业化推广 飞秒激光最重要的特征是加工的组织中没有熔融区,不产生微裂纹,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冷”加工,大大消除了传统激光加工中热效应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石英、玻璃、晶体、光纤等各种透明材料的加工和焊接,这在包括精密机械、医疗、3C电子、半导体面板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加工工艺;另外,通过飞秒激光对金属、半导体的表面改性处理,还可以制备高精度、高集成度的通讯电子器件,这在“5G”时代的光通讯模块制备中亦将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想象,工业用飞秒激光器的成功研发及未来的产业化,在透明材料切割、精密加工、微纳结构制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将发挥无与伦比的优势,将在“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力量,结合飞秒激光技术的国产化,有望在我区打造出新一代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本项目提出开展工业级高功率飞秒光纤激光源及其核心器件的研发,主要包括工业级飞秒激光种子源、可见-近红外波段生命科学用宽带调谐飞秒激光源、超快光学锁模模块开发等。 5.百姓福音:绿色高效合成创新手性原料药 手性制药是医药行业前沿领域,手性药物市场占比巨大(超过2000亿美元),且需求仍在逐年上涨。不对称催化技术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的优点,是手性药物绿色合成的关键。负责人团队在过去10年,突破关键不对称催化技术,完成前列腺增生治疗药Silodosin和Tamsulosin、慢性肺炎治疗药Arformoterol、帕金森治疗药Rotigotine、镇痛药Prodine、抗抑郁药Paroxetine和Escitalopram的7个手性药物中间体的绿色合成。本项目拟依托现有不对称催化技术,开发新型优势手性膦配体IMU-WingPhos和IMU-BIDIME,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合成技术和工艺,完成7种手性药物中间体及7种手性原料药物的创新仿制生产和销售,创建内蒙古首家创新仿制手性药物研发平台。 6.全球首创蒙古文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 研发了全球首款综合性蒙古文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为个人、企事业单位、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蒙古语语音识别、蒙古语语音合成、蒙古文印刷体识别、蒙古文手写识别、蒙汉相互文本翻译、蒙汉相互语音翻译、新蒙古文与传统蒙古文相互转换、汉蒙人名翻译、蒙古文自动校对等20项智能服务和开发接口,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任务提供了全面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该平台的面世提升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智能化水平,是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一次重要跨越,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促进中蒙文化旅游交流、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特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内蒙古公安厅、呼和浩特火车站等单位和30多所蒙古族中小学,提高了相关单位的蒙古语言文字智能信息处理能力,推动了各行业智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7.废气终结者——全封闭式垃圾焚烧装置 项目主要针对目前垃圾焚烧的开放式设计存在着废气易超标排放的问题,团队通过多年攻坚,推出新型废气封存工艺,即全封闭式垃圾焚烧装置。经由垃圾输送车将垃圾运输到贮存仓,再将焚烧炉产生的废气输入地下废气储存库进行吸附,吸附材料饱和后进行相应的后处理,可继续为建材制备、土壤改良和化肥合成提供原料。全封闭式的垃圾焚烧运作可达到近零排放、近零污染的效果。 8.疾风速燃 超高燃速材料,是指燃烧速度大于1000mm/s的超燃材料。随着现代武器性能的提高和发展,提出了如高速动能弹、火炮随行装药和高速拦截导弹等武器系统,这些武器都要求能瞬间产生大推力,具有高初速,因此对推进材料提出了远远超出常规推进材料燃速的要求,要求其燃速达到1m/s以上。 超高燃速材料的研制及应用,将对我国某些特殊武器装备产生巨大的影响,且商业价值巨大。本项目拟以地方军工企业需求为牵引,以内蒙古大学为技术依托,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加速超高燃速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进程。以“互联网+”作为辅助手段,不断拓宽超高燃速材料的应用领域,为更多在超高燃速材料领域存在痛点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服务。 9.牧场空中管家 团队立足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业与祖国北方生态安全的发展需求,为响应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加快智慧畜牧业健康高效发展,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决策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 畜牧业 、 繁殖生物学融合创新,着力解决数字化精准养殖关键技术,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畜草平衡建设与决策管理。本项目采用无人机巡航、RSSI和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实现高精度定位和牧场监测,独立开发的大数据追溯系统为用户提供肉绒溯源,完善的软硬件平台,多功能联动,实现全自动化管理,云端自主分析决策,改善了以往的传统畜牧业产品的不足。我们把研发重点放在自动放牧,管理牧业功能方面,将无人机巡航和大数据平台作为产品创新点,形成自己过硬品牌。 10.蒙纳生物——癌症光诊疗领域引领者 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仅2020年全球就新增癌症患者193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癌症患者人群,寻找高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手段,具有适用范围广,精准治疗,无耐药性等优点。光动力疗法的核心是光敏剂,蒙纳生物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癌症诊疗一体化光敏剂,可对癌症细胞进行高效杀伤。另外,还开发出多种单组分/多组分癌细胞成像试剂盒,可为癌症研究提供一站式服务。 11.AI助诊—开创骨龄评估新时代 项目现致力于研发一款依托本专业知识及医疗领域知识在内的全自动骨龄评估系统,现阶段医学影像领域专业医生缺口巨大,评估过程繁琐,误诊漏诊率偏高,并且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不具备评估条件,本项目的全自动骨龄评估系统可作为医疗行业的新型AI帮手,融合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骨龄的自动评估预测,并且可以依此辅助预测儿童未来身高走向以及预防相关疾病,着重帮助医生减少评估时间,提高评估准确率,同时推动当地医学产业技术发展;目前项目已在医院完成部分试点运行,对医院提供的手骨X光片完成了相对准确的骨龄预测。本项目技术壁垒体现在:针对关注年龄段,WRIST-ATTENTION评估方法与国家标准中华05计分法评估方法结果加权的技术路线,骨龄标准数据库和内蒙古人民医院的样本,基于YOLOv3的手骨分割算法和Inception的等级分类网络;在产品竞争方面,相比于人工阅片以及BoneXpert这款在英国唯一商用的自动骨龄评估软件,我们的项目产品在阅片时间、误差、准确率、售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市场分析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项目响应国家对于“促进和规范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的号召,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将项目产品销售对象初步拟分为医院、司法鉴定机构以及相关人才选拔机构三大类,采用出售、出租以及后期维护升级等盈利模式为项目的不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2.智云放牧 本项目研发出一套自主放牧机器人来实时监控牲畜所处的区域,通过图像识别畜群的位置,通过路径识别进行路径的规划,来实时的跟踪监控和驱赶畜群以保证其安全;在放牧的同时,机器人进行环境数据的采集,包括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判断草场植被覆盖。采集到的牲畜信息和环境数据可供政府部门实现合理的监督与管理,因地制宜制定最有利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可提供给科研院所根据拍摄到的草原植被情况进行草原植被、草畜平衡的研究,根据牲畜的行动路线、喜爱采食的草场区域进行牲畜行为的研究;养殖户可以根据手机APP上显示的牲畜位置路线及其行为进行牲畜的安全监管、产犊等生理活动的监管。本项目主要将开发用于草原放牧、草原生态科研的智能机器人及相关的平台的开发。 13.荒漠微生物——立体防风固沙的领航者 项目主营产品包括生物结皮菌剂和生物菌肥。组成生物土壤结皮的藻类、苔藓和地衣是常见的先锋拓殖植物,能在严重干旱缺水、营养贫瘠、生境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在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改变水分分布状况等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菌肥是由自然界中提取微生物细菌、真菌等经过加工便形成菌肥。通过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植物激素类物质、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增强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抗性而促进植物生长。 14.“无极限”——奶牛最优亲本大规模稳定传代前沿技术的全球破冰者 针对中国奶牛种业“卡脖子”问题,诸如奶牛遗传品质差、产奶量低、良种奶牛数量严重缺乏、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痛点问题,我们开展了“无极限”——奶牛最优亲本大规模稳定传代前沿技术体系的全球破冰者计划。打好种业翻身仗,打破优质奶牛严重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我们通过干细胞/克隆技术培育顶级奶牛和顶级种公牛,缩短遗传改良周期,高效扩繁优质奶牛最优亲本,实现养更少的牛,产更多的奶,助力中国奶牛品种改良实现弯道超车。团队成员在家畜受精生物学和干细胞应用领域经验丰富,发表了本省唯一一篇《nature》、首篇《Cell Research》、《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授权与本项目相关专利1项,受理专利多项。生物育种,预见未来,敬请期待。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疫情防控 | 应急演练,只为守护校园安康

为做好秋季学期学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疫情科学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秋季学期开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进行,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8月24日,我校在北校区和南校区分别开展了校园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参加了演练。 本次演练严格按照学校秋季开学疫情防控演练方案要求,在北校区和南校区各设置3个场景,对学生入校报到、进入教学区、宿舍和食堂等环节中的突发应急处置进行了实战模拟演练。整个演练过程精准、高效、有序,各演习人员按照既定的预案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各教师岗位人员熟悉工作重点和操作要领,有序地完成了演练工作。

/ 其他

20 浏览  ·  0 赞

假期过的怎么样?快来看看我的Vlog④

以实干践行初心 用担当扛起使命 以小我融入大我 用奋斗书写华章 走进社会 投身实践 知行合一 不负韶华 发挥技能特长 投身社会实践 记录家乡美好 助力抗洪救灾 青春有约 实干在我 这个假期 小安忙得很 暑假Vlog 记录内大学子充实的假期生活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青春充满了奋斗 成长与坚强 青春饱含着活力 梦想与激情 青春的模样 是实干奋斗的模样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以实干担当服务社会 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内蒙古大学莘莘学子各尽所能 活跃在志愿服务 乡村振兴 齐心抗疫的一线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 学生原创作品

3 浏览  ·  0 赞

微党课丨普通话:国家认同的纽带、民族团结的基础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是促进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为宣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社科联、实践杂志社联合推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微课堂,今天,就让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许晋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魅力世界吧。 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内蒙古社科联、实践杂志社联合推出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有效推动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我国制定实施了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并取得积极成效。那“普通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它是以什么标准确立的?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普通话”一词最早出现在1906年,是由晚清著名学者朱文熊提出的,他当时给普通话下了一个定义,称普通话是“各省通行之话”。为什么朱文雄当时会提倡说“普通话”呢? 在第一次“国语统一筹备会”会议上,他做出这样的说明。他说:“我国言(音)与文相离,故教育不能普及,而国不能强盛,泰西各国,言文相合,故其文化之发达也易。”可见,他当时想要力推“普通话”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推广一种通用语,以达到言文相合、普及教育、促进文化发达,甚至强盛国家的目的。据说朱文雄自幼生活在四面环水的古镇锦溪,体验过语言交流不畅的不便,因此他把推广“普通话”看成一种使命。朱文熊曾满腔热忱地说:“夫吾之所以望同胞者,能自立于生存竞争之世界耳。顾文字不易,教育总不能普及;国语不一,团结总不能坚固。”但由于朱文雄生活的时代国运多骞,他殚精竭虑所倡导的“推广普通话”方案始终未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和推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推广运动”才开始迅速的发展。 我们当代人所说的“普通话”一词,是在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提出的。时任教育部部长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最终大会经研究决定采用“普通话”一词指代我国的通用语言,其中“普通”二字取其普遍共通、普遍通用之义。 在这次大会上,著名作家老舍也作为代表发了言。他讲到,自己上中学时同班同学们口音不一,词汇各异,经常闹意见和误会。一来二去,四五十个同班学友按语音的不同分成了几个小集团。所以老舍先生当时感慨地说,以小见大,语言的统一或分歧,是一件关系着国家、民族团结和兴亡的大事。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首次提出普通话的标准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至此,“普通话”有了明确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时至今日,普通话已经成为我国法定的通用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2条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如今,我国会说普通话的人数超过11亿,能够使用规范汉字的人数超过13亿,中国以外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达到2亿。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教育普及等都贡献了巨大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主题教育

3 浏览  ·  0 赞
1...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 14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