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15779 今日 0

由 35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假期过得怎么样?快来看看我的Vlog⑤

以实干践行初心 用担当扛起使命 以小我融入大我 用奋斗书写华章 走进社会 投身实践 知行合一 不负韶华 返乡参加社会实践 助力疫情防控 用镜头记录生活 偶有闲暇 上山捡个“juer~”! 抓住假期的尾巴 今天让小普同学用视频带我们上山采菌 教我们如何辨别毒juer~ 看看他还发现了什么 ... 暑假Vlog 记录内大学子充实的假期生活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 青年有担当 国家有希望 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放飞青春梦想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 学生原创作品

3 浏览  ·  0 赞

暑期社会实践 | 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1年,内蒙古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主题,鼓励内大青年学子立足党的百年辉煌新起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十四五”开局之年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奋斗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校组建234支队伍、累计超过5000名学生开展“三下乡”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确保安全就近就便”的原则,校团委指导各团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抓好过程监管和实时跟踪,对实践期内的团队,安排专人每日电话随访。面对疫情、汛情,学校主管部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所在地疫情防控要求和有关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充分关注每名学生的安全保障。各实践团队和个人走进社会、深入一线,从不同角度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和青春誓言向祖国告白,为祖国点赞。 在党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 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小红旗队走入鄂尔多斯市一中,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们一同重温党史故事、体悟建党精神,并带领大家走进鄂尔多斯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聆听红色故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直属团到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领略革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往革命圣地旧址,在建党百年重温来时路。 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中专业优势,组成四史学习考察队前往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深入了解革命先烈事迹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将其所具有的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特别是为当地文化旅游建设建言献策。 在国情观察中明确价值追求 经济管理学院组织了金智惠民百人实践团,深入各盟市县域建设银行支行,围绕新金融助力乡村建设,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技能实训、云端实践等多种形式,聚焦脱贫攻坚成果、普惠金融案例、乡村振兴变化,感受乡村新貌、聆听改革故事。 生态与环境学院探秘山区发展队在四川省巴中市七渠村展开了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考察调研,实地了解当地“平昌青花椒”产业链、西部扶贫协作(平昌)肉牛产业链项目,切身体会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哲学学院红色小小分队前往黑龙江鸡西市854农场,深入了解了“双百工程”和脱贫攻坚的发展成果,记录了八五四农场工会困难职工解困工程的发展情况,深化了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的认识。 计算机学院石川河红色小分队前往西安市阎良区开展实践活动,在河长马秋芒老师的介绍下了解石川河治理后为当地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以此探索沿河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在红色宣讲中奏响青春乐章 化学化工学院理论实践宣讲团走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一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为线索,围绕总书记提出的青年人要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嘱托,对青年学生成才的必要性展开宣讲。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赤峰市翁牛特旗开展乡镇,围绕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进行了宣讲,为大家分享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外国语学院理论宣讲实践团前往乌海市千里山镇的巴音乌素村,与村民一同回顾了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村民们热情分享身边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共同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在民族团结中凝聚前行共识 哲学学院民族团结实践服务团前往包头市九原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开展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完成相关的初步调查后,团队进行了线下宣传活动,100份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宣传品,以及印有民族团结宣传标语的抽纸盒、袋子、口罩、雨伞等纪念品分发给了活动现场参与群众留念。同时团队还在活动现场设立了咨询台,为有需群众答疑解惑。 教务处民族预科班组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支教队,前往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和赤峰市大板镇的部分蒙古语授课的小学幼儿园,进行普通话辅导,为更快更好的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绵薄之力。 在支教育人中彰显担当使命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第六年前往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开设“四点半课堂”,围绕“乡土教学”为留守流动儿童讲述自治区自然环境与乡土地理创新课程,如《认识阿拉善》、《蒙古语入门》、《动手小实验》等,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他们多样的求知欲望。 山的那边爱心支教社团志愿者赴乌兰察布店子镇对80多名适龄学生进行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除日常教学外,志愿者们还立足建党百年开展了党史教育特色课,希望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党的历史以及品读红色家书,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 化学化工学院青马工程志愿7.1临时团支部在成员家乡开展英语兴趣拓展、足球基本功练习、假期作业辅导等内容的同时,为孩子们带来了“学百年党史,做先锋少年”主题班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知党、爱党、跟党走的种子。 在服务群众中锤炼青春本领 数学科学学院心之源实践团一行前往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在五星村为200多户人家完成了“蒙速办”注册,并为近百位老人完成了7月低保线上识别检验。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欣星志愿服务队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开展组织接种疫苗、普及疫情防控实践活动。成员们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填写表格、录入信息、搬运物资、观察情况,所有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只要您需要,我们来帮忙”,这是每天早晨服务队成员们面对大量需要接种疫苗的人群时,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生态与环境学院的同学们于即将入伏的炎热里,集结在呼和浩特市西三里营社区,分工清除蒿草。大家用镰刀割、用双手拔,齐心协力地毯式清理指定区域,同时做到即清即运,以免草籽散落再次生长,有效防止了蒿草成熟开花扩散花粉,为居民群众尤其是鼻炎患者创造舒适安心的生活环境。 在实践服务中助力乡村振兴 生命科学学院社会实践队伍前往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及红格尔苏木,以展板展示和宣讲相结合的形式讲解鼠疫和布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生态与环境学院140多名师生分为15个小队在锡林郭勒草原开展草原生态监测评价外业工作,共踏访1300多个牧民点,详查草原植物和土壤特征以及草场利用现状。 蒙古学学院哲里木之声实践团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分成四组深入甘旗卡镇浩坦塔拉嘎查,开展帮助当地菜农采摘,帮助困难户、老党员打扫卫生、帮助果农剪枝等工作。 计算机学院的实践活动报道《石川河,阎良人民的母亲河》已经在中青网推出。内蒙古日报社对我校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内蒙古团委学校部微信公众平台在全区高校三下乡展播首期便推送我校优秀实践文章2篇,陆续将推出更多。校内各平台持续推出“青春三下乡 强国有我进行时”、“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等系列主题推送,阅读点击量累计超过2万人次。 心得体会 01 蒙古学学院 都来玛 很荣幸自己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赤峰市巴林左旗考察乡村振兴情况。 辽上京博物馆和辽祖州祖陵有着浓厚的契丹民族气息,让我们对契丹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亿禾家庭牧场、奶制品厂使我们认识到了巴林左旗的牧业发展现状。笤帚面厂和大良沟村的现状告诉我们,巴林左旗是一个农业和牧业都在发展的旗县。 这次的收获很大。巴林左旗很好的开发了他们所具有的旅游资源。所以,一个地方富起来的时候,可以搞旅游开发,用旅游资源吸引人口,提高经济收入。乡村在振兴,同时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也应该将青春力量投入到欠发达,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 No.02 化学化工学院 宋青岳 我们宣讲团的成员通过本次实践,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能力和思想高度。未来我们会继续推进宣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 No.03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楠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前往乌兰察布市及兴和县进行四史考察调研,参观了革命老区纪念馆、战役馆和博物馆,前往档案馆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等宣讲活动。一个个红色故事,一份份革命文物,一卷卷旧日档案……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信仰、信念、信心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此次调研也充分挖掘了革命老区的育人要素,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素材与新方法。 通过这次调研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今后要更加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力量。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青年一代要努力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我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第七次工作推进会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期成果交流会

8月30日上午,我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第七次工作推进会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期成果交流会。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副组长、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后勤保障处党总支书记、处长王烨辉,科学技术处处长牛一丁,校团委副书记周琳娟,蒙古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萨奇尔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分别就本单位谋划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 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组长兼综合协调组组长、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为民就近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任务和要点做了说明和强调。 张利平书记就加大党史学习教育巡察力度等内容作了强调。 刘志彧书记就深入推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提出要求:一是分众化、多层次、广覆盖,继续推进学习宣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走深走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再聚焦、再完善、再提升,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办在广大师生的心坎儿上;三是高标准、细准备、严规范,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有质量、见效果;四是定目标、强责任、建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 其他会议

3 浏览  ·  0 赞

9.3 | 今天,致敬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

76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 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76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 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 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 今天,9月3日 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是所有中国人 应当铭记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正义战胜了邪恶 光明战胜了黑暗 进步战胜了反动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 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回首抗战血泪史 苦难的中国人民 在惨绝人寰的摧残中饱受煎熬 在罄竹难书的兽行中倍受磨难 但是,中华儿女从不屈服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后 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 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爱国将士 浴血奋战、慷慨赴死 各界民众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无数志士离家弃子、不顾生死 为保卫山河抛头颅、洒热血 打赢了一场场气冲霄汉的战役 黄浦江边,硝烟四起 吴淞口上,血色弥漫 数十万战士前仆后继 用他们的铮铮铁骨保卫家园 在平型关 八路军伏击日军,重挫其嚣张气焰 在河北平原 民兵们埋地雷、钻地道 打得鬼子进不了村 在台儿庄 一位位敢死队员浴血奋战 受伤的,从血泊中爬起,继续砍杀 动不了的,拉响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 一寸山河一寸血 面对残暴的侵略者 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 从来不曾低下高昂的头 全体中华儿女 为国家生存而战 为民族复兴而战 为人类正义而战 最恶劣的条件,最艰苦的斗争 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 筑成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终于迎来侵略者低下头颅的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 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1951年8月13日 政务院发布通告 将抗日战争胜利日改定为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9月3日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如今 当年的贫弱已一去不返 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 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铭记历史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今天,我们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身为内大学子的你我 更要铭记历史,以身作则 实学实干,报效祖国!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桃李芬芳 | 科研人要学会像陀螺一样自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示广大教师时代风采,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内蒙古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桃李芬芳”系列人物访谈专栏。专栏第五期推出的是生命科学学院左永春。 “生命是地球区别于宇宙中其他行星最灵动的存在,生命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组,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你无法预知属于自己的时刻何时到来,但请你乐观、积极地鼓起勇气启程。凡有启程,就有远方!”左永春教授对学生的临别赠言意蕴深远。短短几句话里,寄托着左永春对同学们的谆谆教诲,也蕴含着他对生命的崇高敬意。 左永春,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生物物理学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围绕哺乳动物发育编程与体细胞重编程相关的数字胚胎,关键核酸/蛋白质等调控因子的计算生物学,数字健康与精准医学相关的人工智能建模等展开。是国家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内蒙古草原英才获得者,入选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获内蒙古青年科技英才、内蒙古“草原英才”等多个荣誉称号。 选择:生命的语言,讲述着美丽的故事 在左永春看来,生命的语言,能够讲述美丽的故事。探究生命密码故事,成了左永春在硕博期间攻读生物物理学专业的动力。2011年,左永春博士毕业后先后收到中科院遗传所,东南大学,南通大学等学校的招聘邀请,与此同时,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光鹏主任也向左永春抛出了橄榄枝。最终,左永春选择回到内蒙古大学工作,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是他扎根北疆,投身边疆建设的勇毅和决心。 科研:突围之路虽遥远艰辛,但稳扎稳打的每一步都不会被辜负 经历日积月累的科学创新研究,左永春带领着他的团队共同开创了生物信息学的新领域。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科技日报关注并报道。 利用“数字胚胎”打开决定牛羊胚胎的“黑匣子” 内蒙古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和黄金奶源带,建设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对于内蒙古的战略定位,然而,牛羊等大动物目前存在的妊娠周期长、繁殖力低、保种育种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育种进程,而我国过去主要是靠从欧美国家进口奶牛来解决国内奶制品需求,所以如何解决我国牛羊等大动物繁殖育种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科研团队迫在眉睫的要解决的难题。2016年至2022年间,左永春教授团队在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杰出青年培育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和关键技术攻关等省部级科技项目的资助下,借助内蒙古自治区获批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的优势,围绕自治区“稳羊增牛”的科学需求和“科技兴蒙”行动中的创新举措,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手段,重点针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体细胞重编程分子信息数据库开发,以及相关基因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等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左永春告诉我们:“以组学数据为标志的大数据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带动研究人员解开了生物的发育特征与机制的谜底、精准医疗和精准基因修饰育种技术”, “开始逐步建立起以哺乳动物发育组学为基础,草原家畜繁育调控为特色的大动物‘数字胚胎’研究模式。” 使用数字胚胎技术,能够有效突破家畜繁育周期长、繁殖能力低、保种育种成本高的生物学研究痛点,通过筛选、保存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特性的胚胎,具有良好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家畜遗传信息得到了及时保存,进而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超高计算和筛选能力,得出一套基于大数据计算的辅助育种策略,为家畜养殖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生物学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利用多组学数据资源库与云平台EmAtlas解析哺乳动物发育进程 近几年,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学领域虽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源和多组学数据,但这些数据资源规模大、维度高、碎片化严重,缺乏有效组织整理的相关资源库,单单依靠观察和实验已经无法有效处理海量的数据。 因此,必须依靠大规模计算模拟技术,从海量数据信息中获得最有用的知识价值。左永春科研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创建完成了包含64TB的胚胎发育多组学时空调控图谱数据库与分析云平台EmAtlas。左永春介绍,科研团队利用Nextflow(并行多组学自动化分析管理系统),完成了基于12种前沿测序技术产生的821个数据集,共涉及人、小鼠等物种的9113个样本的生物信息学挖掘,整合了23个国内外权威功能知识库的发育相关注释。并围绕哺乳动物胚胎生长发育的全链条,实现了从胚胎发育的两个尺度(时序、空间),宏观到微观的五个维度(组织、细胞、基因组、基因、蛋白质)解析哺乳动物早期发育进程。 该数据库的建立为从事人与小鼠等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分析手段,并为人类新生儿遗传疾病、干细胞医疗、辅助生殖等优生优育手段提供专业的大数据精准医学分析服务,也为优良家畜保种育种等繁育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学科:“学以致用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1年开始,左永春教授开始负责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信息学学科建设。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主要以生物与医学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计算机编程和大数据分析为工具和手段,运用数学、物理学及统计学等理论方法解读科学大数据背后的生命规律,完成数据价值向知识价值的转变。建设初始,左永春教授明确提出了内蒙古区域特色的生物信息学建设方向,即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家畜“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科研特色,对标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的优良家畜生物信息辅助育种策略。 学科发展,需要集合多学科的科研力量。左永春率领团队建立了“数字胚胎与生物信息学联合课题组”,课题组实行的是跨学科、跨学校、跨专业的合作机制,成员由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构成,学科涵盖现代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数理统计等多个领域,是一支跨学校、跨学科的“80后青年科学家团队”。课题组目前有博士生8名,硕士生20多名,左永春希望有更多优秀博士和青年科学家加入他们的团队,对接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 左永春说:“学以致用是任何一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如果不能紧跟科学步伐和产业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建设布局,学科建设一定会出问题。学科建设一定要瞄准科学领域前沿、紧跟国家战略,发现市场需要,要将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布局紧密结合。” 自2021年以来,左永春教授团队与内蒙古卫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围绕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精准医学和智慧医疗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合作,构建完成了“利用基层医院临床血液检测数据的慢性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预测模型”,开发了一种基于全血细胞计数融合指标HBI的癌症风险评估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另外,团队还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发了国内首个基于医院常规检查数据的子痫前期风险预测人工智能模型,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发了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益生菌基因组筛选技术平台。 教学:“兴趣追求是科研创新最宝贵的东西” “地球上最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就是生命,生命是地球区别于宇宙其它行星最大的区别,我在高中阶段就对地球上存在各类生命和它们的生老病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左老师说。 谈到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点时,左永春很有见解,他说,“兴趣追求,是科研创新最宝贵的东西”。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是左老师多年来教学实践的宗旨。 左永春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生物信息学、信息检索、生命语言解读、大数据科学浪潮等课程和前沿讲座,在课程教学中,他非常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通,并将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科研实战培训,指导了学生先后在全国 “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奖。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等一区TOP期刊发表SCI论文10多篇,成果获得国际同行得积极引用评价,3篇入选ESI 1%全球高被引论文。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华大基因、诺禾致源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生物信息上市企业工作,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 结语:“科研人要学会像陀螺一样自转” “乐观,积极,勤奋,自律”是左老师始终坚持的科研态度。长期的科研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左永春老师以第一/通讯作者累计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Research、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Bioinformatics等领域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6篇成果入选ESI 1%全球高被引论文,相关数据技术方法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成果先后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内蒙古科技厅官网、创新内蒙古、内蒙古大学等媒体报道,个人杰青事迹作为“先锋”模范被内蒙古科技厅专题报道;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项目7项,承担省部级杰出青年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多项。他还担任了Current Gene Therapy期刊和Medinformatics期刊编委、以及Frontiers出版社等多个期刊的客座编辑。 采访结束时,左永春告诉我们: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大的嘱托,建设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心系祖国,执着坚守,勇毅前行,要像陀螺一样不停自转,努力工作,多出成果,为国家战略、自治区科技发展助力。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桃李有声·倾听 | 《山水风景审美》:曲中红豆最相思

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大自然,没有理由不以审美的眼光环视那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森林、河流、山川......,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和大自然结成一种不可断绝的依存关系。本期“桃李有声·倾听”为你带来的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建新教授的著作《山水风景审美》第十章第五节:曲中红豆最相思(节选)。 红豆,是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红豆树,民间称“相思树”其种子一红豆大如豌豆圆润晶莹色泽艳丽。左思《吴都赋》中有“楠榴之木,相思之树”的描写,李善注:“相思,大树也。材理坚邪研之则文,可作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文选》卷五) 唐人李匡义说:“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英花无殊,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资暇集》卷下)清人屈大均说:“红豆,本名相思子,其叶如槐,夹如豆子,夏熟,珊瑚色”;“其实则朱,其色炜炜然,如屑南海之珊瑚;其质磊磊然,如采合浦之明珠”(《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常被用来表示爱情与相思。由于红豆树的开花和结果没有一定规律,有时隔一年或几年才结实一次因此红豆树的种子显得格外稀有珍贵。 南朝梁任防《述异记》载:“昔战国时,魏国苦秦之难。有以民从征成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爆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南朝梁武帝说:“南有相思木,含情复同心”,(《欢闻歌》其二)相思木的种子便是红豆。红豆由于凝聚了巨大的感情内涵,因而用以表达爱慕之意、相思之情,便有了不同寻常的魅力。晚唐诗人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人骨相思知不知”,(《南歌子词二首》其二)便以深嵌骰子中的红豆为喻,表达铭心刻骨、不可磨灭的相思之情;再如他的“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酒泉子》其四)表达的是同样让人难以忘怀的相思之情,“别时红豆”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五代牛希济的“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生查子》)说红豆太起人情思了因此不能轻易看,一看便满眼是泪,抑制不住内心激荡的情感。清人吴伟业的“画里绿杨堪赠别,曲中红豆最相思”,(《无题》其三)以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惜别之情,而王鹏运的“此恨拚今生,红豆无根种不成”,(《南乡子》)则又表达了一种虽有深情却难遇合的极度怅恨。宋人赵崇说:“蜀雨巫云愁断绝,罗带同心留缩结。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归朝欢》)雨中红豆的颜色是如此的艳丽浓重,因为那是爱人一滴滴的相思血凝成的。《红楼梦》中宝玉的《红豆曲》,将红豆包蕴的情感大大地丰富了:“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为相思而流不尽的血泪恰似抛下的粒粒红豆锦衣玉食中的大观园贵族公子充满痛苦忧伤的内心世界由此透现。 红豆表达相思之情,却不只限于男女之间,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便是通过红豆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殷殷嘱托友人,你要归去的遥远的南方,正是红豆生长的故乡,当你看到可爱的红豆时,千万要多多采摘,因为每一粒红豆中,都寄寓着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都会勾起你对弥足珍贵的友情充满洁馨的回忆。诗的语言浅近,但内涵却异常丰富,令人遐思无限,意远神遥温庭筠的“冤魂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城荒五千里”,(《锦城曲》)表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因此孔尚任要说:“莫将红豆轻抛弃,学就晓风残月坠”。(《桃花扇·传歌》)有些时候,由于红豆的出现,还可以构成极其美丽动人的境界:“路入南中,桃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拾素手”,(《南乡子》其六)是五代词人欧阳炯的词作:进人南中国,一片亚热带风光,榔叶暗,蓼花火红。微雨初收之时,空气清新湿润,红豆也已成熟,远远望去,两岸人家近旁的相思树下,时隐时现着采收红豆的少女们的倩影和她们的纤纤皓腕。可以想象得见,在采收红豆的同时,她们心中渴望的火红爱情也该成熟了,她们一定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充满了赤诚的向往。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向往红豆,赞美红豆,珍重红豆。红豆的美,不只是体现在其鲜红艳丽的色泽上、莹实圆润的外表上更体现在坚贞不渝着难移的缜含里。对红豆的珍重,是对一种真挚情感的珍重;对红豆的赞美,是对一种美好品格的赞美;对红豆的向往,是对一种美好未来的向往。惟其如此,红豆的颜色才会鲜艳如初,红豆的生命力才会常盛不衰。 作者介绍 高建新,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陶渊明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与文化研究。有专著《自然之子——陶渊明》《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山水风景审美》《酒入诗肠句不寒——古代文人生活与酒》《骏马追风舞——唐诗与北方游牧文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古籍整理《〈陶诗汇评〉笺释》《中华生活经典·酒经》(中华书局2011年版)、《北山酒经》(外二种)(中华书局2021年版)、学术随笔集《书中与路上的风景》(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出版,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成军教授课题组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成军教授课题组在纤维状集成器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纳米领域国际顶尖期刊ACS Nano上,题为 “Integrating High-Sensitivity Photodetector and High-Energy Aqueous Battery in All-in-One Triple-Twisted Fiber”(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3c05710)。 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柔性光电探测器在尖端智能电子应用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如仿生眼睛、环境监测、智能纺织品和光通信。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光纤形状的光电探测器(FPDs),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高灵活性、轻质性、全向光吸收,使其成为便携式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理想选择。然而,传统的复合材料的界面兼容性导致其性能受到复杂变形和单一功能的不可逆退化,严重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器件结构对于构建具有高灵活性和高灵敏度的多功能集成FPD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新型光电化学型FPD/电池集成器件(FPDB),该器件由公共电极(K2Zn3(Fe(CN)6)2·9H2O@CNTF,ZnHCF@CNTF)、光阳极 (ZnO@CNTF)、阳极(NaTi2(PO4)3@CNTF,NTP@CNTF) 和作为隔离层的溶胶-凝胶电解质组成。溶胶-凝胶电解质界面既有效地避免了传统FPD的短路问题,又提供了有效的离子传输,赋予了器件高效的储能能力。最终得到的一体化三扭曲纤维形状器件同时实现了高响应性和出色体积容量,这种稳定的结构设计和功能纤维的多功能集成加速了下一代可穿戴织物的发展。 对于光电检测,溶胶-凝胶电解质作为绝缘层,有效地包裹电极并确保最佳载流子传输,同时防止大面积接触的电极之间短路。在可穿戴应用中,FPD对复杂的物理变形表现出良好的抵抗力,并对光信号传输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120°下100次弯曲循环后,约为初始值的95.24%)。由于具有优异的钠离子存储能力,ZnHCF@CNTF对电极可以接受大量的光生电子,进一步提高了载流子传输的效率。所得到的FPD实现了151.45mA/W的高响应度和15ms的快速响应时间。除了光电检测,该集成器件还提供了1.6V的高放电平台和18.75mAh cm-3的体积容量。 该工作由我校朱成军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张其冲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完成。朱成军和张其冲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内蒙古大学本课题组硕士研究生卢泽成,内蒙古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641010)、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计划(2022YFA1203304)项目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220288)等项目的支持。 另外,朱成军教授课题组在氧化镍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物理学类国际知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题为 “Triple hole transporting and passivation layers for efficient NiOX-based wide-bandgap perovskite solar cells”(论文链接:https://pubs.aip.org/aip/apl/article/122/22/223903/2893945/Triple-hole-transporting-and-passivation-layers)。 在高效、稳定的氧化镍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中,不良反应和晶格失配是两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协同策略,即通过NiOX的多层改性来沉积无针孔的混合HTLs,利用这种多层双功能添加剂改性来获得高性能宽带隙的PSCs。 通过多层钝化NiOX HTLs(NiOX/2PACz/Poly-TPD/PEAI)的界面工程,以在NiOX和钙钛矿之间提供优化的界面接触,改善能带排列,并饱和缺陷状态。2PACz的应用避免了能导致器件性能的退化的羟基的直接接触、提高了导电性,并减少界面缺陷。Poly-TPD的改性可以在NiOX/钙钛矿的界面处提供适当的能带对准。PEAI应用于改性Poly-TPD表面,其NH3基团可以钝化钙钛矿的未键合的Pb离子。因此,与先前报道的单功能钝化相比,本论文提出了集成多种功能的多层钝化策略。结果,与当前文献获得的最高17.37%的器件效率相比,基于NiOX/2PACz/Poly-TPD/PEAI的宽带隙PSC获得了可提升到20.21%光电转换效率(PCE),而且此器件在氮气气氛中保存1000小时后,其稳定性能仍能保持其初始PCE值的95%以上。这一发现为制造高性能可控的NiOX基HTLs 的PSCs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多层钝化策略可以同步减少NiOX和钙钛矿界面的缺陷状态,提高钙钛矿层的结晶度和稳定性,提供有利的能带排列,并促进NiOX基HTLs对载流子的传输和提取,有利于其商业化。 该工作由我校朱成军教授课题组与南开大学光电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张晓丹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朱成军教授和张晓丹教授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内蒙古大学本课题组博士研究生任宁宇,内蒙古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641010,11564027,61674084)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8YFB1500103)等项目的支持。 朱成军教授课题组在半导体异质结构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工程材料科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题为 “Novel n−i CeO2/a-Al2O3 Heterostructure Electrolyte Derived from the Insulator a‑Al2O3 for Fuel Cells”(论文链接:http://pubs-acs-org-s.vpn.imu.edu.cn:8118/doi/epdf/10.1021/acsami.2c18240)。 在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LT- SOFCs)研究中,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电解质的开发异质结构技术已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方法。该研究工作中,基于CeO2和绝缘体宽禁带的非晶氧化铝(a-Al2O3),提出了一种新的半导体/绝缘体(n−i)异质结构策略用于开发LT-SOFCs的复合电解质材料。利用此策略构建的CeO2/a-Al2O3复合电解质,在550oC,其离子电导率高达0.127S cm−1,燃料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密度(MPD)高达1017mW cm−2,开路电压(OCV)达到了1.14V,没有任何短路问题。这表明绝缘非晶a-Al2O3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抑制CeO2中的电子电导。 另外发现在CeO2中引入a-Al2O3能够在异质结构的复合材料中形成众多微尺度异质界面,高分辨率TEM界面分析也证实了n-i在CeO2与a-Al2O3相之间的异质结构接触。在异质结构界面处的具有超宽带隙的绝缘体a-Al2O3所引起势垒抑制了CeO2电子传导。同时,由于界面的电荷补偿,绝缘体热电效应而诱导出更多的氧空位,进一步促进了离子的输运,结果产生了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本研究工作展现了一种实用的n - i异质结构复合电解质的设计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也证实了所设计构建的CeO2/a-Al2O3复合电解质的功能的先进性。这项研究工作为利用像非晶氧化铝等这类的绝缘材料开发高性能的LT-SOFCs电解质材料开辟了新的领域。 该工作由我校朱成军教授课题组完成,朱成军教授为通讯作者,本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张英博和朱德才为共同第一作者,内蒙古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0641010)和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0MS05004)的支持。 通讯作者简介:朱成军,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学院;2009年7月,来校任教至今。近年来主要从事与新兴能源相关的半导体光电材料制备与器件制作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内蒙古科技创新引导项目1项、内蒙古重点实验室重大开放课题1项、内蒙古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2项、内蒙古高校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引导项目1项,内蒙古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2项(校企合作),内蒙古科技攻关项目1项(校企合作)。目前在本领域ACS Nano, Smal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J. Power Sources, ACS Appl. Energy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培养的研究生有3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毕业硕士论文。

/ 科研资讯

4 浏览  ·  0 赞

2023年度网络育人专项项目成果展播(一)

传习非遗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育人,蒙古学学院师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为重点,在乌审旗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走访了鄂尔多斯市江格尔艺术中心、嘎鲁图农耕文化展览馆、中国苏力德文化保护基地、巴图湾红色小镇、乌审旗文化产业园区、乌审旗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加工制作技能传承实训基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体验。 接下来,蒙古学学院将持续做好网络传播和成果转换工作,力求打造网络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与优秀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思想引领典型模式,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喜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挖掘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在乌审大地上,近代革命故事与古老的英雄史诗交相辉映、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互鉴共存、人文精神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形成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蒙古学学院师生通过传习实践,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领略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 (一)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乌审旗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受到乌审大地上的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红色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的洗礼,蒙古学学院师生坚定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 在巴图湾红色小镇乌审旗革命故事讲习馆,蒙古学学院师生参观革命历史陈列展厅,深入了解乌审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长期不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付出巨大代价及取得伟大胜利的光荣历史。 在乌审旗红色文化体验馆,蒙古学学院师生参观民族团结收藏品特展,深入领会一件件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实物背后的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光辉历程。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审旗亦流传着《江格尔》文化。蒙古学学院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双方于2023年3月共建“江格尔”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及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为推进《江格尔》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产学研融合平台。在鄂尔多斯市江格尔艺术中心,蒙古学学院师生欣赏了由《江格尔》少儿艺术团弹唱作品——《江格尔十二英雄赞》,这部童声合唱作品实现音乐、故事、表演、律动等元素完美的结合,在新时代唱活《江格尔》这部千古绝唱的英雄史诗,成为《江格尔》文化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的生动体现。蒙古学学院师生与江格尔其巴·特鲁木杰及少儿艺术团成员就《江格尔》文化进行深入交流,为携手推进《江格尔》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科学保护及成果转化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这次活动为基地建设以来双方开展的首次实践交流活动。 乌审旗是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察干苏力德祭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学学院师生参观了位于乌审旗走马旅游度假区的中国苏力德文化保护基地,听取乌审旗察干苏力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协会秘书长斯庆吉日嘎拉的讲解,深入了解察干苏力德作为“和平符号”的文化内涵。 鄂尔多斯是歌海舞乡,乌审旗的“鄂尔多斯长调民歌”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为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学学院师生在乌审旗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里参观了鄂尔多斯民歌发展历程、民歌歌唱家、歌曲及乐器,深入了解鄂尔多斯民歌的魅力与价值。 (三)挖掘农耕文化内涵 乌审旗地处蒙陕宁交界区域,在北方游牧文化与陕北农耕文化的交融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在嘎鲁图农耕文化展览馆,蒙古学学院师生参观鄂尔多斯地区传统农业、牧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和传统生产生活用具,领略到鄂尔多斯地区传统农耕风貌,欣赏到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农耕、游牧精神创造美好生活的画卷。 (四)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是一个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神奇之地。在乌审旗生态文明展,蒙古学学院师生目睹乌审各族人民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久久为功、谱写出的“毛乌素绿色传奇”。在这里,生动还原了宝日勒岱书记带领乌审召人创造“牧区大寨”的场景,蒙古学学院师生为乌审旗各族人民共同铸就的“传红兴绿、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甘于奉献”的乌审治沙精神所感动。 黑圪兰是防风治沙的天然屏障,其根艺列入鄂尔多斯市非遗名录。在黑圪兰生态文化艺术展厅,蒙古学学院师生欣赏以根艺、书法、绘画、诗词、摄影五种艺术形式展现的黑圪兰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黑圪兰的勃勃生机和不休的气节使人们更加深刻意识到稀奇植物的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传习文化遗产制作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体验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蒙古学学院师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互动交流,动手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 (一)传习刺绣、剪纸、熟皮制作工艺 在乌审旗文化产业园区的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乌审旗分站,蒙古学学院师生传习体验了刺绣、剪纸、熟皮制作工艺。在“蒙古族刺绣”传承人乌东高娃老师、“剪纸”传承人边俊杰老师、“蒙古族传统熟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额尔德尼巴雅尔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蒙古学学院师生经认真观摩和动手制作,用手中的针线穿出雕花的刺绣,用手中的剪刀裁出十二生肖像,用手中的皮条编出皮鞭。手里捧着自己的作品,蒙古学学院师生情不自禁漏出满意的笑容。最终成品虽不算精美,却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 (二)传习奶食品制作技艺 在巴音淖尔草原乌审旗阿日贡苏奶食品店,蒙古学学院师生在“乌审奶食品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哈斯苏都老师的传授引导下,体验了奶食品的传统制作技艺。在陶罐中放入新鲜牛奶,通过不断捣动分离出乳清和奶油,提炼出白酥油。品尝到自己制作的白酥油,蒙古学学院师生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传习木雕制作工艺 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加工制作技能传承实训基地,在“乌审雅西乐雕刻”传承人达布希拉图老师的带领下,蒙古学学院师生参观了雅西乐雕刻工厂和艺术展馆。在雕刻工厂,师生们看到木雕、根雕作品制作过程。在艺术展馆,展翅的雄鹰、真假美猴王、匍匐的蜥蜴等栩栩如生,特别引人注目。传承人介绍木雕工艺时嘱咐在场的同学们“年轻人做事要坚持到底,半途而废就是失败”。雅西乐作品的制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发现材料、理解材料、艺术创作到精心打磨,任何一个步骤的放弃,都会失去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蒙古学学院师生在这里不仅感受雅西乐艺术的魅力,而且学习到了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四)传习射箭技艺、服饰艺术及生活用具工艺 在巴音淖尔草原靶场,蒙古学学院师生兴致勃勃地传习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的射箭,通过反复练习,在智慧、力量和技巧的协调中基本掌握了射箭这门富有挑战性的传统技艺。 在苏力德苏木手工艺品展览现场,蒙古学学院师生参观琳琅满目的蒙古袍、头饰、毡帽、靴子等服饰及马鞍、马笼头、缰绳、皮鞭等生活用具所展示的精堪工艺,并在传承人的系统介绍下,深入了解这些服饰及生活用具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蒙古学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以实际行动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倡导者、宣传者、践行者。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实践基地在市委党校挂牌启动

10月18日,由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共建的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实践基地启动仪式在市委党校举行。我校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刘志彧,民族团结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乌小花,呼和浩特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炯,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海峰,呼和浩特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葛智敏出席启动仪式。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学术中心《前沿》杂志社、呼和浩特市委相关部门参加启动仪式。 在启动仪式上,刘志彧作了致辞,张海峰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实践基地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作了讲话,李炯和葛智敏为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实践基地首席专家阿拉坦宝力格、副主任崔思朋颁发聘书。乌小花教授以《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作主旨报告。 刘志彧指出,设立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实践基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呼和浩特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服务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体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和鲜明体现。未来,内蒙古大学将同呼和浩特市委党校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实践基地建设,持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首府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喜讯!我校杨联贵教授入选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为宣传庆祝第37个教师节,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激励广大教师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推荐候选人并征求省级党委宣传部门意见和活动组委会认真审核,确定6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杨联贵教授作为全国的64名候选人之一,已进入最终评审环节。 杨联贵现任内蒙古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内蒙古数学学会理事长,自治区新世纪“111”人才工程人选。杨联贵从教37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明道正志、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才施学,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研究活动推动教学改革,通过让学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发表学术论文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修养,在打好数学基础与拓宽知识面并重的同时更是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独立的科研能力以及诚实善良的品格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杨联贵始终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长期从事地球物理流体中非线性波动现象的数学建模及物理机制理论方面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了推广beta平面近似下准地转位涡理论,发展了高维非线性Rossby孤立波理论模型,学术成果得到学术同行的好评并加以延拓,相关成果发表在Nonlinearity,Physics of Fluid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Computers & Applie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以及《海洋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数学物理学报》等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其中有2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前1%。他先后主持自治区、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项目7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 杨联贵是内蒙古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负责人,学院获批了“数学分析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泛函分析》国家精品课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自治区精品课1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泛函分析》获批国家一流线下本科课程,数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杨联贵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数学学会的理事长,努力团结区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职高专以及中学等数学力量,一直在弘扬科学精神、活跃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数学创新人才、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数学学科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对提高民族地区数学的教学水平及选拔、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微党课丨普通话:国家认同的纽带、民族团结的基础②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是促进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为宣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社科联、实践杂志社联合推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微课堂,今天,就让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许晋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魅力世界吧。 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内蒙古社科联、实践杂志社联合推出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微课程。 历史的江河奔腾不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以来,“语同音”一直都是历代王朝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汉代的“通语”、明清的“官话”、民国的“国语”以及新中国推广的“普通话”,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对通用语言的追求从未中断过。本次课堂,我将带领大家一同回望通用语言的发展历史,细数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语言梦想。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纷繁。据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时三千,周初分封的诸侯也有八百。《礼记·王制》记载,商代以前,“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但简单回望历史,我们又会看到,周代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逐渐形成,我国语言发展的大势始终都是“统一”。 比如孔子历时14年周游十几国,所教三千弟子皆来自五湖四海,没有统一的语言作为交流的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从这里看出,孔子周游列国讲学而没有受到语言障碍的影响,主要得益于他当时说的就是遍行于诸国的“雅言”。此后,历经汉代的“通语”、明清的“官话”、民国的“国语”,中华大地上的通用语言随社会发展不断演进。值得注意的是,12世纪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北京,北方话的影响随之逐步扩大。宋元明清流行的大量文学作品,如话本、戏剧、小说等,都是北方话作品,这更加有力地扩大了北方话的传播范围。 到清代,学堂教育、科举考试、官吏选拔等各环节也都加大了对“官话”的推广力度,这进一步加速了北方话与其他方言的融合。比如光绪二十九年(1904)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专列了“各学堂皆学官音”一条,规定“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钦定学政全书》记载,清政府通令各地要从小教学官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学通用语言要从娃娃抓起。清政府还严令各地学政禁止选送不会说官话的人参加各级科举考试,比如生员贡监如果不会说官话,要暂停他的乡试;举人不会说官话,暂停他参加会试;童生不会说官话,府州县不准取送学政考试。可以说,清代的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通用语言的发展和成熟。 进入民国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南、北方言上演了一场激烈争夺“国语”地位的大战。但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大力推广白话文的大幕拉动,人们看到,曾经作为清代“官话”的北京话具有切近白话语体等多项优势。于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逐渐成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纵观三千年语言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统一和融合始终是我国语言发展的大势和主流,追求“语同音”一直是中华各民族的梦想。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开学第1天丨我校举行升国旗仪式

9月6日早晨,我校分别在南校区卓越楼前和北校区操场举行升国旗仪式,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学校领导、副处级以上干部、教师代表及南北校区2021级本专科新生和研究生代表1500余人参加了活动。 7时整,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全体师生庄严肃立,高唱国歌向国旗行注目礼,表达对祖国崇高的敬意。 全体师生共同聆听了由来自北校区闫东祺、南校区陈迪等老师和同学带来的国旗下的朗诵《青春力量行进中国》。“我们,恰青春少年,继国之栋梁,必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荣青春之民族!我们,勤勉以践行,忠诚以担当,承时代之责,顺洪流之势,擎先驱之火炬,谱壮丽之人生!我们,明志以使命,笃实以奋发,存高远之志,求真理之光,绘中华之伟业,铸未来之辉煌!”师生代表庄严宣誓,号召全校青年学子传承“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成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力奋斗的有用之才。 副校长张吉维和额尔很巴雅尔分别主持北校区和南校区升旗仪式,代表学校号召全校广大干部职工鼓起精气神,以“建党百年”为新起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砥砺政治品格,锤炼过硬本领,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作出新的贡献;勉励全体新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刻苦学习、志存高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殷嘱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把小我融入大我,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青春光彩! 升旗仪式最后,全体师生合唱了《歌唱祖国》,在慷慨雄壮的歌声里,在迎风飘扬的国旗中,本学期的第一次升旗仪式正式落下了帷幕。新学期,新希望,全体师生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来,开启新的征程。

/ 校园活动

4 浏览  ·  0 赞

我校隆重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

9月11日上午,我校在北校区操场和南校区主楼前广场隆重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7539名新生将在这里扬帆起航,开启矢志拼搏奋斗、书写精彩人生华章的里程。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庆,副校长张吉维,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副校长高光来,校党委委员、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智凭,教育部派驻我校党建联络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郑俊宝及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的负责人出席了开学典礼。我校2021级新生参加了大会。开学典礼由我校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主持。 陈国庆校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以优异成绩考取内蒙古大学的全体新同学表示衷心欢迎和热烈祝贺。 陈国庆校长在讲话中说:建校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有近17万名毕业生在内蒙古大学完成学业,奔赴自治区、祖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多内大毕业生成为了国家建设各领域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为地区发展进步、民族团结振兴、国家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考察,看望师生,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勉励内大人建设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 陈国庆校长勉励同学们一要尽快理性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自我进取成长;二要树立全新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三要树立高尚人格,培养优秀品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珍惜时光、勤奋努力、固本强基、守正进取,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师代表发言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志锋,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金鑫代表教师发言,与同学们分享了自身的学习经历,鼓励同学们放大格局、放开视野,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为民族的复兴而拼搏,铸就精彩人生。 在校生代表发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努尔金,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高红霞代表在校生发言,分享了自己在内大的学习生活经历与感悟,激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不负韶华,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乐学习、肯拼搏、勇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生代表发言 数学科学学院数理基地班吕佳虹,汉语言文史哲基地班郭民昌代表新生发言,表达了内蒙古大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和对即将开始的梦想旅程的憧憬。 典礼结束时,与会师生一起合唱了内蒙古大学校歌。 开学典礼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珍惜在内蒙古大学的宝贵学习时光,利用学校的优良办学条件,谨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青春梦想。

/ 图片照片

3 浏览  ·  0 赞

《瞭望》专访 | 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植根北疆办大学 培根铸魂育英才

近日,新华社专访了我校校长陈国庆,围绕内蒙古大学这所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如何逐梦一流,进行了深入采访。该组文图视频融合报道在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发,被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转载,社会反响热烈。 内蒙古大学开创了我国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的系统研究,破译了契丹小字,首创了草地生态学专业,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牛羊,攻克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卡脖子”核心技术,在特色优势学科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享誉海内外。 内蒙古大学走出了一条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发展道路,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瞭望丨内蒙古大学校长 陈国庆:植根北疆办大学 培根铸魂育英才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靖 张晟 1957年,成立十周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对现代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由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倾力支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内蒙古大学(下称内大),在祖国北疆拔地而起,被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誉为“草原明珠”。 建校60多年来,内蒙古大学累计为国培养17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少数民族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还有被誉为“草原上的中国保尔”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金海…… 2017年9月,内蒙古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由此迈上奋力争创“双一流”的新征程。 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在内大学习工作近40年。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内大将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特色强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固本强基,守正进取,开放变革,超越自我,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扎根北疆 兴学强区 《瞭望》:如何理解内大肩负的特殊使命与担当? 陈国庆: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建校60多年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肩负“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责任担当,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上不断精进。 学校开创了我国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的系统研究,破译了契丹小字,首创了草地生态学专业,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首批试管牛羊,攻克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卡脖子”核心技术,在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享誉海内外。 学校还从普通高等学校先后成长进步为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院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走出了一条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发展道路,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瞭望》:内大在服务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陈国庆: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 “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对学科、科技与人才的重大需求,加强学科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学校聚焦草原生态畜牧业、生态安全屏障、重要能源与战略资源基地等建设,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调整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了“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优势特色学科群,协同生态学、环境、化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领域加快发展。 围绕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等重大需求,内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学科群建设,协同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领域加快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认识、阐释宣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实践分析、决策咨询等智力支持,培养熟悉蒙俄等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俗、人文地理的专业人才,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产业合作。 以“双一流”驱动高质量发展 《瞭望》: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后,内大做了哪些新部署?成效如何? 陈国庆:生物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围绕国家畜牧种质安全、现代绿色草原畜牧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战略需求,发现确立重大创新主题,聚焦主题建设大平台、组织大团队、实施大项目。依托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生物学建设为带动引领,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协同相关学科领域加快发展。 在学科建设新思路推动下,内大进入全国前30%的学科由2个增至4个,进入前40%的学科由6个增至9个,占内蒙古自治区总数一半以上。 此外,生物学学科群在支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产生了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肉牛产业方面,推进现代生物育种科技创新,成功研发肉牛新品系,被评价为“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无到有、支撑引领蒙东地区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基地、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 羊产业方面,支撑产出了核心群近万只的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新型乳肉兼用奶绵羊新品系。在乌兰察布草原建成百余万只国内最大的蒙古羊杂交改良群体,培育成功产绒量提升50%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群体。 乳产业方面,为龙头企业选育国际一流的奶牛种公牛,创新奶牛性控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 此外,学校还成立内蒙古草地健康中心,创建草原矿质营养大数据,提出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方案,创新马铃薯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创制现代蒙药等。 《瞭望》:“双一流”建设给学校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 陈国庆:内大作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如何破解建设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引育能力相对偏弱、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等现实瓶颈,如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始终是摆在学校面前必须破解的难题。 适应新发展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对“双一流”建设路径方法进行思考探索,总体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内大的“双一流”建设要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扎根祖国北疆,突出需求导向,在追求服务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作出一流创新与贡献中,实现学校的一流。 为此,我们全面启动高端人才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引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化水平提升六大战略,不断深化人才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民主管理制度、社会合作机制六项改革。 比如,学校研究出台具有竞争力的“骏马计划”等系列协调配套、务实管用的学术人才引育与激励制度,有效促进一批青年英才快速成长,在学界崭露头角。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达到75.9%,还成功引进世界水平科学家和国内顶级人文社科学者到校工作,引领学科发展。 可以说,“双一流”建设为内大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使学校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比如,扶持和培育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新增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达到13个;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增国家和部委级研究平台10个,使这一级别的平台总数达到15个,同时使自治区级研究平台达到43个;新获准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0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双创历史新高。 2020年9月以来,我们的环境生态、化学、工程等3个学科集中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 《瞭望》:内大在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优秀人才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陈国庆:创办一流大学,立德树人是根本。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崇尚真知、追求卓越,具备坚定信念与高尚品格、健全人格与强健体魄、宽厚基础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魅力、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促进地区进步、时代发展的带头人与骨干人才。 学校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还先后入选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年度50强。 《瞭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内大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陈国庆:面向“十四五”,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战略需求,着眼支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新能源、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型研究机构和学科布局,加强和深化基础学科建设。 学校将一体化实施“九大行动计划”,包括立德铸魂计划、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卓越师资引育计划、一流本科创建计划、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际化能力拓展计划、治理效能提升计划、现代化校园建设计划,奋力把内大打造成我国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祝贺!我校校友张杰院士获得2021年度“未来科学大奖”

9月12日,本年度“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其中的“物质科学奖”由上海交通大学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杰院士获得,以奖励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 张杰院士是利用强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高效产生方向与能量可控的高强度快电子束(~100 keV 到 10 MeV)的开拓者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杰院士领导中科院物理所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产生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包括高效率产生远离麦克斯韦分布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实现对快电子束发射方向与能量的精确调控,实现表面自生电磁场对快电子束的引导和聚焦以及超高时空分辨的兆电子伏特电子衍射与成像等。 他们研制的超短脉冲兆电子伏特电子衍射与成像装置,达到了亚埃(1埃等于百亿分之一米)级的空间分辨能力,并将时间分辨能力提高到创记录的50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万亿分之一秒)。利用这台装置,他们与合作者成功地实现了超快光场对量子材料维度的调控,观察到瞬态的光致新奇物态;实现了对光诱导的新型相变以及单分子成像等重要物理与化学瞬态过程的观测。 张杰团队对超短脉冲快电子束的研究起源于对激光核聚变中快点火方案研究的需求。作为人类获得终极能源的可能选项,激光核聚变是由燃料压缩和加热两个阶段组成的。快点火方案由于可以将压缩过程与点火过程分别独立优化,因此,可以节省驱动能量并降低不稳定性。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的作用就是将激光能量高效地传输到预先压缩的燃料中,使其快速加热到聚变温度,实现聚变反应。他们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快点火物理过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 2016 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科学奖项。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著名奖项,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由科学委员会邀请包括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以及数十位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等国际专家,对各候选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做同行评议。最终的获奖者名单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参考国际同行评议信不记名投票确定。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袁国勇、裴伟士获得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施敏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张杰 张杰院士是我校杰出校友,1977-1982 年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 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当选自治区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

9月7至8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9月7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副主席黄志强,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政协副主席欧阳晓晖出席会议。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当选自治区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 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为大会召开作了重要批示。郑宏范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自治区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区各级社科联组织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推动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宏范强调,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奋力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区各族人民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势下,我区召开的一次盛会。本次会议出席代表144人,会议为期1天半。大会审议通过了高慧广代表自治区社科联第六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自治区社科联章程,选举产生自治区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9月8日,在自治区社科联七届一次全委会上,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当选兼职副主席。 我校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有:校党委书记刘志彧、社会科学处处长达胡白乙拉、满洲里学院俄语职业学院副院长龙长海、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刘志中、内蒙古语言学会秘书长许晋、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副会长李传进、创业学院教务部部长韩长江、内蒙古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魏永贵。会议期间各位代表积极参加大会各项工作,认真学习领会自治区党委有关精神,学习研讨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同志讲话,一致表示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内蒙古、面向国家战略和国际前沿,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振精神、实干笃行、勇于创新,不断写就增进各族人民福祉的时代力作,共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推广普通话,我们在行动

9月14日,第2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简称推普周)在鄂尔多斯开幕。今年推普周的宣传主题为“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99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社会用语用字规范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领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任务,坚持以构建大语言文字工作格局为关键抓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上下齐心、左右协同,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发展。 王莉霞表示,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牧区、学校家庭和社区、窗口示范单位和行业领域推普工作,全区普通话普及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各民族间语言障碍基本消除,社会用语用字更加规范,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环境已经形成。我们将以本届推普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举,旗帜鲜明推进、高质高效落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现代化、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征程。 我校高度重视推广普通话工作,提前安排,广泛宣传,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参加鄂尔多斯电视台第24届全国推普周开幕式宣传片和内蒙古电视台推普周宣传片的拍摄,选派学生去鄂尔多斯参加推普周开幕式朗诵。学校制作推普海报,做成内大官网轮播图,官微底图,并发送给各单位各部门作为宣传海报,同频共振,扩大受众范围,提升宣传效果。 推普周期间,内大官微以视频、音频等形式开展专题推送,进一步做好互动宣传,大力弘扬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的精神风尚。

/ 其他

3 浏览  ·  0 赞

红色校史故事广播剧 |草原上的中国保尔——金海 第1集:求学之路

在内蒙古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模范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我校蒙古学学院金海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金海生前被誉为“草原上的中国保尔”,在他罹患癌症十二年间,八次大手术,摘除了一只眼球,丧失了味觉听力。他一次次从手术台上下来,又在事业的召唤和同学们的期盼中,一次次重返讲台,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用顽强的意志和生命的光华践行了一个学者和师者的神圣使命。金海老师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是在他的身上所蕴含的追求卓越、顽强拼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今天,我校师生通过广播剧的形式讲述金海的故事,弘扬内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一集 求学之路 金海是开学那天才赶到学校的,比“录取通知书”要求的报到时间晚了一天。许多天后,他还为没能参加上神圣的开学典礼懊悔不已。 这位内蒙古大学蒙文系的七七级新生在路上就走了三天。 头一天,他通过在乡里当乡长的舅舅搭了辆顺车,从沙尔利格去了旗府所在地嘎鲁图;第二天一早,又从嘎鲁图坐上班车,在沙窝子里晃悠了一天,太阳落山时才进了东胜,这就错过了去包头的班车;第三天,先坐班车去了包头,又从包头换乘火车,等去了呼市,已经是下午了。 好在一进校门就遇上了负责收尾的工作人员,人家帮他办完了各种手续,又领着他来到蒙文系的学生公寓。 “欢迎新学友”的标语牌还在楼门口立着,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显然已经撤了,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还在那里放着。正这时候,两个学生模样的姑娘从楼里出来,跟他们走了个对面。 “请问是我们蒙古语言文学班的么?”其中的一个问。 “是,正是你们班的。”陪金海的那位工作人员回答。 “同学,请问你叫什么?” “我叫金海。” ...... 金海教授生前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9年,金海开始了自己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也是在这一年,金海被确诊患了上颌窦腺癌。先后做了9次手术、两次放疗,右上颌骨被切除,右眼眼球被摘除,胆囊被切除,嗅觉、味觉全部丧失,右耳听力锐减,曾经受过癌症化疗的残酷洗礼。 在身患重病12年间,金海没有离开教学讲台,没有放弃学术研究,甚至治病期间还带头深入牧区开展田野调查,完成的专著和论文达400余万字,其中许多成果填补了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的空白。 人们都说金海的身体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是“草原上的中国保尔”。即便是生病治疗期间,他仍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自己的博士学业和学术研究从来没有停歇。 金海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参与了10余项国家和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6部、合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47篇,主编3部史料汇编和6部编(译)著,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患病以来,金海抱病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日本在内蒙古的殖民统治研究》,填补了我国日本侵华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得到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他参与和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侵略内蒙古史》和《内蒙古通史》等一系列研究项目。 “我要把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地多留给国家和民族,留给学生,让几代人为之努力的事业能够薪火相传。”这是金海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2008年,金海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1年,金海因病去世。 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齐木德道尔吉说:“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但生命的维度和宽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金海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掌握了自己的生命宽度,他用努力与坚持完成了宝贵的学术研究,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 其他

2 浏览  ·  0 赞

推广普通话 | 让我们来看看《猫和老鼠》的趣味配音吧

普通话诵百年伟业 规范字写时代新篇 回想起在家乡的日子,有妈妈带着方言的唠叨,有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的东北大碴子味儿,还有数学老师们奇奇怪怪的sin、cos、tan。上了大学,我们能使用方言的场合越来越少。从此以后,我们和方言没有春秋,只有冬夏。 尽管使用方言可以让我们感到亲切,但想要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就必须要推广使用普通话。 众所周知,《猫和老鼠》是一部记录猫鼠两种动物超自然行为以及人类幼崽艰苦卓绝奋斗史的纪录片,为响应国务院推普周的号召,内大诚挚献上配音短片“人类早期驯服普通话的珍贵影像”。《猫和老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动画片,相信每个人都看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内大学子用方言和普通话配音的《猫和老鼠》。 内大学子也响应国务院号召,积极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是一把钥匙 打开华夏各地交往交流的大门 普通话是一双翅膀 助力各族群众追梦圆梦的征程 说好普通话 “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我们为优雅的方块字、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而自豪,现在普通话在全社会已经越来越畅行无阻,但要实现普通话的全面推广,还需社会各界的诸多努力。 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作为大学生,有义务说好普通话,一字一句,见证了我们新时代大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我们带着新风貌走向社会,让普通话畅行于神州大地,让所有人都看到,新青年的朝气,和新时代的魅力。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案例大赛在我校举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和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之路,提高MPA研究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内蒙古大学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案例大赛”于9月18日在我校举行。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谢佳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负责人席东民、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炜副教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制作传播中心主任王松筠、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白维军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郭宝亮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拓俊杰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王强教授出席大赛并担任评委。 在大赛开幕式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席东民在致辞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是自治区精心打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赛事之一,是推进我区相关培养高校不断深化MPA教育教学改革,创新MPA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提高MPA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他希望参赛团队的同学们密切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公共管理实践的前沿和基层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升华理论,充分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方案,验证方案,为党和国家的治理建言献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侯宏旭在致辞中介绍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他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强调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案例教学是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望通过开放互动式的方法促进同学们在理论和实践水平上的提高。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白维军代表评审组向各位参赛选手就大赛的评审规则等作了说明。 本场比赛采用线上形式进行,旨在引导研究生更加关注我国公共管理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科学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参赛队伍按顺序指派3名队员参加线上比赛,比赛流程分为“陈述案例正文、陈述案例分析报告、回答评委提问”三个环节。评委综合考虑各参赛队伍的案例文本质量以及线上陈述答辩水平进行打分,各参赛队伍的最终成绩由“案例文本分数”和“线上陈述答辩分数”两部分构成,各占50%,其中每部分的分数均为去掉8位评委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值,最后根据总得分进行排名。 本次共有来自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四所高校的10支队伍参加比赛。各参赛队伍的案例选题涵盖了乡村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突出了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时效性和典型性。参赛队员密切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经过激烈角逐,内蒙古大学“蒙马队”获得一等奖,内蒙古民族大学“清风明月队”和内蒙古大学“超能吃的牛牛队”获得二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说啥都对队”、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山笑颜队”和“幸福花开队”获得三等奖。下一步各获奖队伍将代表我区参加“华北五省区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决赛。 谢佳宏主任对此次大赛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对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大赛的精心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对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第四个省域范围内组织公共管理研究生MPA案例大赛的省份,积极探索MPA案例教学改革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本届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案例大赛由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具体承办。

/ 其他

4 浏览  ·  0 赞
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 14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