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
喜迎二十大
学习普通话
热爱普通话
讲好普通话
在本期推普推送中
播主同学为大家带来
我校师生原创诗词
普通话诵读
一起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吧!
《水调歌头·乡思》
【数学科学学院】路明明
山海频入梦,风雨下危楼。
暗香疏影,明月常在柳梢头。
衣摆烛光侵染,帘动暮云收尽,长夜最温柔。
庭树向寒色,木叶换春秋。
记忆里,团圆夜,四海游。
亭台水榭,只剩河畔与寒流。
故地群花开落,荒野繁星聚散,遇见便回眸。
乡思过山海,风与月同舟。
《霜天晓角·盼十五》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初阳
夜长梦短,无奈秋云懒。暮暑鸣蝉谁管?
花间月,镜中看。
不见,木骨扇,贪凉翻书换。
更赏清嘉楼畔,天接水,初阳慢。
《等一个月圆》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雅峰
等一个月圆
为明天赌上今天的约
沉没,一朵花开的时间
温水像日子一样波澜不惊
眼眸里闪耀着湛蓝色的湖面
等一个月圆
前世的劫换今生的离别
凭栏静默合奏一曲交响乐
奋力跳出平行的世界
前方比星星的光年还远
等一个月圆
所有的心事都有了注解
喧嚣寂灭徒劳感受细胞的分裂
出离黑夜和蓝天
寻到的可是一处桃源
等一个月圆
等到列车驶来那一瞬间
追赶,用一双赤手空拳
或许是轮回的梦魇沉默,
只听见尘埃漫天
《满月歌》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徐文瑾
白日凄惶 一无所获
于是挥鞭向日落
檐音低回 分明
分明将离合看错
我望月满人间 青山磊落
为何为何
一堂的光明都诘问我
最远的星
只在回忆里炽热
今夜的月
只在圆满时沉默
《将进酒·梅兰行》
张浩兰
秦时月,汉时关,唐风吹调过阴山。
雁送梅枝临漠北,鸿衔兰叶到漠南。
饮马歌,唱长城;思乡曲,抚远征。
三春新词报春意,千秋古韵诉秋声。
长寄诗心长洲路,将进酒壮梅兰行!
《槐荫下》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吕晨媛
满地的槐花里
我嗅到金黄的月亮
一汪夏倒入杯中
野风剪碎绿色的骄阳
夜的思绪辗转
漫过梦境的高墙
看不见的喜鹊的翎毛
云一舒一卷
悬置的
是被欲望着的欲望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普通话
一起行动吧
图片 6
音频 6
/ 学生原创作品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报送的40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0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11件,三等奖16件。我校捧得本科组“挑战杯”!
今年4月至8月,我校组织了内蒙古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从实践教育角度出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深刻的社会观察,不断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本次竞赛中,19个学院(单位)共报送253件作品参赛。
在取得自治区级比赛中优异成绩的基础上,推报4件作品到全国大赛评审委员会评审,其中1件作品晋级全国终审答辩。
希望我校广大青年学生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化能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 1
/ 科研资讯
9月16日-18日,由我校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的2022年内蒙古大学合成化学前沿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呼和浩特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马大为院士、卜显和院士,以及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华侨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化学顶级专家应邀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来自各高校相关学科的400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论坛由化学化工学院特聘院长刘健主持。
论坛开幕式上,武利民代表学校致辞,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内蒙古大学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武利民介绍了内蒙古大学辉煌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化学化工学院已经培养出两名院士等杰出校友,近年来更是大力招聘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四青”等国家级人才,并正在建设自治区的材料化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着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资源,在煤、稀土和天然气资源的清洁利用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方向,希望与会各位专家多多指导、给于内大年轻人尽可能多的帮助,同时诚挚邀请各位专家推荐优秀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崔春明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发言,为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会议召开期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南开大学卜显和院士、复旦大学金国新教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曹荣教授、东华大学卿凤翎教授、南开大学崔春明教授,复旦大学施章杰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朱广山教授、西北大学栾新军教授、兰州大学唐瑜教授、南开大学汤平平教授、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山东大学孙頔教授、兰州大学席聘贤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义丰教授,围绕有机合成、无机合成、超分子合成等热点研究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并与参会人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为青年学者和广大研究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以“合成化学”为主题,深入交流了近年来有机合成、无机合成中的新反应、新试剂、新策略和新概念等方面的新成果,为合成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搭建了相互了解,探讨交流的合作平台。
会议的召开对我校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院师生学习处于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进一步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图片 16
/ 全国会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22号),公布首批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10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名单。经过自治区教育厅规划、高校自主申报、教育厅公示推荐、教育部审核,我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我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2017年入选第一批“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2018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为将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任务扎实有效做好,我校启动了2022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志彧主持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挖掘与培育》等4个项目立项为重点项目,《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 TIF 模式》等21个项目立项为一般项目。
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是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取得的又一项荣誉,也是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可。下一步,我校将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工农文医交叉、产教科教协同”的特色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推进产教科教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探索适应新时代总体建设规划新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具有内蒙古大学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我国北方安全稳定屏障”的“两个屏障”提供强大的智力、技术与服务支撑。
图片 1
/ 科研资讯
9月22日,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动仪式现场。一项旨在支持青年作家成长的计划——首届(2021-2022)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隆重揭晓。青年作家孙频、郑在欢、渡澜获选,这也意味着,由作家王蒙以个人稿费出资成立的“王蒙文学发展专项基金”结出了第一枚硕果。对王蒙先生来说,这一基金的设立寄托着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情担当,和对新时代文学、对一代又一代青年写作者的热切期待。而对广大青年作家来说,这既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他们面向未来、展开无穷创造的新的开始。
活动现场,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康伟等出席活动。
邱华栋宣读了获选作家名单及推荐语。评委会认为,渡澜的写作在汉语内部展现出独特的草原音调。她将古老文明的青山迢递,接续进先锋文学的叙事传统,呈现着超越性别与年龄的强悍能量。她在元小说的意义上处理生与死,万物有灵,同生共死,她将顺应自然的文明潜意识,转化为细节繁盛却总体寓言化的当代形式。进而以这种形式,去触碰现代性之人欲与天理的基本命题。
作家简介
渡澜,女,蒙古族,1999年出生,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曾就读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学就读期间在《收获》《草原》《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十月》等发表小说约10万字。
图片 2
/ 其他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立项项目公示名单》发布,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教授牵头,依托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完成的专著《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入选2022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为有效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而实施的一项重点骨干工程。旨在以书为媒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读懂中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
专著《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好书”、2018年最受媒体关注的十本图书,2019年再版。2022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旨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杜凤莲: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2010年,首批),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现任民进内蒙古副主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2年,首批),时间利用与调查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新型能源经济战略研究智库联盟主任(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内蒙古自治区欧美同学会(海外留学联谊会)副会长,内蒙古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策咨询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特约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
图片 2
/ 科研资讯
9月25日下午,林方直先生的《<管锥编>的文心艺理》和郎宝如先生的《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新书首发式在内蒙古文学馆举办。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翟瑛珺,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赵海忠,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巡视员尤占永,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巡视员赵云东,光明日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高平,香港大公文汇内蒙古分社社长乔辉,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陈鹤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黄妙轩,著名诗人冰风,自治区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姜玉鹏应邀出席活动。我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张利平出席活动并讲话。活动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魏永贵主持。
张利平在讲话中指出,林方直先生是我校汉语系第一届毕业生,从1962年留校任教后一直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至今笔耕不辍,在国内外红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郎宝如先生从1978年登上大学讲台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和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著名的《周易》研究专家,退休后仍然致力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两位老先生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学识精湛,常怀仁爱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内蒙古大学的一流人才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撑,堪为全校师生为学为人为事的楷模。近年来,内蒙古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边疆治理实际,从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开展整体性、系统性的交叉协同研究,推出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著和咨政报告,今天发布的两本新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米彦青在致辞中说,经典传承历久弥新,是一代代学人恒久持守的结果。林先生和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能够走入经典、直面经典,生成了自己笔下的天才之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的师范作用将永远激励后学;老一辈先生们勤勉耕耘、不断进取的身影,给我辈后学树立了绝好的精神标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社长姜德军在讲话中说,林先生在深入研读《管锥编》的基础上,围绕着“《管锥编》的文心艺理”这一主题,从中提炼出28个论题,钩深致远,撰成本书。图书装帧精美,尤其是封面设计雅致大气,寓意深刻,远山淡水由远及近,象征文心艺理的文化源远流长;莲篷籽多叶肥,象征文心艺理研究硕果累累。两圆相交代表《管锥编》作者钱锺书先生与本书作者林先生的心灵契会,中间相交集的“文心艺理”就是两位先生共同开掘的学术理想镜像。《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一书是郎宝如先生多年学术研究的硕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开创性地走普及化大众出版的路子,能够多方位地满足专业研究和普通文史爱好者的阅读需求。这两本书作为内大出版社的精品出版工程,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和推介。
内蒙古文学馆馆长赵富荣介绍了文学馆开馆以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内蒙古文化建设、文学建设服务的工作情况和研读两部作品的体会。
林方直先生认为,钱锺书著《管锥编》的内容尽管林林总总,门类繁富,但作者的主攻方向却在“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它是一部偏重于文心艺理的书。《管锥编》中有关文心艺理的标目琳琅满眼,并“示大道之源,联类互证焉”。“我们从中择取二十七条进行作业,从《管锥编》以及《谈艺录》《宋诗选注》《七缀集》《围城》等著作中汇总材料,并从其他文论、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中钩稽材料,使立论具备更充足论据和题中应有之义,编撰成各篇专论。”
郎宝如先生认为,《周易》既是占筮之书,也是西周建国的历史记录。由于屏蔽了一些关键信息,使得《周易》记载的西周建国史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但《周易》在每一卦中都设置了解开此卦的信息密码。本书以这些信息密码与《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诗经》《国语》《史记》乃至《竹书纪年》等文献相互参证,把《周易》记载的从古公亶父迁岐至周公东征百年间重大历史事件如王季伐鬼方、文王迁丰、孟津会盟、牧野之战、武庚之乱、迁殷于宋、康叔封卫等一一梳理出来,还原了《周易》历史属性的本来面貌。本书还用同样的解码方式,梳理出西周朝聘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建立,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活动,贵族、平民不同的婚姻习俗和家庭生活等重要的历史要素,揭开了《周易》神秘面纱掩盖下的西周建国的历史。
在座谈交流环节,我校杨新民教授、李树新教授、高建新教授、王芳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达胡白乙拉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陆有富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赵海忠教授等就两部著作的学术价值以及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展开热烈讨论,并表达了对两位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敬仰之情。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内蒙古文学馆。
我校党政办公室主任、哲学学院院长景剑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栓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师生代表和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代表以及十余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活动。
作者简介
林方直,1936年生,籍贯辽宁沈阳。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任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主要有《红楼梦符号解读》《奇文史笔〈红楼梦〉》(商务印书馆出版)、《翰墨友声》。
郎宝如,1946年生,北京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78年登上大学讲台,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及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10年退休后,方研究《周易》。《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便是十年研读《周易》的收获。
图片 22
/ 其他
9月27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语言战略研究》主编李宇明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做《论普通话的推广方略》学术讲座。额尔很巴雅尔副校长出席讲座,讲座由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达胡白乙拉教授主持,内蒙古大学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主任那顺乌日图教授、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崔荣教授以及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学者以线上线下方式聆听此次讲座。
李宇明教授的讲座视野宏阔、高屋建瓴,他以推普方针近七十年的历史演变、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三个部分的清晰讲述让全校师生全面认识到推广普通话是在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语言政策,是历史上“书同文”“语言统一”的当代体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的语言生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推普方针也要适应语言生活的新态势,由重视普及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由重视口语到“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推普工作具有促进社会无障碍沟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各地区生活进步、促进社会各领域事业发展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推普工作不仅是语言问题,更关系着信息沟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
额尔很巴雅尔副校长在讲座结束后的讲话中表示,李宇明教授的讲座政治站位高、学术底蕴深,特别感谢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支持内蒙古大学的推普工作,也感谢李宇明教授一直以来对内蒙古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同时也向线上参会的关心推普工作、关心内蒙古大学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额尔很巴雅尔副校长号召参会的全校师生尽快吸收报告的深刻内涵,明确推普工作的新方向、新要求、新导向,全面加强我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让我校的推普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片 4
/ 讲座·培训
@IMUers
宇宙山河浪漫
生活点滴温暖
都值得我们前进
欢迎大家收听FM 1957
一起来听听内大声音吧
01 清晨鸟鸣
晨光熹微,天际泛出鱼肚白,将远处的高楼渲染渗透。晨雾像一尺纱,鸟翼划开远方的云,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声。几缕阳光便从缝隙间流溢下来,为万物渡上浅淡的碎金。
02 图书馆闭馆音乐
你是否仍然每晚都在图书馆苦读到闭馆呢?在渐转寒冷的时节里依旧安安静静地埋首努力,这样的你一定是灵魂温暖坚定的人吧。渐愈寒冷的夜里,就让图书馆的闭馆音乐,予你一份贴近心脏的温暖。即便前路未知,相信旋律里的阳光和温度依然会带给你微笑的力量。愿你学至深夜走出图书馆时,将同时遇见寒夜与星空。
03 刷校园卡的声音
大学校园卡的浪漫在于它上面的照片能时刻提醒我们,九月初次步入这个校园时,我们也是一群一边听着起风了一边嘻嘻哈哈,埋头刷题的小孩子啊。校园里的秋叶落了又落,小路上的面庞换了又换,不变的是朝气蓬勃与少年意气。
04 食堂打饭的声音
下课铃声响起,食堂也随之有了活力,叮叮当当锅碗碰撞的声音,三五成群相约打饭的声音,滴滴作响刷卡取餐的声音,像一曲美妙的合奏曲,流淌在五线谱般整齐排列的学生周围,为食堂注入了生命力。
05 上下课铃声
“人间骄阳刚好,风过林梢,彼时他们正当年少。”学校夕阳的确很好看,每次的下课铃声都是飘散的音符。青春大概就是:课间的阳光,球场的夕阳,自习的晚霞,我的目光和你的脸庞。总是会跑遍教学楼,只为了制造一场巧合偶遇,尽管擦肩而过。上课铃声就是吹响的集合号。
06 体温监测的声音
我们会因为疫情感到踌躇,但不会停下生活的脚步,因为时间从来不会为你的人生按下暂停键,无法预料的日子里,我们平平安安就好,呼吸正常,体温正常,饮食正常,体重正常,希望如约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你,愿历此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平安。
07 饮水机工作的声音
课间,卓越楼的饮水机前,几位同学拿着水杯排队等待打水,手上还拿着书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大学是放飞梦想的地方,青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继续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亲爱的IMUers:
闭上眼睛,仔细去听一听身边的声音
你也许会发现世界有了新奇的存在
又或许在不同的日子里
找到了相同的快乐音符
今天在五彩的声音里结束了
明天又会响起怎样的际遇呢?
图片 7
音频 7
/ 其它
“建功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专栏之二十五
九月,风轻云淡,天高气爽,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
内大融媒体平台接续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系列推文,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守望相助,勇毅前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日,内大官微为你讲述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绍东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立足平凡岗位,不忘初心,以三牛精神踏实工作,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坚守和辛勤汗水努力奋斗的故事。
王绍东教授已经在内蒙古大学学习工作40余年,普通而平凡。他是内蒙古大学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内蒙古大学“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校风,在他身上得到了真实体现和完美诠释。
默默耕耘、不懈追求
王绍东教授出生在赤峰市宁城县的一个小山村。解放初期,父亲靠上农民夜校成长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熏陶下,他从小就努力学习。1981年,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1985年,王绍东因学习成绩优异,本科毕业后被留在了历史系,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他深深地知道:以本科生的学历在大学教书,如果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很难站稳大学课堂的。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探索,他将自己的研究重心确立在“秦汉思想文化”领域。王绍东申请到的第一个课题是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支持项目“影响秦始皇统治政策的文化因素”,并连续发表了系列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此后,他长期坚持在这一领域耕耘,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社科普及重点项目1项、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重点项目1项。在包括《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史学史研究》《人文杂志》《南开学报》《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相关论文。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当选为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2015年发表的文章《近十年中国内地秦统一研究的学术地图分析》,内蒙古大学在秦文化与秦统一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3位,其贡献主要来自王绍东教授。他的成果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一级教授王子今、北京大学教授岳庆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高鑫等国内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南开大学资深教授乔治忠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发表专文《读王绍东<文化视角下的秦始皇>》,认为这部专著彰显了作者“精研极思,实事求是的治史风格”。
认真教书、辛勤育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绍东教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他的教学理念是: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学生素质与锻炼学生能力相结合,传授学生知识与教会学生做人相结合。将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
王绍东教授始终对教学怀有敬畏之心,始终将教师视为一种神圣的职业。根据工作需要,他曾经为历史专业、档案专业本科生开设过十几门专业课、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过4-5门课程,同时还开设过2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讲授每一门课程时都能够潜心准备,一丝不苟,始终保持着上课前一定重新备课的习惯。任务繁忙时,既使工作到深夜也要把第二天的课准备好。有人问他:“你都工作30多年了,对所讲课程的内容已经滚瓜烂熟,闭着眼都能把课讲好,干嘛还那么认真呢?”在他看来,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要根据讲授对象、学科发展的情况进行准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王绍东教授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常有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学习历史专业没什么用,学习热情不高,他总是对这些同学耐心引导,向他们传授学习方法和经验,帮助学生坚定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
王绍东教授多年从事秦文化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研究,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开设的“秦文化与秦始皇”被列为学校第一批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碰撞交融中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2017年被列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两门课程的开设都根植于他多年的科研领域,很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了教学资源。
在研究生培养上,王绍东教授严格要求、注重质量、因材施教。他的一名学生曾经两年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学习任务,提前一年毕业并顺利考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博士。多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
为了将科研更好地与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王绍东教授在坚持研究秦汉思想文化的同时,将自己的视野扩展到战国秦汉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关系、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领域。在此领域出版专著2部,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他从学理上对“长城是华夏农耕民族封闭保守象征”“长城是中国古代中原政权边界”的论点展开批判,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摘引和转载,并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出生农家,农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深深扎根于王绍东教授的灵魂深处。他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尽管没有再继续提高学位,但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上,从不敢懈怠。有同事对他说,读硕士、博士学位需要七八年的努力,但你像钉子一样深耕于自己的学术领域,几十年如一日,付出的汗水、取得的成果都应该受到尊重。对于这样的评价,王绍东教授深感欣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过长期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王绍东教授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他被多家期刊聘为审稿人,是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不仅晋升为二级教授,而且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草原英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王绍东教授深知,自己能够从山沟出来登上大学殿堂,能够以本科生的学历成长为二级教授,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离不开内蒙古大学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在内蒙古大学学习、工作期间,当他生活上遇到困难、事业上感到迷茫、学术上出现瓶颈时,总有组织、领导、老师、同事帮助他指点迷津,解决问题,渡过困境,他也始终对学校、对组织、对老师、对同事怀有感恩之情。在他看来,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工作,为集体作出奉献,为事业增砖添瓦。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王绍东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关心学校,为学校的建设发展献力献策。他撰写的《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与培训》《“211工程”与内大校望》《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师状况调查》《论高校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论乌兰夫在创建内蒙古大学过程中的民族高等教育思想》等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都引起了学校领导与相关方面的重视。他参与了《内蒙古大学四十年》校史的撰写,主编了《内蒙古大学五十年》的校史,为学校历史发展留下了可兹利用的史料。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成立后,院长动员王绍东教授担任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王绍东教授本身的兴趣是在教学科研上,但他想到自己的成长曾经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自己也应该为学院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他给自己立下了规矩:一定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绝不利用副院长的身份谋取私利。在他担任副院长的8年时间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成功获得中国史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在项目申报、高水平成果发表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此期间,他秉承作为领导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传统,几乎放弃了所有精品课程、优秀团队、个人荣誉的评选机会。
近年来,王绍东教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了多项服务社会的活动。2017年,参与了昭君博物院“匈奴文化展陈馆”、“和亲文化展陈馆”、“昭君文化展陈馆”展陈内容的设计、咨询等工作,保证了以上展陈在建国70年大庆时期顺利展出。2018年,作为专家参与了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长城展”的设计、咨询工作,获得了非常好的展陈效果。近年来,曾为内蒙古纪律检查委员会、内蒙古档案局、包头师范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昭君博物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单位做过多场学术报告,宣讲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在社科普及方面的成绩显著,王绍东教授被聘为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师资,自治区社科联社科普及专家,呼和浩特统战部、民委特聘专家等,并被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
几十年来,王绍东教授立足平凡岗位,不忘初心,爱岗敬业,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踏实工作,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坚守和辛勤汗水,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奋斗故事。
图片 3
/ 科研资讯
9月26日,副校长刘永斌带队深入各学院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在喜迎二十大和国庆假期来临之际,进一步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保障实验室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刘永斌一行先后到化学化工学院、交通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具有较多实验室的学院,对各类实验室进行了严格、仔细的检查,详细询问了危化品的储存与使用、消防器材的配备与维护等情况,并指出了各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同时与开展实验的师生就规范实验操作、风险隐患排查等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刘永斌强调,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科学的管理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适当的惩戒警示,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策防相结合,确保校园稳定,师生安全。
通过本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了部分学院在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学院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监督、指导有关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整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将继续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引导师生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坚持把实验室安全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主任刘崎峰及相关人员参加检查工作。
图片 2
/ 其他
近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首届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公布了评选结果,我校《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虚拟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案例成功入选。
本次案例征集活动启动于2021年,经专家评议、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旅游专业委员会推荐等环节,由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公布入库案例名单。我校提报案例《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虚拟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陈智,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郝晓兰、车晨等教师跨院系联合完成。
该案例是在我校“双一流”校地服务项目“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虚拟全景在线传播平台”基础上,持续推进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虚拟全景在线传播平台”项目在科研成果培育方面也取得良好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共同申报的“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知识库和全景传播平台建设与推广”项目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度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支持。围绕“红色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体系,我校形成了立德树人、科技支撑、科教协同的良好局面,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CSDP)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以服务教育改革创新为使命,以为全国学校规划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为宗旨,面向新时代,努力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是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指导下,立足推动成员单位开展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应用型教育理念转化的具体实践,引领更多的校长了解课程建设的规律,带动更多的教师掌握课程建设的方法,使得更多的学生享受课程建设的快乐
图片 1
/ 科研资讯
两年来,杨涛和他的学生们收获满满。短视频制作成了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又一尝试。如何紧贴青年群体之关注,把新媒介变为“新教具”、新平台变为“新教材”?这些短小精悍的新媒体产品,一经亮相就被多家媒体平台转载。新手段、新方式不仅巩固课堂教学,也引领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新教学方式“引爆”思政课堂
记者:白莲
镜头
“我是党员,我先上!”短视频中,一位位教师化身“大白”,在校园抗疫战场上无悔付出;微电影里,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几位养牛致富的农牧民由衷发出“会越来越好的”声音……这些短小精悍的新媒体产品,一经亮相就被多家媒体平台转载。
这些产品是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杨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用好自媒体、上好思政课,“触网”两年来,杨涛和他的学生们收获满满。新手段、新方式不仅巩固课堂教学,也引领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讲述
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伴随自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主体的多源性,信息的全球性、公开性及价值评价的多元化,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及大学生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形成巨大挑战。如何正面迎接挑战、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我思考的新课题。
紧扣时代脉搏,2020 年,我和学生们以呼和浩特武川县的脱贫攻坚故事为母本拍摄了微电影《贫瘠之地》,电影以返乡大学生奋斗奉献为切口,全面反映当地脱贫致富后的山乡巨变。《贫瘠之地》获得教育部主办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奖。回望整个创作过程,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我能强烈感受到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此后,我陆续指导学生完成向治沙人致敬的微电影《红柳成荫》等多部主旋律作品,这些选材独到、形式新颖的原创作品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
短视频制作是我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又一尝试。如何紧贴青年群体之关注,把新媒介变为“新教具”、新平台变为“新教材”?我通过布置与课程设置相关的命题引导学生从刷短视频的观众变为原创者。在关于文化自信这一讲中同学们的作品可谓精妙绝伦,故宫、冬奥会、三星堆……通过剪辑、配乐,内容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每节课上,一个个短视频以全新角度解读时事热点、传递主流声音,总能引爆课堂、增加抬头率。我更加坚定了借力新媒体深化教学改革的信心,与时俱进讲好思政课,我将在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
点评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在青年学子心中撒播种子、燃起火焰、树立信念。汲取微电影、自媒体创新手段丰富教学供给,为高校教育教学赋予新的色彩,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贴近当代大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定能更好地完成。
(点评专家:内蒙古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于光军)
图片 3
/ 科研资讯
近日,第十二批“草原英才”工程评选结果揭晓,我校22名教师入选。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入选拔尖领军人才,祁智、张凡入选常规领军人才(第三批);刘健、褚海斌、王建国、刘永斌、王文波、刘国都入选青年领军人才;张江威、兰坤、飞龙、李润辉、李国栋、王宁、刘东伟、徐成芳、景剑峰、包文胜、苏木亚、薛继亮、韩冬入选高层次培养人才。
同时,2022年度“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评审结果揭晓,我校12名教师入选。其中白玉龙、杨洋、张颖慧、王永慧、王永涛、付建荣入选创新人才一层次,王震、温晓茹、刘维东、梁雪芳、侯建昀、敖敏入选创新人才二层次。功能分子高效精准合成创新团队(带头人:陈树峰)和多民族文学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冯文开)入选创新创业团队。
图片 2
/ 其他
12月20日,自治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在会议开展的征文活动中,我校教师再创佳绩,有15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本次会议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旨在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发挥理论研究作用,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内蒙古落地见效贡献理论力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到会指导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17位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近80位专家学者参会。
此次研讨会共计征文128篇,经多轮专家评选,我校有15位教师获奖。其中徐成芳撰写的《厚植民族复兴根基,巩固国家强盛前提》和乌兰哈斯撰写的《逻辑与历史关系的辩证统一: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方法论意义》两篇理论文章荣获一等奖;卢艳芹撰写的《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荣获二等奖;刘国栋撰写的《坚持人民至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贾敏撰写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实践及其当代价值》两篇理论文章荣获三等奖;周珩、王继军、慕文萍、杜雨芊、廖婧、孙恒存、董成伟、樊运景、于亚杰、李治国、唐小祥共11位教师撰写的理论文章荣获优秀奖。
研讨会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成芳教授、乌兰哈斯博士作为获评一等奖的专家学者在现场作了交流发言。徐成芳教授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交出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新的优异答卷,必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要义并将其落实到实处。一要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起总体国家安全观;二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三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乌兰哈斯博士发言谈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理论的产生是合乎逻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直接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从理论脉络、历史承载与实践指向三个层面把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及其方法论意义。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们从多层次、多维度阐述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加强了区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理论交流与思想碰撞。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与精神风貌。今后,我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继续积极主动作为,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推出更多理论成果、宣传成果和阐释成果,为提高内蒙古理论研究水平、促进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4
/ 主题教育
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实践》。
文章全文如下: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实践
孙绍骋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概括了“六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六个坚持”为我们深刻理解把握这一科学思想提供了“金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就内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推进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整把握、准确理解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用以指导实践。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衡量一种思想理论先进性的根本尺度。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这一科学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具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2014年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叮嘱我们:“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2020年5月22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手强化兜底保障,让困难群众吃得饱穿得暖有尊严;一手推进共同富裕,10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群众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涨船高”。2022年以来,我们着眼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清欠、供暖、救灾、救助、养老、就业等方面研究提出兜底性保障目标,推动各级承诺践诺,实打实地惠民生、暖民心。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多从群众角度着想,多听群众意见呼声,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地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鲜明精神特质。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自信自立始终是我们党铸就伟大辉煌特有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始终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引下,新时代十年实现伟大变革,再次印证“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内蒙古长期以来被誉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回顾过去,不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都丝毫不能动摇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热爱和忠诚。面向未来,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区各族人民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切实加强对党在内蒙古地区历史的研究阐释,坚持用史实和事实说话,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牢牢铭记住: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是在党中央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我们提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强调不仅要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上继续走在前列,还要在讲政治、顾大局、担使命等各方面展现出模范的样子,尤其是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边疆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上充分展现内蒙古的担当作为,把全区各族人民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和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不断发扬光大。现在,全区各族人民更加团结奋进,我们有信心把内蒙古的事情办得更好,让“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宝贵理论品格。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守正创新,既全面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也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工作的科学指导上。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既明确了一以贯之的要求,又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强调“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要求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以定力抵御诱惑,不为眼前利益干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砸子孙后代的饭碗,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明确提出新能源开发的三种方式,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粗放开发、低效利用、严重浪费问题,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大胆试、大胆闯,积极探索土地经营、碳汇交易等新型模式,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求真务实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破浪前行。
近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破题意识、求解思维加强和改进工作。针对地区政治生态严重受损问题,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对涉煤领域腐败“倒查20年”;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交易化问题集中治理,推进以案促改,整治“圈子文化”“政治投机”“政治攀附”等现象,推动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好转。针对一些干部担当精神不够的问题,研究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2条措施,制定进一步推进容错纠错工作8条意见,在全区范围评选表彰“担当作为好干部”,对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同时对不干活、干活不到位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在全区上下树立起重用实干者、担当者的鲜明导向。针对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找准“三多、三少、三慢”(会议多、活动多、外出多,调研报告少、工作思路少、解决实际问题少,决策慢、行动慢、结果慢)3个病灶,开出“规范、精减、提速”3剂药方,努力消除作风建设中的顽疾和陋习。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内蒙古五大任务,要求我们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这五大任务相互联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生态安全是生存之本,安全稳定是发展前提,能源和战略资源生产是发展支柱,农畜产品生产是发展根基,对外开放是发展动能。我们坚持把完成五大任务作为内蒙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统领性抓手、管总性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系统研究制定5个具体实施方案,每个方案都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举措。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目标、一干到底,努力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野格局。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阐明了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义利观、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内蒙古内连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历史上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现在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登高望远,跳出内蒙古看内蒙古,充分发挥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构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努力为全国全局添彩。
图片 2
/ 科研资讯
01 化学化工学院和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武利民教授和王蕾教授等联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实现中性pH、温和环境下高效、稳定的光电催化(PEC)分解制氢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途径之一。但中性电解质中由于较低的OH-浓度,表界面反应动力学相比于碱性电解质更加缓慢。BiVO4作为一种新型的PEC半导体材料之一正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但严重的光生载流子复合和光腐蚀限制了其PEC性能和稳定性。为此,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武利民教授、王蕾教授课题组和贺进禄研究员课题组通过调控电解质组成,原位组装超薄助催化剂,控制半导体/助催化剂界面处的动态平衡,实现在无牺牲试剂下半导体高达600小时的长期耐久性。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4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团队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B原子原位取代BiVO4中V元素(图1),进一步引入Ni离子,促进B-O键的形成,提高析氧性能,获得的硼酸盐物种可以通过加速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而作为催化剂活性的促进剂(图2)。原位组装的NiB催化剂负载于BiVO4在模拟太阳光及1.23 VRHE电位下,获得6 mA cm-2的光电催化性能。更为重要的是,该NiB/BiVO4半导体达到接近600小时的光电催化抗腐蚀性能(图3),是BiVO4基光阳极在中性电解质中最好的稳定性能。IMPS、TAS动力学表征(图4)及非绝热分子动力学与时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图5)等证明了NiB助催化剂的负载加速了半导体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转移,缓解了半导体界面处的载流子复合,揭示半导体光生载流子寿命的延长机理。该研究可以有效推动PEC水氧化半导体/电解质动态界面的前沿发展。
该论文是我校第一次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研究论文,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高瑞廷为独立一作,武利民教授、王蕾教授、贺进禄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大学青年科技英才培育项目、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高层次人才启动金等项目的资助。
王蕾课题组主页链接:https://www.x-mol.com/groups/imu_wanglei
02 生命科学学院莫日根、范丽菲团队揭示小G蛋白Rif对先天性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Rho小G蛋白家族通过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动态重组在细胞运动、形态变化和粘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也可通过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和免疫应答。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莫日根教授、范丽菲副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取得新进展。
团队首次揭示了小G蛋白Rif对于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PAMPs代表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实质是来自细菌或病毒的不同组分,能够被相应的PRRs即模式识别受体结合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该研究发现LPS被TLR4识别后,通过Src 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快速引起Rif的激活,并通过激活下游的PKCα来诱导NF-κB 活化和促炎因子的产生;发现dsRNA通过TLR3-Src-Rif 轴诱导NF-κB依赖性的基因转录。此外,Rif激活还可以通过增强p38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相关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应用Rif 基因敲除小鼠,进一步探索了内源性Rif在先天性免疫细胞中行使的功能。该研究成果以“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mediat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requires a Rif-dependent pathway”为题发表在国际免疫学知名期刊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中科院一区TOP)上。田晓霞博士为该文第一作者,范丽菲副教授和莫日根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团队在HGSOC卵巢癌研究中,发现复制起始负调控因子—Geminin的敲除会抑制细胞自噬活动、引发ROS介导的细胞凋亡。而LPA一方面能够通过LPAR1/3/MMPs/EGFR/PI3K/mTOR信号通路增加Geminin的表达量,另一方面会通过EGFR/Aurora-AThr288信号通路增强Geminin的稳定性。最终,Geminin蛋白水平的上调抑制HGSCO细胞的凋亡,并促进卵巢癌细胞快速增殖。成果以"Lysophosphatidic acid suppresses apoptosis of 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cells by inducing autophagy activity and promotes cell-cycle progression via EGFR-PI3K/Aurora-AThr288-Geminin dual signalling pathways"为题,发表在肿瘤学领域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中科院大类二区TOP)。已毕业硕士研究生赵海乐、贾培君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范丽菲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团队还发现胡椒酸钾(potassium piperate, GBK,传统蒙药荜茇提取物)能够通过上调肿瘤抑制基因miR-31的表达而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相关蛋白RhoA、WAVE3及SATB2的表达,进而达到抑制细胞迁移的作用。与顺铂及依托泊苷的联合用药可以促进miR-31表达上调,同时与细胞迁移密切相关的miR-31靶基因SATB2表达受到抑制。小鼠肿瘤异种移植模型证实GBK与化疗药物联合用药可以更加显著的抑制肿瘤增长。这些结果表明GBK以miR-31为作用靶点,通过促进其表达而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GBK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可增强肿瘤抑制效果,有望开发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辅助药物。该成果以题为“The antihyperlipidemic drug potassium piperonate impairs the migration and tumorigene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s via the upregulation of miR-31” 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上。博士生田晓霞和硕士生卢君萍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范丽菲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162)、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图片 9
/ 科研资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网站公布了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本年度共有51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由我校蒙古学学院蒙古历史学系周太平教授为首席专家主持申报的课题“日本石滨文库藏中国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批准号22JZD038)。这是周太平教授于2012年获准我校第一个、全区首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产国际俄蒙档案文献整理研究”以来,多年历练付出,时隔十年获批的第二个中标项目。
石滨文库是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最重要的多语种文库,在1970-1977年间形成其馆藏主体,经过多年的积聚,现已成为日藏中国汉籍和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文库之一,尤其在蒙古学领域的收藏非常丰富。该文库除汉籍、准汉籍外,藏有大量蒙古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藏文、突厥文等多语种文献资料和中国近代哲学、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各方面的汉文文献及涉及中国内亚边疆史地研究领域的西文图书。“日本石滨文库藏中国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将以总目、珍本整理丛刊、专题研究成果和数据库的形式呈现,不仅为历史文献研究领域提供珍贵的资料,而且对于加强中日文化交流、促进海外中国多语种古籍文献的调查编目与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项目科研团队以我校研究力量为主体,也有一些国内其他高校及国外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学者。
教育部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主攻方向,体现有限规模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有效利用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基地等条件,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校共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
图片 1
/ 科研资讯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第3届中国大学生象棋线上赛在天天象棋平台上举行。我校代表队荣获全国第六名、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安坤勇夺男子个人第7名,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朱骋宇获得男子个人第14名。
本次比赛共有37所高校派出选手参加,26所高校组成团体进行角逐。参赛选手共计145人,其中男子组有108名选手参赛,女子组有37名选手参赛。我校参赛队由象棋选修课课程负责人李惠民老师担任领队、徐学谦老师担任教练员,5名队员分别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苏睿(一级棋士),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安坤,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朱骋宇、母可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郝远帆。
赛前,李惠民和徐学谦两位老师指导队员提早热身准备,参加了高校棋协联盟象棋省(市)团体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比赛中,李惠民和徐学谦老师在每轮对局结束后及时对队员进行成绩的分析及复盘总结。段满福老师和韩自立老师及我校优秀毕业生李关祺(棋协大师)也给参赛队员提出宝贵建议,一起商讨战术,加油助威。
本届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象棋协会、江阴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棋类分会执行,江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承办。
图片 2
/ 其它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之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大学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教育新篇章。内大官微发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人物报道,本期推出的是公共管理学院张彬老师。
三尺讲台,桃李芬芳。张彬将教书育人与传道授业的理想与情怀结合在一起,不仅在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自己也在成长的道路上步步迈进。内蒙古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技能大赛文科组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技能大赛文科组一等奖、内蒙古大学“教坛新秀”、内蒙古大学首届“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不难想象张彬的辛苦付出。
以本为本,立德树人
张彬多年来一直投身教学一线,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认为上好课,培养好学生,是身为大学老师的首要任务。无论是教学科研型老师还是科研教学型老师,教学永远都应该摆在首位。
在张彬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模样是能够在品行上对学生做出榜样,在学识上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些正确的、值得去追求的东西,要让学生有能力去辨别是非,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状态,深入理解中国政府独具特色的优势以及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和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大国责任和积极作为,张彬开设了通识选修课《中国政府过程》和《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和政策对策》。
在学生眼里,张彬的课堂是这样的:“张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课堂氛围非常活跃,由于张老师本人性格幽默风趣,加之理论功底深厚,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非常生活化,很容易激发起我们学习和互动的欲望”。“
张彬深知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为人师者既要做到“学高”,更要做到“德高”。如果师德师风不好,即使学术水平再高,教学科研能力再强,都不能算是合格老师。多年来,张彬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不改良师本色,待人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在学术和教学上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良师益友,悉心育人
张彬说:年轻时做老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很容易沟通,没有深刻思考过作为老师应该要怎么样。后来求学时受到自己导师的启发:好学生是帮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之前张彬一直想的是怎么把课上好,怎么去教学生,在帮学生这块考虑不多。受到导师启发后,张彬开始在思考如何能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学生的创新基金申报、论文指导、就业择业的选择等方面,力所能及地给予关心与帮助。
2014年,张彬患腰椎间盘突出,作为专业课老师,学生又面临毕业,课不能不上,在无法找到其他老师代课的情况下,将近三年的时间,张彬一直咬牙坚持,上课基本都是趴在讲桌上,同学们看着都十分心疼。几年后同学们和张彬每每聊起,都会感怀这90度的课堂。
2011级行管班的于兰说起张老师,仍是满怀感激:“有一次参加挑战杯比赛,张彬老师是我们组的指导老师。张老师既会给我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又会给我们很多实际的建议指导。我记得我们的选题是调研呼和浩特的小饭桌情况,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问卷内容不是很成熟,张彬老师和我们利用中午时间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内容。”
从1991年入学到现在,张彬已经在内大待了三十余年。他说:“内蒙古大学像一盏明灯引导我、培养我,我希望内大能够越办越好,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 4
/ 其他